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眾多鐵路線中,這條路線得天獨厚,山海風光一網打盡。前半段在山間奔馳,穿山越嶺;穿過草嶺隧道後視線豁然開朗,大海在望,龜山島一路相隨。
從台北到宜蘭坐火車最快只要兩小時,但隨著景致在眼前一幕幕展開,古早的先民生活也一站站重現在遊子的腦海中……
早晨六點多的火車站已是豔陽高照,藍藍的天預約一個好日,從台北的慢車就要開。這次領隊的鐵道文化協會會員蔡宜儒曾經在這條線上一步一腳印做過踏勘,這次我們為配合有限的慢車班次,準備採取「折返式」的旅程,在車站與車站之間穿梭,有時甚至要徒步健行。這種介於深度自助旅行及鐵道迷之間的玩法,充滿了探險的趣味。
在外澳一帶的漁港,新鮮捕獲的仔魚進港囉。(卜華志)
林木蔥蔥,流水淙淙
找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來,一路上聽著火車喀拉喀拉規律的節奏,車過八堵、瑞芳後,翠綠逐漸映入眼簾。
火車在山城間蜿蜒,鐵道兩旁多生芒草及翠竹,山壁下是淙淙流過的基隆河。把頭和手伸出車外吹風,彷彿回到千年前酈道元的《水經注》描寫的景致:「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日治期間為了開發蘭陽平原,決定興建鐵路。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開始動工,北自八堵,南自蘇澳,兩端同時鋪設。民國六十九年北迴線通車後,這段路線成為連接東、西部幹線的必經之地,地位更形重要,於是從原來的單軌改成雙軌,許多單軌的舊隧道因此遭廢棄,這些鐵道古蹟正是我們此次探險的目標之一。
從瑞芳到雙溪是宜蘭線上最險峻的一處,尤其在牡丹坡有一個S型的大彎道,由前頭的車廂往後望,可以看到長龍般的火車正在轉彎。蔡宜儒說,這裡不僅彎度大,坡度也陡,火車開到這裡常要加掛一節柴電車頭來當「補機」,才能爬坡成功。
侯硐曾是著名的礦業中心,車站附近就是廢棄的煤礦廠房遺址。(卜華志)
至誠動天地
來到三貂嶺,小小的山城靜謐。車站雖小,卻是列車交會的要衝,往昔採礦的平溪支線也由此分出,今天已經搖身變成都會人週末的熱門旅遊路線。往昔在車站旁還設有號誌樓指揮交通,就像機場的塔台一樣,神氣得很。
沿著鐵道旁的小路走個百餘公尺,就可看到基隆河對岸的舊「三瓜子隧道」口。兩年前拜颱風之賜,隧道口周圍的藤蔓被風吹去,才使它重見天日,連帶也使山牆上題的五個草書漢字顯露出來,隱約可辨識寫的是「至誠動天地」。蔡宜儒還曾經為此攀岩,看出題字者是當年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
山洞口看來雖不起眼,然而「至誠動天地」五個字卻是力量萬鈞,可以想見當山洞鑿通時,人們是多麼欣慰三貂嶺這座百年來的交通障礙終於被克服了。
遙想百餘年前,先民要出入蘭陽平原,必須一步一腳印,跋涉三天兩夜才能到達。據潛心鑽研蘭陽史蹟的徐惠隆表示,乾隆末年時平埔族人走出了台北到噶瑪蘭的山路,即今天的淡蘭古道,從艋舺(萬華)經過水返腳(汐止)、暖暖、雙溪、貢寮而入,途中要翻越三貂嶺及草嶺兩座山。因此冒險前往噶瑪蘭的人雖多,但是真正走在淡蘭古道上,又能抵抗山瘴海露的惡劣天候的人卻不多,因而流傳「三留二死五回頭」的諺語。
光緒十一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鑿闢台北到基隆間的鐵路時,原有「淡蘭擬闢便道」的計畫,但因工程浩大,經費無著而未能實現。
到礁溪,當然不能錯過這裡有名的碳酸質溫泉。一大早的公共浴池裡只有幾位歐吉桑在泡澡,女生止步。(卜華志)
