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餐桌風景
「好暢快啊~」
這是我遊歷臺三線,每次吃到客家餐點時,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的話。
吃到美食時,以往我最高等級的讚美是「好吃進心坎裡啦~」這是我在親眼見過做飯的人、接觸過對方的生活後,再吃到對方做的美味佳餚時,自然而然脫口而出的話。這句「好吃進心坎裡」超越了「好吃」,因為打從心底深受對方的人生感動,所以才有感而發。
我的飲食記憶,可回溯到小時候吃祖母做的飯菜。明治三十二(西元一八九九)年出生的祖母必須打理農事,操持家務,還要用手邊食材為我們做菜,不浪費一點食糧。每天養活一家子人的飯菜中,充滿了做菜的人為吃飯的人發揮的想像力。
將這「好吃進心坎裡」的祖母飯菜牢牢烙印在心中,是我現在生存的動力。
吃到客家飯菜時,不知為何會打開我記憶的門扉,想起祖母做的飯菜,想著「好吃到心坎裡~」時,又覺得「不對、不只那樣,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呢?」不過很快地,身體就高興地發出「好暢快啊~」的本能感想了。
比方說,跟為了振興城市而奮鬥的龍潭年輕團隊一起開心享用的火鍋,或是在觀光茶園,生產優良品質茶葉的茶葉工廠吃到的員工餐。還有,在舊書院(關西羅屋書院)吃的早餐,端上桌的是份量十足,夾著滿滿肉類和蔬菜的饅頭搭配豆漿。也吃了澆上熬煮大量蔬菜的濃厚湯汁,口感彈牙的粄條。該怎麼形容才好呢,在那裡吃到的,都是氣勢十足的食物。
不管是和擔憂下一代未來的龍潭年輕人團隊一邊真誠對話,一邊細細品嘗的客家料理。在大宅院裡,農家太太特地為來自日本的我做了捲入客家食材的日式壽司捲。嗚嗚......每一種食物都和我滾燙的淚水一起吃下肚了。
此外,經營香草茶園的女生(頭份怡明茶園的林玉萍小姐)想出了嶄新的客家料理與創意茶餐,清淡的料理與煦煦和風一起吹拂我的心。我還在小學裡(三灣國小大坪分校、南庄蓬萊國小)吃了好幾次的營養午餐,這些種類豐富、質樸滋養的餐點,化為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中秋節吃到各式各樣的月餅,不同風貌的月餅,有著與製作者臉上相同的表情。吃了可以消除疲勞的仙草凍,到現在覺得累的時候還會好想吃。還有市場裡賣的水粄、豆花和雜冰,與其說是甜點,不如說全都是我對臺灣食物的記憶!
人們一定一邊想像著吃的人一邊煮出了這些食物,這些食物的表情訴說了它們是每日維生所需「理直氣壯的飯菜」。祖母的飯菜養大了我,或許也在冥冥之中引導我踏上這次的客家之旅。
像許多戰亂中的民族,客家人為了逃離戰亂而四處遷徙。想活下去就得進食,客家人在不斷的移動遷徙中發展出發酵及乾燥等保存食材的技術。刻苦生活求生存的身體所需的滋味,包圍餐桌的家人們臉上所需的笑容與尊嚴,都包含在這樣的客家料理之中了。
我在氣候悶熱的臺灣旅行,遇到的又幾乎都是初次見面的人,身心疲憊不堪。儘管如此,品嘗客家美食時從中感受到的「總之先把這吃了活下去!」的訊息,成為深入心坎的力量,使我發自內心大喊「好暢快啊~」
現代日本人追求飲食的目的,往往都集中在「吃美食」上。相較之下,傳統客家飯菜追求的最大目的則是「活下去」。「好吃」是包含在「活下去」裡的「暢快人心的事物」,這樣的食物能在身體與心上烙下記憶。不、日本一定也吃得到這樣的飯菜才對。那麼,我在這趟臺三線旅行中每天吃到的難道是奇蹟嗎?算了,別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不管怎麼說,旅途中我的腸胃狀況非常好,這就是我從中窺見的客家飯菜本質。
四炆四炒
客家傳統宴席料理中的8道菜。「炆」是指用大鍋慢火燉煮食物,「炒」是指用大火快速翻炒各種食材。四炆分別有酸菜炆豬肚、筍絲炆爌肉、排骨炆菜頭和肥腸炆筍乾。四炒則分別是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韭菜炒鴨血及豬肺鳳梨炒木耳。現今客家菜經過改良,更為健康、環保,成臺灣美食代表之一。
擂茶
與「東方美人茶」及「酸柑茶」並列客家3大茶的「擂茶」。「擂」在中文中有「研磨」的意思。三國時代蜀國名將張飛大軍遭逢疫病之際,軍醫以生茶、生米和生薑研磨為茶,讓士兵喝下治病,據說就是擂茶的由來。因此擂茶也稱三生茶。事實上,擂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老化及健胃整腸作用,是近年廣受矚目的美容飲料。
神明、祖先與生活
「拜拜、拜拜」「Money、Money、哈哈哈」
採訪第一天,在龍潭一間老字號香行(冠德香鋪)裡聽見這樣的聲音。聽說只要是與神佛相關的東西,這裡都買得到。年輕的小老闆林慶宇帶著爽朗笑容為我們介紹商品,那是在日本的佛具店絕對不可能聽見的笑聲,我都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了。
臺灣人口中的「拜拜」,相當於日本的祈禱祭祀,但又沒有日本的「參拜」那麼嚴肅的感覺。真要舉例的話,比較像小孩子口齒不清模仿大人誦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感覺。聽到「拜拜」時,我腦中浮現的是在地人爽朗交流、溝通的景象。原本以為客家人的祭祀,應該是像出發前看的「浪漫臺三線」影片中,老人家在寺廟裡虔誠祈福那般莊嚴的景象,沒想到......
