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開放20年來,台商台幹經歷「散兵游勇探路」、「企業家創業天堂」、「白領階級攜家帶眷」等三波「台流」後,如今已有40多萬名台灣民眾在此落戶生根。經過10多年胼手胝足的打拚,台商台幹也從青壯年步入哀樂中年。他們目睹上海的經濟起飛,有些人甚至興起日後在此退休安居的念頭。但移居上海,真是安全無虞?
不少在上海長期居住的台灣民眾表示,他們可以和大陸人一樣,吃一餐6塊錢人民幣〈相當於台幣24元〉的便當、住一樣的員工宿舍、一起擠地鐵和公車,但只有一項不能忍受──就是到大陸醫院看病;很多人會告訴你,「小病自己醫,大病回台灣,萬一不得已才去看大陸醫師」。
硬體飛躍成長的上海背後,面對的是醫療環境軟體服務落後的嚴酷挑戰。中國的看病文化和台灣究竟有何差別?真生了大病,該怎麼辦?一路帶領中國升級發展的台商,在這個領域又有何著力點?
如果沒有人告知,實在很難一眼看到隱身於江蘇路、延安西路口的上海電力醫院側門旁,有家台灣醫師看診的醫院。
辰新醫院9樓病房裡住著劉太太國中二年級的兒子,兩天前兒子發燒住院觀察,她一直陪在身邊。談起在上海看病,她抱怨連連,直指這是台商家屬最大的煩惱。
3年前來上海時,她已先請台灣醫師開好流鼻水、咳嗽、退燒的常備藥,也帶了夠份量的腸胃藥等,但還是免不了得進醫院看病。
第一年小女兒唸幼稚園要做體檢,帶到當地衛生局,結果護士抽血竟然拿出一根又大又粗的老式針管,嚇得小孩大哭,她也很害怕,但還是看著碩大的針頭插進女兒細嫩的皮膚。又有一次到兒科專屬醫院,醫師檢查口腔,拿出一隻黑漆漆、好像用了很久又沒消毒的木片伸進女兒喉頭,最離譜的是竟然用手電筒探照口腔。
上海市充滿著「建設邁大步,文明踱小步」的不協調景象,帶著行李蹲在火車站前的市井小民,一臉迷惘。
在上海的最大抱怨
劉太太多方探詢後,才知道辰新醫院有台灣醫師,讓她放心多了。她說,上海生活壓力大、樂趣少,「休閒生活不方便也就算了,但台商真的很需要專屬醫院。」
「就醫難」是此地台灣民眾的普遍心聲。上海科學院曾在去年7月小規模詢問過數十位台灣民眾在上海的生活起居,歸納出「台灣人最大的抱怨是:上海人文化素質低下、醫療品質太差,也很擔憂外地人太多,造成治安問題。」
看到台灣民眾在大陸的醫療需求,4年前台灣桃園壢新醫院與上海電力醫院合作,借用電力醫院的空間,設立一座專為台灣民眾服務的辰新醫院,其中有4名經過特別申請才能駐診的台灣醫師,內部設有家醫科、牙科、復健科、中醫科等,以及9間內科病房。
「不少台商寧願拖著、忍著、冒著延誤病情的風險等待休假時回台灣看病,而且台商就醫的心情都是,只要能回台灣,不管花多少錢都要回來,病情越嚴重的越想回來,因為不敢信任大陸的醫療技術,」因醫療學術交流常往返兩岸的壢新醫院院長張煥禎說,台商對大陸醫院的看病流程、環境非常不習慣;大陸當然也有一流的特級醫院,但整體來說,就醫環境相當於15年前的台灣。
4年來,在辰新看病的台灣民眾已超過兩萬人,一天平均20人,但「規模還是太小,譬如沒有加護病房,緊急重大病患還是得轉介其他醫院,」去年從桃園本院派駐辰新的副院長周明仁說,他曾碰到一名必須轉院的病患竟說出「寧願死在這裡也不要轉院」的話,可見這名病患對大陸醫療的印象有多壞。
為了解決台灣民眾的就醫問題,上海衛生局與多家醫院設立了「綠色通道」,台灣民眾看病可以一路暢通。
中文藥名霧煞煞
但辰新畢竟不是綜合醫院,萬一生大病怎麼辦?而上海人口接近1千7百萬,面積相當於五分之一個台灣、23個台北市,腹地廣大,台灣民眾還是得深入了解當地的就醫環境。
