馬彼得是誰?
如果你去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參觀、如果你看過某銀行根據他的故事拍成的電視形象廣告、如果你記得2009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穿著紅白黑傳統服飾演唱的布農小朋友;或者現在只要在網路上鍵入「唱歌吧!」這3個字,就可以看到一段2分鐘的影音紀錄,那麼,你一定會對這位滿頭白髮、皮膚黝黑、輪廓深邃的中年男子,以豐富表情、左右手上下拉開的誇張手勢,指揮一群聲音清澈嘹亮的布農小朋友演唱「Kipahpah ima(拍手歌)」的畫面,深深感動。
擔任信義鄉部落小學校長15年來,馬彼得帶過的合唱團得獎無數。他堅信,只要教小朋友唱歌、讓他們有毅力的練唱,就可以改變原住民「複製貧窮」的宿命。練唱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這幾天沒有爸媽、阿公阿嬤在旁照顧,要自己起床、吃飯、幫忙打菜,還要整天上課,這就是學習獨立,否則將來有一天離開部落,也沒有辦法適應。有些2年級小朋友從來沒有離開過家,但如果你們能撐過這7天,就是長大了,又增加一種能力。」這場景是台灣最靠近玉山的原住民小學──信義鄉東埔國小──的圖書室,對著九十幾名小朋友說話的是「第一名合唱團」常勝軍的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Bukut Tasvaluan),他也是成立2年的台灣原聲音樂學校指揮、部落孩子眼中的大頭目。
7月放暑假的第2個禮拜,來自信義鄉17所小學、11個部落的「原聲音樂學校」學員,聚集在東埔溫泉街盡頭的東埔國小,參加「原聲建中2010成長營」,帶隊的課輔小老師是台北建國中學、新竹女中和台灣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小朋友除了練唱,還要上英文、自然、數學課。
東埔國小的圖書室就是原聲合唱團的練唱場所,孩子席地而坐,頭髮花白的馬彼得表情豐富,一字一句教孩子練唱。
為什麼練唱前,馬校長要來這一段精神講話?
因為前一天傍晚,一位5年級女生哭著來找馬校長說,她想回家。「如果妳這次放棄,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妳自己再想清楚,如果真的要回家,校長就打電話給媽媽,」試圖安撫孩子情緒的馬校長說。
擔心想家的情緒會傳染給其他小朋友,也知道練唱很辛苦的馬彼得,於是今早先來一段信心喊話。何況開學後,這批小朋友的周六日也得「泡」在合唱團;對山上孩子來說,周六日也要「上學」,是一場毅力考驗。
平地交通便利,小學林立,小孩上學不需費多大力氣;但全國第二大(1,422平方公里)、海拔900~1,000公尺的信義鄉,山路崎嶇、部落分散,原聲學校又是一所跨部落的體制外學校,平時周六日得包下3輛小巴士在方圓65公里內接送小朋友來學校練唱(如潭南、地利村都在1.5小時車程外),到了寒暑假,當其他同學在村裡打球、騎腳踏車、看電視時,他們還得起個大早上學去,因此有沒有毅力,能不能堅持下去,是馬彼得很在乎的事。
創辦這樣一所免費提供原住民孩子練唱和課輔的原聲音樂學校,是馬彼得盼了12年才實現的大夢。
「合唱是原住民建立信心,走出部落與外界接觸的最有效方法,」馬彼得說,如果沒有合唱團,布農小朋友不可能受邀到扶輪社、國家音樂廳、台大體育館演出,更別說出國到香港、泰國和上海世博會表演,讓小朋友開了眼界,看到外面廣大世界。
但為什麼是合唱,而不是一般人認為原住民也很擅長的體育呢?
