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三年前,在國內唱片業者的觀念裡,十二歲以下的歌迷市場還是「不值得開發」的,因為「他們太小,聽得懂什麼歌?!」
如今,同樣的理由,卻使得兒童及青澀少年們成為唱片業者的「最愛」,專為吸引他們而精心塑造的「偶像歌手」更是充斥歌壇。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去年一年,流行歌壇燃起了兒童市場爭奪戰。而點燃戰火的,卻是一個無心的企劃,以及三個平均年齡不滿十七歲的稚嫩男生。
這個傳奇故事的主角——小虎隊,在去年一年中,創下了許多台灣流行歌壇少見的紀錄。
伊能靜甜甜的嗓音,精靈纖美的造型,頗受小歌迷喜愛。(范毅舜攝)(范毅舜攝)
「小虎風暴」席捲校園
首先是去年四月,原訂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我們愛小虎」萬人馬拉松簽名活動,竟然掀起一場歌迷「暴動」——狂熱的嘶吼、推擠中,夾著小歌迷被擠傷、踩傷的淒慘叫聲,活動在失去控制後臨時取消,三位沒經歷過這種場面的小偶像,根本不敢「冒險」出場。
接著,在去年六月間,為了配合第一張專輯「逍遙遊」的推出,小虎隊舉辦遍及全省的「逍遙.貨櫃.小虎隊」巡迴演唱會。廿場演唱場場爆滿,不少「虎迷」們翹課逃學,只為了能一站站地追隨,而據稱整個活動吸引了五十萬人潮。
有人稱台北歌壇一九八九年是「小虎年」,奇怪的是,小虎隊紅是很紅,但他們的歌聲在一般人心中卻沒有留下什麼印象。也因此,一些對孩子們平日活動較少注意的父母們,直到驚覺孩子們「迷」得茶不思、飯不想時,才很納悶:「『小虎隊』是什麼?我怎麼沒聽過?!」
「小虎傳奇」要追溯到一年半前華視的綜藝節目「青春大對抗」。這是個模仿日本「藍白對抗」的綜藝擂台節目,本來有三位女助理——小貓隊,因此有人建議,「為什麼不也找男助理來『配對』?!」
順著這個「點子」,「青春大對抗」的製作單位開麗創意組合公司,選了三位外形搶眼的小男生,套上日本「少年隊」的造型和颱風,取名「小虎隊」,做為節目助理。
很快地,「青春大對抗」現場錄影時,總會有成群結伴的小女生們湧入,她們不是來看節目,而是來爭睹小虎隊風采。
就是這三隻小虎,掀起了國內流行歌壇兒童爭霸戰。(開麗公司提供)(開麗公司提供)
新的「大餅」——兒童市場
其後的發展仍屬於「順水推舟」式,沒有打算朝歌壇發展,甚至「不太能唱」的小虎們,也在唱片界同業慫恿下,一年內出了一張合輯、兩張專輯。而一下子突破百萬張的暢銷紀錄,著實令專家歌評們跌破眼鏡。
「小虎傳奇」使得歌壇颳起了一陣少男組合風。接連而出的「東方快車」、「滾石小子」、來自香港的「草蜢」,甚至開麗自己推出的小虎二軍——「紅孩兒」,都是這種類型。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虎隊在無心之中,開發了「低年齡層市場」,從三歲到十二歲的小朋友,幾乎都在「小虎風暴」席捲範圍內。許多唱片老闆發現最忠誠的「小虎迷」竟然是幼稚園兒童。這批主動上門的嬌客,為唱片業者帶來一大筆「意外之財」,也使他們猛然睜眼,開始注意這個從未被認真考慮過的市場。
小虎隊之外,去年歌壇另一個超級旋風,則是以黑松沙士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一首歌傳遍大街小巷的政大學生張雨生。
和小虎隊不同的是,張雨生的歌橫掃全省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年齡層,上至六十歲的老祖母、下至三歲的小男生,都能哼唱兩句;而張雨生緊閉雙眼、握緊拳頭、直著高亢嗓音的「張派」唱法,以及戴著黑框平光眼鏡、穿著白襯衫、背著大書包的學生裝扮,也就成為小歌迷們爭相仿效的對象。
針對兒童口味的流行歌卡帶愈來愈多,父母也開始為孩子零用錢不夠用而傷腦筋了。(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要得多,變得快!
小虎隊和張雨生,為流行歌壇「引爆」了一個潛力驚人的市場:只要「投了小孩子緣」,他們花起錢來可是比成人、青少年們都大方得多呢!
