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喝彈珠汽水為的是品嘗難得喝到的汽水,現在的年輕人千方百計找到彈珠汽水,則是為了那顆難得看到的彈珠——「好鮮哇!」
以前,穿喇叭褲或是褲腳留有鬚鬚的牛仔褲才叫時髦;今天,一身貼有「原宿佔領」或「關東極惡」字樣的黑皮夾克才算流行。
唸書?圖書館位子少,還是去「K書房」吧!
昔日沉迷在諸葛四郎和魔鬼黨漫畫的青少年,逐漸消失;今天的年輕人看的是nonon、「平凡」或是「紫影魔光」等日本進口的雜誌、漫畫。從前打彈子、撞球打得不亦樂乎,現在玩電腦才高竿!
國語流行歌壇中,幾位妙齡少女組成「紅唇族」,推出新曲,宣傳海報這麼寫著:「風格是她們的信仰,穿著是她們的主張……誰說星星不能摘,誰說彩虹不能放口袋?誰說我們長大會變壞,誰說小孩不能談戀愛?」看得老一輩的人目瞪口呆:「天哪,難道我們真的落伍了?」也逼得不但是中年、甚至廿歲的青年嘆道:「代溝!代溝!」
在高中生(十五至十八歲)年齡層的青少年,到底流行什麼?
不妨來看看台北——這個國內最現代、時髦的城市。
活潑、開朗是這一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徵之一。(張良綱)
「好學生型」仍佔多數
前不久,台灣大學心理系完成一份青少年生活狀況問卷調查,以台北市國中、高中、高職、補習班的在學青少年為抽樣對象,共回收二千六百多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目前青少年行為可歸納為「好學生型」、「愛玩樂型」和「小流氓型」。
好學生型的行為特質是認真做功課、遵行父母師長要求、放學後立刻回家、參加補習等等。
愛玩樂型通常髮型、穿著時髦,喜歡跳舞、與異性玩樂聊天、喝洋酒、以及抽洋菸,男性對女性體貼、尊重而有禮貌……。
小流氓型指的是具「流氓氣質」者,並不是司法刑罰上的「流氓」,他們膽大、氣盛、不怕事、講所謂的「義氣」及「輩分」,主張及時行樂……等。
不容否認的是,在我國社會管道上,升學、受高等教育是取得成就的重要途徑,因此所謂的「好學生型」仍佔多數,小流氓型和愛玩樂型比率較少。
雖然有這些分類,整體看來,現在的青少年——在日本人稱為「新人類」的一代,自小在安定、富裕的環境成長,不知戰亂與貧窮,他們沒吃過苦,也不願吃苦,有抱持「人生苦短,不如即時行樂」態度的趨勢,而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就是追求享受,追逐流行。
而這其中,走在前端的,似乎不是「好學生型」。
根據一位研究台灣青少年文化的美國人類學者觀察,追尋流行的青少年多半是成績較差者。這種現象可能和部分學生反抗升學壓力有關,一個忙著升學的青少年也多半沒時間和精力盯著流行跑。但是,他也發現這些喜歡追求流行的青少年都相當靈巧、開朗,除了功課以外,在很多方面都是同班同學的「意見領袖」,也是所謂的「青年次文化」的創造先鋒。
青少年喜歡標新立異,但又不願個別行動,於是新的「族群」紛紛出現。(張良綱)
為反叛追逐流行?
