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下一代,一直是人類自有文化以來不斷省思的課題。
在廿一世紀即將來到之際,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頃在世界各地進行;而在台灣諸多對教育的反省、改革做法中,森林小學,無異是近來最為特出的實驗。
「森林小學怎麼一點也不『森林』?!」這恐怕是人們抵達森小的第一個反應。的確,一座三合院式的鐵皮校舍孤零零地站在黃土碎石坡上,就是學校全部的硬體設備了。沒有想像中的綠蔭掩映,倒是附近山坡上的芒花給她增添了一些姿色。
孩子們穿梭在校園內,有人趿著拖鞋,有人乾脆光著腳丫,或打赤膊,渾身上下都是在沙坑玩來的泥沙。小孩看到老師不敬禮,反而直呼姓名或暱稱,有時還會動手「欺負」一下;上課時爬到桌子上或躺在地板上,老師也不理會。多麼奇怪的學校呀!
雖然沒有茂林錯落的校園,森林小學卻在此地進行著「樹人」的培植實驗。(卜華志)
也特別,也不特別
森林小學是很特別——她沒有大門,沒有圍牆,學生不穿制服,不背書包,全校一共只有廿三個學生,卻有十二個老師,再加上校長、主任、幫忙打掃的老伯和煮飯的阿巴桑等,這就是全部的人口了。
從今年三月開辦以來,森林小學一直還是個未立案的「私塾」;每個月兩萬五千元的學費又貴得驚人。但是為什麼還有父母願意,而且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堥荂H她又有什麼魅力讓這些孩子樂不思蜀,連周末都不想回家呢?
「這堳雃n玩啊,有很多小朋友。」
「這邊的老師不凶,不像我以前的老師,會罰我們舉椅子半蹲。」
「我們以前每天都有一大堆功課,做都做不完!」小孩簡短地回答,又跑開玩去了。
森林小學其實不應該特別——她只不過嘗試把一些中外教育家談了又談的理想落實去做。「不惡補、不體罰、五育均衡發展,讓孩子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角」等理念,在這堭o到實踐的機會。因為實驗性強烈,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其實,對現代教育制度檢討、反省的工作,許多國家一直在進行著。一些打破既有規格化教育模式的實驗性做法也陸續出現。
英國的「夏山學校」及日本「窗邊的豆豆」就是較為人耳熟能詳的兩個例子。
對於一般人老將森林小學與夏山學校相提並論,校長朱台翔卻不以為然:「也許基本理念相近,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我們許多做法都是由互動中產生的。人不同、情境不同,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如果舉行票選,沙坑一定榮登校園最受歡迎之地的榜首。(卜華志)
學校與學生一同成長
比方說,這學期原則上他們希望每個孩子早上都去上書香課,上個學期沒有硬性規定,大家幾乎都不上課。當然這也和當時的情勢有關:傳統教育下的孩子們乍然來到這麼一個寬闊的空間,當然要盡情地釋放自己。他們喧騰吵鬧往往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一個個弄得面黃肌瘦。
「那時候學校就像開炮戰一樣,這邊轟的一聲,那邊又跟著爆炸,整天沒完沒了;」朱台翔回億:「現在呢,孩子都柔軟下來了。有幾個原來到處惹麻煩的孩子,有時候你幾乎會忘了他們的存在!」
此外,上學期老師偏向救火式的輔導;這個學期則做了一個全新的嘗試——「讚美時間」。每天的早餐會上,老師們會提出前一天他們從每個孩子身上觀察到的優良表現,讓彼此分享,那怕只是撿個奶瓶蓋這樣一件小事也是優點。
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好。得到充沛的關愛滋潤,有許多孩子表現突飛猛進,一下子變了很多。
