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自然科學是「知難行易」,而人文科學則「知易行難」。的確,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說來簡單,做來卻不容易。但道理畢竟是為指引人而存在,是要讓人照著去行而不致走岔了路,並非用來空談的。因此當我們看到周遭有些沒沒無聞的人,他們不會說道理,卻以實際行動映證了這些道理,除了有種「禮失而求諸野」的感嘆外,更興起「見賢思齊焉」的欽佩、嚮往之情。為此,本刊上期特地介紹了「一群敬業樂群的默默耕耘者」,這期則接著推出這個「家和萬事興」的報導。
「家和萬事興」是中國一句老話,意謂一個和樂、團結的家庭,足以抵擋任何外來的風雨、橫逆,進而成就萬事,創下家業。
而家庭如果要「和」,則有賴家庭的創始者——夫妻的互相扶持、彼此容忍。大致說來,在這種氣氛和諧的家庭中生長的小孩,雖未必個個傑出優秀,但至少心性平和、愛己愛人,不致於製造社會問題。
在如今這個時代,由於教育普及,人的思想被開發了,自我意識也跟著抬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尤其容易主觀太強,在過婚姻生活時,常因堅持己見,彼此不肯相讓,而導致婚姻的不和諧甚或破裂,使無辜的子女受到傷害。
反而有些教育程度不高的夫妻,對婚姻抱著「順命」的態度,平時本份地過日子,沒有什麼綺思遐想,反而相安無事,過得很好。更進而因二人的勤奮努力、目標一致,終能擺脫過去的貧困,成就一番事業。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當然有其道理。年輕夫妻火氣盛,在經濟困厄時,難免因現實壓力而心煩氣躁,再加上孩子相繼墜地,個個嗷嗷待哺,生活重擔壓得人透不過氣來,於是相互埋怨、爭吵。但其實吵架、抱怨皆無濟於事,必得勇敢面對現實,設法解決問題,家庭才能由愁雲慘霧中解脫出來。
本文要介紹「高雄木瓜牛奶汁」創始人鍾文梁夫婦、「黑面蔡楊桃汁」製造者蔡錦華夫婦與「草湖芋仔冰城」主人林寅夫婦,這三對夫妻都曾共過患難,白手起家,如今也能共安樂。
探討這三對夫妻的奮鬥歷程,所給我們的啟示,是簡單卻深遠的。
圖2:高級木瓜牛奶連鎖店遍佈全台,這是它的本店。(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鍾文梁以洗車起家
鍾文梁的500CC木瓜牛奶汁,在高雄可說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
從十六年前一個小攤,發展至今天全臺有十六家連鎖店,鍾文梁曾吃足苦頭、歷經挫折,但從來沒有灰心喪志。他太太也是這樣,始終無怨無尤地跟著他,做他有力的支持者,兩人終於掙得今天的局面。
鍾文梁是臺中縣外埔鄉人,小時家境清苦,初中畢業後,找了一個洗車的工作,賺錢貼補家用。這個工作一做四年,其間也學會修車、開車的技術。
車行老闆看他肯吃苦,頗為讚許,便將一輛中古車廉價賣給他,還讓他分期付款。
從此,鍾文梁由洗車工「升任」計程車司機。收入是增加了,但因家中負擔頗重,到廿五歲時,仍是窮光棍兒一個。
鍾文梁的表妹見他終日辛勤工作,沒時間交女友,便熱心為他介紹自己的手帕交黃明珠。黃小姐——也就是日後的鍾太太,回憶初見情景說:「當時太緊張,不好意思仔細看他的長相,便一直低著頭。倒是對他那雙粗實的大手留下深刻印象。」
