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7日,享譽全球的俄羅斯大提琴家兼指揮家,同時也是舊蘇聯時期,民主化運動象徵的米斯特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病逝於莫斯科,享年80歲。他生前的摯友索忍尼辛哀悼表示:「羅斯托波維奇的辭世,對俄羅斯的文化而言,是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而這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每每巡迴東京演出,必定到訪之處,便是如同他一樣名氣響亮的築地魚市場。
羅斯托波維奇對於築地魚市場的熱愛,除了實地領略殊異的東洋文化,擠身小店品嚐新鮮美食,他更主動帶著樂團團員,一大清早體驗築地風情。羅斯托波維奇認為,如同築地人般,經常對人、工作和環境保持高度的動能和熱情,是極其珍貴且不可或缺的。對聲音極其敏銳的他,更將市場內來自四面八方的原始律動和聲響比喻為:「傾聽築地,彷若是一場深具文化特質且渾然天成的日式交響樂。對日本而言,築地魚市場就像是心靈的故里。」
築地魚市場在我幾個不同時期投入的創作題材中,當是最早,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歷時最久的計畫,約莫從留學日本時的1993年至返國後的2009年,其間,每年不論公私的行程赴東京,我總會固定出現在築地清晨的人群中。對我而言,它的存在,就像是一方長年沃養我的異國土壤,另一個操練了十幾年的攝影學校,儼然內化為生命裏,無法忘卻、似遠卻近的故里。其實,我從來不曾想過築地會搬遷,但透過被攝對象/現場的消逝,反倒凸顯甚至強化了攝影作為再現/留存介質的價值與意義。或者說,在通往消逝的路上,我們很有可能因為攝影得以短暫重生。
而是什麼樣的原由,足以成為近17年來像情愫般的牽引力量,是內在高漲的學習意志?還是外在的視覺驚奇,異域窺密?文化差異?口腹之慾?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原來,除了宿命的相逢,是那股車水馬龍的雜沓,那股節奏分明的旋律,那股瀕臨邊際的擁擠,那股奔騰流竄的人氣,那股狀似粗暴的溫柔,那股耐人品味的匠氣,那股古樸懷舊的風情,那股令人流連的廚藝,那股終生廝守的尊榮,那股勝負立判的快意,那股四通八達的豪情,和那股亂中有序的恣意。還有那股徐徐吹拂的和風,伴隨著羅斯托波維奇悠揚醇厚的樂章,時而冷冽,時而煦暖,四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