小虎隊的幕後企劃宣傳者——開麗公司的宋文善,說了一個有趣現象:許多話都講不流暢的小孩子到了唱片行,開口就指明:「我要買小虎隊」,至於買那一張,他也搞不清楚,但是會很堅決地說:「我全部都要!」這種不假思索,照單全收的消費方式,的確令人驚奇。
家有嬌兒的父母都知道,小孩子的「擁有慾」很強,看到什麼都想要,但他很快就厭倦了;正因為小孩子喜好多變、花錢不懂得心疼,因此許多唱片業者眼看著小虎隊和開麗公司名利雙收,都不免失笑:「明明是一塊大餅,怎麼以前看不到呢?」
話說回來,許多父母總覺得乖兒乖女們喜歡的,總不外乎卡通「無敵鐵金鋼」、「小甜甜」,或是代代相傳的「妹妹揹著洋娃娃」,卻沒有想到時代變了,小孩子尤其變得厲害。
「現在的小孩都早熟的不得了」,任職幼稚園的曾麗華這樣說。她曾聽過一個五歲男孩煞有其事地和鄰座女孩說:「我將來長大,絕對不要離婚。」當她追問:「你知道什麼是離婚」時,小男孩擺出一副「少土了」的表情說道:「就是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嘛!你沒看過『庭院深深』嗎?」
「電視兒童」不再唱兒歌
小孩子或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但他們絕對不再是「單純」、「幼稚」可以形容的了。別的不說,天天觀看揭露社會百態、既「損人」也「自嘲」的電視綜藝節目「連環泡」,以及標榜「奇情」、「懸疑」的八點檔連續劇,再怎麼憨厚的小孩子也會變得世故,無怪乎從前我們習慣的兒歌、童謠,如今完全和孩子們脫節,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心聲」了。
「現在的小孩子是矛盾的——他們的本性還很稚嫩,還是喜歡卡通、玩具以及童話故事;但另一方面,透過無所不在的電視電影,成人世界看起來這麼接近、又這麼有趣,他們自然也想早一點踏進去」,政大心理系副教授,也是「父母親月刊」執行顧問鍾思嘉指出。
四歲半的胡啟彥就是一個例子,若是問他:「你喜不喜歡小虎隊?」他會大聲回答:「我喜歡小虎隊,還有機器人和潛水艇和長頸鹿……和太空戰士!」
對這樣的幼稚園小男生來說,「真實」和「虛構」還很難分辨。在他眼裡,不管是小虎隊、張雨生、或是王傑,都只是一個心愛的「玩物」,和他喜歡的卡通人物沒什麼兩樣。
若是真要「逼問」他為什麼喜歡這些歌手的話,他會說:「小虎哥哥很帥啊!」「會翻觔斗,好棒!」或是「張雨生是阿兵哥(剛入伍服役),我喜歡阿兵哥!」至於「小虎哥哥」唱什麼歌、歌在講什麼,他就完全「莫宰羊」了!
媒體塑造「新童謠」
「兒童的崇拜偶像情結,都是從先認同顯性特質——外表或形象開始,至於偶像的隱性特質——才華、思想深度、音樂素養,則比較難被注意」,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彭芸指出。
關於這點,「電視」這種塑造聲光「假象」的媒體,特別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根據統計,絕大部分兒童的「偶像認同」是透過電視開始的。而從各種綜藝節目看到的,往往是設計好的台詞、特殊的燈光效果和鏡頭運用、放錄音帶對嘴唱等等的「假象」,小歌迷們沈迷於這些炫人的聲光外表,那媮棶|費心去想什麼內涵、意義?!
