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身心障礙者精神專科門診
對此,林亮吟認為,一般門診的確有其限制,由於病人眾多,且心智障礙患者通常須由家長或教保員「代言」,對症狀的描述不足,使得醫療上沒辦法正確切入。相反地,第一行為工作室的團隊合作模式雖然很花時間,但可以提供更多訊息,服務品質是比較好,同時,家長覺得這群人是真心想幫忙,在信任的基礎上更能接受醫療計畫。
智能障礙者對於精神醫療的需求如此高昂,然而國內上百家心智障礙者療育機構中,只有極少數較有規模的機構,能幸運地與鄰近醫療院所的精神科醫師合作,由醫師定期至機構照會、長期追蹤評估,多數機構則仍需自行帶學員赴醫院就診,不僅舟車勞頓,醫療品質也難以確保。
對此,「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曾向政府大力爭取,在某些醫療院所建置「身心障礙精神專科門診」,發展跨專業合作模式,而照護人員的素養也要同步提升,如此才能保障心智障礙者的就醫權。
智能障礙的定義與成因
所謂智能障礙,是指在發展期間(自受胎到滿18歲),智力功能明顯地低於常態。重度、極重度智能障礙者,還常伴隨其他障礙,如:動作協調、感覺統合、語言、視覺障礙及癲癇等。依據國外研究推估,智能障礙者約佔總人口的2%,其中80%以上是輕度障礙,心智年齡相當於7至11歲兒童。(依據內政部統計,我國智能障礙者,及以智障為主的多重障礙者人數約15萬人,盛行率僅為0.6%)
形成智能障礙的原因不一,包括:
1.產前因素:遺傳、染色體基因異常、先天性內分泌代謝疾病等。
2.週產期因素:早產、產程中缺氧、出生體重過低、顱內出血、高黃膽、感染等。
3.後天因素:腦膜炎等腦部疾病、頭部創傷、營養不足等。
參考資料:古玉嬌等著,《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工作手冊》(2004,台北: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