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員林看穀倉、到涵碧樓吹風、到台東看教堂,抑或是就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中原來都不曾去探訪的校舍或建築,每到一個目的地的過程都是驚喜。———— 米力(視覺設計師)
銜環報恩,旅行間得之於建築友人的饋贈,李清志報之以文字桃李,一步一腳印,踩踏出一字一句,彷彿化身精衛鳥銜石填海,弭平了建築與建築讀物晦澀難懂不親民的落差。———— 謝佩霓(藝評家、作家)
被遺忘在鄉野的大師作品
在台南鄉下地區的田野間旅行,地平線上赫然出現金字塔狀的尖塔,有如某種紀念性的建築,塔頂上矗立著十字架,原來是一座奇特的天主教堂/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六十年前天主教會聘請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öhm)設計這座台南鄉間的教堂;因為地處偏僻,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甚至台灣建築界也沒有人注意到這座教堂,直到1986年建築師波姆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家才開始注意到這位德國建築師,然後才發現他在台灣竟然有一座教堂建築作品。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是波姆在海外的第一件建築作品,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的作品。建築師波姆的建築作品多半是在德國境內,他可說是出身於建築師世家,他的父親、祖父都是建築師,後來兒子也繼承衣缽,成為執業建築師。波姆的父親也是設計傳統天主教堂的建築師,但是波姆走的卻是現代主義的建築路線;他受到密斯·凡·德羅與華特·葛羅培斯影響很大,因此建築手法與包浩斯學院接近,但是他的建築設計簡單、幾何,卻充滿著某種古典紀念性。
菁寮聖十字教堂就是一座幾何塊體構成的教堂,主會堂呈現巨大金字塔狀,旁邊附屬的尖塔則呈現圓錐型,尖塔表面是鋁板包覆,在陽光照耀之下閃閃發亮!尖塔上有幾個象徵物,主會堂頂端是十字架,代表著基督的救贖;入口鐘塔上是風向雞,代表著警醒;聖洗堂上的尖塔是鴿子,代表著聖靈;而聖體室上方尖塔則是王冠,象徵著基督的王權。
六十年前在台南鄉下出現這樣一座金屬金字塔的教堂,對於當地農民來說,可說是非常前衛與突兀,當年還有居民認為風水不好等等。有趣的是,建築師波姆其實並未來過台灣,他依據在台灣天主教會修士所提供的現場照片,直接在德國設計;金字塔狀的會堂屋頂,其實並不是為了仿效埃及金字塔,而是從當時黑白照片所呈現,當地農民用四支大竹竿,架起的臨時茅草亭子,所得到的設計靈感。
整個教堂內部設計也頗富巧思,聖洗堂內的受洗池,銅鑄的頂蓋呈現圓錐型,也是建築師波姆精心設計,並請德國工匠打造,質感非常厚實,剛好呼應教堂的尖塔。為了宣教上的方便,天主教會也入境隨俗,在會堂中放置中國傳統香爐燒香,(聖經中焚香代表著禱告,香煙繚繞升上天庭,有如禱告被上帝垂聽),會堂側邊甚至設有祖宗牌位,代表天主教也是重視「慎終追遠」的觀念。
我們到菁寮天主堂參訪,受到法國神父呂天恩的熱誠接待,他帶我們爬上教堂屋頂平台,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教堂建築,特別是金屬尖塔的細節,從屋頂觀看特別清楚;他還帶大家從密道入口,進入金字塔屋頂內部,觀看教堂建築結構。看著穿著中世紀修士服裝的神父帶著大家爬上爬下,感覺非常有趣!
我們漫步在田間小徑,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教堂尖塔,感覺依舊十分超現實,總覺得這裡好像不是在台灣,加上接待我們的是外國神父,有一種「偽出國」的奇異感受。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台灣是個奇妙的國度,總有許多異文化的交流影響,只要花點心思去觀察與體會,就可以找到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物!
料理列車的絕美旅行
雖然已經開放日韓觀光,但是我還是十分保守謹慎,不敢貿然出國旅行,很多人問我:「會不會急著想出國?」我發現我竟然一點都沒有急著想出國的感覺,因為這幾年在台灣旅行探險,發現台灣也有許多令人驚豔的旅遊地點與方式,即使不出國,我也可以找到讓自己心靈沉澱平靜的地方,或是讓自己身心得到療癒的旅行方式。
我是個鐵道迷,旅行喜歡搭乘火車,多年來搭遍歐美日的多種特色列車,感覺火車就像是「移動的建築」,人們進到火車車廂,就像是進入一棟建築內,可以舒服地躺臥沙發、吃便當喝咖啡,甚至睡覺休息。
我們搭乘列車,隨便吃吃地方風味的鐵道便當,就已經覺得很享受了!而搭乘美食列車更是鐵道旅行極致的體驗;試想搭乘料理餐車,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窗外的景致,有如看3D電影一般,真的是一種超現實的餐飲經驗!