山城的青苔寂寞
從三貂嶺來到侯硐,又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城。她與鄰近的瑞芳、雙溪、平溪都曾經是煤礦中心,見證台灣礦工在不見天日的礦坑中所消磨的辛勞歲月。
今天有許多懷舊電影和歌星的MTV都喜歡以此為背景,例如前幾年流行一時的台語歌「車站」就是在這裡重現五○年代的台灣風情。兩年前吳念真的電影《多桑》,其中男主角推礦車出坑一景,就在附近的昇福坑拍攝。
鐵道旁就是瑞三礦業的廠房遺址,從礦房旁的階梯走上以前採礦專用的橋樑,還看得到廢棄的鐵軌和台車。橫過橋下的基隆河來到山的另一端,荒煙蔓草間有一座日本神社遺址。說是神社,其實主體建築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兩座「鳥居」(牌坊)兀立在石階上。
拾階而上,只見群山環擁,山腰上的房屋清一色都是黑色屋頂。這裡因為潮濕多雨,房舍屋頂都鋪上「牛毛氈」,再刷上一層黑色的柏油防水,這也成為九份及三貂嶺一帶的註冊商標。
「開蘭第一城」頭城,自古就有「搶孤」的習俗,是普渡「好兄弟」的高潮。(卜華志)
普通車裡的風情
坐在搖搖晃晃的普通車上,與我們同車的乘客以老人居多,有些老公公索性把座椅當成臥舖睡覺,歐巴桑挑著菜籃到城鎮賣菜,幾位戴著斗笠的原住民婦女提著竹籃在大溪下車,準備到附近的漁港打零工。一位老公公沿車叫賣芋仔冰,一球五元,說是在車上賣冰已經賣了二十年了。
可還記得二十年前不對號的普通車還有大批乘客光顧?每當火車一進站,大人就把小孩從車窗外「丟」進去,身負重任的小孩立刻在椅子躺成「大」字型佔位子。
目前的普通車除了上下學的時間外,總是閒閒散散,一人坐兩人位也沒問題。雖然有人懷舊,特地挑普通車「發思古之幽情」,但是車裡的設備多半老舊骯髒,卻也讓人卻步──難道古舊就得和髒亂劃上等號嗎?
火車行到「哎喲碰孔內」
從福隆繼續南下,會經過兩公里長的草嶺隧道。想一探舊草嶺隧道的遺跡,可從福隆站沿鐵軌邊的小馬路走三十分鐘。
在紅磚鋪成的隧道口題的是草書勁寫的「制天險」,另一端出口則是「國雲飛處」。草嶺隧道於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開工,歷時三年竣工,乃是當年宜蘭線上最艱鉅的大工程。「在北迴鐵路還沒闢建前,這裡是全省最長的隧道,」蔡宜儒說。
草嶺隧道未開之前,人們要走石頭鋪成的草嶺古道翻越草嶺;今人再走上古道則是健行訪幽,古道如舊,心情截然不同。
遙想七十二年前,草嶺隧道鑿通,百年來孤獨的蘭陽平原從此與外界一氣相通,扶老攜幼的民眾走向碰孔口,歡呼跳躍,「丟丟銅仔」就這麼宣洩而出:「火車行到伊都阿媽伊都丟哎喲碰孔(隧道)內,碰孔仔水滴……伊都滴落來!」
當然,對於「丟丟銅仔」的出處說法很多,有人說這是指涉男女歡愛;也有人說這是賭博丟銅仔錢時隨口哼出的曲調;不過一般人還是認為這首歌的「始祖」是源自這條隧道。
忽聞海上有仙山
火車一出草嶺隧道,眼前一亮,蔚藍的大海跳入眼簾!火車瀕著海岸線蜿蜒而行,車窗外太平洋波濤澎湃,拍擊海岸,激起美麗的浪花。孤懸在海上的龜山島也忽焉在前,忽焉在後地與乘客捉迷藏,「小時候我們都以為烏龜會回頭呢,」家住蘇澳的蔡小姐說。
原來宜蘭海岸線呈一百八十度的弧形,龜山島正位於直線上,所以才會形成烏龜回頭的錯覺。無論如何,龜山島是許多宜蘭人心目中的精神指標,每次坐火車一看到龜山島,就精神一振,知道快到家了。
龜山到大溪之間是著名的北關風景區,「北關」顧名思義,由於地形險要,在清朝時曾經是宜蘭的關防要塞。
沿岸是著名的「豆腐岩」地形,由於沉積岩的岩質疏密不同,被海水切割成整齊的四方形,像豆腐塊一樣,真叫人疑心海浪在侵蝕時是否曾經拿尺量過?造訪北關,可在龜山或頭城搭乘台汽客運,否則就要從龜山車站沿著濱海公路健行啦。