「體育的舞台就是比賽,勝負分明,壓力很大;但合唱除了比賽,還有很多表演,而且不管唱得好不好,一定有掌聲,在掌聲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有自信。」馬彼得說,也因布農族身高不高,很多體育項目未必有優勢,但山裡的孩子節奏感強、肺活量好,布農族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在祭典上只唱歌不跳舞的族群,八部合音的音樂風格「重和聲輕旋律」,適合合唱。
「從掌聲中找到自信」,正是馬彼得點滴在心頭的成長經歷。
布農孩子個性害羞,練唱時,馬彼得都會提醒,要面帶微笑,嘴巴上下張開,聲音才會飽滿。
52歲的馬彼得,台中師專(現台中教育大學)體育科畢業,專長是巧固球與排球。不會彈鋼琴、五線譜常會「數」錯的他,竟能帶出全國第一名的合唱團,本身就是個傳奇,只是這則傳奇的背後是一段段克服自卑、接受自己的不一樣,終而建立自信的故事。
考上師專前,馬彼得沒有正式上過音樂課。師專第一堂音樂課教「中央C」(鋼琴中間的Do鍵),儘管老師賣力講解,但他完全聽不懂。「想來想去,腦海中和『中央』有關的記憶只有『中央山脈』,就是找不到『中央C』。」不料老師點名學生在鋼琴上指出「中央C」的位置,第一個被點到的偏偏就是他,Bukut腦子一片空白,愣在教室中。
「怎麼講了一節課,都沒有在聽?」老師不解地數落。
是委屈也是挫折,心靈受創的Bukut從此拒絕音樂;一直到一般男生覺得「尊嚴受損」的當兵期,成了他的人生轉折點。
在金門當兵時,有一天,幾位女軍官來教唱軍歌,長官想挑一個人來帶唱,很多音樂系科班出身的阿兵哥舉手,但他們多半主修某種樂器,不適合雄壯威武的軍歌;馬彼得卻被輔導長選中,他很驚恐的回說,「我不會唱歌」,卻被輔導長吼回來:「師專畢業的,哪有什麼不會!」
Bukut硬著頭皮上陣,他豁出去想也沒想,就是帶著阿兵哥們開口大聲地唱,部隊長官竟爆出如雷掌聲。從此他多了一個任務──被吉普車載著,到各個軍營去教軍歌,而且常常得獎。
一星期的夏令營,孩子們都住在附近的溫泉旅社,有人到了第3天就開始想家,含著眼淚來找校長,校長苦口婆心安撫她的情緒。
當兵的教唱意外讓他「找到自己」;從小聽部落長老「飲酒歌」、「祈禱小米豐收歌」長大,深知布農「八部合音」具有跨文化、穿透人心力量的馬彼得,從此認定,改變族人未來命運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在歌聲中找回自信。
馬彼得回到家鄉久美國小任教,1993年開始指導學校合唱團。當時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正好推動「音樂下鄉」計畫,選定群山深處的信義鄉、仁愛鄉各3所小學教授直笛、打擊樂和合唱,久美國小被選為合唱的實驗學校。
來自台北的音樂老師郭月足每星期三固定來久美教唱,她就是馬彼得的合唱啟蒙老師,馬彼得一邊觀摩一邊學習。
示範計畫一學期結束後,馬校長開始自己指揮,他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小朋友傳唱布農族歌謠:他唱一句,小朋友就唱一句,模仿他的發音與嘴型,一句句練習。
但合唱團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固定的鋼琴老師幫忙伴奏,至今全信義鄉17所小學仍沒有一位專業音樂老師。經由郭老師介紹,台中北屯國小音樂老師趙慧菁常義務上山幫忙,有時趙老師無法前來,趙老師就會先分段錄下自己的伴奏,練習時馬彼得再用錄音機播放,原始而克難。
1995年,馬彼得第一次帶孩子參加南投縣合唱比賽,抽到的演出號碼在後面,結果在後台第一次聽到其他鄉鎮孩子有各種送氣和聲音修飾技巧的「美聲唱法」時,孩子們嚇到了:「老師,我們不要唱了!」「我們的聲音是錯的,他們的聲音是對的。」
馬彼得好說歹說哄著孩子上台,「不要管別人,勇敢唱出來就好」,結果孩子們敞著喉嚨直上雲霄的歌聲得到優等獎第一名。