後來他倆相偕出遊,那日天氣很熱,鍾文梁為黃明珠準備了一條擦汗的濕毛巾,毛巾經他雙手一扭,活似經過脫水機處理後的乾爽。黃明珠看了,心中興起一股踏實的安全感,覺得這人滿可靠的。兩個從未談過戀愛的人,就到臺中市看了一場電影,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交往三個月後,他們就結婚了。
圖3:工作台採開放式,製作過程一覽無遺。(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為改善家境而想改行
婚後,鍾文梁繼續開計程車。民國五十六年,大兒子出生後,家庭負擔更重,鍾文梁想改行做生意,多賺點錢。但鄉下就業機會不多,當時一般年輕人都往大都市跑,他也決定到新興的港都——高雄碰碰運氣。
到高雄做什麼生意好呢?鍾文梁頗感躊躇。想到平日開計程車時,乘客或自己在路上口渴了想喝點冷飲,都是喝仙草茶、冬瓜茶、愛玉冰、楊桃湯之類的,似乎沒有什麼新花樣。
他就動腦筋,想發明出什麼新飲料來。後來想到南部盛產的木瓜,便宜又好吃,不如把木瓜、牛奶、刨冰、糖放在一起打成果汁,就是一味清涼解渴、美味又營養的好飲料,他於是決定賣這種新興冷飲——木瓜牛奶汁。
鍾文梁在鹽埕區租了一間十幾坪的違章建築,開始做生意。由於顧慮到賣木瓜牛奶汁是他首創,生意好壞未卜,為了給自己留個退路,他把生意交給太太專責照顧,自己仍兼開計程車。
圖4:店鋪內部採原木裝潢,竭力保持整潔。(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不堪回首話當年
十幾年前,國人喝牛奶的風氣還不盛,加上當時一杯青草茶、冬瓜茶只要新臺幣五毛錢,木瓜牛奶卻賣三元一杯,因此開業初期乏人問津。鍾太太回憶說:「有一天從早到晚只賣了一杯,我背著孩子在顧店,孩子哭,我也忍不住跟著哭起來。」
雖然生意不好,鍾文梁仍每天把店面清理得乾乾淨淨,夫妻倆也絕不肯露出愁眉苦臉的表情。但是有一天,鍾太太身體疲倦、心情又不好,不慎將盛放瓶裝牛奶的玻璃冰櫃打破了,「連吃飯的工具都保不住」,鍾文梁想:「這莫非是天意,我們沒有做生意的命?!」他開始有點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關門算了?
此時,有位常往來港臺做生意的老主顧知道他有意改行,便一再為他打氣,勸他三思而行。
這位老主顧為他分析:「歐美先進國家都把牛奶當日常飲料,國人一定也會慢慢接納;況且,你賣的木瓜牛奶衛生、營養、可口,又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只要沉得住氣,一定會有發展。」
5:鍾文梁夫婦十七年前以小攤起家,當時與朋友合影。(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同甘共苦,無怨無尤
這番話使鍾氏夫婦受到莫大的鼓勵,便打消收攤的念頭,繼續苦撐下去。日子過不下去時,鍾太太就拿出結婚首飾變賣,「等以後賺了錢,我一定買更好的『還』給你。」鍾文梁給太太這樣的承諾。
那時,顧客多把木瓜牛奶當早點,因此店裏亦兼烤土司。會過日子的鍾太太捨不得把兩頭切下的麵包皮丟棄,都留下來食用。
由於事業無成,鍾文梁每次帶妻兒回鄉探親,都是偷偷摸摸地——深夜回去,清晨就趕回高雄,為的是避免親友的熱心探問。
圖6:鍾文梁夫婦恩愛逾恆,子女乖巧聽話,全家和樂無比。(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堅定奮鬥,終得轉機
苦撐三年,當時高雄最大的華王大飯店在鍾文梁家的對面開張,成為他「事業」的轉捩點。