例如義鑫,看他整天說說笑笑,很難想像他患有聽障,本來連話都說不清楚,又是過動兒,曾經一個人和全校作對,現在卻表示要在這堜嬤鴗傮部C而來自單親家庭的德鴻原來非常孤僻,別人走右邊他就走左邊;別人穿單衣,他就一定穿外套。如今他卸下了甲殼,交了不少好朋友。雯雯以前在學校是老師的好幫手,班上卻沒有半個好朋友,雖然大權在握,她一點也不快樂;現在卻換上了開朗的笑顏,學會了照顧別人。
與其說是森小改變了孩子,不如說是孩子在這塈鉿^了自我,因為就某個程度而言,這些孩子都是來接受「復健」的。這印證了美國教育家艾德勒曾說過的一句話:「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失敗的父母、失敗的老師、失敗的學校,沒有盡到責任。」
(卜華志)
老師與家長的「再教育」
因此,為了「正本清源」,「父母成長班」和「師資培訓班」便成為森林小學開學前及延續至今的必修課程。
事實上,願意把孩子送到森小的家長多半都面臨孩子對原有的教育方式適應不良,不然至少也有心要重頭學習面對孩子的方法,因此參與動機相當強烈。
森小要求家長在孩子入學後,要不斷調整自己以配合孩子的轉變,至少須立刻停止打罵懲罰,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事實證明父母態度的轉變,往往是孩子「脫胎換骨」的關鍵所在。
竹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從小由奶奶撫養,母親與奶奶又相處不睦,在充滿衝突的成長過程中,竹耘變得行為乖戾,常常受到體罰,使得親子關係更為惡劣。
自從把孩子送到森小,也開始上「父母成長班」後,「我開始提醒自己不再打罵孩子,萬一真的控制不住,也會坦誠向孩子求助。現在竹耘在家中不再像個悶住的炸彈,而能夠主動與我們談心。他會說:『我比較喜歡現在的媽媽。』」竹耘的媽媽笑著說。
至於老師,作為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第一線工作者,一般人對他們寄望深,疑慮也多——他們大部分都不是教育科班出身,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要怎麼教孩子?此外,他們多半也是在傳統教育體制下長大,要如何才能突破己身的藩籬,提供孩子不一樣的視野?
這方面,除了人本教育基金會提供的講習與諮詢,老師們也組織讀書會與研究小組互相支援。他們坦言在教學中不斷遭遇問題,但是也逐步摸索出應對的原則與方法。
「我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呈現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時也會犯錯,但我會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會一錯再錯」,崔慶龍老師說。
這份探索的精神正是森林小學最重視的價值之一。這堥S有既定的權威,也沒有不變的規矩。孩子們享有開放的空間,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老師與學生排排坐在桌子上上課,這是森林小學常見的課堂景象。(卜華志)
尊重與放任之間
「我很少去打擾孩子,即使他看起來只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譬如玩沙」,蔡信育老師說。
因此,外來客很明顯即能看出森小孩子的獨立性。即使在玩,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焦點,聚散之間十分自然——你幾乎不可能把所有人湊在一起拍一張團體照!
「他們大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陳初芳老師笑著說,以前有一位大陸劇作家來訪,孩子們卻不讓他一塊兒去烤蕃薯,原因是「他太老了」,那位劇作家很是驚奇,自己去和孩子說項,才獲准參加。
然而對於那麼小的孩子,一味尊重會不會流於放任、縱容呢?
