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中華民國最高的國家領導象徵。儘管它巍峨屹立於台北市的中心位置,每天有無數人車在四周的大道上川流,但由於森嚴的憲兵警戒,在民眾心中,早已視之為凜不可近、威嚴神秘的禁區。
這棟自動土日期算起與中華民國同歲數的大建築,走過日據、台灣光復、政府遷台、戒嚴、解嚴的政治變遷,曾經入主過十一位日本總督,以及至今四位中華民國總統;在歷史動盪的過程中,這裡一直是台灣最高領導中樞所在。
民國八十四年元月二日,總統府即將對外開放部份廳室供民眾參觀,在神秘面紗的背後,總統府有著什麼樣的面貌?曾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份,立法院法制、預算委員會在審查總統府預算時做成附帶決議,建議總統府應開放供民眾參觀。七月中旬,總統府發言人戴瑞明正式回應,自民國八十四年起,總統府每年將開放兩次,一次是元月二日國定假日,另一次是八月的一個星期天。
過去,民國四十七年時總統府就曾開放民眾進入敞廳為蔣中正總統簽名祝壽。蔣公去世後,則在六十四年至八十年間、每年十月卅一日「蔣公誕辰紀念日」也曾開放給民眾進入府內向蔣公銅像鞠躬追思,但由於後期國內政治氛圍丕變,因此自八十一年便終止這項活動。而根據統計,每年約有二萬多名民眾踏進過總統府。
儘管已有先例,但總統府這次開放仍有其特殊意義。過去,民眾入府是為了向「領袖」致敬,由正大門進入後在蔣公銅像前「簽名鞠躬」,便經中央敞廳由後大門(俗稱「西大門」)離開,行程短促,前後不過五分鐘;而這次,由於通向三樓「Y字梯」的開放,民眾終於有機會進入蔣公辦公原址、總統會客室、以及中樞慶典集會要廳「介壽堂」一窺堂奧。
「總統府不像美國白宮或英國白金漢宮兼住家,可由歷任主人巧思佈置庭園廳室,這裡只是個辦公的地方」,戴瑞明表示,由於府內可觀之處實在不多,因此總統府只決定開放部分較有看頭、且安全顧慮低的廳室,因此現任總統、副總統的辦公室暫不在開放之列。
近八十年了,這幢日據建築裡外整個格局並沒有變,當天井灑下的陽光寂靜地將長排窗台的影子投映在紅毯迴廊上時,身置其中,歷史時空的恍惚感不禁油然而生。
八十多年前,這片佔有一萬七百坪的土地,正是北門街(延平北路)、東門街(仁愛路及信義路)、南門街(南昌路)與西門街(長沙街)的交會口,為舊台北城的中心,除了林家和陳家的宗祠外,鄰近是空曠的田地。
日本據台十年,一直以清朝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為暫用總督府(此建築位於現在的台北市警察局與中山堂附近,於一九三一年拆除,部分搬至植物園重組,現在列為台灣二級古蹟)。此時民間的抗日游擊隊仍在間歇活動,威脅著統治者的權威,於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提議,由於使司衙門不敷使用,且為了「消除本島人對清朝的懷念、以具體形象體現帝國威嚴……必須建築宏壯的官衙,以示永遠統治」,日本史學家杉山靖憲在《台灣歷代總督之治績》中描述。
此議獲日本國會支持通過,在限定參賽資格為日本帝國領土內建築家的前提下,一九○六年徵稿初選,隔年舉行復選,結果首獎從缺,採用的是第二名長野平治的設計圖:一棟造型對稱、中央豎起一座象徵天皇權威的高塔、平面圖巧妙呈現國號「日」字型的五層樓建築物。
而為了提高總督府的崇高地位與實用性,這張設計圖再經過修改,中央塔高從六層樓高改為九層,辦公室擴大到容納一千人為原則,預算也由一百五十萬日圓調高到兩百萬。「當時日本國勢正旺,打算將台灣建設為南進東南亞的最大基地,這座宏偉的總督府正是這個意圖的表徵」,如今年近七旬、日據時代曾在總督府擔任技術員、對總督府的源流頗有研究的建築師李重耀指出。而建築師吳光庭則形容總督府的建築型制說:「左右像堅挺的墊肩,中央像高聳的軍帽,細部裝飾像軍帽帽穗。」
選定地點後,陳林兩家祠廟分別被遷往大稻埕和後車站,工程師和建材陸續從日本運到,從一九一二年六月一日開工,到一九一九年三月終於落成。施工期間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物價上漲,最後的總工程費是二百八十萬日圓。