「住在飯店的觀光客都成為我的顧客」,鐘文梁說:「他們喝我太太做的木瓜牛奶,坐我駕駛的計程車。」
慢慢地,木瓜牛奶成為當時高雄最富「地方色彩」的飲料,生意漸漸做起來了。其後許多人見獵心喜,隨之跟進,目前木瓜牛奶已成為風行各地、十分普遍的飲料。
生意有起色之後,鍾氏夫婦忙得更有勁。除注重食物品質外,還增加供應漢堡、三明治、花生牛奶、檸檬汁……等,也增添了人手,並延長營業時間。
因店面靠近軍港,經常有大批軍人光顧生意,即使深夜也不例外。鍾文梁想多賺點錢,乾脆不打烊,和太太輪流照顧。久而久之,大家都曉得高雄有家全天候營業的木瓜牛奶店,直到今天仍舊如此。
圖1:夫唱婦隨、配合無間,黑面蔡夫婦苦盡甘來。
有了自己的店面,步上新的里程
木瓜牛奶打開知名度後,房東見了眼紅,總想要抬高房租,鍾文梁認為不合理,寧可搬家。一搬再搬,七年內共搬了七次家。
鍾文梁說:「搬了那麼多次家,我太太都是背著小孩,一言不發地默默打理,人前人後從不曾有半句怨言。」鍾文梁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買個自己的店面。他提出自己有限的儲蓄,並向銀行貸款、向親友挪借,東拼西湊買下一個店面。
新店面在二條街的交口處,呈三角形,地方不大,但佈置頗見用心。製作臺採開放式,顧客可看到製作過程;原木桌椅樸質、清新,頗富鄉土情趣,讓顧客有親切感;店面勤於打掃,經常保持高度的整潔;……如此成為一個休憩、進食的好去處,夏日旺季時,一天可賣出一千杯以上的木瓜牛奶。
民國六十二年,有人建議鍾文梁到臺北開設分店,鍾文梁不敢貿然嘗試,先在本店作「市場調查」,免費贈飲一天,並請顧客留下住址、姓名和意見。從客人留下的資料,發現半數以上都是北部人,證明喜愛木瓜牛奶的顧客並無地域之分。
圖2:這是楊桃鮮果,加工成飲料後,更為可口。(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穩紮穩打開起一家家分店
鍾文梁因此有了信心,在臺北市西門町租屋開張,果然受到北市居民的歡迎。此時鍾文梁才正式結束他的駕駛生涯。
此後,高雄、臺南、臺中又陸續開設分店,到今年為止,已成立十六家連鎖店。鍾文梁每日忙著策畫、聯繫、巡查各分店的業務……,鍾太太則負責管理帳目、安排人事。夫婦倆經常南來北往,夫唱婦隨,合作無間。
儘管已成為十六家連鎖店的大老闆,出入有「賓士」汽車代步,鍾文梁仍保持質樸本色:煙酒不沾、衣著樸素、飲食簡單。鍾太太也依舊勤儉持家,例如在便條紙上記事,正面寫完後,總是翻到背面繼續再用。
鍾氏夫婦結縭十八年,二人極少起爭執,「這都是她的功勞」,鍾文梁指指身邊的妻子說:「如果工作不順,心中煩惱,我便會亂發脾氣,她都不跟我計較,等我心平氣和後再跟我講道理。無論我的境遇是如何落魄、失意,她都毫無怨言地支持我,使我沒有後顧之憂,能全心全意為這個家奮鬥。」
鍾太太總是微笑著聽丈夫說話,默默地流露出她的信賴與支持。如今他們已育有四個子女,個個都乖巧上進。在工作之餘,他們常舉家出遊,曾遠赴日本、美國。
鍾文梁也果真買了名貴的首飾「還」給太太,以回報太太當年把陪嫁飾物變賣一空的恩情。
圖3:黑面蔡楊桃汁解渴又潤喉,很受消費者喜愛。(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黑面蔡楊桃汁名聞遐邇
蔡錦華是黑面蔡楊桃汁的創始人。
近年來,全臺各地無論大街小巷,到處可見裝潢一致、掛著「黑面蔡楊桃大王」招牌的攤子,為唇乾喉燥的人,提供方便的涼飲服務,使得黑面蔡成為楊桃汁的代名詞。究竟蔡錦華是何許人?如何能有今天的成就?