「形象」既然是吸引小孩子的第一要件,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小虎隊在一張專輯都沒有的情況下,還能掀起風潮,造成轟動了。
「仔細分析,幼稚園和國小、國中的孩子又有不同的喜愛對象」,小虎隊的企劃人宋文善指出,漂亮、帥氣之外,幼稚生乃至於七、八歲的小歌迷們還喜歡親切、羞怯、或是一看就有「孩子緣」的類型。同樣的,會吸引他們的歌,也常是單純明朗、容易上口的。
本身曾任唱片製作人的中廣海外部編導謝德莎,就將小虎隊的稚嫩曲風稱為「新童謠」;而另一位「小歌迷偶像」伊能靜唱的「悲傷茱麗葉」,或是新近掀起模仿熱潮的曹蘭的「白雪壞公主」,也都可以歸入這種類型。
到了再大一點,「情竇初開」時,要為他們設計「偶像」就要更費一些心思了。宋文善認為,在這個階段,歌手本身的「故事性」——傳奇背景或夢幻色彩,會成為抓緊小歌迷關懷、愛慕的焦點。
像是在小歌迷心目中極具份量、以「一場遊戲一場夢」紅遍歌壇的王傑,就是一個例子。他獨特的「滄桑」歷程——熬過暗澹潦倒的替身演員生涯、堅強的單親爸爸,都很能引起年齡較長的小歌迷加倍的疼惜和仰慕。而王傑那種憂鬱、孤傲、帶著一點懷疑世界的人生觀,也無異在為兒童們詮釋他們所不了解的成人世界,提供他們「學習成長」的榜樣。
同時,從王傑的成功可以看出來,有鮮明的「個性」,也是讓小歌迷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訣之一。
放眼歌壇,這幾年新崛起的偶像歌手,都有可以用一句話道出的,被簡化、概念化了的「個性」。像是張雨生的「清純健康」、潘美辰的「冷酷中性」、伍思凱的「木訥憨厚」,李明依的「叛逆率性」都是例子。
孩子心,難捉摸
話說回來,為歌壇新人塑造偶像包裝固然有著上述種種方法,但這都不是「萬靈丹」、不能「套公式」,沒有人敢保證怎麼樣的特質會投了小歌迷的「緣」,讓他們一看就看對眼。
曾經目睹歌壇眾星起起落落的警廣「今夜之歌」主持人方笛就指出,有人分析小虎隊竄紅的原因,是本來就為數眾多的、台灣的日本「少年隊」迷們,早已從日本雜誌中熟悉、且認同這種「少男組合」,因此一旦出現「台灣版的少年隊」,自然就將愛慕轉移過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小虎隊紅就紅在他們是台灣第一個標榜稚嫩清純的少男組合,新鮮感十足。
方笛認為,這兩種聽來矛盾的說法,其實只證明瞭一件事——歌迷的口味總是難以捉摸,而沒有定性的兒童歌迷更是盲目易變。
飛碟唱片公司研發部副主任陳文玲也無奈地表示:外界總認為是唱片公司刻意塑造出偶像歌手來領導市場、「誘惑」小歌迷,其實真相是「市場主導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只有忙著「接招」,少有餘力主動出擊。
雖然如此,陳文玲對於兒童「偶像崇拜」的心理,還是研究得相當透徹。她認為「認同」、「移情」、「歸屬感」和「模仿學習」四種複雜的情緒糾葛,是種種「偶像崇拜」的主導力量。
寄情移情,值得探究
所謂「認同」,是指小歌迷把偶像當成「代言人」,也就是「他實現了我的夢想」、「說出了我心裡的話」。
女歌手伊能靜就認為自己受歡迎之處可能在於「可以代表現在的小孩子」。
她指著自己的「西裝加牛仔褲」裝扮說:「成年人覺得這樣穿不倫不類,但現代小孩卻偏想做一些不同的嘗試。」同樣的,伊能靜隻身在台、自己照顧自己,對想要用打工、離家外宿等各種方法尋求獨立的小孩子們,也是一個很好的鼓勵;而唯美、早熟、有思想等特質,更使她成為許多小女生傾慕的對象。
小虎隊也是偶像認同的一個典型。標榜著「守秩序、重榮譽」,以及「會讀書、會玩、會賺錢」的小虎隊,一旦確定這種形象受歡迎,當然要極力維持。尤其孩子們要求偶像「完美」的心理非常強烈,容不下缺陷,因此任何「玉女偶像」、「清純男孩」一旦遭受謠言攻擊,特別這些謠言竟是「醜陋的現實」時,這個偶像也就立刻宣告幻滅。
鍾思嘉指出,「認同」偶像基本上是一種「自我肯定」;相對的,一些小孩子自己沒有勇氣去做某些事,卻又始終很好奇、很羨慕,這樣的壓抑情緒,就要靠崇拜一個能「互補」的偶像來渲洩,也就是所謂「移情」。因此,「許多乖小孩偏偏喜歡帶有叛逆、率性色彩的李明依,正是因為她說了他們不敢說的話、做了他們不敢做的事!」鍾思嘉分析道。
不能忽略的「同儕壓力」