「適度的引導收束還是必要的」,老師們這點看法相當一致。
不能打,不能罵,「談」就是老師唯一的法寶。
像對於基本的生活規矩,崔慶龍就用講理的方法使孩子「就範」。至於孩子說髒話,「其實常常是不知其然,只為了模仿好玩,但是如果他是為了發洩負面情緒,在找不到更好的出口前,我們就隨他去發洩個夠」,崔老師說。
萬一衝突發生時,老師也不立刻判定對錯或一味安撫了事,而是拉住孩子慢慢地談,讓他們了解彼此的感受。
談話的功能似乎已逐漸在孩子心中發生了作用。在一週一次的自治會上,一位小朋友說出他看到某某打人。當主席的小朋友便把當週議題訂為:「小朋友打人怎麼辦?」
「請被打過的小朋友說一說他的感受」,主席說。「一個星期不准他打人,但是別人也不可以打他」,另一個小孩則如此提議。
「打人風波」就這麼平息下來。
孩子的創造力在自由的空間中得以盡情揮灑。(卜華志)
森小課程三部曲
除了生活要有收束,森林小學也不敢在課程上掉以輕心。森小的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上午的書香課、下午的教案課、及每週一次的戶外教學。
「孩子們還是要有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不能放任他們自己學習」,陳佩英老師解釋,「當然這也是因為部分孩子要回原校考試以取得學籍,所以我們仍然採用教育部頒定的教科書。」
至於要如何讓孩子興味十足地求知,就看老師如何挖空心思,各顯神通了。
譬如五年級的自然課上到槓桿原理,孩子就拿石塊和掃把作實驗;六年級的數學課,則拿圍棋作教學道具。
「評分」的方式也很特別,筆試只是其中一項。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沙坑這頭考注音符號,拼錯了就抹去再做練習;二年級則在另一邊作重疊詞的接龍比賽。成績報告單上沒有分數等第,而是詳列學習目標,逐項註明孩子達到的程度。教案課則採自由選修,美勞、戲劇、木工、小園丁都是其中項目。
在捏陶課上,孩子們拿著無鉛漆作釉上彩,老師沒有指定畫題,每個人或是渲染或是潑灑,三兩筆繽紛的作品就完成了。林老師興奮地表示她由捏陶入手、逐步導向色彩練習,而孩子創造力的迸發十分驚人:「下次我打算給每人一大塊畫布去畫油畫!」
戶外教學這學期則商請到台灣大學自然保育社作顧問,安排淡水河生態之旅,讓孩子拿試紙測驗水質污染,從「連連看」問卷思考污染的來源。「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有環保觀念,不需要我們耳提面命了」,蔣玉華老師說。
讓孩子從自然中體會對生命的尊重。(卜華志)
在這媢q視不受歡迎
和一般小學不同,森林小學周一到周五規定要住宿,既然處在林口的鄉下,大自然便成為孩子最愛的學習教室。沙坑堨羶椰酗H湊在一起堆沙堡、或摻水做泥球。有人在鄰近草叢逗弄螳螂或甲蟲,不然就溜到「秘密基地」滑草、逗狗。看似有限的玩項,孩子卻樂此不疲。這學期學校為了播放教學影帶而添購了一架電視,原以為會造成孩子搶看的熱潮,沒想到才兩天電視熱就退燒了——方盒子內的五花八門怎麼敵得過呼朋引伴的吸引?
