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吃近年來屢獲選為國宴中招待外賓之菜色,這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美味,除了滿足我們日常的味蕾,也代表了在地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本期《光華》封面故事,特別以「肉圓」、「刈包」、「蘿蔔糕」、「爌肉飯」等兼具台灣文化及人情味之國民美食,走訪全台各地,從飲食文化、在地連結、烹調技法等面向,讓國人及外國友人更加了解並認識台灣。
* * *
歷史的回憶,勾起了一代代人的情感與連結,象徵台灣經濟起飛的原點──前高雄加工出口區(今「前鎮科技產業園區」),相信是許多人年少時的記憶,也是讓世界各地知曉「Made in Taiwan」的起點;而登上紐約時報青少年小說暢銷榜的《台北愛之船》,其劇組特地來台取景並翻拍成電影,讓這1990年代海外華裔學生參加台灣救國團暑期研習營的故事,躍上大螢幕。
此外,本期「產業新創」單元,有從廠牌端探討台灣機械製造業的優勢;以及如何運用生物科技,將原是廢棄物的蠶蛹、綠豆殼,作成動物飼料的循環經濟模式;還有竹子產業在台灣的多元化發展與運用,讓本期的《光華》兼具懷舊、創新與藝術之可讀性。
* * *
歷時五年,完成30本涵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及泰國等七國語言的新住民語家庭母語教材,是什麼樣的緣由與動機,讓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葉郁菁,召集了龐大的製作團隊,編製出有實體紙本書,也有真人發音版本的電子書,以及線上的測驗遊戲。在製作的過程當中,又克服了哪些問題,為新住民孩子的母語基礎扎根,也牽起了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間的情誼。
如同一碗彰化在地爌肉飯的底蘊,包含豬肉、醬油、青蔥,還有少數店家會在滷汁中加入甘蔗或花蛤來提鮮,是當地山珍海產的總集合。而名為「台灣」的這道經典大菜,則是集結了新住民語教材、廢棄循環經濟、外貿奇蹟……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巧思與努力,歷經時間的淬鍊,終能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