社會學者瞿海源曾指出:「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青少年追求流行的文化,是對社會所規範的文化的一種反叛。」
他說,從好的方面來看,這種反叛對社會的衝擊促成了部分社會的活力,因它有否定既存體制的傾向;從壞的方面來看,流行又多半是浮面的,沒有根的,對於整體文化的影響並無積極的意義。「基於此,流行只是流行罷了,我們不必緊張,更不必加以斥責。」
然而,現在青少年有什麼特徵呢?流行的走向又是如何?總是教人關心和好奇。
「他們有自己的服飾密碼(code),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活動區域,有自己的消費習慣,有自己的夢想」,「趨勢索隱」一書的作者詹宏志描繪。
不容否認的是,現在的青少年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很有主見。
「他們一堆堆、一群群地聚集在某處,並不一定彼此認識,要跳舞就去『Kiss』,要飆車就到大度路;他們用青少年特殊的生活期望蝟集在一起,不管社會的眼光,不畏別人的批判」,詹宏志說。
這些青少年,既追求標新立異,又希望成群結伴地活動,於是,形成了一簇簇的新「族群」。
「乖乖型」學生所留的平頭,在髮禁開放後會不會變成歷史鏡頭?(張良綱)
令人眼花撩亂的族群
因此,有所謂的飆車族、龐克族、簽名族(蒐集明星簽名互比數量多寡)、追星族(熱中參加各種影視活動,與明星接觸)等族群,穿梭在西門町、台北東區、南京東路、天母、公館……等地,追求、享受流行,也造成流行。
所以能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比過去的青少年有錢。「在台北市,沒錢就幾乎玩不起來」,一位高職的男同學說。
沒錯,這年頭,青少年荷包堛瑪比以往都多——這似乎是世界的潮流。美國市場專家就表示,二千四百萬名十三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將在今年花掉三百億美元的零用錢。
在我國亦復如此,根據「行銷與推銷」雜誌的調查,今天台灣青少年每月所掌握的零用錢,約在六億新台幣左右。
一位作家就曾指出,這一代青少年的問題是「過早地學會了用鈔票解決問題的生活方式」。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漢寶德說:「富裕的生活,使這一代的青年很喜歡裝扮,也喜歡看到別人裝扮,這就是以形式代替內容,以眼睛代替頭腦的時代來臨。在過去只有貴族的紈褲子弟才會這樣,今天則人人的子弟都有資格如此了。」
不是貴族的專利
政大社會系教授黃維憲認為,青少年無力改變任何的外在世界,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於是在不假外求的情況下,從本身開始玩花樣,可能是留長髮,可能是跳舞,而程度上也不同。
在衣的方面,標新立異、個人化是他們共同的主張。
台北許多青少年像獵人一樣,逡巡在西門町的萬年大樓、「小香港」地下街、外銷成衣店、公館、ATT 等服裝專賣店……,找尋他們的獵物,而後再精心打扮。
一位留著龐克頭、眼戴黑色太陽眼鏡、身著黑大衣的青少年說:「我喜歡 Cool 的感覺。」黑色被他視為「冷酷」、「叛逆」的最佳象徵。有人稱呼這些酷愛黑色的青少年為「烏鴉族」。
地下舞廳裡,一位頭髮噴著三種色彩,身穿皮褲、牛仔衣,掛著鐵鍊的男生若無其事地表示:「在燈光下,想要引人注意,就要這樣。我可是花很多心思設計的!」
你當然也在西門町看過約莫十七、八歲,戴一邊耳環、紮著辮子、穿著夾克的昂藏七尺男子漢,或是嘴抹黑色唇膏、手擦十色指甲油、頭髮奇短的少女……,毫不扭捏地展示他們的時髦、中性打扮。
「他們喜歡不嚴肅、帶點趣味性的衣服」,伊莎貝爾服飾設計師溫慶珠以扣子為例,成年人偏好規規矩矩的樣子,年輕人就喜歡不規則、富變化的服飾,銅扣上可以鑲皮件,或是每個扣子色彩不同。
台灣也有「原宿」?