從久美、新鄉、東埔到羅娜,每調任一所學校,馬彼得就成立一個新合唱團,成為第一名常勝軍,曾囊括全國音樂比賽國小同聲合唱優等、全國鄉土歌謠比賽第一名等。
東埔國小的圖書室就是原聲合唱團的練唱場所,孩子席地而坐,頭髮花白的馬彼得表情豐富,一字一句教孩子練唱。
2005年他帶新鄉國小合唱團到香港參加世界童聲合唱,台下兩千多名觀眾在他們表演完後,起立鼓掌。有大陸朋友聽到後很驚訝的問他:「小孩是怎麼訓練的?」他回說,「不是訓練,而是教育。」
大陸朋友又問:「學生是怎麼挑的?」「全校一共70名學生,5、6年級的學生全部都在台上,」馬彼得回答。
很多人都以為原住民孩子會唱歌是天賦,得第一名理所當然,對這樣的說法他很不以為然,因為等於抹煞了孩子的努力。
馬彼得說,除了節奏感強、肺活量好之外,原民孩子的音色、音質及音準並沒有優勢,甚至還處於劣勢。
由於偏遠地區師資少,學員有限,孩子幾乎沒有音樂底子,更不會看五線譜,完全從零開始。他的合唱團也從不挑孩子,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報名。
也因沒得選擇,他形容有些孩子老是走音,聲音就像「迷了路的『漂流木』」,要改造成「中流砥柱」,頗費工夫。
更困難的是,原住民的發聲與說話方式和漢人很不一樣。以布農族來說,發聲位置偏低,每一句話的最後一個音,常習慣性的往下掉,口腔深處的「軟口蓋」打不開、喉音特別重,「唱出來的聲音寬闊卻不集中,氣送不遠,缺乏穿透力。」
馬彼得必須一個音、一個音示範,讓孩子分辨喉音、頭腔共鳴,再慢慢引導孩子由喉音轉換成頭腔共鳴。
其次,布農族語言中沒有氣聲(如ㄏ)、捲舌音(如ㄖ),也沒有ㄩ音,要演唱國語歌,難度相當高,唱出來的總是帶有原住民腔。這時,馬彼得就要當起國語老師,分析聲符、韻符的結構,如何起音、收音,做出嘴型讓孩子模仿,常常為了糾正一個字的發音,就花上一整節課。
來自南投縣信義鄉的台灣原聲合唱團,由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一手打造,從泰國、香港到中國,透過歌聲,讓世界聽到台灣玉山的天籟之音。左圖為今年5月在上海世博台灣館演唱(原聲教育協會提供);右圖為暑假在東埔國小集訓。
有時同一首歌反覆練唱1、2個月,不但累人,也很無聊。
練唱時,馬彼得常會把拇指、食指打開,以Y字型手勢放在嘴巴下,提醒個性羞澀的布農孩子要面帶微笑,「嘴巴要打開,腹部加上力量。」他也會擠眉弄眼逗孩子笑。
「聲音要慢慢推出去,不是放出去,放太快氣就不夠了,聲音會掉下去,唱歌要像一條河流。」
他更擅長以淺顯比喻讓孩子體會唱歌的神韻,例如「聲音掉下來,會被什麼吃掉?」孩子回答:「鯊魚!」校長再問:「聲音往上會到那裡去?」「會到天堂去!」果然大家都明瞭了。
曾有研究原住民音樂的教授針對孩子們「會唱歌,卻不會看五線譜」,和馬彼得有所爭論。
「為什麼一定要會看五線譜?五線譜愈看愈痛苦,」馬彼得說,他並不是要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我只要他們快樂唱歌!」因此合唱樂譜一定是寫上數字的簡譜,讓孩子不必費力「數豆芽菜」。
來自南投縣信義鄉的台灣原聲合唱團,由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一手打造,從泰國、香港到中國,透過歌聲,讓世界聽到台灣玉山的天籟之音。左圖為今年5月在上海世博台灣館演唱(原聲教育協會提供);右圖為暑假在東埔國小集訓。
獲獎無數的馬彼得,得到「第一名合唱團」的榮銜,但他一再強調,「唱歌是副業,教育才是目的。」
他的合唱團不挑學生、不要求音色,但參加後卻有2項紀律必須嚴守。第一,功課要準時做完;第二,練唱要準時。
「我有一個夢想,要培養出原住民向上提升的動力,而這需要很多部落菁英來帶動。」馬彼得說,「都市中多一個博士,沒什麼了不起,但原住民部落多一名菁英,卻可能讓整個氛圍改變。」
在信心魔法棒的揮舞下,不少孩子的潛力也一一展現出來。
