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葉清芳,今年6月15日因肝病逝世,享年45歲。
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葉清芳在攝影圈成名甚早。1982年就讀於世新時,由於修習新聞攝影,他已四處獵影拍照。在一次動物園的探訪中,他瞧見鐵欄柵的鳥籠裡一隻貓頭鷹正與一名孩童對視,玻璃的反影映照出物像重疊,人鳥合一的詭異圖像,一種現實與虛幻交融的存在荒謬感油然而生。這張葉清芳的生涯代表作,為他贏得了當年全國大專院校攝影大賽的黑白組金牌獎,並引領了他日後的攝影風格與生活態度。
退伍後,葉清芳服務於時報新聞週刊與中國時報等媒體,多年來工作足跡遍及台灣、香港、中國等地。影像風格上,隨著不同時期,葉清芳作品有著街頭攝影、黑白靜照、針孔顯像、塗鴉繪畫等多樣面貌。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集中在1980年代紀錄台灣社會面貌的黑白攝影。
解嚴前夕的80年代,正是台灣最具活力也最迷惘的社會過渡期。不安、騷動、紛亂的社會氛圍,瀰漫在葉清芳的作品裡。照片中的男女老少,總給人一股孤獨、虛無、又詭異的時代氣息,他們彷彿對望著什麼,但一轉眼,卻又隨即棄離,毫無眷戀。
葉清芳隨性的個人風格,也表現在他大量採用失焦或奇特視角的影像風格裡。例如一張3個女孩的肖像照,影像朦朧而無法看透,卻流露出更為獨特的韻味。另一張選舉造勢晚會的新聞攝影,葉清芳刻意將快門速度調慢,搭配現場此起彼落的閃光燈,形成影像中恍惚又迷幻的視覺殘影。這些異於正規攝影的拍攝手法,讓他的作品具有獨樹一格的視覺風格。
攝影家張照堂在評論葉清芳這批80年代崛起的攝影新銳時,如此寫道:「他們以粗糲直率或發霉變質的黑白光影,捕捉現實邊緣中突發、不設防的異狀,在一種狐疑的觀伺下,透露著孤單、年少的苦悶與愁緒。」因此,一張3位年輕人在瑞芳車站裡臉孔青澀又帶著疑惑的照片,彷彿呼應了另一張高雄海邊的影像中,3個迷惘地望著遠方的喫煙中年人,而他們背後,是一艘過早擱淺翻覆,再也無力繼續航行的大船。
就像那些苦悶疏離的人間風景,攝影界友人追憶葉清芳時,總會提及他那內向、安靜、不多話的面容。葉清芳友人近日已開始收集他的各時期作品,預計將於逝世一週年時為他辦紀念攝影展,向英年早逝的攝影家揮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