這座反映了日本「明治維新」建築流行風尚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可式建築,配置朝向接近正東方,象徵效忠太陽國日本;而橫寬一百二十公尺、塔高六十公尺的規模,也使它成為日據五十年間台灣最宏偉的建築物。直到二十年前,台北的高樓尚未林立時,從市區的任何角落都可望見這座標竿。
落成後的總督府獲得的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中央敞廳與Y型梯過大、迴廊太長,甚至有人建議取消那座缺乏實際用途的高塔。但在李重耀眼中,總督府有幾項特色耐人尋味:首先,由於坐西朝東正迎日曬,於是在整棟建築的東、南、西側,都設計了外部迴廊以隔離太陽直接照射,北側則無此設計,頗符合「物理環境」。更絕的是,長野平治當時甚至已有「拒吸二手菸」的點子,因為他在「日」字型內側四角設計的隔間,就是各層樓的吸菸室。這個設計曾在評審時被否決過,後來因為具強固避震的功能才被保留。落成後,最被肯定的是施工與建材,這使得時空流轉下,今天的總統府愈發透露出肅穆的歷史感。
當時,為了讓總督府穩固耐久,日本人以類似火車軌道的鋼條做鋼筋,再砌以厚實天成的石塊、磚牆,因此整體結構固若金湯,即使二次大戰後期美軍以五百噸炸彈轟炸,也未能毀損它的建築結構。直至今日,據說總統府內每次進行整修和加裝設備時,光打牆就讓承包公司叫苦連天。
曾參與過總督府空襲後修復工作的李重耀回憶,民國卅四年初,太平洋戰爭正熾,盟軍開始轟炸台北城,當時總督府的人員紛紛往郊區疏散。五月卅一日,盟軍的炸彈擊中總督府,雖然只損毀正大門塔左側的升降梯、樓梯間和兩間辦公室,但大火卻延燒三天三夜,內部的裝潢設備俱焚一空,造成總面積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受損,死亡人員上百。
象徵殖民帝國權威的總督府變成了廢墟,彷彿預言了緊接下來日本戰敗的命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民國卅六年,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開始按照原始設計修復,次年終於恢復舊貌。「清除了一萬輛牛車的瓦礫,每天動用的工人有五百多人」,李重耀記得。
改朝換代後,為了慶祝蔣中正總統六秩華誕,改稱「介壽館」,並作為「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卅九年國府遷台後則作為總統府迄今,前後經歷過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以及現任李登輝四位總統。
現在的總統府彷彿孤島,被四條馬路包圍:前後門分別橫亙著重慶南路、博愛路,左右翼比鄰寶慶路和貴陽街,而正大門則面對著寬闊的十線道介壽路迎面而來。有人質疑這種四周無靠的地理隔局;但對地理頗有研究的總統府發言人室參議陳振盛解釋,總統府是「鎮國之首」,可以鎮住「大路衝」的煞氣,而四條馬路則表示四通八達。
從介壽路往總統府的車輛,到了重慶南路便要接受台北市交通大隊「四一五」隊員的交通疏導指揮,從府前通過的行人則不能進入憲兵站崗的警戒線,也不能任意逗留或拍照。一名北一女校友就有在介壽路旁寫生被禁止的經驗。
相較於總統府的戒備森嚴,一些老台北人回憶中的總督府是更親切的。
「那時小老百姓可以進總督府找人,只要跟門口警察說一聲就好,但不能打赤
腳、穿拖鞋,也不能穿便衫」,居住在衡陽路附近一位八旬老人,拔出口中香菸指指總統府說道。
日據時代,由於總督府對於週邊並沒有特別管制,因此在一九三○年代的「台北高等學校」紀念冊上,還可以看到學生們在府前台階上合影留念。但由於當時總督府四周為因應現代化設備架起許多高壓電線,為避免引起危險,民眾被嚴格禁止在附近放風箏。
目前,總統府第三局已經規劃出一月二日的參觀動線,民眾從一號門(靠重慶南路、寶慶路交叉口)和二號門(靠重慶南路、貴陽街交叉口)進入,經過簡單個別安全檢查後,由迴車道登上正大門進入總統府。
