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是人稱「古蹟仙」的已故台灣古蹟權威林衡道教授,現今全台灣的古蹟、傳統建築,幾乎都是在民國七十年代由他主導,與當時的專家學者們共同指定。我不是學者,也不是文史工作者,但這些年我彷彿跟著阿公的足跡,瞭解他未曾告訴我的心路歷程。帶古蹟走讀,常有人認出我是他的孫子,進而懷念起林衡道的往日風範,讓我很感念,傳承的使命感更為強大。外公已遠走,而我希望以此書中我親自走過的地方,引起讀者對台灣古蹟的興趣,以紀念我與外公的緣分。
李春生。他不僅是紅頂商人,更是哲學家、教育家、語言天才。 (蓋亞文化提供)
台北濟南教會與李春生
約在一六二○年代荷蘭治台時期,基督教開始來到台灣傳佈,一六六一年荷蘭人退出台灣,基督教隨之式微。一八六五年、一八七二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先後來台,分別在台灣南部、北部地區傳教,基督教(即長老教會,Presbyterian)才逐漸遍佈全台灣。
日本統治台灣後不久,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便派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不分教派成立「基督信徒一致會」,為濟南教會之前身。他於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抵台,隨即與當時在台北的日本基督徒接觸,開始傳教。後來教會信徒人數日漸增加,舊有聚會場所狹小不敷使用,便將聚會場所改在新起街(即今西門紅樓附近)租屋聚會,後來開始募款,以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因得到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幫助,在新起街獲得一處房屋,開始有了固定聚會之所。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年)十一月,日本本國的日本基督教會派大儀見元一郎來台視察,正式成立了「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教徒佈道不遺餘力,不僅在台北市,更傳福音到基隆、淡水、台中、花蓮、台東及高雄等,足跡行遍全台。
隨著台北教會的迅速拓展,原有會堂空間日漸狹隘,加上受到白蟻蛀蝕之害,以及都市改正計劃的實施而須搬遷。經河合龜輔牧師建議,在明治四十年(一九○七年)二月召開信徒總會,決定賣掉西門外街原有的會堂籌募五萬圓,以興建新的會堂,並推舉當時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長長尾半平長老,擔任建堂委員長,主持籌募事宜,興築新堂。此案得到當時總督府的支持,聘請到總督府營繕課的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參與建築設計與興建,並由森山松之助擔任顧問,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開始興建濟南教會禮拜堂,歷時一年,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落成,成為現今我們所見、磚石造禮拜堂之規模。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為擴大向台灣人佈教,在大稻埕另設立用日語講道的傳道所,稱「太平町傳道所」,兩年後改稱「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太平町教會」,戰後才將太平町教會與幸町教會的所有會籍移交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改名為「台北幸町教會」(幸町八番地)。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被併入幸町教會新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同年十月該團正式解散。
