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我們如何考慮女性在社會中遇到的危險?藝術家在參與調查事件的感受是如何?又怎麼把這種感受轉化成共感體驗?黃亦晨的攝影作品〈最後身影〉帶給人暴力、傷痛與危險感;在題材與操作上都不同於她過去傾向自我、內在、私密與日記體的作品〈如露亦如電〉。在新作品的操作上,她更外傾的探索他者經驗,也就是女性在社會的處境以及親密關係當中的暴力。兩組作品看似形式與操作上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扣合著親密關係、危險衝突、死亡重生以及女性身體的狀態。
在也趣藝廊舉辦的個展〈最後身影之後〉,則是擴寫〈最後身影〉蘊含的暴力、創傷與疼痛,透過辯證式的手法開啟療癒的可能。走進一樓展場,映入眼簾的是白盒子空間的亮光氛圍,地上堆疊三台監視器,螢幕中閃現著模糊的女性身影;牆上則掛著兩幅佈滿污痕的景觀黑白照。走到二樓,直接感受到黑暗詭譎的空間感,地上散落著數台播放著女性模糊身影的監視螢幕,而螢幕的電線則裸露在外四處垂吊於展場;旁邊依然是充滿破壞痕跡的大幅景觀照,但同時又有此起彼落的小照片圍繞。最後的三樓,則較少前面樓層的視覺符號,僅能在黑暗空間中聆聽聲音與閱讀少數的文件。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影像與空間的危險感
監視螢幕當中模糊女性的負像,是黃亦晨搜集許多女性受害者在親密暴力遇害前從監視器中瞥現的「最後身影」。至於牆上散落的小幅照片,則是她重返案發地點拍攝的照片。而牆上充滿污痕的大幅照片,是她拍攝警政單位發布的婦幼安全警示地點(對女性有威脅的場所),並且她還進一步對底片施加刀割、槍擊、扼殺等暴力的瘋狂行為。最後的聲音與文件區,則是她訪談兩位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對其創傷經驗的敘述、回顧以及內省。
除了影像是如何製作外,展場的空間調度也不能忽略。展場吊掛的監視器電線,與影像的暴力痕跡相互的呼應,觀者就像身處危險與綑綁的氛圍,被一團難以名狀的混沌與暴力包圍。此外,二樓的小台監視器螢幕幾乎都擺在地板上,觀者難以直接平視影像,若想看清楚,身體也得蹲下來更貼近地觀看這些女性的「最後身影」。最後沒有形象的聲音區,則不再呈現前面給予觀者的傷痛形象,逼迫著觀者更主動地傾聽創傷餘悸的言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痛與觸的過程:不只是旁觀他人之痛
回到影像來看,黃亦晨的影像並不是像媒體獵奇地直接呈現受害者的狀況或遭遇的事件。而是藉由隔著一層模糊難辨的「介質」在觀看這些影像,比方說女性身影的負像或是對景觀施加的暴力痕跡等,都在在地干擾清楚影像,讓影像呈現某種不穩定的狀態。這種質感也替平面影像帶來「視覺觸感」,而這些「介質」恰恰讓影像避免傷痛照片容易帶給人「旁觀他人痛苦」的問題。
換言之,不同於新聞媒體因為不斷渲染再現痛苦的照片,反而容易會帶給觀者事不關己,甚至有「好險遇害的是他們不是我」的僥倖感。黃亦晨透過影像的「介質」干擾,讓我們回到加害/被害狀態的觸動過程,而不只是案發事件的結果。這樣的操作,也引導人進一步思考事件以及影像後面的結構問題。
在我看來,黃亦晨不只是想呈現女性所處的危險社會情境,或是單方面譴責親密關係中的男性暴力;更多是透過創作,凸顯親身參與調查事件中強烈體驗的「情感」。比方說對底片的暴力以及呈現施暴過程的痕跡,都讓觀者感受不安。有趣的是,最後聲音檔案區的非視覺話語,反而將人從深沉的黑暗深淵拉出,感到救贖與療癒的可能。

將傷痛轉化成力量
〈最後身影之後〉帶領我們以一種更複雜的角度進入女性的傷痛,不是將傷痛化約成知性的獵奇形式(如報章媒體),而是將傷痛回返到身體、物質與展場的體驗過程。這種觸覺的「感受性」,也帶給人迥異於媒體以視覺為主非黑即白的預設立場,重返身體的直覺經驗,同時讓人想起〈如露亦如電〉那些碎裂、脆弱、不完整與親密的身體。而〈最後身影之後〉則提煉女性受害的經驗,不迴避地凝視創傷,進而將傷痛轉化成讓人們更能修補傷痕與面對未來的力量。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