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集結了所有在台灣「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鳥種。
◼ 生物圖鑑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體,它是科學工具、科普書、也 是藝術品。
◼ 生物圖鑑必須力求正確,以符合科學的求是精神。
藍腹鷴(藍鷴、山雞、華雞)
保育狀況 保育類II
不普遍留鳥。由於雄鳥羽色華麗,在台灣仍面臨獵捕壓力,但更大的生存威脅來自於中、低海拔的棲地破壞。國內保育等級屬於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台灣特有鳥類的保育
島嶼不但啟發我們對於生命源頭的追尋,也點燃探尋物種演化的狂熱,天擇說、演化論乃至近代許多描繪生命藍圖的學說理論都與島嶼相關,在生物學家眼中,島嶼可說是一個精美而有趣的實驗場。
我們從島嶼生態學引發出意喻式的棲地島嶼,像是高山上的山頭、沙漠中的綠洲、陸地中的水體都是,並以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來設計符合人類福祉及護佑眾生的都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等,但我們真的善待了棲息於島上的物種嗎?
自17世紀歐洲人航海盛行後,因為人為干擾(戰爭、耕作、伐木、狩獵、引入外來種)而造成的滅絕事件中,高達90%皆發生在島嶼,人類行為加速了島嶼物種滅絕速率(Atkinson,1989),就鳥類而言,島嶼鳥類的滅絕速率更是大陸的40倍(Johnson and Stattersfield,1990),上個世紀末,全球已滅絕的鳥類中,有92%皆為島嶼鳥類(Gorman,1979),許多島嶼特有物種,如今我們只能從化石、文獻或是記憶裡去拼湊!
草 鴞(東方草鴞、猴面鴞)
保育狀況 保育類I
由於棲地消失、滅鼠藥、盜獵、數量稀少等因素,有滅絕的可能。國內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類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14種台灣特有鳥類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不同於大陸(指大面積陸塊)物種,島嶼物種較為脆弱,對外來干擾的反應較為明顯而劇烈,特別是島嶼鳥類,雖然只占全世界鳥種數10%,然而根據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7)統計,棲息於島嶼的受威脅鳥類(threatened species)數量卻與大陸不相上下(島嶼546種,46.9% vs. 大陸617種,53.1%),其中又以孤懸汪洋中,距離大陸遙遠的海洋島嶼更為嚴峻,因為承載了不成比例的受威脅鳥類(海洋島嶼391種 vs. 大陸島嶼155種)。
台灣84種特有鳥類中有52種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或受威脅鳥類紅皮書名錄,換句話說這52種特有鳥類正面臨著輕重不一的生存脅迫;其中14種(特有種5種,特有亞種9種)在二份名錄中均有列名,顯示在當今環境中這些特有鳥類的存亡已是關鍵時刻,再無即時而有效的挽救措施就會滅亡,例如因為天然災害(驟雨、野火)、誤食毒老鼠、受鳥網或捕獸鋏傷害而瀕臨滅絕的草鴞、因為引入種雜交導致族群基因遭受污染而瀕危的烏頭翁、台灣畫眉、環頸雉等。
以上列舉4種特有鳥類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受人為干擾最為直接,其它特有鳥類則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環境,牠們的生存壓力除了天然災害(颱風、森林火災)外,主要還是來自於全球暖化、土地開發所導致的棲地消失、外來種競爭及非法捕捉等脅迫。
鳳頭蒼鷹(粉鳥鷹)
保育狀況 保育類II
屬國內保育類野生動物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全球暖化,鳥類大搬家?
聯合國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發表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報告中指出,臨海國家因全球暖化而遭受極端氣候災損最為嚴重,而台灣曾被評為氣候風險全球第七,這表示全球暖化之下台灣的異常氣候出現機率將不斷增加。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PCC)」研究報告中早指出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異常氣候,同時在世界各地引發不少風暴、水患、乾旱,對島嶼國家之影響尤巨,不僅重創人類生命財產,在在考驗著島嶼物種適應環境的極限。那麼,台灣鳥類如何因應全球暖化趨勢呢?
