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友善大地的在地食材,
能夠提醒每個人關於人類最原始的味覺記憶,
那是一份不能遺忘的DAN密碼。
婆婆是仁武考潭人。從我入嫁,便見識到她的質樸與毅力。在先生老家後面,有一片臺糖未開發之地,婆婆在那裡開闢了一座小菜園,每天早晨與傍晚,她會拿張小板凳,坐在菜圃旁,鬆鬆土壤、拔除雜草、挑掉小石頭。青菜收成時,她會好高興地想分享給孩子與鄰居們,美麗的菜園甚至吸引了許多小野貓,這些貓兒喵喵喵地撒嬌,公公總特意不把餐裡的煎魚吃完,好留一些拿去餵養牠們,於是菜園旁有可愛的貓咪追逐,有茂盛的翠綠迎風,好不溫馨。
據先生說,小時候婆婆不只種菜,還養了好多隻土雞,當然,在經濟拮据的年代裡,這些雞也只有在逢年過節裡才能宰殺享用。婆婆總是說,土壤不是拿來種花的,土壤的使命就是要拿來種菜、種水果,因為種完還能有收成,得以養活一家人。
婚後過了幾年,婆婆的身體出了狀況,經常出入醫院。就算是住院,當她看到我們時,總心心念念她的菜園有沒有澆水,然而每個孩子都得上班,對於回老家澆水這件事根本分身乏術。久了,菜園裡的青菜等不到人來澆水,貓咪等不到鮮魚可食,此地也慢慢地回歸死寂。
談到「飲食革命」這個新穎名詞,不得不聯想到全球知名的英國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Trevor Oliver)。21世紀初,有鑑於全球致死率排行前二名的疾病是心臟病與各種癌症,傑米.奧利佛提倡一系列的改革活動,主張這些疾病乃因食物導致,他大聲疾呼垃圾食物離開校園午餐的菜單,教導孩子更認識我們身邊的食材,也推出更多能輕鬆上菜的食譜,企圖帶動家庭投入自己料理的行列。2010年,傑米.奧利佛在TED獲獎,提出他「飲食革命」的想法作為「改變世界的願望」;該組織是以「值得傳播的思想」為口號而成立的美國傳媒。在獲獎演說的開頭,他用了一個很聳動的字句,就是我們的孩子將比我們少活十年,因為我們提供他們的是不健康的食物。接下來他又激動地說:「三十年前,大多數的食物幾乎仍是區域性的、新鮮的食材。現在它們被高度加工,並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物以及多餘的調味。」
無獨有偶,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同時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新聞學的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在其所著的《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一書的前言提到:「在古希臘時代,『廚師』、『肉販』和『教士』是同一個字:『megeiros』,而且這個字跟『魔法』(magic)屬同一詞源。烹飪不正如魔法?運用火(燒烤)、水(煮燉)、風(麵包的烘焙漲力)、土(發酵食物)四大元素來轉化大自然,施展鍊金的能耐。……然而,在現代的經濟體系下,工廠取代了廚房,烹飪技術看似日益精進,卻是人工添加物堆出的沙上城堡。」
再看一例。舉世聞名的英國傳奇大廚馬可.皮耶.懷特(Marco Pierre White),1994年以三十三歲獲得米其林三顆星,創下所有得獎人中最年輕的殊榮。行事標新立異的他,1999年又做了一件創舉,他厭倦了廚房競賽,歸還米其林星,宣布自廚房退休,回到英格蘭鄉下,讓自己由廚師提升到餐廳經營者的高度。在一段他與美國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的對話中,他說:「我母親過世後,我變得無依無靠。我經常釣魚、找鳥蛋、打獵、煮雉雞,賺零用錢,所以我從廚房退休後,我都在重溫童年生活。」但即使曾經一手改變英國料理命運的他,2007年也屈就擔任康寶高湯塊的品牌大使,並在受訪時聲稱自己長達三十年都在廚房使用康寶高湯塊,代替鹽與胡椒調味……
烹飪,由起初的美麗,演變至工業化產品,闖入餐桌,仔細想來,我們的損失可真大啊!