蔡錦華身材瘦小,面容黝黑,因而有黑面蔡的綽號。他說:「這是過去當過磚工和水泥工,經常被煙燻及日曬的結果。」
蔡錦華幼年在日據時代末期的戰亂中度過,家境清寒,小學一畢業便出外做工謀生。
圖4:楊桃原汁加糖水、冰塊稀釋後,就是市售的楊桃汁。
回憶當年,一直夫唱婦隨
卅多年前,臺灣仍是個農業社會,風氣保守,婚嫁多屬媒妁之言。蔡錦華廿歲那年,由兄長作主,和小三歲的陳秀娥結婚。婚前兩人沒見過面,蔡錦華很想知道未婚妻的長相,便跑到女方家去一探究竟。
「去她家那天,她剛好去放牛。我不好意思走近,只有遠遠地看著。她頭戴斗笠,包著頭巾,根本看不清臉孔。但看她四肢健全,走路沒有長短腳,我就放心地回家了。」
談起婚前趣味十足的初見,蔡錦華笑開了臉。問蔡太太當時知不知道那個偷看她的人,就是自己未來的丈夫?她說:「不知道,不過心中猜想大概就是他了。」
婚後,蔡錦華繼續當燒磚師傅,後來又利用雨季空閒時間,賣粉圓冰和楊桃冰。蔡錦華說:「當年日子很苦,但是我太太從不叫苦,我燒磚,她就挑煤炭;我賣楊桃汁,她就賣粉圓冰,我們兩人很合作。」
圖1:美方生產的冰磚口味很多,但以芋仔冰最有名。(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屋漏偏逢連夜雨
磚廠的工作辛苦,薪水又不多,比賣冰利潤差。夫妻倆幾經磋商後,決定搬往高雄,全心賣冰。那知才到高雄,就遇上連月霪雨,生意做不成,積蓄都花光了,更沒想到兒子也趕在此時發高燒。
「當時三餐都吃蕃薯稀飯,連小菜都吃不起,那來的錢看病。眼看兒子病得直翻白眼,心裡真是艱苦。」蔡太太憶起往事,仍不免哽咽,「我只好抱著兒子,到左鄰右舍去借錢。借到了,就趕緊帶兒子去看病。一次看不好,只有再借。又痛惜兒子,又覺得不好意思,當時心裡真是苦啊……」
蔡錦華眼中也含著淚說:「那時金子一錢不過新臺幣卅八元,看一次病就要卅五元,太太不得不『厚著臉皮』到處借錢。最後兒子的命是撿回來了,但腦子已受損,導致他今天有點反應遲鈍。」
圖2:美方名聞遐邇,許多遠道的客人慕名開車前來購買。(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命運多舛,一波三折
後來有人好心介紹他們去當水泥工,但不久蔡錦華就去服役了,由蔡太太一人做水泥工,挑起生活的重擔。
退役後,蔡錦華把家遷到臺北,和太太做水泥包工,十年內賺了些錢,生活逐漸好轉。他在略諳一些門道後,野心勃勃地開起營造廠,但因資金不足、周轉不靈,不久即告關門。
蔡錦華和太太只好到中央市場載運果菜,到松山市場賣雞,可是仍然賠錢,家裏貴重的東西,像電話、冰箱、電視、洗衣機全部被搬走償債。接二連三的失敗,給蔡錦華的打擊非常大,走投無路之下,又想到重拾廿年前的舊業——賣楊桃冰。
圖3:美方主人林寅夫婦鶼鰈情深。(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太太一直是他創業的好夥伴
蔡錦華說:「那時我太太覺得,再出來拋頭露面做賣冰的小生意很丟臉。我就說,又不偷不搶,有什麼丟臉?」
丈夫決定的事,蔡太太一向不多說什麼;而且每次蔡錦華要東山再起,都是太太出面張羅本錢,從來都是信任、支持,沒有怨言。
民國六十五年,蔡錦華在三重市龍門路和仁愛街轉角處,擺了一個賣楊桃湯的攤子。
臺灣楊桃年可四獲,產量豐富,加上楊桃據說有止咳化痰、降火、養顏等功效,因此楊桃湯一直是相當普遍的傳統飲料,但蔡錦華卻賦予它「新生命」。
一般楊桃湯的做法,是把新鮮楊桃以鹽水醃漬,過一段時候傾倒出其中又鹹又酸的湯汁,以糖水稀釋,冰鎮後飲用,據說不僅生津止渴,而且止咳潤喉。這種傳統楊桃湯的製法蔡錦華當然會,但他想「出奇制勝」。
