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36年前的《光華》報導〈偏遠中的偏遠:長濱〉(1983,4月),意外串起了台東長濱國中的同學們滿滿的回憶與感動。這源起於今(2019)年一則來自《光華》臉書的王先生來訊:「光小編您好,請問還找得到民國72、73年出版的雜誌嗎?感謝。」原來,這些年來他們班上的同學會,大家念念不忘的,仍是國一時期全班受訪的情景,「當年我們導師還特別買了一本給我們班上傳閱,不過,這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校舍的一景一物,同學們充滿回憶的畫面,透過《光華》的報導給留存了下來,這不但是他們班上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偏鄉教育」的如實紀錄。
北台灣基隆、瑞芳地區的顏家,是台灣早期少數以企業家身分發跡的地方望族,顏女士曾多次致電感謝《光華》的留存及協助,因為一篇《光華》的報導〈顏雲年,九份金礦曾在他手中閃爍〉(1994,3月),讓後代子孫可以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風光,這不僅是顏氏宗親的紀錄,更是保存了「台灣歷史檔案」的重要史料記載。她更讚嘆《光華》中英雙語編排的用心,讓開枝散葉在歐美、澳洲、日本多年,不諳中文的親戚,可以透過英文來了解家族歷史。
收到讀者們的感謝心意,不但窩心,也是編輯同仁們不畏艱辛、不斷前行的原動力,一切的努力就為了一篇篇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生動內容,它記錄了台灣各時期的演變脈絡,也呈現了寶島上人們努力的身影。而本期《光華》的內容承襲過往的深度內涵,有台灣紡織產業再革新的專題報導,也有台日校際交流的情誼,以及廢棄空間再利用的地方創生故事,還有台亞基金會協力新南向的精彩歷程。
今年《光華》更將走入群眾,前進校園、書店、中研院等地,舉辦多場座談會,探討議題涵蓋「新住民」、「翻譯」、「攝影」、「公益」等面向,進行與讀者面對面之深度對談。《光華》發行迄今已43個年頭,今後也將以更謹慎之態度,完成記錄台灣人文、展現台灣多元風貌之任務,將台灣深厚之「暖實力」,廣傳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