2015年,傑米.奧利佛在漫長的飲食革命中宣告,英國推動十年的「吃得更好」(Feed Me Better)計畫失敗。他自己也面臨事業上的破產與連鎖餐廳的關閉。
雖然一切令人憂心忡忡,但革命的思潮畢竟已經傳揚開來。
英國主廚亞瑟.波茲.道森(Arthur Potts Dawson),被稱為「原始綠色廚師」,他創辦的人民超市,專門販售當地、成本低廉、無石化汙染、外表醜陋的農產合格品。2019年,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James Beard Foundation)在廚師行動峰會上呼籲大廚們簽署《大廚宣言》(Chefs’ Manifesto),在尊重環境的前提下種植農作,不要浪費任何美味的食物。巴西主廚特雷莎.科桑(Teresa Corção)透過木薯等巴西傳統食材的種植來幫助小農,並將食材帶回頂級的烹飪市場,以健康且永續的使用方式,來確保環境不受到過度傷害。
被《美麗佳人》雜誌比喻為「利馬美食界的新星」的祕魯大廚維爾吉利.維利斯(Virgilio Martínez),擅長以現代烹飪技術應用在當地食材上。他於《米其林指南》受訪時說:「過去在亞馬遜居住的人,因為生活環境不那麼好,都會有物盡其用的態度,食材的每一部分都絲毫不浪費,就拿甜薯來說,從根部、莖、葉、到花,都能用。現代生活充滿塑料和包裝,但以前完全沒有浪費、包裝的想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張桌子很有影響力。作為廚師,我們逐漸明白疼惜大地的重要性—我們之前並不了解。」
回歸臺灣,這十年來,食農教育持續被推廣,從地方政府到民間團體,廣泛地舉辦小農市集、各地特產採收節慶,許多中小學甚至將食育納進課綱,讓孩子體會種菜收成的過程與辛苦。《天下雜誌》第六百五十一期採訪全臺無數環保餐廳接棒綠色食材的概念,當然,某些因經濟考量,不得不轉型經營,然而,多數綠餐廳仍致力於使用臺灣米食、小農契作、自家耕種、當令食材來創作料理。其中隱身於臺南蝸牛巷的「島旬」主人阿光,曾說過一段讓我很感動的話:「在現代食品科技的荼毒之下,很多人都忘了蔬菜的原味。我想要用這些友善大地的食材提醒大家關於人類最原始的味覺記憶,那是一份不能遺忘的DNA密碼。」
臺灣是座寶島,農產、物產、水產,無不匱乏,自數百年前開始,我們的祖先便在這豐富的大自然中生活,大地、海洋、森林孕育了他們,因為他們,而有了我們。如今當我們扶養下一代時,理當也該努力給予他們最天然純樸的食材,讓臺灣人健康永續地活在這座寶島上。
住宜蘭時,孩子在當地念幼兒園大班,不同於臺灣西部的都市學校,宜蘭幼兒園教的是如何認識本地各鄉鎮出產的食材,那一年,孩子便在蘿蔔、金棗、龍鬚菜、三星蔥、小籠包、飛虎魚丸、溫泉番茄中長大。除了學校教學,每逢週末,我們也帶孩子下鄉,探索山腳的蔥田、韭田,山坡上的柚子樹、椪柑樹,以及造訪深山裡的「苦花大王」。
恰好最近訪問了新一代主廚Brian,他在教導孩子認識我們的經濟作物上不遺餘力,讓孩子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食材,並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他表示,他不願局限在飯店的廚房裡,只能在煮湯師傅、砧板師傅、熱炒師傅、冷盤師傅、乃至二廚、大廚等職位輪轉。他很喜歡看「旅遊生活頻道」(Travel & Living Channel, TLC),並深受全球飲食革命的啟發,一心想翻轉既有的飲食模式。他走出廚房,透過自己的專業致力於食農教育。「如果廚師選擇留在餐廳或飯店裡,那是在跟自己奮鬥,但現在臺灣的飲食教育,真的需要我們跳出來面對。」