總統府的建築是以一樓為基座,從正大門的迴車道、台階入府便屬二樓。依照禮儀,平時正大門只供總統、副總統和總統的賓客進入。
迴車道在正大門前裝有電動玻璃門,當正副總統和賓客的座車駛入後,玻璃門會自動關閉,等他們下車進入敞廳後,才會重新開啟。兩扇漆黑大門是整塊台灣大檜木刨雕而成,從來不關,即使連颱風來襲也一樣,表示「全年無休」。書著「總統府」三個大字的楷書匾額,以君臨天下的氣勢高懸門楣。
穿過大門進入敞廳,是一座雕塑家陳一帆做的蔣公銅像,接著進入中空挑高四層樓(十六.五公尺)的後敞廳,文藝復興時期圓柱羅列,花崗石地板光可鑑人;陽光從高高的窗台透進來,與白漆粉刷的室內輝映出極柔和雅緻的色調;紅地毯從大門延伸過來,在此遇到Y字梯拾階而上,國父銅像位居正堂。
陳盤谷,「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民國八十年三月四日,他與另外六名家屬首次應總統之邀走進這座大門。他在二二八事件中遇難的父親,日據時代曾是總督府的常客,事隔四十多年,他追懷著父親的足跡同樣踏進這座府邸,「感慨萬千!」他說。
從大門到登上Y字梯,走過無數外賓及國內各階層人士,短短數十步路,是所有應邀的總統賓客的行徑之路。
登上Y字梯到達三樓,蔣公辦公室、總統會客室和大禮堂「介壽堂」都在這裡。
蔣公逝世後,總統府保留了他生前的辦公室原狀作為永久紀念,為方便民眾參觀,便將原辦公室移到中正紀念堂,按照舊貌復原,已於十月對外開放。而這間辦公室則重新佈置成勳獎章及歷年來國際贈送我國總統的禮品陳列室。
過去,蔣公在辦公室中常會換下軍服或中山裝改著長衫,在靜蘊的迴廊中不時可聞他房門裡傳出對高級將官的訓斥聲。自民國卅九年起便隨侍總統茶水、清潔工作的李慕昌記得,有時官員從蔣公辦公室出來後滿頭大汗,連方向都會走錯了。
蔣公也常在他的辦公室接見賓客,但他的規矩是會談中不喝茶,待副官傳達上茶時,則是「送客」的暗示,「當時連外國人都知道這個規矩,上茶就是該告辭了」。
在蔣公辦公室旁是總統會客室,兩室之間有一個小甬道,陳置著幾張黃色沙發,這是供賓客的隨從或護衛休憩的地方,而黃沙發是幾年前會客室重新佈置添新傢具時,從會客室撤出來的。
總統會客室是總統接見訪客的地方,包括外國貴賓官員、國內農漁工商代表、十大傑出青年和好人好事代表等。蔣公時代,越南總統吳廷琰、美國總統艾森豪、約旦國王胡笙、伊朗國王巴勒維……等不少外國元首曾蒞臨此地。而由於當時國內外政治情勢較為緊張,蔣公還不時在這裡擺大長桌開會。
民國五十二年強烈颱風葛樂禮登陸台灣北部當天,總統府停水停電,蔣公仍照常上班並在此召集軍事將領。而富文人氣質的嚴家淦總統則以喜愛接見訪客著名,某年教育部邀請五十名左右的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訪問台灣,他都一一接見;而由於他特別喜歡藝術文化也接見了不少藝文工作者。
到了蔣經國總統時代,因為他的親民作風,不少民間人士進出這裡,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十一個老朋友」;而李登輝總統上任後,國內政治環境丕變,「二二八」受難家屬、反對黨黨主席及民意代表、示威抗議國是的學生等異議人士開始成為座上賓。
四十年多來,總統府一向以龍井茶待客,至今仍管理會客室的李慕昌觀察到:
很少賓客會把茶喝完,尤其是女客,「大概擔心上廁所吧」,他笑道。
長期以來,會客室可說是總統府內曝光率最高的廳室,過去勤儉建國時代的樸舊地毯、沙發在兩年前已換新,現在室內的牆壁、傢具都是舒適的米色系,地毯特別選用中國式圖案。過去蔣公時代,這裡掛有他的手書和多幅蔣夫人的國畫,近年都已移到中正紀念堂,如今會客室的牆上剩下國父在民國十二年致贈蔣公的墨寶「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以及黨國元老吳稚輝先生手書的「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兩幅大字。
