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金)
全世界將近兩百個國家中,像中華民國一般有大專兵訓練營的,大概絕無僅有。大專生為什麼要接受軍事訓練,這樣的訓練,對他們有什麼意義或影響?
從「毋忘在莒」到「成功嶺」,一代又一代的大專男生在嚴格的軍訓生活中淬煉成長,寫下人生難忘的樂章。(成功嶺訓練中心提供)(成功嶺訓練中心提供)
而實施四十年的成功嶺大專集訓,在今年二月四日這一梯次學生結訓後,旋即拉下鐵門。四十年來,曾有一百三十餘萬名的青年,在這裡接受軍事洗禮,留下了他們的汗水、淚水及歡笑無數。
「國旗在飛揚,聲威浩壯,我們在成功嶺上,鐵的紀律使我們鍛鍊成鋼,愛的教育給我們心靈滋養,驚奇、震撼、緊張,替生命開礦,團結、合作、創造、讓智慧發光。……」
雄壯嘹亮的歌聲,從成功嶺四面八方響起,一萬二千多張似嫌白晰臉孔的「大專寶寶」,經過二周的基本訓練後,在國軍野戰服和鋼盔的襯托下,顯得精神煥發,士氣高昂。
介壽廣場上,四四方方的學生隊伍,像一塊塊切好的豆腐干鋪展開來,橫看、縱看、前看、後看都是整整齊齊。學生的動作整齊劃一,立正、稍息的姿勢也比初報到時俐落多了。從授槍、宣誓、軍人讀訓,到唱「成功嶺之歌」、喊口號,處處充滿陽剛之氣,置身其中,全身血脈為之賁張。
這是元月十八日大專集訓班開訓典禮雄壯、威武的一幕,這也是成功嶺最後一梯次的大專集訓。
成功嶺的團體生活對許多學生來說可是第一遭,有勞班主任教導如何標示自己的衣前都穿寬大的平口布內褲,現在學員的內衣褲還真講究!(成功嶺訓練中心提供)(成功嶺訓練中心提供)
對國人而言,「成功嶺」三個字,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尤其是大專青年男生們,更是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無數曾在它懷抱中接受革命洗禮的學子,去時的畏懼、離別時的難捨,成了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時光。「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成功嶺,它除了教導我們戰鬥的技能外,更喚起原本就該有的堅強意志,以及強壯我們的體魄,」連同自己和陪學生、總共上過三次成功嶺的台大政治系教授盧瑞鍾說。成功嶺的軍事訓練,是莘莘學子對自我的一種挑戰和考驗。打造「文武合一」的青年
父子兩代前後去成功嶺受訓的例子不少。作家小野二十多年前考取師大生物系時曾到成功嶺受訓,今年他的兒子李中也到成功嶺接受革命的洗禮。小野認為,青春期的孩子能夠到成功嶺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對他的身體及做人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是人生難得的一次機會。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特色,「成功嶺大專集訓班」就是歷史前進中自然形成的面貌,它含有時代的要求和使命。
內務整理最惱人的便是把棉被摺成豆腐乾,還真是一門學問。(李紀岡攝)(李紀岡攝)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正值「八二三砲戰」前夕,台海對峙情勢昇高,教育部為貫徹先總統蔣公一向對青年「文武合一」的期許,特會同國防部、救國團、省政府等有關單位,研擬訂定「大專學生暑期集訓」辦法,分由陸軍各訓練中心施訓。辦法中規定,大專學生在畢業前一年的暑假均應參加為期十二週的暑訓,以完成預備軍官訓練的入伍教育。大專集訓經期末測驗成績及格者,俟其畢業接受預備軍官訓練時,即不再接受入伍教育。可以說,初期,大專集訓是預官的養成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大專集訓有一項嚴格規定:在校軍訓不及格者,應於暑訓前補考,補考後仍不及格,不得參加暑訓,也喪失預官的權利。訓練「縮水」
由於受訓場地分散,不易集合,再加上大專生日漸增加,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國防部在台中縣設立陸軍後備兵訓練指揮部,七十八年更名為「成功嶺訓練中心指揮部」。原本一年一次的暑訓,不夠容納逐年增加的大專生,最後增加為三次(寒訓一次,暑訓二次)。受訓時間則從原來的十二週縮短為八週,六十一年又改為六週,八十二年五週,八十五年四週,直到今天。
當年大專生只要在校軍訓成績良好,通過成功嶺的期末測驗,畢業即以預官任用的措施,因為大專生大量增加而於五十五年取消。日後成功嶺只單純地負責大專生集訓工作,訓練也沒有早年嚴格。
「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每一個從成功嶺出來的學子,都能體會這句話的涵意。
短短四週,卻有學不完的東西,新入營的大專兵顯得有些憂心。(邱瑞金)
大專生集訓訓練的主要課程包括:愛國教育、生活教育與軍事教育。學生一進入成功嶺的大門,生活教育就立刻展開,從縫名牌、整理內務到摺出有稜有角的棉被,都是生活教育的一環。特別是摺棉被,不知道折煞多少英雄好漢,經常有人半夜三點就爬起來摺棉被。震撼教育
整肅儀容 、端正姿勢、革除不良習性……,在接下去的課程裡紛紛出籠。在家裡太嬌貴的、懶散慣的學生吃不消、受不了而暗自埋怨哭泣的不是沒有。再加上班長有意無意透露,期末測驗成績欠佳者要留訓,嚇得學生上課不敢打馬虎眼,因為太緊張,一個星期不上「大號」的大有人在。