一年半前張翠華辭去銀行的金飯碗,帶著兩位女兒遷居上海和先生團聚,事前她已有大陸看病不如台灣方便的心理準備,但還抱著「大陸同胞都可以看,我們為何不能看?」的想法,準備以不變應萬變。
「有些台商太太會把所有的藥都帶過來,但這麼做是不是太神經質?不舒服就自己當醫師配藥吃,豈不是更危險!」當時她這麼想。的確,台灣民眾哪有這麼嬌弱;何況在大陸看病不分本地人或台灣人,醫療費是一視同仁的。
沒想到14歲的女兒小狀況不斷,幾次往返醫院的看病經驗,讓張翠華充滿疑問,也了解到兩岸的醫療文化確實大有差異。
也許是轉校不適應,小女兒胃痛發作,到了相當於台灣榮總、台大等醫學中心的三級甲等瑞金浦東醫院看診,醫師開了一堆藥,回來後她端詳「硫酸慶大霉素緩釋片」、「複方顛茄合利」這些藥名,想研究出個所以然。「『霉素』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可怕,好像是醫院自己開發的藥,但我們只能選擇吃或不吃,」她說。
除了用藥習慣、藥名翻譯的差異外,醫師的服務態度也令人不敢恭維。今年暑假張翠華17歲的大女兒嘴唇邊長青春痘,結了個大痂被摳破後流血不止,然後變成水泡、越長越大,她們到以皮膚科聞名的華山醫院去,看診醫師說,得用激光〈雷射〉切除,到了激光室,執刀醫師卻說,「不能做,太大了,血流不止怎麼辦?先擦藥膏等痂小點後再回來。」於是她們拿回一罐聞起來像中藥、顏色像紅豆粉的三聖散,但抹了一星期完全無效。
一星期後她又回到激光室,這次輪值的醫師換人了,她小心翼翼地轉述上次那位醫師的說法,想不到這位女醫師很生氣地回說:「別人不能做,不代表我不能做!但可能會留下疤痕。」張翠華只好安慰自己,台灣的大牌醫師也都很「跩」,她的醫術應該很好。果不其然,現在連疤痕都逐漸變淡,總算沒有影響女兒準備大學會考的心情。
幾次看小病的經驗,讓張翠華有個心得,「大陸醫師講話比較粗率直接,他們不認為自己不禮貌,應該算是文化差異。下次生小病還會在這裡看,但大病就回台灣吧。」
在蘇州明基公司任職的張世誠娶了江蘇美女周鴻岸,暑假帶妻兒回台北打預防針時,太太才發現又懷孕了,他也準備好明年送太太回台北待產。
一年一個樣
張翠華的資訊沒錯,華山醫院的皮膚科的確聞名中國。附屬於上海復旦大學的華山醫院,是上海數一數二的醫學中心,類似這種三級甲等的醫院,全中國有623家,上海有35家。
華山醫院的重量級地位可由它的超高門診量看出。單以皮膚科來說,一天平均看3000名病人,最高紀錄可達4000人,皮膚科去年門診量為72萬人,今年可望突破80萬人,50%是慕名而來的外地病人;全院醫療業務年收入達10億人民幣。
做為中國境內第一所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的醫院,華山很早就體認到外籍人士在大陸的醫療需求,早在1989年就設立外賓門診,以歐、美、日本病患居多,境外病患也從早期的個位數,增加到現在一天150人左右。近年更成為上海台商家庭最倚賴的醫院之一。
除了華山醫院這類特設外賓部門的醫院外,為了解決台商最大的擔憂,上海台辦又與衛生局協商,於2001年10月率先指定瑞金集團閔行區中心醫院,開闢台胞就診的「綠色通道」。
閔行區台胞台屬聯誼會副秘書長朱余生表示,以前很多台商因為不熟悉上海的醫療資源,也不知道到哪找好醫師,一旦罹患重病,馬上買機票回台灣。但他們也很擔心,萬一轉機時發生狀況怎麼辦?