一邊笑著說「Money、Money」,一邊用手指著介紹的東西叫「金紙」。聽說這是用來燒給逝者的財物,這樣祂們在另一個世界才不愁沒錢用。店裡有一疊一疊這樣的紙錢,除了小老闆說著「這些全都是錢」、「Money、Money」介紹的金紙外,還有用紙做成的傳統樣式寶船、象徵有錢人的金錶和信用卡,畫上蘋果商標的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甚至是附帶保全的豪宅,這些東西全都是用紙紮出來的。當我看到紙紮的高級寵物飼料時,終於再也忍不住大爆笑。這些都是要燒給那個世界的人的嗎~日本雖然也有類似習俗,可是聽到這麼滿嘴「錢、錢、錢」的,總覺得活著也太開心了吧。那種對死亡的豁達心態,到底是從哪裡產生的呢?
說起來,我連客家人的宗教觀都不清楚就展開了這趟旅程。途中見到的寺院,在臺灣稱為「廟」。參觀了好幾間廟,每一間都是地方上色彩最鮮明的建築,比起日本神社佛閣的「莊嚴」,總覺得臺灣的寺廟好像是更歡樂的地方。這麼想的我沒問題吧?
不過,在寺廟裡「拜拜」的人確實散發一種輕鬆無負擔的日常感。嗯,臺灣的寺廟果然是歡樂的地方沒錯。
請教當地人寺廟裡祭祀的都是哪些神佛。原來,有保佑耕田豐收的神明(神農大帝),也有曾為治水貢獻力量的神明,每一位神明都有其具體功績,通稱為「土地公」,客家稱其為「伯公」(有在水邊的水頭伯公、水尾伯公。)。原來如此,或許是從前為地方上付出的人,現在成為鎮守地方的神明,受到人民敬重祭祀。
河邊洗衣場旁的廟,是來洗衣服的人們聚會的地方。人們在這裡祈禱、祭拜,也分享彼此日常生活的話題。兩位婦女一邊躲太陽,一邊不斷叨叨絮絮地聊天。廟是構成地區記憶的裝置,是像日本公民館一樣的場所。地方上的人們除了來「拜拜」,也在這裡分享彼此現在發生的大小事。就某種意義來說,說不定是最先進的溝通場所?
又有一天,走在「仙山」的山路上,發現一棵大楠木底下有一間小廟。楠木是樟腦的原料,客家人稱楠木為「樟」樹。生產樟腦對住在山區的客家人而言是重要產業。人們在老樟樹上感受到神性,樟樹下也成為日常祭祀的地方了。某間廟中(臺中東勢巧聖先師廟)的浮雕壁畫上,按照年代順序描繪客家先民如何開墾山林,辛苦生產樟腦的過程。客家人在賭上性命的遷徙後來到這塊土地,經歷一番流血流汗的奮鬥才有今天。在談論美好未來之前,人們習慣每天先來到能夠確認自己是什麼人的地方「拜拜」,在這裡交流地方上的大小事,開啟平安無事的一天。
為了讓對土地及家族做出貢獻後過世的人們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不虞匱乏,那些燒給祂們的東西,說不定正是生活在日本的我們正逐漸失去的東西。我默念「拜拜」,心裡這麼想。
粄
用磨成粉的米與水混合揉成的加工米食。不限糕餅類,只要是用米做的都稱為粄。粄可以當配菜,也可以當主食,還能做成甜點。此外,一年之中眾多節慶與祭祀之際,客家人都會端出不同的粄食。由於客家粄食種類實在太豐富,還出現列出各種粄食的「客家粄十唸」順口溜。
銅鑼窯田心伯公
伯公
客家聚落的守護神,相當於閩南人的土地公。伯公對客家人來說,是充滿智慧與慈愛,宛如家族中祖父兄長般的親暱存在。伯公廟早晚都會有人供茶,伯公信仰與祭祀祖先一樣虔誠。
掛紙(掃墓)
華人通常在陽曆4月5日左右過清明節,不過客家人習慣提早於元宵節後開始掛紙掃墓。掛紙時不可或缺的食物是艾草粄,以這種甜甜鹹鹹的艾草糕祈求闔家平安。掃墓的客家話叫做掛紙,掛紙的意思是將長方形白、黃墓紙掛在墳墓上用石頭固定,代表對祖先慎終追遠的意涵。
盛開的油桐花
每年4到5月,臺三線山區就會開滿油桐花,將山頭染成雪白一片。花落紛飛的模樣素有「五月雪」之稱。桐油是油紙傘的塗料,油桐樹曾是客家人重要的生活支柱。現在桐花祭已成為臺灣初夏的季節風光,深受民眾喜愛。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桐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