Brian主廚相當年輕,不到三十歲的他,有著帥氣的臉龐,梳著油亮光鮮的髮型,很容易便聯想到TLC頻道「帥哥廚師到我家」節目中的的澳洲名廚柯提斯.史東(Curtis Stone)。天賦異稟的他,高中讀的是水里商工的餐飲科,他回憶說,每次週末的回家功課就是要做六道菜,週一要帶去學校讓老師檢視刀工與色澤。大學考上臺南應用大學餐飲系,大一時他獲選為托盤選手,參加金爵獎榮獲第一名,大三再度奪冠。優異的成績讓他在實習時分配到W Hotel。在大型飯店裡,他熟識整套做菜、出菜的流程,並且學會器具的維護,包含如何為銅鍋上銅油,也習得如何現抓七星斑,及準確的殺魚技巧。
Brian畢業後,曾到老人養護中心用大鍋爐煮飯,有感於現代人的蔬菜食用過少,他也自己創業,做蔬食沙拉,他運用七種蔬菜,每日新鮮現做,利用LINE群組或臉書社團販售。同時,他也幫開民宿的朋友做無菜單料理。之後,「Mini Cook食育工作室」的創辦人樊欣佩規劃親子料理廚房,以及適合三到八歲與九到十二歲小朋友學習的「好好長大」小小廚房課程,邀請他去教小孩做沙拉與創意料理等廚藝,為兒童建立健康食材、認識土壤的觀念。由於執行長樊欣佩本人亦為傑米.奧利佛飲食革命基金會(Food Revolution Foundation)臺灣區的飲食革命大使,Brian也因而參加了全球性的飲食革命日活動,實際推動在地食材之運用。
2016年春天,宜蘭舉辦綠色博覽會,主題為「糧心」,鑒於種種食安問題,主辦單位以堅持綠色價值,向社會大眾傳達一份發自內心、又能落實於飲食與土地的真正態度。Brian受邀在營區內教親子餐,利用宜蘭在地食材示範煮食教學。
「那次我在蘇澳的武荖坑住了兩個月,整個活動期間都在那裡。為了糧心的活動,我還去產地員山鄉買金棗、香魚,去壯圍找花生,然後我找到了,還問當地老人要怎麼料理比較好吃。最後我在現場教大家做了金棗司康與三星蔥油餅,印象最深刻的是,還教了帛琉大使團做蔥油餅。」Brian愉快地說著。
宜蘭素來以三星蔥聞名,蔥白長,葉肉厚,因蘭陽水質甘甜純淨,種出來的蔥香特別濃厚。至於金棗,宜蘭人又稱之為「牛奶柑」,果肉酸度高,但棗皮卻甜如蜜。Brian利用宜蘭特產金棗,取代歐美喜愛用桔丁果乾製作甜點的做法,在綠博現場現揉奶油麵團,置入金棗丁,反覆堆疊,低溫冷藏發酵,再加以烘烤。烤出來時,奶油香與金棗香齊飄開,金黃色的外皮、堆疊出來的厚度,無疑的,那是綠博活動中最引人垂涎的項目。
綠博活動結束後,Brian還參加冬山生態綠洲開幕,現場示範料理給小英總統看。緊接著,因應新北市一年一度的「世界都市農夫日」活動,鼓勵民眾於家家戶戶的陽臺、屋頂種植可食植栽。Brian擔任野餐趴活動主持人,與現場民眾共同製作沙拉,利用紅藜、毛豆、豆芽菜、綠豆芽等,完成獨特的七彩食蔬脆餅沙拉。這次活動主要是要結合食農教育、有機健康、生態保育、低碳環保等,為新北市推動更多可食地景。