有人以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感覺比過去富創意、懂得打扮,也「敢」打扮。
有人則驚訝地發現他們:「活像是日本流行服裝雜誌裏的原宿少年!」
這是因為,近幾年國內社會變遷、風氣日漸開放,加上出國觀光人多、大眾傳播媒體無遠弗屆……,國人接受外來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得到的外來刺激也愈大。
「年輕人最能接受流行,吸收能力也最強」,「主婦商場」外銷成衣店的吳敏指出:「尤其台灣靠近香港、日本,受這二地的影響更大。」
曾留學日本、目前擔任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電視節目「週末派」製作的倪重華則表示,日本文化目前是強勢文化,全世界都受到影響,台灣也不例外。
「流行,並不是壞的字眼,它其實有很好的涵義」,吳敏指出,但流行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最好的表現方式是,瞭解流行趨勢,並依據本身的年齡、個性、外表、工作環境和性質,而後「過濾」出自己的型來。
日本青少年在穿著上很有創意,能運用配件,走出自己的型,而我國卻被批評為「流行有餘,創意不足」。
「這恐怕與教育有關吧!」服裝設計師溫慶珠說:「我們的青少年從小就被鼓勵追隨、模仿、服從權威,怎能要求他們富有創意?!」語中帶著無奈。
崇尚新鮮、有個性
在食的方面,「新鮮」和「有個性」似乎也是青少年選擇的標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速食店和咖啡屋。
美國速食業以雷霆萬鈞之勢進軍台灣,像以賣漢堡、炸雞為主的「麥當勞」、「肯塔基」、「溫蒂」、「艾恩堡」、「哈蒂」,已成為年輕人「盤據」的地方。其「佔有」比率之高,足以讓廿歲以上的人進去,都覺得自己老了;特別的是,這些場所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吃東西的地方,而且是休閒聯誼的去處。
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黃碧端在一篇專欄中寫到,速食店已經變成青少年文化的一部分了。「美國人所以吃漢堡,求其簡便;一、二十分鐘便解決一頓中餐,回去工作。速食店到了台灣,食客的目的卻不在其速,這些店變成青少年的社交場所,流連不走。」
曾任麥當勞公司總經理的韓定國指出速食店的特點:「環境清爽、建材舒適,設計開放自由,沒什麼約束。」
「只要叫杯飲料,可從早坐到晚,沒人會管」,一位高中男同學說:「而且,在這堥S有所謂的『吃相』,愛怎樣就怎樣;又很熱鬧,可以認識許多新朋友。」
此外,像「舊情綿綿」、「吸引力」、「椰如」、「似曾相識」、「想不起來」……這些無論名稱或設計都「不按牌理出牌」的咖啡屋、餐廳,雖然消費額較速食店高,也成為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去處。
「只要是新鮮、時髦的地方,我們就一定得去看看!」一位龐克打扮、學美工的男生說:「否則什麼都不知道,會被人家笑。」
「舊情綿綿」咖啡屋開幕一年多,目前營業額已創下紀錄,比過去一般咖啡屋的收入高出數倍。
賣「氣氛」與「附加價值」
在這裡,既可吃到幾十年前流行的彈珠汽水,具鄉土氣息的麻油雞、刈包,又能嘗到調味的果汁、雞尾酒、紅茶等新式飲料。
它在空間設計上,以流行的黑白為主色,強調流線型和現代感。但座椅又是依據中國明代的椅子所設計的。有人說,這是一個既新又舊、亦中亦西卻不顯衝突的咖啡屋。
負責人之一登琨豔分析受青少年歡迎的原因:「基本上,他們要的不是食物,而是環境和氣氛,而我們滿足了他們。」
台灣廣告公司的侯世傑曾因工作需要做過有關青少年休閒娛樂走向的調查,他認為這些餐飲店除了賣食物,還賣「附加價值」。
「這些咖啡座品質雖有高下之分,卻均有富麗的材質,空間則富於舞台性,其共同特點是飲食價格昂貴。」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在一篇專文中說,從另一個角度看,咖啡屋現象是「雅痞」文化的普及化。
「年輕人打扮入時,尋找有格調的場所,享受有格調的服務,價格屬於最後考慮的條件」,他表示,富裕時代的休閒方式,著重於自我的表現,而咖啡屋提供了一個高級的場所,使大家都可以裝模作樣,表現自己「優雅」的一面,它是一個公眾的、沒有表演的舞台,人人都是觀眾,也都是演員。在成群的陌生群眾中,人人都感到屬於一個趣味相投的團體而心滿意足。
發洩精力與壓力
在休閒娛樂方面,郊遊烤肉之類的活動似乎已式微,劃草、玩風浪板、滑翔翼這些時髦的運動可能更獲年輕人青睞,但有的活動因技術層次較高、費用較貴,並不很普遍。
有一匹黑馬卻衝得又快又猛,它是——飆車。
有個說法是,一些青少年喜歡的休閒娛樂是跳完舞,把摩托車油門開到極限,風馳電掣飆車到紗帽山去洗溫泉。
不久前,台北大度路成為青少年飆車的樂園,但這個樂園卻揉和了瘋狂、刺激和危險,飆車騎士視死如歸地飛奔在黑冷的道路上,觀眾越震驚,他們越開心。
老一輩的看了冷汗直流:「夭壽,不怕死啊?」
「爽啊!」一位十八歲的騎士露出「你外行」的表情,「『秀』給大家看,自己也過癮!」飆車似乎是發洩精力最引人的娛樂之一。
就在報章雜誌大肆報導的同時,車禍傷亡、賭博介入等後遺症引起警方的注意,而加以取締。
緊張刺激最好玩
飆車少年見風轉舵,繼續擴大範疇,南征北討,淡水、桃園,甚至嘉義、屏東……等都看得到他們飛馳的身影。
此外,電動玩具仍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是賭博性的電腦。
它們「再度絕地大反攻,挾著雷射科技的立體逼真效果,以及更新進的電腦軟體技術,聲勢比之過去毫不遜色」,女性雜誌一篇報導指出,一度流行的電動玩具「小蜜蜂」漸被排斥為過時的玩意;而由老花樣翻新、困難度提高、操作複雜、變化多的「五子棋」、「打棒球」、「中途島太空大戰」等取代,客戶以初高中生居多。
「這一代的青少年心眼活絡得很」,有人說。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作專題,探討這一代的年輕人腦袋裏究竟在想些什麼?