目前上海的台商定點醫院已逐步增加到浦東、長寧、徐匯等31家區域級醫院,來看病的台胞都會有專人陪同,從掛號、檢查到交款、取藥,所有程序「一路綠燈」。
上海很多的醫院是中西醫合治,樓上看西醫,樓下看中醫。台灣聯安診所在上海設立的景康健康管理中心也如法炮製,其中有所費不貲的醫療檢查儀器,也有中醫部。
軟硬何時並進?
看病「一路綠燈」固然方便,但還是不足以令台商安心。三級與二級醫院的硬體雖然不差,但是大陸人的衛生習慣堪慮,病人咳嗽不掩口、隨地吐痰擤鼻涕,走進大陸醫院隨時得擔心病菌上身,會不會小病進來變成大病?
目前全上海有四百多家公立醫院,以及近八百家中外合資、合作的私立醫院和診所,台灣民眾不是憂心上海沒醫院,而是服務不到位。大陸醫療環境的問題在於,「硬體起拔」容易,短時間內立即可達國際水平,但服務品質是否同時跟進?
兩年前接任華山醫院院長的徐建光表示,華山醫院斥資6.5億人民幣在浦東新建的分院,即將在年底落成,他開玩笑說,現在不當醫師,改作工地監工,每天盯進度。
「我的新辦公室比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院長的辦公室還氣派,但我的管理水準比他差得多;這不是我的能力差,而是中國的制度、醫療系統、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們不可能一步趕上,但會慢慢進步,這還要靠整體民眾的文明提升。」
「華山醫院龐大的門診量要提供好服務,可能有些困難,因為收費太低了。如果台商也擠在『基本醫療』的框架下,肯定不滿意,勢必要有個特殊的醫療服務機構或通道才行,」徐建光常敦促涉外醫療中心的醫師們,再強化服務意識。
對於華山,台商也有一肚子故事可講。3年前的8月天,宋太太的12歲女兒突然下腹出血不止,半夜送到國際婦幼醫院,檢查報告顯示是血小板太低,但由於狀況危急,醫院不敢收,再轉瑞金醫院,也被拒絕,最後送到華山醫院。當時宋爸爸出差在外地,華山醫院血庫的血小板存量不足,大半夜裡鄰居陪同宋太太到上海血液中心找到血小板,住了一星期,女兒終於脫離險境。那年放寒假她立刻帶女兒回台北,徵詢台灣醫師的意見,得到認同後,才放心帶女兒回上海繼續治療。
但王先生就沒有這麼幸運,這位50多歲的外商高科技公司主管不慎摔斷腿,因為患有糖尿病,醫師卻未作好保護措施,以致手術後傷口發黑,無法癒合,病情更嚴重。幾經折騰王先生只好休長假回到台北,在三總又住了一個月,進行清瘡與二次手術。
中國上海這個全球矚目的新經濟樂園,是台商工作落戶、移居人數最多的城市。儘管上海多采多姿,卻也有不足之處,台灣民眾的最大抱怨就是醫療環境不盡理想。圖為黃埔江外灘一景。
執法不嚴
大陸醫師素質參差不齊,有其深層的歷史因素。
文革10年「破四舊」,無產階級當家,知識份子被打成臭老九;幾十年前,農村出現一批聊備簡單醫學常識的「赤腳醫生」,目前仍在偏遠農村執業。90年代後雖然有大批出國留學的醫師回來,但當時中國醫療環境太差,很多人不願意留下來。
曾走訪大陸城鄉各級醫療院所的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錢慶文,比較兩岸醫師養成教育說,台灣醫師從醫學院畢業,到醫院實習、訓練、再考執業執照,從基礎知識到臨床經驗的過程清楚、完整,而大陸衛生單位執法不徹底,常有醫學系剛畢業、沒有臨床經驗者,卻也能掛主治醫師的情形。
錢慶文指出,外科重視經驗,大陸醫院多、病患多,小醫師都可以操刀,累積經驗的速度也快;但對於高度依賴精密儀器作病情判讀診斷的內科,大陸醫師就差很多。
以移植醫學為例,台灣醫師技術高超,但缺少可供移植的器官。而大陸雖然也有像是天津醫科大學一流的肝移植技術等,但整體來說,技術水平不整齊,以致常發生台灣病患到大陸換肝、換腎後,因器官配對倉促、處理術後併發症的經驗不足,病患又緊急轉回台灣的情形。不少台大、榮總外科醫師都有為大陸醫師處理移植手術失敗的棘手經驗。
