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對面的館前路、南陽街一帶,是俗稱的「補習街」。每天傍晚,報考各類國家考試的上班族、待業人士與穿著制服的高中生,便把人行道霸佔成只許前進、不容游移的戰場;頭頂上,櫛比鱗次的霓紅招牌,打著「公職巨擘、考上高普考、法政權威」的口號,像在庇護芸芸考生,又像高懸空中、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要進入位於高樓的教室,還得先耐心排上十幾公尺、從電梯口延伸到大樓外的隊伍,一如考生們的術語:「等排隊」──一旦報考就別輕易離場,因為這回沒上、至少累積經驗,下回就有機會離榜單更近一點。畢竟這場競爭,不僅比能力,更比耐力。
台灣的國家考試,包含公務人員考試與專業證照考試,一年到頭有上百種考試輪流舉行,去(2008)年全年度報考人數超過58萬人,但錄取總額卻只有少得可憐的五萬一千多人。身陷其中的考生,箇中滋味如何?從個人乃至群體,又該如何看待現行制度的利弊得失?
38歲的林思嘉(化名),過去一年3個月,幾乎每晚都到補習街報到,一百多人的大教室、一坐3小時的課,彷彿模擬考場情境。從商專電子科插大畢業的她,曾在民間社團擔任行政兼網站管理,33歲時以約聘方式進入政府資訊部門擔任企畫專員,從不以「公務員」自居,卻在公家機關一待5年。她是上司眼中「耐操好用」的員工,卻也逐漸不耐公務體系的僵固習氣。
一年半前,她嘗試投履歷到招募資訊人員的民間企業,總在最後階段被打回票。林思嘉反省原因:「是自己年紀不小、薪資要求比初出茅廬者高,而『公務員』的資歷又沒有加分效果。」左思右想,林小姐立定志向──參加國家考試進入公務體制內,「畢竟我已經抱定獨身主義,總要為自己後半輩子的安穩著想,以往約聘有實無名,沒有升遷機會,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掌握決策權,做真正想做的事。」
她在家人支持下辭去工作,可惜去年7月連續5天的高普考失利,只好轉戰12月的北區地方政府公務人員三等特考(設有6年內不得轉調同區以外機構的「綁人條款」)。今年3月甫放榜,她以高於錄取標準4分的成績中榜,卻考慮繼續迎戰今年的高考,「為穩紮前途,還不到鬆懈的時候。」
與此同時,林小姐在網路讀書會的「考伴」,紛紛因落第而陷入低潮;有人自覺成績比預期的落差太多,宣稱今年再不「雪恥」,將會「徹底失去信心」;有人哀嚎浪擲考場多年,人生本錢已逐漸耗盡,是該找份兼差了;也有人相邀去拜文昌帝君,祈求下回好運……
每逢大考,父母都會帶著孩子的准考證和代表「包中」的粽子、代表聰明勤快的蔥和芹菜,來到文昌帝君座前祈求好運。換成國家考試,年復一年的試煉下,祈求的心也會更加迫切吧?
全民應考年代
考選部統計,2008年度參加公務人員初任考試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報考人數為38萬5,806人,到考人數為26萬2,174人,到考率為67.95%。共率取1萬5,127人,平均錄取率為5.77%。
報考人數激增,媒體不時以「考進長期飯票,讓國家養」、「不景氣下最夯的就業選擇」、「XX考試又創下錄取率新低」為話題,揪緊考生的心。補習業者的秘技班、衝刺班場場爆滿,甚至考選部也於去年12月間,首度邀請公務人員高普考、總計126項類科的新科榜首們共聚,將他們的心得集結成《狀元經,及第情》一書(已上載考選部網站),提供給深陷沙場的考生參考。
綜觀與會的115位「狀元」中,約半數參加過2到6次的國家考試,有5位甚至參加過20次以上,但也有15位是第一次參加國家考試即高中榜首。榜首們中最年輕的是22歲,台大剛畢業;年紀最長的是44歲,平均年齡為29歲。
33歲、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畢業的江亮頡,就經歷8年、共29次國考,他說自己從「亂槍打鳥」,改為衝刺「高門檻、低錄取率,但可以靠專精勝出」的高考三級「智慧財產行政類科」,才終於考出佳績。對他來說,考試就像「修練」,要能不受他人冷言冷語影響,他還建議考生們自我設定「停損點」,一兩年後沒考上就去覓職,邊讀書邊累積工作經驗,「否則這個賭注太大了!」
「考試」是通往憧憬人生的過渡關卡,也是社會集體建構的藩籬。無論選擇參加與否,國家考試確實引導了群體的價值,改變了你我的生活。
自願性臣服?
