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藝大兼任副教授沈昭良於《光華》即將出版之攝影專書《美‧台灣:人文攝像集》推薦序中說道:「這本書透過農業、民俗、自然與建築相關影像,立體呈現台灣內部豐富多元的樣貌,展現攝影在人文紀錄、藝文推廣與政令宣傳上的強大力量。」
另一推薦人攝影家鍾宜杰則是提到:「從深山到海角、從都市到鄉野,《光華》的攝影師願意踏實地進行田野調查、閱讀文獻,同時耐心地等候每一道光影、每一波浪花。」在一次次採訪的拍攝現場,攝影同仁掌控的不止是曝光、光影、色彩、構圖……等專業知識,在有限的矩形平面上,如何用故事性的畫面來呈現出攝影美學,是每趟任務所面臨的課題與挑戰。
台灣之美,美在山陬海邊持續耕耘的勤奮,美在各大民俗盛典中的虔敬,美在自然環境意識下的覺醒,美在人文建築上的實踐,而這些只有長期關注台灣,並投入全部攝影能量的人,才能完成這頗富挑戰的攝影任務。也因為如此,《光華》將這些年的攝影精華,以「農業立國‧食為天」、「民俗洗禮‧梵音頌」、「自然覺醒‧天地人」、「建築蘊美‧光影顯」為主題,試圖呈現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文價值。
此外,《光華》從2019年於中研院舉辦的攝影講座「神采台灣」開始,每年也將持續推動系列活動,除了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外,也期盼藉由校園巡迴,由第一線攝影實務者的分享,看見每張照片背後的觀點與所付出的努力。讓聽眾得以一窺攝影的本質,也讓「台灣之美」抓住年輕人的眼球,並內化成文化自信的台灣基因。
而除了精采的圖片呈現之外,本期《光華》探討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下的轉變與新常態,也有口鼻笛技藝傳承、米食復興運動等在地人文的報導,其中於北科大紅樓舉辦的《光華》45周年影像展暨海外採訪座談,相當精彩,不容錯過。影像的魅力在於當我們看到時,內心深處所油然而生的那種認同感,這種源於各自記憶與情感的連結,遠遠超出畫面本身所記錄下的瞬間,而這也是影像「迷人」之處,因為停格的瞬間,「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