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憨兒
「一般身心障礙者接受就業輔導時,多半從事洗衣、洗車、資源回收等較粗重的工作,喜憨兒想做點不一樣、讓家長不那麼心疼的事,」喜憨兒基金會執行長武庭芳說,家有腦性麻痺兒的董事長蘇國禛、蕭淑珍夫婦,在創會之初特地前往日本考察,看到庇護社區裡的麵包店有心智障礙者在工作,覺得十分可行,決定以烘焙為起點,來實現對憨兒們「終身照顧、終身教育」的願景。
當技術及配方獲得在高雄鼎鼎有名的「小王子烘焙屋」指導後,喜憨兒基金會於民國86年在高雄市設立了第一家「喜憨兒烘焙屋」,訓練心智障礙的青年製作、販售糕點,雖然一開始也被社區質疑,經過溝通、主動示好、請左鄰右舍品嚐糕點等努力,烘焙屋漸漸為社區鄰里所接受。
貴人來相助
天公疼憨人,第一家烘焙屋成立不久,透過聯合勸募的穿針引線,喜憨兒幸運獲得美商台灣花旗銀行的大力贊助。民國86年,花旗集團有一筆基金要贊助台灣的公益團體,花旗基金會的總裁Paul Ostergard特地千里迢迢由紐約到高雄參訪喜憨兒烘焙屋,他被烘培屋的創新理念所打動,不僅捐款10萬美金,還提供500萬元台幣的無息貸款,進而發行「喜憨兒認同卡」,提撥每筆刷卡金額的0.35%捐助喜憨兒基金會,每年有數百萬到近千萬元不等的捐助,並在花旗協助廣告行銷的情況下,一舉打開了喜憨兒的知名度。
當然,政府的挹注也是喜憨兒越走越成功的推手。高雄市政府同意將廢棄官舍以「公辦民營」的方式,委託喜憨兒經營福利商店;台北市政府租借市府南廊80坪場地,讓喜憨兒經營麵包、西點、簡餐、咖啡;勞委會大樓一樓也租給喜憨兒設點……。在政府單位釋出場地和補助部分資金的支持下,喜憨兒基金會越走越穩健,已在全台設立了20個喜憨兒烘焙屋與餐廳。
由於烘焙屋、餐廳具有「經常被看見」的特點,加上喜憨兒基金會的訴求很能打動人心,經常到店裡消費的人,一旦有機會、意願捐款時,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喜憨兒。
自營事業有成,果然讓喜憨兒擺脫了依賴別人的宿命,目前喜憨兒基金會的經費來源,自營事業所佔的比例節節升高。去年總經費1億6927萬元中,社福事業收入高達54.2%,其餘的28.1%來自政府的專案補助,17.7%則是企業與民間捐款。扣除支出,尚有156萬元的結餘。
公益、市場兼顧
雖然也有其他社福單位質疑,打著「喜憨兒」名號的餐廳或烘焙屋的餐點、糕點並非從頭到尾出自憨兒之手,喜憨兒基金會有利用憨兒博取同情之嫌。
「公益團體不是不能營利賺錢,只是賺錢的目的不同。為了長遠發展,我們必須兼顧公益和市場,」執行長武庭芳指出,一旦走進競爭市場,就要考慮人性。第一次靠愛心或許可以招攬客人,第二次就得靠口碑,因此,烘焙屋和餐廳的品管及研發等工作還是要假手專業人士,目前在喜憨兒基金會中,包含行政人員、專業廚師、蛋糕師傅等,共計有專職人員150名。
「這是現實問題,」武庭芳解釋,只要喜憨兒烘焙屋沒有背離宗旨,權宜措施反倒可以保障自營事業長久經營下去。
雖然以服務心智障礙的憨兒為宗旨,但並非所有的憨兒都符合喜憨兒的接案標準。武庭芳指出,經過社工員評估後,憨兒必須先到現場試做3天,缺乏危險認知或者定性不夠、會跑掉的重度智障者並不適合,待雙方適應、觀察一個月後,才正式開案。目前有60多位憨兒在接受訓練。
憨兒在受訓的一年期間,基金會視狀況每月發給3到5千元不等的「獎勵金」;結業後,有些憨兒得以轉介到其他餐飲業服務(支持性就業),如摩斯漢堡、必勝客披薩等速食連鎖店,都會主動與喜憨兒基金會保持聯絡;有些則留在基金會設立的喜憨兒餐廳(烘焙屋)進行庇護性就業。
喜憨兒基金會每年平均協助200名憨兒受訓及就業,目前20家店中有近30名全職的心智障礙者,他們的起薪依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定、最低薪資打7折,視工作表現再做調整。每個月1萬多元的薪資看似不多,但可以有效減輕家庭負擔,也為憨兒找到成就感和人生方向。
短短10年,喜憨兒基金會已經成功地成為一個具知名度的民間組織,「喜憨兒」三個字更已成為心智障礙者的代名詞。這樣的成績,除了幸運之外,更揭示了創意對NPO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