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傑出的華裔學者比比皆是,但高階的華裔教育主管卻寥寥可數;加州州立洛杉磯大學教務副校長牟宗燦,就是少數中的一位。
在美國西岸的華人社會,只要一提起Dr.Paul T. Mu, 很少人不知曉。雖然他在海內外許多組織擔任重要職位,名銜一長串,但他的名片上只清清簡簡寫著:加州州立洛杉磯大學教務副校長、經濟系教授;另一行是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加州州大十九所分校中,洛杉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Angeles)有七學院、五十二系、一千餘名教授、二萬三千名學生,規模頗大。一九八六年七月,該校發佈了一則不尋常的人事命令:經濟系系主任牟宗燦擢升為教務副校長——這是學校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人士出任此職務。
「他曾擔任學校大學議會的中央委員與參議員,這幾年來主持過多次大型會議,學校基於他對大學作業的瞭解和擔任系主任的經歷,而有這項安排」,一位資深教授分析。
牟宗燦的「升官」,可是經過了重重關卡:由校長提名、大學議會通過、經七個學院院長同意。九月一日他正式上任,成為加州州立大學系統中少數高階的華裔行政主管之一。
新官上任,責任可不輕。牟宗燦身為教務副校長,負責調整各學院課程、教授名額、學位的設置更改,及審核學校購買各項器材設備,監督每年七千萬美元經費的使用。

午休時間走在校園中,牟宗燦和同事打打招呼、聊聊天。他背後的孔子銅像,正是由他攛掇設立的。(翁桂堂)
出色的中國臉孔
他的東方臉孔,成為學校裏最引人注目的一張容顏。
雖是山東漢子,外表斯文儒雅的牟宗燦在人高馬大的西方人前,個子仍矮了一截。走在校園裡,他顯得很忙碌,一路行來,到處有人打招呼,一下子是商學院院長,一會兒是英文系主任。他從容自在地一一和來者寒暄。
現年四十九歲的牟宗燦,畢業於台中一中、台大經濟系。之後負笈美國,獲內華達大學經濟學碩士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回國擔任中山大學國科會客座研究教授,及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加州州立齊哥大學客座教授。他於一九六九年起在加州州立洛杉磯大學執教,今年已邁入第廿年。這也是他赴美後的第廿六個年頭。
一般說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學成後若留在教育界發展,絕大部分做學術研究或教學,很少人擔任行政工作,尤其是高階行政主管。
「行政工作首重溝通,中國人個性較含蓄、保守,加上語言能力的限制,不太主動批評或表達意見,在溝通上就吃了虧」,牟宗燦表示,興趣也是因素之一。許多學者專心於學術,不喜歡做行政,認為行政工作太繁瑣、浪費時間,是一種負擔。
此外,有興趣的人,也不見得具備相當的條件。舉例而言,在美國的高階教務行政主管,除了出身自教授,還須具系主任或副院長、院長等資歷,多年媳婦才能熬成婆。

經濟學者出身的牟宗燦,雖任行政管理工作,仍不改書生本色。(翁桂堂)
多年媳婦熬成婆
牟宗燦就是從基層做起的一個例子:從經濟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做到系主任,資歷頗為完整。
除了才學、行政能力和資歷外,對學校整個大環境的瞭解,也是擔任行政主管的必備條件。
「多參加會議,才能深入瞭解大環境」,牟宗燦強調:「要讓人家把你當作『圈內人』,一定要在課業、財務、學生活動等重要的會議上扮演重要人物。」
要成為重要人物,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是困難,那就是事先充分準備,會中言之有物——這通常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由於牟宗燦在會前一定下工夫做「作業」,會議桌上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久而久之,逐漸改變了美國同事心中「中國人欠缺行政管理才能」的刻板印象。
「做行政,對學術其實是很大的犧牲」,他有點無奈地說,現在忙得連上課都沒時間了。當初在取捨時,他也曾面臨兩難。「但我想自己在學界已十多年,也到了該突破的時候,才毅然選擇行政這個不同的領域」,牟宗燦說。
於是,他成為每天工作十至十二小時的「拚命三郎」。
管教務,掌預算
開會、開會、開會……的記號密密麻麻地塞滿他的行事曆。這個會裡,三個系在爭取一個新實驗室的配額,每個系都振振有辭、來勢洶洶;下個會,要為文學院所提出的新增課程是否妥當傷腦筋……。
「頭髮好像越來越少了!」牟宗燦指指微禿的前額打趣道。
從八六年上任至今,在這約一年半的時間,牟宗燦果然表現出大將之風。同事對他的風評是:對校務非常熟悉,很能掌握情況;下決定明快、果斷,且充分授權;公平,凡事就事論事。
由於職務關係,他接觸許多其他大學的高階行政主管,可說是「往來無白丁」。「無論在處理事情的態度和做法,或是人際關係上,都有所獲益」,他說。
身為大學華裔決策主管,牟宗燦認為美國大學的運作比國內來得有彈性,例如開設一個新系所,在美國校方自己就可以決定;國內則須經教育部核准。
又如,美國大學很尊重學生的志趣才能,因此學生轉系很方便,學校通常只有全力支持,不會限制。相較之下,國內轉系就不是那麼自由、容易。
同時身兼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的牟宗燦,就常把自己在教育工作上的觀察與心得,在國會建言。此外,他還注意東方語文在美國的推行與發展。
經濟學人出身
近年來亞洲太平洋圈的貿易總額已超過大西洋,很多大學紛紛加強東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語文。以加州州立洛杉磯大學商學院為例,最近在日文、中文、韓文等課程上就增加不少師資。在開課、增加師資的決策過程中,牟宗燦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忙歸忙,牟宗燦臉上始終不見「忙相」,脾氣不火爆,做事也有條不紊。「學經濟的人,管理時間也得符合經濟原則,才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呀」,他笑道。
莫非有何妙方?
牟宗燦透露他做事的秘訣:
首先,要肯花時間——這樣才能做很多事情。
其次,要有效分配——行政主管必須開很多會,在會與會之間的空檔,把下個會議所需資料準備好,儘量精簡,細節可省略;但如果是自己主持的會議,就要多花時間準備,才能掌握情況。
此外,不在同一時間接下太多重要職務,以免分身乏術,不能面面俱到。
「事情既然接手總是要做好。至於取捨,就靠自己的價值判斷了」,他說。
常演出「三人行」
喜歡滑雪、打籃球的牟宗燦,原是老馬籃球隊的好手,自從擔任行政主管以來,只能蜻蜓點水般偶一為之。
「幸好太座支持,否則在外又忙又累,回家還得看臉色,那就——」牟宗燦露出「吃不完兜著走」的表情。
育有一子一女的牟氏夫婦,以前是全家大小出遊,現在則常演出「三人行」——媽媽帶小孩旅行,老爹繼續工作。「他好像越做越起勁呢」,牟太太說:「他自己說這是在拋磚引玉。」
「我非常希望,也很鼓勵中國人從事教育行政工作」,牟宗燦說:「因為沒有行政人員的全力支援,在學術方面的發展也會吃虧。雖然我現在改做行政,對自己的學術生涯有點犧牲,但想到這樣可以為人鋪路,也就責無旁貸了。」
「我不是愛『當官』,是想服務」,牟宗燦對未來仍有憧憬:「有一天,我還會回到學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