此外,在孩子們自組的小社會中,彼此的影響遠甚於大人的教導。混齡學習是森小一大特色。除了書香課以外,其餘的課程不分年級,全由小朋友自由選擇。大欺小的情事不免發生,但大孩子也會用「小人國」的語言,把老師所教的轉教給小小孩,而後者在大人陣中穿梭遊盪,思想起動似乎比同齡孩子來得早。
雯雯才上一年級,媽媽就觀察到有時她會托腮端坐,好像正在思考。國奕的媽媽則表示,他在家中本是獨子,個性內向,「自從在森小接觸了不同類型的大小朋友,尤其是一些略有障礙的孩子後,他逐漸開朗起來,也變得比較有包容力。」
男女生的互動更是有趣。男孩子愛幫忙做早餐,女孩子也喜歡上木工課,兩性教育似乎化為無形,但還是有無法突破的地方。這在戲劇及體育課中尤其明顯。
戲劇課堥k孩子常愛自由創作,卻常常以打殺場景混亂了事;女孩子則喜歡照本宣科,搬演全本灰姑娘或課本故事,彼此玩不在一起。畢業自戲劇系的林川惠老師仍舊在思索更好的教學方法。
林口大自然森林遊樂區內的游泳池,是他們上體育課的最愛。(卜華志)
回應與挑戰
這也是每一個老師不斷面臨的問題——畢竟經驗不足,他們仍舊在摸索如何設計課程、製作教案。林川惠就覺得社會課本不盡理想,但是自己也只有點狀的教學心得,還構不成全面的連繫。
進修的時間有限,再加上從這個學期開始,半數的老師調下山去籌辦周末班和課後班,不再有輪番教學及進修的彈性調配,老師的負荷量就更大了。
此外,與孩子的互動也常有新的挑戰。
「每個老師由於個性與背景不同,會產生理念及做法上的差異,機伶的孩子就會在不同的鬆緊尺度之間鑽漏洞」,崔慶龍苦惱地說。因此,老師彼此的協調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除了自己的困境,森小本身的侷限也很難突破。畢竟,這是一根小心吹塑的「教育試管」,在這麼不一樣的地方過慣的孩子,將來回到體制內能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
「這要看森林小學有沒有教給孩子判斷的方法。如果有,他的適應就不會有問題」,一位小學校長表示,「好比主幹粗壯的大樹,不怕風雨一樣。」
對於這點,朱台翔相當有信心:「對於幾個回到體制內的孩子,我們一直在做追蹤調查,目前來說都還良好。例如有一個原來擅長『智慧型犯罪』的資優孩子,回到學校後很得老師器重,見到老師要處罰同學,他反而會問:『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問一下他的感受呢?』」
儘管還有許多問題與困難有待森林小學的校長、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去克服,但森小勇於嘗試的做法,已對國內教育環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森小的孩子周一至周五均住校。(卜華志)
影響面擴大
最近台北市的八所郊區小學校長,就組成了一個研討會,商議成立「體制內森林小學」的可行性。
「其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我們的理想,現行國民教育也確有需要改革之處」,陽明山平等國小校長楊宗憲表示,他們八所學校希望獲准成為實驗小學,在課程與教學方法上做大幅變革。在與教育當局溝通後,他認為實行的可能很大。
「連體制外的改革都能得到那麼多支持,森林小學帶給了我們信心」,楊校長說。
其實森林小學本身也在進行推廣的工作。主任羅竹民曾強調,森小的目標並不是只放在這廿三個小朋友,更重要的是提倡她的實驗精神,並落實試驗成果。招收一般在校學生的課後森小和周末森小就是一個起步。他們也到各小學演講,並與師範生互相研討、交換經驗、歡迎有心人加入行列。
森林小學還沒有蒼翠的樹林環繞、但是在校舍中庭新植的草皮,已然綠油油地盎著生機。從無到有、由少至多,這是大自然的推移變化,也一如森林小學帶來的影響。
(以上森小學童均為化名)
〔圖片說明〕
P.101
雖然沒有茂林錯落的校園,森林小學卻在此地進行著「樹人」的培植實驗。
P.100
(左)孩子就像株幼苗,只要給他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就會茁壯成長。
P.102
如果舉行票選,沙坑一定榮登校園最受歡迎之地的榜首。
P.103
老師與學生排排坐在桌子上上課,這是森林小學常見的課堂景象。
P.104
孩子的創造力在自由的空間中得以盡情揮灑。
P.105
讓孩子從自然中體會對生命的尊重。
P.106
林口大自然森林遊樂區內的游泳池,是他們上體育課的最愛。
P.107
森小的孩子周一至周五均住校。
P.109
「做自己想做的事」造就了森小獨立自主的氛圍。
P.108
(左)看似漫不經心的戲耍中,大小孩子彼此學習成長。
P.111
「贊成『一週不准互打』的人請舉手。」自治會上學生與老師都是一人一票。
P.110
(左)滑土坡,笑開懷,這是森林小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之一。
(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