在上海看病,醫師手寫的病歷是可以帶回家去的,醫院並不負責保管。可能是因為早年大陸民眾的病歷都必須交由工作單位留存,才演變至今。
收費有蹊蹺
由於台灣民眾不熟悉大陸醫療體系,能否碰到好醫師,得看運氣,其次,「大陸看病貴」也是台灣民眾的普遍反映。在設備、服務較為台灣民眾接受的三級醫院內,設有專家名醫駐診的「特需門診」,但掛號費、診察費加藥費,平均要比基本門診貴上好幾倍。以華山為例,特需門診掛號費88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350元),基本門診14元。
自1980年代中國實施財政改革後,中共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助大幅減少,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常出現自立名目、自訂標準、建議重複或者不必要的檢查等收費亂象。
辰新醫院劉宗瑜中醫師的83歲外公,去年冬天來昆山探望在當地工作的舅舅,不慎感冒轉為肺炎,送進昆山第一人民醫院,他找了當地同學幫忙才有病房,第二天進了加護病房,第四天就過世了,醫師的說法是「器官衰竭」。由於外公年事已高,劉家對醫師的解釋勉強接受,但住了4天卻得支付1萬元人民幣醫療費,「感覺上實在很貴,因為醫師其實什麼都沒做。」
明基電通公司蘇州新區新事業及市場高級經理張世誠,1999年派駐蘇州,近水樓台娶了江蘇美女周鴻岸,3年前太太懷孕,他堅持產檢可以在大陸作,但一定要回台灣生產。
已往返台北婆家十餘次的周鴻岸比較兩岸醫療環境說,「差太多了!」她的朋友在蘇州生產,臨盆前趕往醫院,醫師卻要她下午再來住院,幾小時後這位年輕媽媽的羊水已經快流光了、胎兒心跳已有異狀,醫師才趕緊進行剖腹生產。這種不為患者著想的服務態度,不只先生不放心,她也嚇得不敢在大陸生。
每次兩歲的兒子偉偉感冒、發燒,周鴻岸帶到大陸醫院,醫師一定先打消炎針,若燒不退,就再吊點滴,有一次連吊3袋,她捨不得小孩痛、又得挨這麼多針,要求醫師用台灣通用的軟針,還得多付30元人民幣。小孩抵抗力差,她總擔心大陸醫師藥量下得太重,而台北醫師一定採取較緩和的治療方法。為了讓偉偉準時接受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等疫苗注射,張世誠都得特別請假,帶母子兩人飛回台北。
10年前,在上海的台商台幹年輕力壯、單身赴任,對醫療的需求還不強烈;10年後,台商台幹年紀漸長,才猛然警覺健康的身體為事業打拚的最大資本,加上全家團聚,兒女父母也接過來,難免時有小病痛。當中國的城市建設向國際水平邁進,當孩子教育也在台商子弟學校成立後獲得解決,他們更希望日後身體的健康也能安心托付。而這個基本的願望,還得靠兩岸醫界攜手努力。
台灣民眾怕進上海醫院,小病常就自己醫。3層樓的上海大藥房,中藥、西藥、醫療器材一應俱全。
大陸醫界亂象叢生
台商憂慮中國的醫療環境落後,大陸媒體也很重視相關議題。北京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今年8月都以醫療改革為報導主題。文中指出,中國軍公保、勞保、城鎮員工保險的覆蓋率不到40%,79%的農民更是沒有任何保險,貧富落差大,窮人常怨看不起病。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因病在家裡死亡的人數,估計占死亡總人數的60%至80%。其他還有醫院浮報藥價、紅包百禁不絕等種種亂象。
生活周刊以一名9歲男孩的闌尾切除手術為例指出,他的家人總共支付7962元人民幣醫療費,其中西藥費3635元,醫師手術費304元,藥費竟是手術費的12倍;而其它國家醫院的最大支出大多是人力,占總支出的50%左右。高昂的藥費轉嫁給患者,看病豈能不貴?