最累人的自然是軍事教育,從基本教練、戰鬥教練、兵器訓練、實彈射擊到學生又害怕又期待的「震撼教育」——機關槍在頭頂掃射,學生握著槍在低矮的鐵絲網下匍匐前進。近年大專集訓的訓練時間雖然縮短,但主要課程仍然保留。
槍上膛、目標靶場紅心,真希望下一世紀的人類永遠無需兵戎相見。(李紀岡攝)(李紀岡攝)
三、四十年前,成功嶺是一片荒山野地,沒有房舍,沒有道路,更無水喝。當時國家窮,軍隊也窮,老百姓更窮,一切生活條件都要靠自己。成功嶺周遭及營區的道路、樹木、草皮,就是靠著軍士官兵一雙雙長了老繭的手,一斧一鑿地修建出來。灌水計劃
最苦的是沒有水喝。想想看,在酷熱的夏天,幾千名受訓學生等著喝水、洗澡,一天要用掉多少水?當年擔任預備第一師第三團團長的苗中英中將回憶:「每天由山下抽水到山上,不但耗電,而且兩個小時後就滴水不剩,學生叫苦連天!」為了應付龐大的日常用水量,只好建地下水塔,大量儲水,改用自來水還是民國六十年以後的事。
震撼教育是成功嶺結訓前的高潮戲,能通過也不簡單,今年有九十三位大專寶寶因身體因素而不敢參加呢!(邱瑞金)
上過成功嶺的人都記得,因為水源得來不易,長官三令五申告訴大家要節約用水;而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交界,學生在烈日下操練,中暑時有所聞。民國八十年有三位暑訓大專生因中暑死亡,均是飲水不足。因此,自那個時候起成功嶺的暑訓特別擬定「灌水計畫」,每天從起床、晨間活動、操課前、下午操課、就寢前,都列好要喝多少水,不許偷懶,總計一天要喝下一萬 CC 的水。「戰鬥澡」走入歷史
洗「戰鬥澡」是每位學子最緊張的時刻,班長一聲令下,上百多名班兵一絲不掛地衝進澡堂,心驚肉跳地拚命用臉盆從蓄水池中裝水往身上潑。三分鐘一到,又拚命往外衝,顧不得身上的肥皂尚未沖洗乾淨,也不管內衣褲是否穿好。經常發生隊伍已在外面集合,手腳慢的學生,光著身子、拿著臉盆遮住重要部位,從浴室衝出來的狼狽狀。
穿越障礙?簡直是特技表演,現在可是成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了。(邱瑞金)
如今,嶺上每間寢室都有通風設備,夏天還有大型電扇伺候,生怕學員太熱睡不著覺。至於洗澡,據成功嶺新聞官仝漢霖透露,現在嶺上沒有人洗戰鬥澡,主要是擔心學員太過緊張而摔倒。洗澡分成三梯次,時間也較寬裕,甲隊先洗,另外兩梯次分別吃飯及整理衣物。另外,結訓前舉辦的行軍,也因為擔心學員眾多,路上交通不安全而取消。成功嶺—戰鬥營—夏令營﹖
成功嶺越來越「人性化」,也是時空變化下的不得不然,據在成功嶺督導訓練大專寶寶已十餘年的楊少校說,現代家庭都只有一、二名子女,家長捨不得孩子受「苦」,而這一代的孩子養尊處優,對挫折的忍耐力降低了許多,因此難以適應講究團隊精神的軍旅生活,自然軍中也必須因應時勢,調整受訓方式和課程內容。但也因此引來批評,成功嶺大專集訓愈來愈像「夏令營」,早已不能與早年的大專集訓相比。
早年,大專生少,「成功嶺」代表著榮譽、光彩,家中如果有人上成功嶺接受大專班集訓,被視為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為了讓父母安心,成功嶺每個梯次中都會安排的懇親會,讓家長與愛子齊聚一堂,同時也讓家長看看營中進步的一面。
那個年代,家長都是搭火車來成功嶺探望愛子,但是隨著國民所得增加,幾乎家家都是開車上基地探親,使得成功嶺附近的交通每逢假日便動彈不得。以民國八十年七月為例,受訓學生有一萬二千名,懇親會當天共有六萬多民眾、二萬輛小汽車、四百多輛大客車,湧進成功嶺,造成高速公路彰化至王田,后里至豐原南下北上車道大塞車,後來受訓時間越縮越短,探親的人便減少了許多。
成功嶺大專集訓最遭人詬病的是,足足剝奪了新鮮人一個月的課程,導致「在成功嶺受訓是否比在學校上課重要?」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就曾為文指出,大一學生剛由高中進入完全不同氣氛,不同學習態度和環境的大學,最需要時間來適應,而且大一的課程很多是基本科目,正常的學期都擔心教不完,如何能失掉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後來改受訓時間的一個考慮。
也有不少人認為,每年參加寒暑訓的大專生多達四、五萬人,畢業後僅十分之一能擔任預官,短短數週訓練,對未來服役根本談不上任何助益。
在這種情況下,國防部評估現行大專生寒暑訓制度,對國家精實案的落實,兵源戰力的提升,效果有限,於是對外宣布民國八十八年寒訓結束後,即停辦成功嶺大專集訓,實施四十年的大專集訓成為絕響。
多年來,成功嶺共計培訓了一百三十三萬六千多位青年,其中有二百一十位是女生,這是前教育部長吳京在民國八十六年一月所辦理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專女生集訓,當時曾引起各界正反兩極的議論,因此也就只辦了這麼一次。
對於曾上過成功嶺軍事洗禮的人來說,成功嶺停訓象徵著「集體經驗的喪失」,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時代的巨輪向前滾動,就讓成功嶺的酸甜苦辣成為這代人的特殊印記吧!
投擲手榴彈也是震撼教育的一環,雖然只是練習啞彈,大家還是有點緊張。(邱瑞金)
「我終於做到了!」走過成功嶺,多少意味著從男孩頓成頂天立地的男人。(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