近年以舉辦總統府音樂會著名的介壽堂,是國家最高的中樞會議室,約可容納四百個座位。自總督府時代以降,它便是決定許多國計民生、軍國大事的要地,歷屆總統也在這裡宣誓就職。此外,總統府內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一早上的國父紀念月會、總統茶會、總統記者會、總統府音樂會,甚至總統府內的員工聚會都在這裡舉行。企業家施振榮曾在月會上提出將台灣建設成「矽島」的構想,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也曾來此報告台灣科技政策。
介壽堂天花板以特別的挑高弧度設計,造成絕佳的回音效果。據說台上在發言
時,即使不用麥克風,室內的各個角落也聽得清清楚楚。曾經在此演奏過的小提琴家林昭亮,就曾說過介壽堂的共鳴效果幾可媲美歐洲的宮廷音樂廳。
講台上方懸有吳稚輝在八十八歲時親題的大篆匾額,由於經國總統晚年乘坐輪椅,為方便他上下,講台兩側被設計為斜坡式,至今仍然保留。
介壽堂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舉辦國宴,一般來說都是中餐西吃,由圓山飯店的廚師和服務員進府服務,還有國樂團演奏。根據國宴禮儀,中外賓客必須交叉而坐,一位曾參與國宴策辦工作的人員發現,若是非英語系國家的賓客來訪,語言隔閡往往造成氣氛尷尬,「除了兩國元首之外,其他客人大都吃得滿辛苦的。」而由於國宴場上只能容納約一百名賓客,若以兩國出席人員各半計算,再由於受邀官員都是以夫妻檔出席,則受邀員額便有限,「因此每次國宴擬邀請名單也是一個頭痛問題。」
介壽堂的位置正位於「日」字的中間橫亙部分,在此走道上可以眺望南苑、北苑兩處天井。日據時代,天井是「自轉車(腳踏車)置場」,現在則成了國防部人員做早操的場地。
出了介壽堂,參觀路線也接近終點,要步下「西大門」的台階前有花蓮大理石
柱羅列,其硬度幾近台灣玉,相當堅固厚重。因總統府的後棟幾乎全為國防部辦公室,西大門便是國防部長出入的專用門,參觀民眾由此出口。
由於總統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因此從日據時代,民間就傳出不少「密聞」,流傳最廣的是「地道」之說。
傳說總統府下的地道有好幾條,一條連接隔著寶慶路的台灣銀行,一條通往台北賓館,甚至傳說通往士林的總統官邸,以便緊急時元首可以疏散,甚至有傳言指出,總統府底下有個軍事基地。
「真的是子虛烏有」,一位在府內任職十餘年的高層官員啼笑皆非地說,「軍事基地是有,但不在地下而在地上,眾所皆知,總統府的後棟就是國防部和總政戰部辦公室嘛」,在總統府和現今台灣銀行之間,日據時代的確有條地道,作為躲避盟軍空襲的防空洞,但現在已經封閉。如今在總統府與後方的國防部博愛大樓之間的確有一條普通地下道,以方便國防部人員往來。其中有幾處鐵門深鎖,據瞭解,是防空緊急避難之用。
總統府的中央高塔也頗引人好奇,民眾每天可以在清晨和下午五點五十分的升降旗儀式中,看到兩名憲兵在高塔上升降國旗,但塔中乾坤究竟為何?
其實,塔只是為了讓國旗升得更高,塔裡沒什麼機關。過去日據時代的一座升降梯早已因安全堪慮而封閉,現在憲兵要登高升旗得爬旋轉木梯。而塔外的升旗台位高風大,因此升旗的憲兵們必須從塔中以登山鉤鎖套住身體,至今尚未發生過任何意外,只有一次一名憲兵的鋼盔被風颳跑了。
值得一提的是被戲稱為「天下第一桿」的塔上旗桿,是由五節大中小砲管接起來的,幾年前因旗桿生鏽了要換新,總統府還特別請風水師算好吉時才立桿。
讓外界好奇充滿聯想的總統府要開大門了,儘管在神秘面紗的背後,這裡並沒有令人驚嘆的絢麗場景,但它所象徵的國家意義和歷史價值,仍然值得民眾共同前來走一遭。
〔圖片說明〕
P.6
圖為一九二○年代總督府剛落成後不久所攝,門前飄揚著日本的太陽旗,走廊上的軍人也清晰可見。(李重耀提供)
P.7
莊嚴巍峨的總統府走過近八十年滄桑,至今仍是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中心所在。
P.8
總統府各門都有憲兵守衛,他們必須牢記每張進出面孔和各長官座車車號,嚴格把關。(薛繼光攝)
P.9
大門外文藝復興風格的銅燈座。(薛繼光攝)
P.10
對於總統府,民眾一向只能從外觀仰望揣想,換個角度,您可知道從裡往外看的世界是什麼情景?