瑋婕第一次出國到香港,看到維多利亞港和太平山夜景,興奮不已。回台灣前馬彼得告訴孩子:「今天校長帶你們到香港,我希望這不是你們這輩子唯一一次出國,未來你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很多地方。」
他的話,瑋婕聽進去了。國中畢業後考上台南護專,她為自己的未來畫下願景:考上護士執照,再讀台北護理學院,有一天,靠自己的專業走出台灣。
馬彼得在久美國小任教6年,有4個孩子考上台中一中(其中3人不靠加分,原始分數就可進一中),3人進入台大(其中一位是他的小兒子,現台大資工系大四)。對於平均一年只有13名畢業生的久美國小來說,成績相當亮眼。還有一屆合唱團畢業生,二十幾個孩子中,有5位女孩考上原住民免學費的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科。
馬彼得欣慰地說:「用歌唱建立信心,已經不是理論。」
東埔國小是典型的原民小學,全校只有七十多位學生,村落孩子常來學校操場騎腳踏車。
為了栽培出更多部落菁英,他一有機會逢人就說他的「原聲音樂學校」夢想,但十幾年來都沒人理會,直到遇上台北建中退休生物老師廖達珊(見「建中推手打造布農菁英」),才完成夢想。
2008年5月,原聲到信義鄉各部落舉辦招生說明會,但出席的家長並不踴躍,只有十幾人,很多人不了解原聲的目的;經過口碑相傳,到了今年1月,出席家長爆滿,把羅娜國小的小禮堂擠爆了。
「家長的支持是學校的最大助力,」馬彼得常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告訴家長們,不要捨不得孩子辛苦。
Bukut的父親在他6歲時就過世,家境貧困,自小就跟著母親幹活。從小五開始,他每天清晨3點起床,先上山摘2袋玉米回家後才能去上學。有次在除草時,母親問Bukut,累不累?還沒等他回答,母親就指著前方走來的那些小學老師說:「你看!那些當老師的,就不必曬太陽、被水蛭咬。」母親的話,為Bukut築了一個夢。
馬彼得的家鄉久美部落,早年出了不少小學老師,在部落起了「榜樣」作用,家長開始重視教育;現在信義鄉有6位原住民校長,久美村就占了4位,還有兩位地方縣市的原民局長也是久美人。
兼任原聲音樂學校校長的東埔國小校長洪春滿在夏令營上,對小朋友說,前年羅娜國小的卉軒第一天來上課就喊累,第二天就紅了眼吵著要回家。沒想到送回去不到半小時,卉軒又回來了,原來是被媽媽拿著棍子「打」回來的。
「因為有這樣不准半途而廢的媽媽,才能成就卉軒,否則她怎麼可能坐飛機,去上海世博會表演!」
夢想的起點──唱歌吧!
馬彼得的大兒子馬聖堯,從小沒得選擇,被迫和同學一起練唱,想起小時候爸爸被人質疑,「他利用小朋友表演賺錢!」「練合唱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追求成功的慾望!」當時很多人並不了解「爸爸的夢想」。
已自台中教育大學畢業、正在準備國家考試的他,回憶多年後在一次國小同學會上,大家聊起過去練唱的辛苦,竟然都是滿腔的懷念與感謝,他問道:「你們過去不是最討厭練習嗎?」
「原來大家懷念的是掌聲的滋味,感謝能有走出部落見識外界的機會,」馬聖堯說。
「教育是原住民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的機會,」馬彼得說,只要有改變,就有希望。
一位馬彼得,培育出10位馬彼得;10位馬彼得再栽培100位馬彼得,這個夢想的起點,就從「唱歌吧!」開始。
從小生活在山上的布農孩子,肺活量好、節奏感強,布農文化也以歌謠取勝,只要好好培育,個個都是山中璞玉。圖為下課時孩子在操場遊玩。(藍春曉攝)
從小生活在山上的布農孩子,肺活量好、節奏感強,布農文化也以歌謠取勝,只要好好培育,個個都是山中璞玉。圖為下課時孩子在操場遊玩。
個子小的孩子排前面,個子高的站後排,小小的圖書室快站滿了,原聲合唱團現在有九十多名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