日本西武鐵道幾年前特別邀請當紅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建造了一列美食料理餐車,由東京都內開往秩父車站,整列車只有52席的座位,因此稱作是「52席的至福」,整列車有四節車廂,兩節車廂是餐廳座席,一節是主廚料理的廚房,另一節則是活動用廣場車廂。
沿線窗外風景是山林田野,桌上的法式料理,則是主廚利用沿線田野所出產的農作物,料理出的美味珍饈,看著窗外的田野,品嚐舌尖上的鮮美,隈研吾大師設計的空間,播放著優美的音樂,讓乘客五感都得到滿足。
我也曾經搭乘日本海沿岸行駛的「雪月花觀光列車」,這部列車設計非常亮眼,紅色的車身有著賞景的玻璃天窗,行駛在白色的雪地上,顯得格外的顯眼。車上供應米其林主廚預備的多層高級便當,設計精美的菜色,色香味俱全,讓人享受鐵道旅行的極致享受。
台灣現在也有自己的美食列車「鳴日廚房 The Moving Kitchen 」,由建築設計師邱博文所設計,車廂設計非常雅緻,以黑色為基底,展現出一種沈穩奢華的感受,不愧是台灣最頂級的豪華美食列車,覺得「鳴日廚房」完全不輸日本「雪月花」、「52席的至福」等美食列車,最近還得到2022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2022台北設計獎,甚至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等殊榮。
列車料理由晶華飯店主廚負責,將在地元素融入餐食,結合窗外山海景緻,為旅客提供優質的用餐體驗。當我們看著窗外的龜山島、蘭陽平原時,餐桌正端上火候適當的無骨牛小排、現流胭脂蝦搭配宜蘭金棗、香烤花椰菜,貢寮九孔佐昆布搭配鮮筍,以及現擠黃金栗子奶油生乳捲,當然也有紅白酒,咖啡等。
雖然鳴日號列車是由老舊莒光號車廂改造,而且台灣鐵道是屬於窄軌規格,因此車輛行駛不免較為搖晃,但是設計師顧慮周全,餐桌椅不僅不會傾倒,連桌上的高腳酒杯、咖啡杯,也有止滑墊,完全不怕翻倒溢出,可以放心使用水晶玻璃杯等高級食器。
「鳴日廚房」料理餐車,讓我們看見台灣設計力與美食力的結合,孕育出頂級的奢華旅行,只可惜這樣的鐵道班次實在太少,很多人想花錢去體驗還不見得訂的到,只好出國去搭別人的料理餐車(日本的美食列車還比較好訂,而且種類又多)。
『鳴日廚房』料理列車
期待台鐵可以增加這類頂級旅程的班次,甚至開發設計出更多休閒旅遊的特色列車,否則我們想要體驗料理列車的美好享受,都只能去國外搭別人的美食列車,實在是很可惜!
少年卡夫卡的圖書館
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小說中的主人翁搭乘夜間巴士,從東京鬧區逃到位於四國的高松市,那裡是遠離日本社會核心區的偏遠後山,少年人在高松市無處可去,只能每天窩在圖書館裡,圖書館成為了少年人蛻變成堅強成熟大人的重要場所。
「海邊的卡夫卡」小說中的圖書館經驗,多少也反映了少年村上春樹當年在神戶圖書館中閱讀的記憶。圖書館的記憶與經驗,對一位少年影響之大,以至於村上春樹的小說中,都會出現圖書館的身影,在他的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就有一座儲存夢境的圖書館,圖書館的書架上,不是一本一本的書,而是一顆顆獸的頭骨,而夢境就是儲存在獸骨中,必須要靠稱為「夢讀」的人,才可以閱讀出獸骨裡的夢境內容。
雖然進入了數位時代,紙本書籍逐漸式微,原本大家以為圖書館應該日漸消失,全部變成網路上的數位圖書館;可是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世界竟然還在繼續建造圖書館,特別是日本地區,持續建造了許多漂亮的圖書館,包括金澤的「海之未來」圖書館,伊東豊雄設計的岐阜「大家的森林」圖書館,以及安藤忠雄在大阪所設計的「圖書森林中之島」,而最近早稻田也成立了村上春樹圖書館等。
這幾年台灣也有許多城市都設立了自己城市的圖書館,包括位於樹林中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大廳媲美五星級飯店的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以及空間新奇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最近桃園總圖新館落成,也令人十分驚艷!