同樣由考試院統一辦理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以下稱「專技考試」)如工程技師、航海人員等,由於業務內容涉及公共利益與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若沒有證照就不能正式掛牌執業,對考生職涯發展有決定性影響。
去年度專技報考總人數為19萬4,660人,到考人數為14萬8,996人。至於各類別的及格率則差距頗大,例如醫師高考超過70%,律師高考固定為8%,社工師高考則在1%∼10%之間擺盪,迄今已納入考試範圍的業別已增至約60種,且還在不斷新增中。
專技考試的性質與公務人員考試迥異,既是執業資格,也是身份表徵,但考取證照卻不保證獲得「飯碗」,一切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與所處職業環境而定。
弔詭的是,傳統上,考試院傾向以「限制錄取人數」作為「把關」專業品質的手段,用「申論式」題型測驗專業知識,以致考生也得背誦法規、練習模擬試題(考古題)。然而落到現實面,某些職業領域(如藥劑師、建築師等)卻普遍出現「借牌」現象和「有執照不敢開業」的現象;前者等於是「拿租來的駕照開車上路」、後者則是「空有駕照卻不會開車」,兩者都突顯出考試和實務脫節的危機。
以建築師高考來說,據統計,建築系所畢業生工作10年後取得建築師資格者,平均竟不到十分之一,多年前還曾發生七百多人應考、只有一人及格的荒謬事件。2002年,考試院終於同意將建築師高考從「一考定生死」改為「科別及格制」──6個專業科目中,及格者可保留成績3年,3年內全數通過便算考取,然而這6年下來,平均及格率仍然低於7%。
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所的陳俊亨就說,4年前剛畢業時,他帶著建築人的傲骨,毫無準備地應考,結果分數「低得嚇人」。經此教訓,他才覺悟:「要參加考試就必須臣服於制度的遊戲規則」,於是辭職去補習班蹲一年,勤練考古題的結果是一舉考過4科,第3年終於拿到執照。他說:「考試的最高境界,是一面享受唸書過程,一面把補習班填鴨式的學理和工作上的實務互相連結。」
從小到大,我們參加過多少大規模的競爭考試?在抱怨考試枯燥、偏重背誦的同時,這個社會是否也過度信仰「筆試」作為唯一公正的評量工具?
嗆聲改革
相形之下,多次奪得國際大獎、擁有美國建築師證照的名建築師林洲民就沒這種「考運」,至今仍未取得台灣證照,但他的確有本錢「嗆回去」:「台灣的建築師考試是一種耗費心智、只重背誦,卻與創造與實務統合能力完全無關的科舉考試!」他還說,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建築師事務所,每到年底都要負擔員工請假數月以準備考試的混亂局面,「這樣下去,台灣的創意產業怎麼會有國際競爭力?!」
2006年,包括林洲民等一群曾參與921校園重建工程的建築師,充滿熱血地成立了以「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提升建築教育」為宗旨的「建築改革社」。
擔任「建改社」學術組召集人的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張基義感慨地說,目前年近半百、與自己同輩的建築人,當年多因國內建築師資格難考,乾脆選擇留學深造並在國外工作、開拓視野。然而,多年後他回國卻發現:考試制度竟然還在原地踏步,繼續殘害下一代青年!