P.11
總統府大門頗具氣派,供總統和賓客進出,其他包括總統府秘書和各部會首長在內的官員都不能使用這道門。
P.12
氣派明亮的後敞廳,是外賓進入總統府的重要甬道。著名的Y字梯從這裡上樓通向重要的中樞廳室,許多外賓喜歡在這裡留影。
P.13
後敞廳挑高約有四層樓的高度,散狀圓弧的屋頂設計可集中音效。(薛繼光攝)
P.13
新古典主義建築形式的柯林馨式圓柱。(薛繼光攝)
P.13
中華民國開國領袖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高踞Y字梯正中央。(薛繼光攝)
P.13
經過精心設計的樓梯地毯固定軸。(薛繼光)
P.14
由總統府移至中正紀念堂的蔣公辦公室,反映出主人儉樸的性格和早年勤儉建國的精神。(鄭元慶攝)
P.15
中華民國之璽,為代表國家的印信,蓋用於國書、批准書、接受書、全權證書、領事證書,質地為翠玉,重三.二公斤(總統府提供)
P.15
榮典之璽,為總統授與榮典的印信,蓋用於勳章證書、褒揚令、褒獎性等文件,質地為羊脂玉,重四.三公斤。(總統府提供)
P.16
會客室是總統接見各界賓客的地方,為府內曝光率最高的廳室。
P.16
會客室二隅。(薛繼光攝)
P.17
介壽堂是重要的國家中樞會議廳堂,許多歷史性的事件在此發生。
P.17
介壽堂的圓弧屋頂造成極佳的迴音效果,是開會和舉辦音樂會的好場地。
P.18
步下「西大門」台階前羅列的圓柱,是硬度幾近台灣玉的大理石柱。
P.19
總統府參觀路線圖
P.19
總統府平面圖
設計圖來源.李重耀提供繪圖.李淑玲
莊嚴巍峨的總統府走過近八十年滄桑,至今仍是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中心所在。(張良綱)
總統府各門都有憲兵守衛,他們必須牢記每張進出面孔和各長官座車車號,嚴格把關。(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大門外文藝復興風格的銅燈座。(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對於總統府,民眾一向只能從外觀仰望揣想,換個角度,您可知道從裏往外看的世界是什麼情景?(張良綱)
總統府大門頗具氣派,供總統和賓客進出,其他包括總統府秘書和各部會首長在內的官員都不能使用這道門。
氣派明亮的後敞廳,是外賓進入總統府的重要甬道。著名的Y字梯從這裏上樓通向重要的中樞廳室,許多外賓喜歡在這裏留影。(張良綱)
後敞廳挑高約有四層樓的高度,散狀圓弧的屋頂設計可集中音效。(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中華民國開國領袖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高踞Y字梯正中央。(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新古典主義建築形式的柯林馨式圓柱。(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經過精心設計的樓梯地毯固定軸。(薛繼光)(張良綱)
由總統府移至中正紀念堂的蔣公辦公室,反映出主人儉樸的性格和早年勤檢建國的精神。(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中華民國之璽,為代表國家的印信,蓋用於國書、批准書、接受書、全權證書、領事證書,質地為翠玉,重三.二公斤(總統府提供)(總統府提供)
榮典之璽,為總統授與榮典的印信,蓋用於勳章證書、褒揚令、褒獎性等文件,質地為羊脂玉,重四.三公斤。(總統府提供)(總統府提供)
會客室是總統接見各界賓客的地方,為府內曝光率最高的廳室。(張良綱)
會客室二隅。(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介壽堂是重要的國家中樞會議廳堂,許多歷史性的事件在此發生。(張良綱)
介壽堂的圓弧屋頂造成極佳的回音效果,是開會和舉辦音樂會的好場地。
步下「西大門」台階前羅列的圓柱,是硬度幾近台灣玉的大理石柱。(張良綱)
總統府參觀路線圖 總統府平面圖 設計圖來源.李重耀提供/繪圖.李淑玲。(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