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的姿態操演《如儀》
若說《想像之所》以「攝影紀錄」與「批判距離凝視」的方式探問台灣人的認同與想像;那延伸的新作品《如儀》則進一步以「肉身操演」的方式提問。乍看《如儀》的形式會讓人想到攝影家張照堂在1962年自拍的無頭照〈板橋.台灣 1962〉,因為這兩組作品都一樣失去了頭的主體,並且將失去頭的空缺處結合地景或建物,有如將身體直接連結地景一般。
儘管如此,由於歷史情境的不同,這兩組作品的概念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張照堂作品暗示了失控狀態、去文化的歷史經驗、集權統治的荒謬感,以及缺乏主體的歷史過程,他更多是某種存在與虛無的個人心境。相較來說,《如儀》則更像是道德律令的控制,迫使人非得對壯烈犧牲的烈士致敬。
然而,鞠躬的行為,除了是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外,在政治層面上則更像是一種徒具形式的「操演」。在《如儀》中我們可以看到曹良賓身著正裝,對各個忠烈祠鞠躬,這不只是攝影紀錄的影像,而是更有創作者主體的肉身介入。而這項鞠躬行動除了表面形式上誠摯的感謝之外,更多蘊含著深層的批判與反諷。這些「威權體制下的烈士」跟「民主轉型後的台灣」的關係到底為何?要言之,「鞠躬姿態」在《如儀》中就像是抽掉了鞠躬內容意義後(誠摯致敬)的表面形式,而曹良賓則是透過重新操演鞠躬的姿態,解構國族的神話建構。
《想像之所》展場 2018 此作以大型的雙面LED燈箱,呈現忠烈祠的當代與歷史影像;並跳脫攝影作品在牆面上線性展示的傳統,將燈箱放置於地面或懸吊,讓觀者在錯落的彩色與黑白影像之間自主移動,尋找線索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