建改社成社後,便把「考試改革」列為首要目標,透過座談及問卷調查,他們凝聚出3項給考試院的建言:1、考試目的不在「考倒」考生,而應還原為專業能力的資格檢定,2、逐年建立「題庫」,並增加選擇題比重,3、錄取率應合理提升(日本為10%∼20%,美國超過50%)。
巧合的是,就在考試院對上述建言遲遲還在「評估」階段時,2007年底的建築師高考,就因為第一天考的「結構科」申論題取材冷僻,計算題又太繁複,導致考生群情激憤──隔天就有考生在場外散發「諷刺漫畫」,不久網路上也發起連署,超過10%的應屆考生大團結的結果,雖然無法扭轉「衰運」(該年該科的及格率不到1%),但隔年的建築師高考的確開始加重選擇題比重並改進命題方式。
年輕人就業難,中高齡則易遭裁員,難怪「一試保終身」的公職考試如此誘人。但「公僕」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仍須仔細思量。圖為伴隨大學畢業季的就業博覽會。
證照化=專業化?
提起專技考試,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然而,若說考照對典型「菁英三師」(律師、建築師、會計師)而言,是日後功成名就的必要投資,那麼,對於以「媽祖」自居,草根性格強烈的社工、諮商人員而言,90年代末才通過的「社工師法」及「心理師法」,卻激發了更多對專業與身份認同的困惑與焦慮。
跨足社工與諮商實務界的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王行,曾是該二法的立法幕後推手,後來卻「變節」並大力反對證照制度。
「國家考試機器以證照來區隔能力位置,對追求主體性的專業工作者而言,是一種『象徵暴力』!」王行在心理期刊《心理心》上抒發不滿,質疑「證照化=專業化」,又與其他異議份子組成「心理師法觀察與行動小組」,透過辦論壇、架網站、評論試題激起影響力;甚至走進各級政府社會局及各大學內的輔導中心,說服諮商主管用人取材時「不應」受心理師法的約束。
「我得承認,我們的活動沒有比補習課程更有吸引力,論述也沒有比考上證照更實際,然而,這一連串行動過程,已改變了我的助人專業生涯,也回頭修正我對社工教育的理念,」王行說。
「考試」是通往憧憬人生的過渡關卡,也是社會集體建構的藩籬。無論選擇參加與否,國家考試確實引導了群體的價值,改變了你我的生活。
自我認同的辯證
另一位資深的諮商工作者王理書,則是花了2年的時間,以「生命書寫」釐清自己「考或不考」背後的意義。
擁有10年實務工作經驗、擅長故事治療與帶團體的王理書,先是回溯自己的父親──彰化員林鎮的齒科醫師,當年(1975年)如何受到「醫師法」公布實施的衝擊,從風光倜儻的「先耶」(台語,即醫師)轉為害怕坐牢而失志的「密醫」,從而檢視自己的專業信仰與個人成長史有何關連。
書寫期間,她「潛意識地遺忘」了第一次心理師高考的報考時程,第二次考試報名時,又遺失了報考資格證明,緊急補繳後卻又抗拒讀書;直到自我疏通後開始潛心讀書,並驚訝發現,自己有9成的把握上榜!