Brian說,他也曾至埔里的康復之家教罹患失智症的老人做簡易餐點,也有至臺北廚藝教室,與醫師、營養師共同推出減醣料理,那時,他會到濱江市場與南門市場採購各樣新鮮食材。後來他甚至被美國AIT選上、擔任廚師。
「美國AIT的員工餐廳是採歐式自助餐的形式,有點像IKEA的餐廳,取餐後結帳。各類單品價格不同,有沙拉、麵包、義大利麵、中式特餐,及咖啡飲料吧檯,每一口爐子配有一支滅火器。」
「但最後你還是沒有過去?」我謹慎地發問,畢竟這也是敏感話題。
「因為AIT當時的辦公室在搬遷,中間空窗期長達半年以上。我有到內湖新館開會,但等了一陣子後便婉拒了,改到陽光基金會,以服務燒燙傷患者為主的社會團體,我在它附屬的陽光好食餐廳裡面工作。」
當一般廚師選擇在餐廳飯店的廚房工作時,很明顯的,Brian選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關懷弱勢,積極參與食育翻轉計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環境孕育出像Brian這樣以社會服務與飲食革命為使命的廚師呢?他告訴我,他外公是山東人,媽媽熱愛跑馬拉松,家庭風氣非常開明。他國小時就深受日本連載漫畫《妙廚老爹》影響,他就會跑去找媽媽做料理,記憶最鮮明的是,跟媽媽一起做歐姆蛋,準備各式蔬食,洗洗又切切,食材先略微翻炒過再起鍋,之後打入蛋液,自平底鍋中心攪動蛋液,稍微成型即可,須避免中式炒蛋的焦黃,最後加入先前炒過的食材,盡速覆蓋成半圓形。鵝黃色的歐姆蛋,閃耀登場。
「廚師是個藝術家。」Brian對廚師這行的心得是:「從生食至熟食,到出菜擺盤,每個細節都是藝術。我也很享受做菜,對我來說,做菜就是一種療癒。我父親是南投人,我們埔里的鄉村有著很純樸的人情滋味,對於食物都非常惜福。之前我曾經在鄉里辦桌,端出波士頓龍蝦海鮮總匯、烤菲力佐櫛瓜、紅酒燉雞肉、新鮮蔬菜沙拉、香檳葡萄佐起士堅果等西式料理,親朋們都吃得很飽足。在我們家鄉的百香果園,我經常看到農夫很辛苦地栽種,這讓我很想將家鄉的食材如刺蔥、梅子、茭白筍、紹興酒介紹給大家。埔里的農夫雖然辛苦,但他們秉持一個信念—只做一件事,並把它做好。」
或許是如此,Brian從小便對在地食材充滿興趣,也期許自己的料理不但要蘊藏各地的美味、鄉土醇厚的人味,還能喚醒大家對食農的重視,愛惜土地所呈現的一份原汁原味。
落筆至此,遙想起一段往事。我和先生結婚八年才有身孕,當婆婆得知我懷孕時,無比雀躍,喜上眉梢。雖然身體病重,她仍興致高昂地說,她還要養幾隻雞,等我九個月後臨盆,剛好可以補補身子。此話一出,馬上被我和先生打回票,我們努力勸退她,就算是有機上好的自養雞,都比不上婆婆的健康。幾年後,婆婆蒙主恩召,那番話言猶在耳。
直到今天,我還是經常會想起她親手種植的青菜,當時也許一點都不懂得珍惜,甚至覺得有點負擔,煮也煮不完。但討論到飲食革命、翻轉教育的如今,當人們煞費苦心扶植小農、培育無毒作物,我眼中卻是不斷浮現先生的老家後面,那座菜園裡的青菜。很簡單,就那幾樣,也不多,但我婆婆會細心地照料它們,收成時刻,她會將它們一把一把地束上,活潑又生動,放眼望去,整地的綠意盎然。
.
(本書榮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書寫高雄出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