戰後的幸町教會,因地名變更改稱「濟南街教會」,最後在郭和烈牧師時期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簡稱「濟南教會」。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建築形式為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風格,將西洋哥德風味的細部構造,如尖拱、扶壁等引入建築本身。外牆採紅磚與唭哩岸石的混合構造,使建築整體近似於英國鄉村小教堂之形式,樸實親切又兼具精緻華美。禮拜堂的主入口面向西邊,大門以拱圈門框作多層退凹邊框,強化大門深遠的印象。入口上方有兩根尖形的小尖塔,表現出哥德復興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和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互呼應。偏於一方的鐘樓,是教堂的醒目標誌,頂層有以石材砌成的百葉窗,具有美觀的視覺效用,也讓整個立面和諧又富有變化。教堂屋頂的兩坡陡峭同時形成正面的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充分傳達了宗教神聖崇高的意涵。此外,濟南教會屋頂上所鋪的魚鱗瓦,也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非常獨特的建築特色。教堂內部屋架採用的是鋼骨屋架,將屋架結構露出,以鏤空方式減少屋架的厚重感,增加禮拜堂的高敞度。禮拜堂的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各式尖拱窗,都是建築的顯著特色,非常具備保存的價值。
若無李春生的捐地善舉,今天台北不會有這麼美麗的教堂。若說上世紀的日本經營之神是松下幸之助,台灣的經營之神是王永慶,那麼李春生(一八三八~一九二四)就是十九世紀大稻埕的經營之神,從茶葉到石油,不論做哪一行生意,都賺錢。林本源家族的財富由數代累積,李春生從二十八歲來台灣開始,從寶順洋行約翰.陶德(John Dodd)的得力助手,到成為台北第二首富,不過短短十年,稱之為傳奇紅頂商人實至名歸。
李春生不僅是紅頂商人,更是哲學家、教育家、語言天才,他自敘一生收受三件寶貴的禮物:
一、十四歲受亞歷山大的洗禮,堅定地信仰基督教;二、接受了英國語文教育;三、獲得了國際貿易商業知識的傳授。
他是近代首見漢英雙語俱佳的國際貿易商,持盈保本的經營之神。精通洋務,協助劉銘傳與洋行溝通商務;能以漢文寫作、評論西學,且常於《上海大公報》議論時事,令日人折服;捐獻公益不計其數,為少見的商人慈善家。
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約翰.陶德和李春生雇用兩艘大型飛剪式帆船,從台灣運載十二萬九千公斤的烏龍茶,「直送」美國紐約,大受好評。由於建立台灣茶(Formosa Oolong)品牌,並拓展至國際的里程碑,兩人分別獲得「台灣烏龍茶之父」、「台灣茶業之父」的尊稱。
清末台北的港口貿易,主要由滬尾、大稻埕及艋舺組成,三地各自肩負著不同的貿易機能。位於中游的大稻埕,因河床較淺,僅能容納噸位較小的船隻,多用來裝載運輸茶、樟腦等商品。大稻埕為陸運、水運的集散地,李春生支持劉銘傳實施新政,一八八六年與林維源成立台灣第一家官方認可的開發商「建昌公司」,合築建昌、千秋兩街(今貴德街)出租給洋商,讓台北一躍成為台灣的商業重鎮,開啟大稻埕風華。
台灣民主國成立之時,台北城紛亂無比,群龍無首,李春生以頭人之姿,與樺山資紀協商「統治本島,望以文明治法治之」,得樺山資紀信任。他跨越清朝、日治時期,以文學界、商業界領袖之姿,協助日本推動政務,為民謀福,慈善為懷。同時,他也帶領孫輩前往日本旅行六十四日,之後孫輩留在日本唸書,他成為台灣第一位留學生家長,培養台灣第一批留日、留美學生。所著之《東遊六十四日隨筆》,讓他被譽為台灣近代第一位旅行作家。他也是第一位預立遺囑的實業家,財產公平分配,讓後代子孫生活無憂、無爭。一生著作無數,被譽為富紳思想家。
在陽光下,濟南教會靜靜矗立,彷彿台北角落的英國。有幸得李春生長房後人李福然先生邀請,參與李春生一百八十五週年誕辰特展,先祖林維源曾與李春生合作經商,百年後,後人齊聚一堂,僅以此文感念李春生與濟南教會之淵源。
台北濟南教會是一座具有哥德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建築。教會正面大門上的大型尖拱窗,捨棄圓形玫瑰窗,改以兩根石柱窗櫺達到尖塔的高度,直指上天。鐘塔下方又尖窗造型,細緻優美,上方洗石子裝飾簡單樸實,有英國小鎮教堂的風貌。(蓋亞文化提供,林嘉澍攝)