他向一位長輩請教到一種中藥配方,把中藥加入楊桃湯中,並且把醃過的楊桃用杵臼搗碎,使楊桃汁較濃,不僅更具風味,而且止咳潤喉的功效也更好。
林寅自己設計的自動化製冰機。(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由自製自銷到大量供應
黑面蔡楊桃汁風味獨特,聲名逐漸傳播開來,許多同行都向他批購原汁,稀釋後出售。於是他從一位零售商,變成了供應商。生意愈來愈好之後,用手工製造的產量不敷所需,黑面蔡便向工廠訂購機器,大量製造。
民國七十年,他結束零售攤的營業,全心做楊桃原汁的批發生意。
楊桃容易腐爛,搬運、儲存不易;而且鮮果略帶澀味,並非很受歡迎的水果,不如做成果汁受歡迎。黑面蔡的崛起,使楊桃有了很好的出路。黑面蔡的家鄉——嘉義鹿草鄉竹山村一帶果園生產的楊桃,多被他採購一空,還向彰化員林附近的楊桃園收購,成為楊桃果農的福星。
圖:林寅向蔣總統經國先生說明芋仔冰的製造過程。(鄭元慶/張良綱/楊永山)
終於創業有成
目前全臺各地約有二千個攤子掛著黑面蔡的招牌,賣黑面蔡楊桃汁。跟過去三餐不繼的日子相比,現在的蔡家是「富」起來了,但長久的窮困歲月,使他們不捨得、似也不懂得如何「享受」辛苦創業的成果。目前能表現蔡家富裕景況的,只有一輛裕隆兩千CC轎車,以及最近才裝潢好的板橋新家。
黑面蔡將目前的成就歸於家人的努力與合作,除太太外,二個女兒出嫁前也幫了不少忙。近年來則多歸功於能幹的媳婦。因為蔡錦華夫婦所受的教育不多,蔡太太雖裡裡外外打點,但不識字、不會講國語、個性又內向;兒子因小時生病,腦子不太靈活,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媳婦雖也只有小學畢業,但非常能幹,又肯吃苦,接聽電話、記帳、出貨、進貨樣樣都來,是蔡家得力的好幫手。
黑面蔡能有今天,確是他們全家齊心齊力、眾志成城的結果。
恩愛夫妻常穿「夫妻裝」
林寅夫婦經營草湖美方芋冰城,去年他倆到美國觀光,買了好幾套花色、布料相同的「夫妻裝」,以後不管在家裡或出外赴宴都經常穿著,使原本十分相似的「夫妻臉」更加相像,由此可以想見這對夫婦的感情與默契一定很好。
這對恩愛夫妻在人生族途中攜手同走了廿六年,從沒沒無聞的小人物,到「草湖芋仔冰」王國的主人。這不是神話,而是一個赤手空拳、奮鬥成功的實例。
林寅夫婦共同創建、經營「美方芋冰城」後,鄰里鄉人紛紛跟進,不少人都以經營芋仔冰為業,也使地方聲名大噪,而他們自己更因此致富。現在,他們擁有一百多坪的店面,店後則加蓋五層樓洋房以供居住,出門有賓士四五○代步,還買了一臺1000CC的巨型越野摩托車,實現林寅年輕時嚮往騎機車風馳電掣的夢想。
勤懇質樸,熱心公益
林家由白手起家到家財萬貫,這段歷程常是鄉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樸素的穿著、親切的態度、誠摯的言辭,則流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
林寅生性急公好義,如有親友向他求助,他一定鼎力幫忙。有次為了救朋友的急,還高價買下朋友名下的一座荒山。鄉間修橋鋪路,他總不落人後。中美斷交時,他捐獻了新臺幣十萬元給愛國基金。由於他為人熱誠,且事業有成,街坊鄰里都以有這樣一個鄰居為榮。
林寅家中世代務農,大家庭裡共有十個子女,只靠雙親務農維生,當年生活十分困苦。林寅小學三年級曾一度輟學,在家裡幫忙。臺灣光復後,他繼續把小學念完,畢業後,仍留在家中種田,未再升學。
結婚成為一生的轉捩點
