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乃個人自由,原來就不應也無法約束,但經濟條件、社會氛圍或政府的政策導向,都會對跨國婚姻產生影響。
即便台越雙方政府「不鼓勵、不禁止」的立場從未改變,但台越聯姻卻從2000年的1萬3,863對高峰,下降到2006年的3,226對,箇中因素耐人尋味。
從1995年不到1,500對,到2000∼2004年連續5年突破一萬對,再陡降到近年的3千多對(見表),不論是台郎「輸出」越南,或是越娘遠嫁台灣,台越聯姻潮彷彿一波大浪,逐漸趨緩。然而,婚姻卻不同於波浪般,退潮後就了無痕跡,它是一股綿延持續的影響,經過十餘年,台越聯姻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在兩地仍持續醞釀、發酵。
前幾年台越聯姻發燒,即便兩國政府都表明不鼓勵、不禁止的立場,但私下卻不約而同地修改法令規章,以「行政干擾」及嚴格限制婚姻仲介業等方式,讓這兩年的聯姻對數大幅下降至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左右。
台灣去越南娶妻的婚姻仲介團,過去多半只要花費30萬元台幣、5天內就能搞定──第1天選新娘,第2天去提親、辦戶籍證明等文件,第3天身體檢查、集體面談,第4天辦結婚登記、舉行婚宴,第5天新郎就先打道回台,等越南那邊結婚證書下來後,再去迎娶新娘回國即可。
但自從2005年駐胡志明台北辦事處將婚姻審核改成「一對一面談」,光是預約時間就要排上半年。越南政府也改變過去只要男女雙方其中一位代表去登記結婚即可的規定,要求必須雙方一同前往登記,同時還新增了「新郎年紀不得大於新娘父親」的新規定。這些措施對越南台郎沒有影響,但在台灣這邊卻起了很大的遏阻作用,光是從相親、面談到結婚,跨海娶親的台灣新郎就得跑上3趟,許多人掂量自己的荷包,只好作罷。
「這半年其實是緩衝期,也是考驗期,」駐胡志明台北辦事處處長陳杉林指出,過去從相親到辦完婚事只要5天的情況,實在太過荒謬草率,現在經過半年的沈澱、思考,雙方都來得及後悔,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因此打退堂鼓。
繼台灣之後,南韓近年也成為越南新娘的主要輸出國,甚至出現仿效台越間的仲介媒合模式。而台灣這兩年有效降低仲介婚姻的人數,也引起南韓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成立了一個跨部會委員會,7月間還有14位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到越南拜訪陳杉林,亟欲瞭解為何台灣的面談機制可以過濾出假結婚,而韓國不能。
「差別就在,韓國是先結婚後做簽證面談;台灣是先面談,再結婚,等結婚證書下來後再辦入台簽證,」陳杉林說。
避免非法與不幸
台灣方面,行政院於今年一月正式成立「入出國移民署」,並積極修訂「入出國移民法」。
「過去對於『涉外婚姻』,基於尊重人權、不干涉個人事務的立場,條件太過寬鬆,因此衍生了很多社會問題,」陳杉林指出,不肖仲介、人口販子,以婚姻為手段,引進越南婦女到台灣打工甚至賣春,造成許多悲劇。「我們絕對沒有反對婚姻自由,但對於顯然沒有能力經營婚姻的人,我們要排除。」
對於有人質疑面談等候期過長,陳杉林不以為然。他指出,1999年開始結婚對數驟增,光是等面談就得排上一年,於是仲介業者紛紛找立法委員陳情施壓,期限一路縮短為9個月、3個月,最後只得改成集體面談。
從1999年10月到2004年,動輒五、六十對的集體面談,形式宛如「台越聯姻說明會」,根本沒有審核效果。陳杉林到任後,從2005年元月開始恢復個別面談,目前面談通過的比例約65%。
「之所以要等,是因為行政能量不夠,一天只能面談30對左右,人多當然要等。我們既沒有要求雙方語言相通,也沒有要求認識半年,已經算是全世界最寬鬆的國家。」陳杉林以美國為例指出,美國申辦婚姻移民,男女雙方至少要交往半年,繳交「交往報告書」,才可以掛號排隊面談,至少要排2年。
「我國移民政策過去的確有『移出從寬、移入從嚴』的傾向,但對於婚姻移民,除中國籍大陸配偶審核較嚴格外,其他並無總量及條件限制,」入出國移民署副署長吳學燕指出,由於大陸配偶依親居留每年的「配額」僅1萬2,000人、定居(即轉換身份為台灣人民)每年6,000人的限制,大陸配偶取得歸化中華民國國籍身份約要8年;相較之下,越南新娘3到4年即可歸化我國籍,條件相對寬鬆。
至於正在立法院初審的「入出國移民法」,近日也吵得沸沸揚揚。
草案中規定,外配歸化時必須提出41萬4,720元存款,或是最近一年夫妻2人每月平均總收入逾基本工資兩倍(即台幣3萬4,560元)的「財力證明」,結果引發「沒錢沒身份」聯盟的抗議。吳學燕指出,此規定立意在確保移民家庭可以保障基本生活,避免陷入困境,也符合外籍配偶到台灣新故鄉追求美好生活的初衷,並無歧視意味。且相較於韓國約合台幣105萬6千元的高門檻財力證明規定,我國以基本工資的兩倍為基準,門檻已經相當低。
此外,草案中規劃將婚姻媒合轉型為公益化、非營利化的服務機構,不得有廣告、牟利等行為,亦引起跨國婚姻媒合業者的反彈,認為草案漠視國內弱勢男性的結婚權,也扼殺婚姻仲介業者的生存權,甚至走上街頭抗議。
在人權與國家政策、商業利益和社會問題的折衝拉鋸下,「入出國移民法」最後會以怎樣的面貌通過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台越聯姻都能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障下,才是台越兩國家庭與社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