被遺忘的第一城
來到頭城,兩百年前的清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漢人吳沙率漳泉粵的「羅漢腳」(所謂的孤家寡人)一千多人浩浩蕩蕩進入烏石港,建立漢人入墾的第一個據點──頭圍,這就是「開蘭第一城」──今之頭城。
如今的頭城似乎被遺忘在蘭陽平原的北角,但是時光如果到回一百多年前,烏石港是當時的最大商港。當時做船運買賣的最大商行姓盧,他們所經營的商行及穀倉總稱「十三行」,今天仍在。洋樓前有大池塘,是當時的專用河港,水道淤塞才闢為水池,池畔猶是老樹纏結,景色秀麗。
到頭城一定不能錯過老街(今和平街)。老街的南北端各有一座土地公祠,「街頭街尾土地公」,據說能把財氣堵住不外散。短短一條街上有古老的純中國式店鋪、南方特有的亭仔腳,也有大正初年的番邊建築,門前廊柱一字排開,大門外還有兩扇及膝的小門,展現台灣近百年城市建築的發展典型。不過今天許多老屋早已門窗緊閉,似乎人去樓空,也有些改建成大樓,顯得有些突兀,卻也無可奈何。
昔日的繁華已隨時間遠逝,倒是今年農曆七月三十「鬼門關」,大概是近年頭城最熱鬧的一日,成千上萬的觀光客湧入頭城,為的是一睹中元普渡好兄弟「搶孤」的真面目。
礁溪溫泉不「揩」水
日已薄暮,我們再乘火車轉往礁溪。夜宿溫泉鄉,準備好好洗去一天的疲憊。出了火車站,兩旁盡是溫泉旅館,不下五十家,不愁沒有落腳處。這裡的溫泉屬於無色無臭的碳酸質溫泉,所以打開水龍頭沒聞到硫磺味,可別以為是老闆揩「水」,沒給你正宗的溫泉。
隔天起個大早到處走走。一所公共浴池旁邊是一片菜園,種植礁溪有名的溫泉蔬菜。由於礁溪溫泉富含礦物質,水溫適中,再加上溫泉供應「全年無休」,因此寒流來襲時疏菜也是一片欣欣向榮。
用溫泉澆灌出的空心菜莖大味美,真的是「粗枝大葉」,但一點也不老;溫泉絲瓜肥厚結實,煮了不會變黑;茭白筍也是白的白,綠的綠,絕不「黑心」。
礁溪有個協天廟,這是北台灣最大的關帝廟,目前的廟身建於民國五十四年,但原在廟門口的老戲台建於民國十四年,是台灣第一座木製老戲台。
不過這次來,已經知道老戲台芳蹤不再,因為去年七月間廟方管理委員會以戲台太小為由,執意拆除擴建,各地聲援保留的聲浪雖大,終究挽不回老戲台被拆的命運,如今被孤零零地鎖在廟後方的鐵皮倉庫裡。
這些年盛行知性之旅,如果旅客拿著旅遊指南想要按圖索驥,恐怕只會發現歷史建築不斷消失,不但黃鶴仙去,連樓也無跡可循了。
到蘇澳泡個冷泉
如果從礁溪往南行,會經過宜蘭、羅東幾個大站,乘客一般都在此上下車,只是山城幽靜的景觀逐漸被城市的樓房取代,兩地的觀光景點離車站都有段距離,不屬於這次火車之旅的範疇了。
宜蘭線的終站蘇澳,有全國及東南亞知名的蘇澳冷泉,全世界除了義大利的威尼斯之外絕無僅有。
這裡的水溫經年保持攝氏二十二度左右,水質清澈透明,屬於碳酸泉,聽說可以治皮膚病,也是美容保養品,如果加上糖和香料就成了經濟實惠的汽水!如果洗罷礁溪溫泉,再往蘇澳泡泡冷泉,箇中滋味,真是冷暖自知了。
有本歌仔冊以一千七百多字敘述從蘇澳到台北的各站站況,帶著我們從蘇澳一路回溯這兩天一夜的火車懷舊行:「火車起行在蘇澳,看見海水白波波……礁溪過去是頂埔,自動搬過鐵枝路……頂埔過去是頭城,全省搶孤上有名……外澳再過是梗枋,龜山全是討海人……石城過來福隆庄,全省碰孔第二長﹙註﹚……三貂再過到侯硐,機器撰炭真正通……侯硐過了到瑞芳,一坑算來礦山王……暖暖過來到八堵,搬車穿過地下道……」
(註)據徐惠隆表示,當時先民可能誤以為三貂嶺隧道才是第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