此外,藉著崇拜共同的偶像,在同儕之間尋求「歸屬感」、「共同話題」,也是產生崇拜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兒童英文補習班授課的施秀蘭就發現,班上有群小孩子都是張雨生迷,常常會在課堂上熱烈地交換貼有張雨生照片的文具及剪報。但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這一群小孩之所以迷戀張雨生,是因為這個小圈圈的領導者——功課好、家裡又有錢的班長——喜歡張雨生;而班長喜歡張雨生的理由也一樣有趣——因為他的表哥表姊們都喜歡張雨生。
「其實不要笑,同儕間的『社會壓力』實在很大」,彭芸指出。小孩子若是不能夠加入同儕間的「共同話題」,常會因為自己「落伍」、「不合時宜」而覺得惶恐、孤單。
鍾思嘉則指出,即使在「共同話題」的範圍裡,小孩子也可以表現他「獨立選擇」的慾望。
「譬如小孩子會想:你們喜歡小虎隊的『逍遙遊』,我偏偏喜歡『男孩不哭』;或是你們喜歡伍思凱、我就喜歡張信哲,一方面表示我有主見,一方面試試別人的反應,看會不會有人跟進」,鍾思嘉說。因此,看似單純的偶像崇拜,還是具有種種複雜的學習功能的。
大環境推波助瀾
最後一點,陳文玲指出,偶像能提供兒童一個「參考」、「學習」的榜樣,如剛才提到的王傑、小虎隊等。
就這一點來說,彭芸相當感慨。她指出,根據「模仿學習理論」,小孩子在邁入社會化過程中,勢必要找一個能帶領他腳步的偶像。在從前,這個偶像來源不外乎家庭(原級團體)和學校(次級團體,包括老師和同學)兩種。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彭芸指出。現在的父母忙著賺錢、小孩子忙著參加各種補習,各忙各的;再加上核心家庭沒有祖父母、甚至沒有兄弟姊妹,也就難怪小孩子缺乏機會從親密持久的家庭關係中,學到比較真實、平衡的成長模式,而必須求助於光怪陸離的外界偶像了。
此外,以前常有的「崇拜老師」的情結也少見多了。
「老師『窮』,有什麼好崇拜?!」彭芸指出,父母功利至上的價值取向,的確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小孩子。於是現在的孩子們不再羨慕辛勤教學的老師、甚至不羨慕「七十歲了還不能退休」的王永慶。既然父母妄想在股市中一夕致富,小孩子崇拜「一夕成名」的歌壇偶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再說,以前崇拜歌手總是件「沒出息」的事,只能偷偷藏在心裡,而現在社會價值觀一片混亂,兩黨抗爭、統獨抗爭、環保經濟抗爭……,是非良窳已經愈來愈分不清,而崇拜偉人、英雄,又和功利取向扞格不入,反倒是流行歌壇的偶像們塑造出一片「清純」、「奮發」的形象,因此父母也就在「反正愛唱歌也不會變壞」的妥協心態下,任憑孩子們在歌壇中找尋慰藉了。
請聽孩子在說什麼……
「只要孩子不走火入魔,逃家翹課地去追隨偶像,父母也就不必太擔心」,鍾思嘉表示,小孩子的愛慕都是狂熱卻難持久的,一旦夢醒了、心境更成熟了,昨日的崇拜就如同「船過水無痕」,不會有什麼一輩子的烙痕。反倒是在這段過程中,小孩能學著和同儕分享共同的情緒、學著從崇拜偶像中認識自己、或是嘗一嘗「情竇初開」,乃至於偶像幻滅、自己變心等種種情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或許,偶像崇拜是成長必經過程,但父母千萬不要聽憑懵懂稚嫩的孩子們接受媒體塑造出來的偶像的擺佈,應該多陪陪孩子們講講話、散散心,要知道,兒童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儘管孩子們會崇拜各式各樣的偶像,但他們最認真、最持久的崇拜,仍然是自己的父母呢!
〔圖片說明〕
P.75
利用偶像的魅力來開發「邊際產品」,是唱片公司的另一項生財之道,像小虎隊的全套文具組,T-Shirt等,就令小歌迷愛不釋手。(黃麗梨攝,巨門文具.蜜黛服飾提供)
P.77
伊能靜甜甜的嗓音,精靈纖美的造型,頗受小歌迷喜愛。(范毅舜攝)
P.79
就是這三隻小虎,掀起了國內流行歌壇兒童爭霸戰。(開麗公司提供)
P.81
針對兒童口味的流行歌卡帶愈來愈多,父母也開始為孩子零用錢不夠用而傷腦筋了。(黃麗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