藥價高並不代表藥好,「從開發往已開發國家走的過渡期,難免因市場需求量大,使用品質不好的藥或假藥,但病患可能就無所適從,」陽明大學醫管所副教授錢慶文說。
雖然近來大陸衛生單位開始對醫院進行檢查,嚴禁醫師拿回扣、收紅包,但錢慶文認為,「清朝大貪官和珅都能發明用收古董等貴重禮品來收紅包,大陸有太多方法可以收取好處。」譬如要求藥商把價差轉入國外銀行的帳戶,衛生單位怎麼查得到?
當然大陸醫師收紅包的現象,不至於對醫療品質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更會好好照顧病人,只是病患想得到特別照顧,就得付出特別代價。而台商因為身分特殊,被醫院敲竹槓、當肥羊的機率更高,不可不慎。
不管有病沒病,先吊瓶點滴吧。上海很多醫院都設有一大間「輸液室」,民眾就坐在這裡一起吊點滴。圖為閔行區中心醫院。
在大陸就醫如何辦理健保核退?
中央健保局的統計顯示,台灣民眾在海外就醫後回國申報健保給付,以中國最高,2004年的比例達73%。
依照台灣全民健保緊急傷病自墊醫療費用核退辦法規定,保險人在海外發生不可預期的傷病或緊急分娩,必須在當地醫療機構就醫者,可以申請核退醫療費用。
緊急傷病醫療範圍如下:急性腹瀉、嘔吐或脫水現象者。急性腹痛、胸痛、頭痛、背痛、關節痛或牙痛,需要緊急處理者。吐血、便血、鼻出血、咳血、溶血、血尿、陰道出血或急性外傷出血者。急性中毒或急性過敏反應者。突發性體溫不穩定者。意識不清、昏迷、痙攣或肢體運動功能失調者。眼、耳、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異物存留,或因病變導致阻塞者。精神病患有危及他人或自己之安全,或呈現精神疾病症狀須緊急處置者。重大意外導致之急性傷害。生命癥象不穩定或其他可能造成生命危急症狀者。2天以上連續假日期間發生之突發性病痛或創痛。健保核退注意事項:有效期限為看診日起 6 個月內,逾期不受理。費用審核的標準比照最新一季健保局支付特約醫學中心的平均醫療費用標準,未達此標準者則核實給付。以94年第4季來說,門診核退金額上限為每次1,312元;急診為2,161元;住院每日為6,339元;分娩為33,969元;洗腎每次為4100元。
資料來源:健保局 www.nhi.gov.tw辰新醫院 www.chenxin.com.cn
華山醫院有百年歷史,這棟造型典雅的哈佛樓是當年美籍醫師在此看診的地方,現在是會議中心與教學研究室。
移居上海一年半的張翠華帶女兒去看病,拿回幾包藥,也許因藥名翻譯原因,她很疑惑其中成分是什麼?
上海華山醫院的皮膚科聞名全中國,自外地而來的求治病患佔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