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人們早已習慣生活在由水泥、磚塊、鋼筋所構築而成的都會叢林,似乎少了些與土壤的直接連結,但陽光、空氣和水是生物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存在大地數億年以上的「土壤」,則讓動植物有了依託與根基。
聯合國第68屆會議中宣布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除了提高人類生活中「土壤」的重要性,也希望透過土地資源的保護,為未來糧食安全及減緩氣候暖化作準備。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的交會處,全球12個土綱土壤,在這座島嶼上,能觀察到的竟有11種之多,如火山活動殘留下來的灰燼土、高山針葉林下生成的淋澱土、草原植物環境生成的黑沃土,以及由河川沖積生成的淋溶土,說台灣是座大型的「世界土壤博物館」,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土壤成土的過程(年幼土、成熟土、老年土)得之不易,台灣周遭這約1,600公里長的海岸線,因海流、水溫及地形的多變,造就出珊瑚礁河口、紅樹林、潟湖等棲地,附近各魚種總數甚至占了全球的十分之一,堪稱是典型的生物多樣性王國。也因為這豐富的地貌、氣候條件及物種多樣性,台灣因而被生態學者譽為世界物種之挪亞方舟。
21世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世紀,包括有基因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的保育,而台灣則兼具兩者,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從「總論」、「土壤」、「蝴蝶」、「蘭花」、「海洋生物」等五個面向,帶讀者一同來體驗台灣多元共存之島嶼深度。
此外,本期還有從「聲景」來聽見台灣的專題報導,以及藺草工藝的再復興、蘭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再加上台灣NFT市場現況和AR、VR技術的研發成果……等等,讓您透過閱讀《光華》,就能輕鬆獲取台灣第一手的豐富資訊。而《光華》全民徵件的主題「屬於海島的海洋文化與生活」,則是透過讀者們的踴躍投稿,跟本期封面故事的內容互相呼應,讓我們以台灣豐沛的地質、物種能量,向世界發聲,展現出來自台灣的自信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