根據台灣大學李培芬教授的研究團隊在1992至2006年間,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研究發現,調查期間年均溫上升攝氏1.25℃,5種特有鳥類平均海拔分布提高了75公尺,平均海拔分布上限更提高了115公尺。
2014年同樣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台灣大學丁宗蘇教授則結合了相距22年的現地調查及中華鳥會40年來的鳥類分布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22年來日月潭、阿里山及玉山三個氣象站的春夏氣溫平均上升攝氏0.92℃,48種鳥類平均海拔分布上升了60公尺,然而並非所有鳥類的海拔分布,全然都往更高海拔移動,而是有上升、下降、擴張、不變等多樣變化,但整體而言,海拔分布上升的鳥種數遠多於海拔分布下降的鳥種數,在3,000公尺以上高山地區鳥類海拔分布上升趨勢更是明顯,中高海拔鳥類會面臨較大的氣候變遷衝擊。
該研究同時針對並篩選出,在海拔分布有明顯變動,易受氣候變遷衝擊之鳥種為持續關注的指標鳥種(如岩鷚、鷦鷯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ivanus)。以上2份國內的研究調查均顯示了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暖化),台灣鳥類的海拔分布有朝更高海拔移動的現象(李培芬,2008、丁宗蘇,2014),因此可以推測,當地球溫度愈來愈高,將造成台灣山區鳥類在海拔分布上重新洗牌,原本分布於中低海拔的鳥類可能往高海拔移動或是擴張,而多數分布於中高海拔的特有鳥類則持續往更高海拔昇遷,如此情況下將面臨棲地限縮甚或無地可棲之情形,鳥種間的競爭壓力也會變大,滅絕風險就提高了。
美國史丹佛大學學者以棲地變遷模型推估鳥類所能忍受的海拔變動範圍,最糟的情況下,倘若氣溫上升攝氏6.4℃,將有高達30%的陸鳥可能在2100年之前絕種;上升2.8℃度則可能造成400至550種陸鳥滅亡,全球暖化使許多物種往高海拔遷徙,棲地在競爭下愈發擁擠,將迫使不少動植物瀕臨滅絕(Sekercioglu,2008)。
除了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暖化使得山區鳥類適宜棲地大幅縮減,另一個直接造成鳥類棲地消失的原因即是伐木和農業活動所造成的森林破壞,例如印尼自2000年以來已經失去了40%的森林覆蓋率,原因是需要木材產品和種植新作物的土地,如生質燃料;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估計,巴西亞馬遜雨林在2001至2012年間,已有超過1,7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亞馬遜雨林已經瀕臨生態危機的臨界點。
致使大陸物種走向滅亡的原因已經非常清楚,就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森林破壞,科學家估計此將成為下一個物種大量滅絕的主因,近10年間已有8種鳥類走入滅絕(或近乎滅絕)即是最明顯的警訊(Stuart et al. 2018)。
雖然國內森林已很少有伐木作業,但人為活動對島嶼鳥類生存造成的干擾卻也不容小覷,就特有鳥類來說,外來種(exotic species / alien species / introduced species)是另一大頭痛問題。
黃嘴角鴞(台灣木葉鴞)
保育狀況 保育類II
普遍留鳥,整體族群並無明顯受威脅。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屬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南橘北枳,竭澤而漁
隨著交通運輸的便利及各國貿易之普及,無論以何種目的(自然或人為)而引進的外來種鳥類,幾十年來有部分因為脫逃野外、遭惡意棄養或宗教放生,已經對台灣本土鳥類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台灣特有鳥類,首當其衝。
當一個外來種對本土生物及環境造成災害時,即是所謂的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譬如紅嘴藍鵲(又稱中國藍鵲Urocissa erythrorhyncha)、大陸畫眉(Garrulax canorus)以及環頸雉(非台灣特有亞種)等三種入侵種分別造成台灣藍鵲、台灣畫眉及台灣特有亞種環頸雉的基因污染,因為野外已經發現有雜交後代出現;另一種同樣族群基因遭受污染的特有種鳥類烏頭翁,則肇因於宗教放生白頭翁而導致,此二種鵯科鳥類在花蓮與屏東分布重疊的地區,同樣發現有雜交後代(雜頭翁)出現,烏頭翁種源純正問題,如今面臨考驗。
其它已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的外來種大抵都屬強悍物種,如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等椋鳥科(Sturnidae)鳥類、鶲科(Muscicapidae)的白腰鵲鴝(Copsychus malabaricus)、噪鶥科(Leiothrichidae)的黑喉噪鶥(Garrulax chinensis)等,在食物資源、巢位競爭、疾病或寄生蟲傳染等方面對特有鳥類形成的生存脅迫,都需要進行嚴密監控與有效的防禦措施,否則一旦發生嚴重危害,後果難以想像。
外來種鳥類帶來的危機絕大部分導因於人為所致,由於寵物鳥市場需求,商人不斷自國外進口鸚鵡、雀鳥等新奇鳥類,有些更是IUCN Red List中的瀕危物種,然多數民眾並不認識這些進口鳥種來歷,銀貨兩訖後,得利的商家不可能還有售後服務,一旦發生棄養或逸鳥,傷的是物種生命以及我們的環境。
筆者曾多次觀察各處鳥店,有時候連季節性野鳥(候鳥)也成了待價而沽的籠中物,例如藍磯鶇(Monticola solitarius)、野鴝(Calliope calliope)、鶺鴒(Motacilla spp.)、黑臉鵐(Emberiza spodocephala)、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紅尾鶲(Muscicapa ferruginea)等。
許多工程計畫包括山坡地、觀光用地、工業用地開發,很少將生態因素考慮在內,更遑論其對野生動物之影響;即使生態工法行之有年,然我們在面對大自然時仍多以「人治」觀念想當然爾地進行,例如將淺山野溪改造成鋼筋混凝土人工溪、山坡地開發改植經濟作物,非旦改變原有自然景觀,遭致破壞的生態卻已無法挽回。
對於特有物種的保育,政府必須展現出更多的決心與關注,落實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保育政策,推廣保育觀念。雖然國內野生動物保育法已施行多年,執行成效普遍受到肯定,卻也只能行事後裁罰及遏阻警惕作用。保育工作除了要保護瀕危物種避免滅亡,還得復育物種達最小族群量,且不單單著墨於單一物種,其他相關要素如生物多樣性、棲地多樣性、永續利用乃至社會經濟與法律方面的要求等,都需要更細緻的規劃。
台灣的特有物種比率很高,不論在研究、教育、保育或利用上,都因其獨特性而有很高的價值,特有鳥類更是其中一群多麼珍貴且美麗的動物,是台灣生物多樣織錦中色彩最斑斕奪目的一部分,自上次冰河期結束至少已經在這塊土地生存了18,000年之久,我們真的有幸能擁有此獨一無二的珍寶。
黑長尾雉(帝雉、海雉、烏雉)
保育狀況 保育類II
IUCN-NT亟須保護的瀕危動物。屬國內保育類野生動物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