桃園總圖新館由郭自強建築師與日本梓設計聯手設計,主要的概念是「生命樹」,在圖書館內部中央有一座圓錐玻璃天井,讓光線進入室內,照亮整個圖書館內部,同時採光井也具備著自然通風的功能,堪稱是環保節能的絕妙設計;圖書館內部動線也呈現著所謂的「知識的螺旋」,讓人以一種螺旋狀的上升路徑,可以環視整個圖書館的書架及閱讀空間。
我覺得桃園總圖最令人感到開心的是,建築師特別將周邊靠窗明亮的地方,都規劃為個人閱讀的場所,你可以很容易在圖書館中,找到個人寧靜、舒適的閱讀角落,加上桃園總圖藏書之豐富,也令人驚訝,我就找到許多很棒的設計藝術類書籍;拿一本漂亮的設計專書,坐在窗邊舒適的沙發椅上,好好享受寧靜閱讀的樂趣,就好像在咖啡店一樣舒服。正如「海邊的卡夫卡」中所描述的一般,「坐在沙發望著四周時,發現這個閱覽室正是我長久以來想要尋找的地方,我真正在尋找這樣一個像是世界凹洞似的安靜地方。」
過去的圖書館對於年輕人而言,只是一個K書中心,他們雖然去圖書館搶位子讀書,但是考完試之後,就再也不要去圖書館,也不要再讀書了,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對他們而言,讀書只為了考試,是一種壓力,毫無樂趣可言;但是好的圖書館空間卻可以吸引人,讓人想要待在裡面看書,感受閱讀的美好,甚至成為少年人逃避混亂現實世界的避難所。
一座民主進步的城市,都應該要具備有設計完善、空間優質的圖書館,讓所有的人,不論是有錢人或是窮人,是上流社會的人、或是中下階層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來到這個地方,好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然後在這裡找到改變生命的契機。
桃園總圖新館建築,就是這樣一座可以讓人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喜愛上閱讀的優良公共建築。
桃園總圖新館
台北皮蛋豆腐
花了十年的時間,這顆蛋終於誕生了!
那天荷蘭建築師庫哈斯親臨開幕酒會,為大家介紹這座台灣新世紀的公共建築;這座非常前衛卻又親民的公共建築,即將成為台北最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場所。
一開始大家看到台北演藝中心建築,一定非常不習慣,因為這座劇場建築並非傳統國家劇院般的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極盡華麗之能事;反倒是走庶民美學的路線,以簡單、效率為主,甚至故意凸顯內部機械裝置,或以原始建築材質來呈現。
建築整體也不是走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而是以不同塊體堆疊為主,因此有人嘲笑這座建築是「皮蛋豆腐」,不過荷蘭建築師對於這種嘲笑譏諷並不以為意,反倒覺得很有趣!因為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本來就不是以傳統美學來設計建築的,他的建築設計反而是以機能、城市互動,以及市民生活為主要的考量。
如果大家去看庫哈斯在波爾圖(Porto)所設計的音樂廳,一定會覺得這座建築怎麼好像是一塊巨大的石頭,但是這塊多邊石竟然被評為是近代三大最重要的音樂廳,而且原本不是很喜歡的城市居民,也因為這座音樂廳創造出很棒的城市廣場,而逐漸喜歡上這座公共建築。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也是如此,看似怪異的建築其實容納了三個大小形狀不一的表演廳,用以滿足現代表演藝術的多元需求;而且這座巨大的公共建築位於劍潭捷運站與士林夜市之間,原本就是人潮非常擁擠,動線非常複雜的地方;因此建築師庫哈斯特別將表演藝術中心的底層抬高,成為一個大型的半戶外廣場空間,等於為這個城市創造出一座人群可以交織流動的場所。這種設計策略對於荷蘭建築師來說,可能是最擅長的事,因為荷蘭也是地窄人稠、城市空間狹小,因此他們設計新的公共建築時,常常也希望同時創造出城市新的廣場空間。
對於平常不會去接觸表演藝術活動的一般民眾,建築師特別還設計了一條「參觀回路」(publicloooooop),那是一條直接穿過這座複雜巨大建築的管子,讓民眾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觀察這座建築,好像走進腸子裡觀看身體內部各個部位一般。人們走在「參觀回路」裡,可以透過玻璃觀看劇場表演,以及後台排演等空間,讓一般民眾雖然沒有買票入場看表演,也可以藉此進入建築內部一窺究竟。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應該是我見過,內部機能最為複雜的公共建築了!三個表演廳在裡面彼此可以合併連結、移動而變化,有如機械變形金剛一樣,如今懷胎十年終於完工誕生,期間歷經許多困難,真的很佩服OMA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庫哈斯在他的著作「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中曾經描寫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的巨大球型建築,他說「在西方建築史上,球出現的時間大概都跟革命的時刻相呼應。對於歐洲啟蒙運動而言,它是世界的擬仿物,是大教堂的世俗對照組;一般而言,它是一座紀念物,而且整體來說,它是中空的。」
如果說球型建築是一種革命性的出現,那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這顆「皮蛋」建築,似乎也宣告著新世紀台北建築出現的革命性時刻。過去那些附庸傳統官僚或頌讚宮廷美學的建築時代即將過去;強調庶民美學、城市生活的建築時代已經來到,我相信沒有多久的時間,人們會開始喜歡上這座「皮蛋豆腐」,這座演藝中心也將成為台北最受歡迎的公共建築。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