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的台灣,不論是氣候、環境、生物和文化都與「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海洋不但精心雕琢出寶島的面貌,也賦予了台灣珍貴的自然資源。但這份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是有賴我們共同的維護與珍惜,才能讓這上天賦予的應許之地,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本期《光華》以海洋復育的觀點,從政府單位、民間業者與一般大眾等面向,透過法規、制度與國際合作的模式,全方位探討人與自然如何永續共存。再加上海洋的周邊產業與活動,如台灣遊艇製造業的優勢,以及在地漁村如何與文創結合等議題,也有深入的報導。
接續海洋議題,透過攝影師的鏡頭,本期「影像對話」單元將帶您發現台灣海岸線的不同風貌;另外,一座長在田中央的「海灣繪本館」,究竟蘊藏著甚麼浪漫的夢想,也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 *
誰說紀錄片就一定是沉悶、無趣的象徵,台灣60年代就已出現各種題材的紀錄片形式,有充滿社會關懷的《劉必稼》(陳耀圻,1967)、家庭溫馨的《延》(莊靈,1966),以及純藝術創作的《今日開幕》(韓湘寧,1965),不同題材、不同形式,卻在同一個年代中醞釀與綻放,讓我們跟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知名攝影師莊靈、藝術家韓湘寧,一同來回顧台灣60年代的紀錄片。
此外,本期還專訪了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終生藝術成就獎」及「羅倫佐金質獎章」的藝術家陳正雄,讓我們聽這位大師級藝術家述說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與創作理念,看他如何運用色彩表現出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躍動與歡愉。
* * *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各族群彼此合作,也共同努力著,阿美族傳統的輪傘草編織技術與時尚結合,開發出具簡約風格之現代燈具,在國際上綻放光芒;印尼華僑吳俊星在擔任央廣主持人期間,為印尼移工解決生活上與工作上的疑惑;來自台東均一實驗高中的學生們,藉由募集東南亞語言書籍,無償提供移工借閱,用移工熟悉的文字,緩解思鄉的情緒。這種種的一切,相互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的景象,在這屬於大海的國度中不斷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