林寅一生的轉捩點,該是與張淑的結縭。那時他年方廿二,她才十八。林寅笑著說:「這是我一生最正確的決定。」他認為自己最困難的幾個時期,都虧太太的全力支持,才能順利度過。他說:「沒有她,我就沒有今天。」
這對夫妻的結合,不算媒妁之言,但也不全是自由戀愛。有次林寅走在霧峰街上,在一家雜貨店看到在那裡做事的張淑,很有好感,以後便經常騎腳踏車經過,藉故偷看她。張淑發現常有個又黑又瘦的男子在打量自己,心裡有數,但彼此都不好意思開口向對方搭訕。
兩人眉來眼去好一陣子,卻沒說過一句話。事情在某天有了轉機。當時,林寅把家裡養的豬賣給肉攤,有天他到一家豬肉攤去收帳,知道張淑家就在隔壁,就故意多盤桓了一會兒。
張淑的母親早聽說有個木訥寡言的少年郎對她家女兒有意,這會見到了林寅,就趕緊把他叫進屋裡,仔細探問他的家庭情況。
一切問妥,張老太太含蓄地對林寅說:「有空請你爸媽到家裡來坐坐。」
林寅心中大喜,知道時機已經成熟。六天之後,他的雙親正式到張家提親,這對年輕人便順利結合了。
叫賣生涯真辛苦
在農村里,年輕夫妻到外地討生活、打天下的例子,比比皆是,林寅他們也想這麼做。民國五十八年,石門水庫在大興土木,林寅就和妻子搬到附近居住,在龍潭、石門一帶擺地攤,賣成衣給築水庫的工人。
那時,林寅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每天在腰間繫著大布包,騎車到一定的地點,解開布包,開始叫賣。
林太太則帶著兩個孩子,在住家附近也擺一攤,就地叫賣。
林太太要顧家、顧孩子、還得顧生意,想必十分辛苦,不知她當年可有怨言?她說:「以前的人比較憨啦,嫁誰就跟誰,從來沒想到要怨嘆什麼,連回娘家訴苦都覺得不應該,一心一意只想著:怎樣才能使這個家過得更好?」
樂觀奮鬥,天公疼憨人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對林寅夫婦卻不適用。當時生意時好時壞,收入不穩定。生意好時,夫妻倆便拋開煩惱,到石門一帶瀏覽風光;返鄉時,他們也盡力將自己的微薄積蓄,帶回去孝敬雙親。收入差時,他們雖也會為未來的生計擔憂,但多半是樂觀的,相信只要肯打拚,絕對餓不死,家庭生活也一定會改善。
石門水庫建成後,工人陸續離去,沒有了買主,林寅只好回到故鄉。當時,鄉人時興種洋菇,幾番思量後,林寅也把擺地攤賺的錢投入這個行業。
改行種洋菇
洋菇怕見光,種植時須早起晚睡,為了工作方便,林寅全家大小都搬到洋菇寮居住。兩個大人清晨即起,往往忙到深夜一、二點才睡覺。洋菇價錢暴漲暴跌,他們的生活也時好時壞。
艱苦的日子並未將他們擊倒,親情反而更為凝聚。當時林家的長女貞貞念小學五年級,在母親工作忙時,身兼母職,會洗衣、燒飯、照顧弟妹。長子士賢那時才念小學三年級,一放學就到洋菇寮幫忙。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回憶起那段苦日子,林家夫婦仍然十分感慨。林寅的脾氣較烈,在外頭遇到挫折,回家總是緊鎖眉頭,稍有一點不如意,就會觸發他的怒氣。每當這種時候,林太太總是「以靜制動」,不發一語。多年的經驗告訴她,這個「軟心腸、壞脾氣」的男人,在發過牢騷後,就會自知理虧,主動同她講和。
挫折、橫逆再度來臨。洋菇生意蕭條,林寅決定放棄這份事業。兩次生意失敗的經驗,使他選擇下一個行業時份外謹慎。
夫婦倆靠著節衣縮食攢下的積蓄,貸款買了一家店面,但不知該做什麼生意?林太太跑到廟裡去求得一支簽,改變了他們的下半生。
做個與「水」有關的生意
當時簽書上的指示是:改行可以,最好做有「水」的生意,必可大發。
為了尋找和「水」有關的生意,夫婦倆仔細觀察市面上的各行各業,後來他們想到可以做賣冰的生意,「冰」不正與「水」有關嗎?