其中有一點頗值得玩味:報導中指出,這一代美國年輕人自小在螢光幕前長大,而看慣了跳動光束,一旦成人,依然寧取圖片、不要文字,寧看電影、不讀書籍,寧觀電視、不翻報紙。同時因為他們周遭一向充滿聲音、動作、影像,因此他們喜歡「閃舞」、「邁阿密風雲」等以變化的場景、豔麗色彩和奇幻聲效取勝的影片。
感官重於意義?
也就是說,娛樂之中所提供的意義並不重要,但感官經驗卻不能沒有。
MTV(Musical Television Video,即音樂電視錄影節目)的風行就是一個例子。參加演出的都是歐美熱門歌壇的紅星,加上情節配合熱門搖滾歌唱及雷射效果,滿足大家視聽之娛,青少年為之風靡。瑪丹娜、「啊一哈」合唱團、麥可傑克森、大衛鮑伊……是炙手可熱的偶像。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台灣,以放映MTV為主的視聽中心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像「重金屬」、「真空管」、「臨場感」、「儂儂」……等,都吸引不少青少年。
不同的是,台灣除了西洋熱門搖滾樂的衝擊外,在休閒娛樂上,還必須面對日本雜誌、香港錄影帶等媒體的大席捲。
青少年喜歡閱讀有關跑車、機車、新武器、飛機、電腦、香水、服飾或是明星的雜誌、專輯,一擲數百元仍面不改色。
一位業者分析,日本雜誌印刷精美、資訊新穎,加上人物不像「外國人」,憑漢字可猜出些意思,可能是暢銷的原因。而日、港的錄影帶也帶來不小的影響。
風水輪流轉
五年前,甚至十幾、廿年前,青少年心儀的偶像多半是西方和中國明星,如奧黛麗赫本、詹姆斯狄恩、貓王、葛雷哥萊畢克或是凌波、樂蒂、李小龍、甄珍、林青霞等,現在領風騷的變成日本明星和港星,西城秀樹、松田聖子、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或是成龍、譚詠倫、周潤發、梅豔芳、張曼玉……等。
為什麼日、港星如此受年輕人歡迎?華視「週末派」節目製作人倪重華表示:「很簡單,他們的『包裝』比較精美。」
精美的包裝使青少年人風靡、崇拜,進而模仿。
有人擔心這種趨勢會造成文化移植,使國人喪失自己的社會性和民族性,但也有人認為仍需進一步的證據和資料,才能論斷。
除此之外,有些現象也似乎日漸「流行」,例如自殺(詳見本刊七十五年十一月號「非自殺不可嗎?」專題)、服用禁藥、賭博與婚前性行為……等。讓許多社會學、心理學專家、家長、師長大傷腦筋,終日探討,找不出究竟。
「流行」的背後
作家羅蘭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夜晚來臨的時候,年輕人多餘的精力就發洩在瘋狂大賽車、卡拉OK和啤酒屋裡。這說明年輕人並不快樂,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該朝那一個方向去開拓自己的前程。我們的社會沒有力量給年輕人一個肯定的積極性目標。」
在其他種種青少年熱中、流行的活動中,背後到底又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呢?
這似乎是「流行」最值得注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