台北濟南教會的彩繪玻璃窗。(蓋亞文化提供,林嘉澍攝)
喜歡歐洲精品的時髦媽祖
台灣的媽祖廟何止千座,論規模與香火,首推北港朝天宮與大甲鎮瀾宮,其次為新港奉天宮與彰化南瑤宮,以及最近遶境很火的白沙屯拱天宮。從宋代至今,媽祖護佑眾生,保護漁民,神蹟屢現,成為庇護航海安全最重要的神明,媽祖漸漸成為中國與華人地區流傳最廣的民間信仰。
記憶中認識的第一座媽祖廟,並不在台北。小時候外公講「何斌獻圖」的故事,何斌提供的精密航海圖,讓鄭成功的船隊順利進入台江內海,並避開熱蘭遮城的大砲射程,到達德慶溪注入台江內海的溪口,此地稱「水仔尾」。
鄭成功看著何斌的地圖,知道溪口左岸有一間草寮,就是百姓奉祀的「媽祖寮仔」,裡面供奉媽祖神像。鄭成功站在船首,面向媽祖寮仔,合十跪拜,感謝媽祖保佑鄭軍順利登陸。不久,鄭軍即掌控了台南大部分地區,荷蘭人只剩下安平的熱蘭遮城。
鄭成功下令第二批從廈門來台的艦隊,運來磚瓦,然後把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改建為磚造媽祖廟,這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因此以「開基」來冠稱。開基媽祖廟主祀的媽祖神像身高大概只有一尺左右,民間暱稱「船仔媽」,製造於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年),為彌足珍貴的明朝古物。
之後,施琅攻台成功,媽祖從天妃被敕封天后,寧靖王府被改為「大天后宮」,民間稱「大媽祖廟」,「開基天后宮」就被稱為「小媽祖廟」了。
外公講過多次開基天后宮的由來,主因在於附近的鴨母寮市場(今台南成功路上的光復市場)有很多美味道地的台南小吃。(《鯤島探源》第三冊,〈台南市的傳統飲食〉,介紹甚詳)
後來跟他去了台南,美食當前,不吃路邊攤的外公也抗拒不了府城小吃,展現出風捲殘雲的實力,從市場頭吃到市場尾,蝦丸湯、碗粿、包子、排骨飯、菜粽、蟳丸,蝦仁肉圓⋯⋯度過一個很快樂又很飽的上午,更訝異外公的食量如此驚人。
外公很喜歡小媽祖廟對面的百年餅舖「舊來發」。光緒年間,何士銓和張炎這兩個同門師兄弟學藝以後,何士銓就在開基天后宮旁開了生春堂舖,張炎在水仙宮旁創立了舊永瑞珍餅舖。生春後來改名「來發」,民國初年為了與新開的同名店舖區別,改名「舊來發」。
舊來發的產品依四時節令各有不同,府城人冬至吃的菜包、臘月二十三送神後的年糕,均為古法製作的逸品。樸實無華的餅櫃,仍可買到傳統椪餅、白糖餅,以及象徵反清復明的「九豬十六羊」。
後來常獨自去台南,每次都會到開基天后宮,廟宇雖小,古物豐富,實為當今真正的古廟。台灣最古老的康熙龍柱、清代台灣最知名藝術家林朝英的「湄靈肇照」、「慈慧」古匾。知府蔣元樞,這位清朝著名的城市美學家,幫開基天后宮修築精美的後殿,並督造府城三尊觀音像,尊尊都是藝術珍品。開基天后宮的「傾聽觀音」相當傳神,菩薩側坐,表現出傾聽微語的姿勢,悲天憫人,神態親切。
開基天后宮裡面奉祀的媽祖神像有崇禎媽、鎮殿媽、開基媽、大駕媽、開基媽副駕、四媽、老三媽、縣媽、三媽副駕。前面所提的「崇禎媽祖」,是最富歷史價值的。但最有名的是開基媽副駕,為廟方新雕,任務是代替正駕出巡交陪。熱情信徒認為出巡就要很有面子,為祂獻上日本珍珠項鍊、紅寶石戒指、純金手鐲,還有貨真價實的LV包和LV絲巾。這些行頭平日都鎖在保險箱裡,只有出巡才會拿出來幫媽祖盛裝打扮,也因此造就了聞名全台的「LV媽祖」。
二○二一年,適逢天后祖廟建醮,開基媽副駕盛裝打扮登殿,出門前信徒再為祂添新行頭,將手持絲扇換作全新打造的金扇。廟方表示,媽祖姿態造型常見左手持手絹、右手持扇,許多信徒會「寄付」手繪或刺繡圖騰的絲扇,這回首度有信眾獻上兩把以鳳凰造型設計、各約五兩重(二十公分乘以十五公分)的金扇,一把給開基媽正駕手持,另一把則是副駕出門用,替媽祖婆增添風采。
這便是我所認識的第一座媽祖廟,喜歡歐洲精品的府城開基媽。媽祖的行頭見證府城的富庶與信徒的虔誠、活力。除了小吃,府城民間信仰與時並進的精彩進程,使台南的旅遊魅力永遠不墜。
台南開基天后宮,廟宇雖小,古物豐富,擁有乾隆年間的早期龍柱,實為當今真正的古廟。(蓋亞文化提供,林嘉澍攝)
手持LV絲巾的開基媽,有「LV媽祖」之稱。(蓋亞文化提供,林嘉澍攝)
台南大天后宮正門上方廟名匾額,殿宇極高敞,使用多層斗拱的牌樓構造,明間高懸宮燈。(蓋亞文化提供,林嘉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