也由於中部產很好的芋頭,他們決定賣芋仔冰。
起初林寅請師傅來做,自己並沒有用心學製冰技術。後來師傅求去,他只好自己接手,並且鑽研出極富特色的「美方」芋仔冰。
當時大家都用芋頭製成芋仔冰淇淋,質地鬆軟,甜美之餘不耐咀嚼,林寅卻想到把芋冰壓實切塊,成為冰磚,吃來別具風味。
林寅創始的「冰磚」,逐漸有了名聲,使用手工操作的製冰機,產量嫌低,他決定自行設計機器。
林寅細心觀察,到處請教製造各類制冰機器的行家,並動手加以改良。在實驗過程中,中指還因不小心被碾斷一截。
目前他使用的製冰機器,就是自己設計的。除了芋仔冰外,還有鳳梨、百香果、花生等口味,都走上了自動化生產。
和總統結緣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蔣總統經國先生和隨行人員造訪「美方」,對林寅來說,那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也是「美方」發展的新契機。
林寅猜測總統會到店裡來,一則是因順路;二則是因「美方」是芋仔冰的創始者;三則可能是因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家居霧峰,他的公子到「美方」吃過冰,頗為欣賞,因而介紹經國先生到店裡來品嘗。
他說:「看到總統來,我興奮、緊張極了,不知該怎樣招待這位貴客,真恨不得把冰櫃裡的冰通通變成山珍海味。」
但是,總統指名要吃芋仔冰。
小圓盤中間,端端整整的盛放著五塊芋仔冰,林寅小心翼翼端到總統面前。總統興致勃勃地開始品嘗,不一會即說:「味道不錯呀!」且意猶未盡,又點了一客花生冰。
這給了林寅莫大的鼓勵,兩年多來所付出的心血,在剎那間似乎都得到了報償。
林寅在感覺榮幸之餘,自然不肯收錢,但經國先生堅持要付,他對林寅說:「如果你不收錢,下回我就不來了。」
從民國六十四年起,總統幾乎每年都會到林寅店裡吃吃冰,聊聊天,前後共有十三次。「美方」的店名,隨著經國先生的蒞臨而更加出名;而林寅獨樹一幟的芋仔冰,也成為草湖有名的特產。
夫妻恩愛,全家一體
目前,「美方」仍維持一貫「全家動員」的作風。三個女兒管理門市部,林太太負責採買,林寅調配材料,大兒子操作機器。
林家的四個子女都是高商畢業,留在家中擔任目前的工作,他們毫無怨言,也都沒有自己出外創業的打算。林家的老大說:「以前苦慣了,現在自己家裡欠缺人手,又有這麼好的環境,為什麼不幫忙?」
對這份辛苦得來的家業,林寅份外珍惜。事業有成,應酬也多了,林寅總是帶著太太同行;除非不得已,他都在家與太太、子女一起吃飯。
林寅內內外外的各種活動,都喜歡與太太一起,他認為「單飛」毫無樂趣可言。看電影、看電視、聽歌、旅遊……,一定要和太太在一起,有人談談說說,互相交換感想,這些活動才會更具意義。
當林寅說話時,林太太在一旁傾聽,並不時地幫丈夫理理衣袖、整整外套,關愛之情溢於言表。發現茶杯的水空了,便立刻幫他倒滿。談起快樂時光,兩人相視而笑。說起困苦的日子,淚光在兩人眼中閃爍。而今苦盡甘來,兩人能共患難,又能共安樂,其間摯情,真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