這份新的領悟,促使她一條條詳讀心理師法,並想像自己拿到執照以後的生活形式──在機構內,規律而制式地從事諮商工作……。「忽然一股陌生感湧現,那好像不是我的未來。」
藉由自我辯證做出抉擇的王理書,接納了拒絕考試、走在邊緣的命運,也消化了對父親的幽渺思念,並且更清楚自己未來生涯發展的核心渴望:「擁有心靈自由後,我會將更多心力放在演講、說故事與文字發表,也想開發另類的助人方式。」
考與不考,既是和眾人一較長短的現實角力,也是決定自我生涯走向的內心拔河。對芸芸考生而言,不論是奮力擠進窄門,或是抬頭望見窗外別有洞天,都希望能在人生路上找到方向,無憾前行。
1.錄取率最低的考試
公務人員考試的錄取率受每年報考人數與需用名額的影響,起伏相當大;以報考人數最多的初等考試來說(今年有9萬3,239人報考,創下歷史新高),近5年及格率介於0.84%∼1.65%,幾乎是百中取一;另普考為1.69%∼3.22%,高考則介於2.39%∼4.57%。
至於專技考試,高考普遍比普考難考,近5年專技高考的平均及格率介於14%∼27%之間,專技普考及格率則介於21%∼50%。又,以近8年各類專技高考來比較,最難考的為2000年才納入考照的不動產估價師(平均及格率6.15%),第二名為建築師(6.22%),其次依序為律師(7.89%)、土木工程技師(9.61%)、社會工作師(10.8%)。
2.最熱門的考試
近3年公務人員高考報名人數最多的類科為「財稅行政」,普考則為「一般行政」。專技高考中,律師近2年報考人數都超過8,000人,且持續增加中,可能與其放寬應考資格有關(從法律科系畢業,放寬為專科以上相當科系畢業、曾修習法律學科20學分以上)。此外,新興的導遊、領隊人員普考,近2年皆吸引五萬多人報考,為最熱門的證照考,然而,市場「供過於求」,考上也不保證有工作。
3.最少人報考且執業後享「高薪」的考試
答案是「引水人」,其主要工作是登輪引導各型商船進出港口,報考資格限制為50歲以下,曾任3,000噸以上船舶船長3年以上者,考上後需接受4個月的見習。
十幾年前,引水人的月收入可達百萬元,被視為「討海人的最高榮譽」,所承擔的風險與責任也很高。近年由於產業結構轉型,加上大陸東南沿海港口的快速成長,港務需求下降,引水人月收入降為20∼40萬元,每年報考人數則維持在45人左右,目前兩岸貨運直航後,必將再度受到重用。
4.最「乏人問津」的考試
專技高考中,連續6年報考人數平均在5人以下者包括:航空工程、採礦工程、礦業安全、造船工程等技師類,以及2年前才開辦、以驗屍為主要職掌的法醫師。
5.性別比例最懸殊的考試
以專技考試而言,女性集中度最高者為助產士、護理師(均超過97%),男性集中度最高者,則包括結構工程、土木工程、大地工程等技師類考試(均超過90%)。
至於公職考試,目前國家安全情報人員、司法人員、調查人員、海巡人員、基層行政警察及基層消防人員等6項公務人員特種考試的部分類科,有限制性別或分定男女錄取名額;考試院的解釋為「職務具辛勞性或危險性,為『保護女性』而予以排除」。2004年,北區海巡特考遭台北市政府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裁定構成性別歧視,並處以罰鍰1萬元,促使考試院決議嚴審用人機關提報的性別限制。
6.考試時間最長的科目
建築師高考中的「建築計畫與設計」,考試時間長達8小時,最後應繳的圖說包括規劃構想文字說明、全區配置圖、建築平面圖、建築剖面圖、施工方式簡圖、透視圖等。考生要自備尺、筆等繪圖工具並裝在透明筆袋內,畫板可以自攜也可現場借用。可自備飲料、食物,在座位上隨時「充飢」,如廁則由監考人員陪同。
7.最消耗體能的考試
引水人的體能測驗要求應考人在60秒鐘內徒手攀登高度9公尺的繩梯上、下各1次,以應付引水人工作中最關鍵而危險的攀繩登輪動作。郵政特考第二階段的體能測驗則規定應考人在60秒內扛著30公斤郵袋、折返跑滿6趟為及格,跑足12趟可得滿分,很多壯漢在這裡跑得氣喘吁吁,也有女中豪傑一跑成名。
清朝用於公佈殿試結果的大金榜。古語「五十少進士」,顯示多少讀書人皓首窮經,金榜題名者畢竟是少數。
放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考生們若能抱持「盡力而為」的態度,不把結果當成自我價值的唯一來源,或許會得到更寶貴的人生禮物。
備考方式百百種,有人上網呼朋引伴交換情報,有人請假只為蹲補習班,有人苦中作樂換個環境醒醒腦……無論哪一種,日常生活都已被「考試魔咒」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