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元族群

當代太極傳奇:「太極導引」熊衛

當代太極傳奇:「太極導引」熊衛

文‧李國盛  圖‧莊坤儒

2009 5月

別看太極拳慢悠悠、軟綿綿的,一旦對打,多重勁道從身體各處齊發,銳不可擋。圖為熊衛以「扣手」方式與弟子對招。

太極,是武術,也是養身之道和處世哲學。這套古老的身體文化,與道家精神緊密結合,歷久不衰,是身心一體的健康法門,深一層來看,更透著一種對於人和宇宙萬物間的合諧的追求。

 

出生於湖南的熊衛,年少體弱,為了強身開始練習太極拳,先後修習了楊派、郝派和陳派太極,從而擷取3家之長,創立了風行台灣的「太極導引」。

 

這套招數看似簡單卻涵意無窮、強調「引體」和「導氣」的功法,由於入門容易而蔚為風潮。 40年來,「熊門」學子估計已超過10萬人,其中最有名的,首推李安電影《推手》中的武術指導、曾獲全美太極拳總冠軍的張仲仁。

 

身形瘦小、一年到頭總是一襲功夫裝的熊衛,雖然神功驚人,卻一貫維持低調,堅持非商業化推廣。年近80仍勤於練功、親自授課,影響所及,他門下的弟子,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商賈小販,都對他服膺不已。

 

由生於戰亂的渡海小兵,到承繼絕學並另創新天地的大師,一代宗師的太極之旅,是台灣當代的武林傳奇。

旋轉,是「太極導引」第一個秘密。旋轉是放鬆的方式,為了示範旋轉,熊衛將5根手指一一向掌心內屈,呈現波浪狀轉動,帶動手腕,速度和緩;接下來,軀幹微微一斜,由指尖開始的迴旋運動經由手腕傳到了手肘,然後轉動的力量往上傳到肩部,鎖骨和肩胛稍稍一沉,也跟著慢慢的畫了一個圈。

太極導引分12式,6式導氣,6式引體。初學者往往由「引體」開始學起,再慢慢搭配結合吐納、難度較高的「導氣」。這一天,坐在熊衛位於新店家中的客廳裡,他為我們示範的「旋腕轉臂」,就是入門的引體功夫。

年近80,大師肌肉依然強健,3分鐘「旋腕轉臂」打到最後,前臂上一條條肌肉微微突起,向著同一個圓心彎曲。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

旋轉:對內放鬆,對外發勁

示範了「旋腕轉臂」,熊衛要紀連成跟他過招,這位跟了他二十幾年的資深入室弟子一拳直向師父胸口而去,手腕立刻被熊衛緊緊扣住,瞬間,熊衛避過拳頭、扣住對手、斜身下壓,一氣呵成,將對手制服在地,原本慈祥的眼神也變得銳氣逼人。

「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帶著濃重的湖南鄉音,熊衛解釋,太極師法自然,所謂「天無旋則毀,地無旋則墜,人無旋則枯」,靠著往復不斷的旋轉,可以深入肌理作按摩,達到徹底的放鬆,但當需要速度和力量時,旋轉又可以化為強大的動力來源。

「就像是槍膛裡的來福線,射擊時子彈本身的自轉,和射出的拋物線相結合,瞬間的爆發力就出來了。」

熊衛又拿出一條毛巾比喻,左右兩手握住毛巾,同時反方向往中線旋扭,毛巾纖維一圈圈緊密地向中線集結,「這些纖維就是經絡,深入旋轉扭動後,外層的動作必然帶動內層的肌肉筋骨以及微血管;一鬆一緊,久之,身體自然逐漸放鬆了。」

同樣的,要擠一條濕毛巾,直上直下用力壓是沒有用的,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扭轉,只要角度對了,加上一點巧力,可以輕鬆擰擠出最後一滴水,這也就是太極的「纏絲勁」。

熊衛強調,太極導引的旋轉是立體的、多層次的。以「纏絲」來說,有順逆、有裡外、有上下、有進退,出招時以腰為中心,帶動全身9大關節(肩肘腕、腰椎頸、胯膝踝)一起轉動,威勢自然驚人。

別看太極拳慢悠悠、軟綿綿的,一旦對打,多重勁道從身體各處齊發,銳不可擋。圖為熊衛以「扣手」方式與弟子對招。

內觀,放鬆

不斷旋轉、力求放鬆,「鬆柔」兩字,正是熊門弟子的心訣。

上課時總是提醒學生「鬆無止境」的紀連成舉例,太極是一種講求內蘊再發之於外的氣功,而要想體內的「氣」(一種能量)運行無阻,就不能有一點黏滯堵塞,「就像硬梆梆的土壤不吃水,但是徹底鬆過土以後,水一灌就進去了。」

說來簡單,但實際練功,有時要「鬆腰」、「落胯」,有時要不斷緩慢地起立蹲下,有時手臂要高舉、延伸再旋轉,有時腰背要前俯後仰、往復折疊……,痠痛之下難免肌肉緊繃,那又怎麼辦呢?

紀連成表示,為了維持放鬆,練功時必須時時「內觀」,一發現身上有僵緊的地方就要放掉,不要硬撐,也不要拘泥於姿勢的美觀與否。也因為要時時內觀,所以心神必需專一,藉著若有似無的意念,極細致、極緩慢地帶著動作走,也時時觀照自己身體中最細微的變化。

鬆到極致,就進入一種身心靈合一的「空」的狀態,不僅身體內在的空間加大,可以一口氣綿長不絕、遍遊全身,而且練功時會有一種渾不著力、似睡非睡、似醉非醉的感覺,就像《道德經》所說,「惚兮恍兮,恍兮惚兮」,非常地舒服自在。

一直以自己的身體為道場,希望用太極武學應證老子之學的熊衛表示,《道德經》中有句話:「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是一種風箱,抽動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生風,而天地之間本來就是「空」的,有這種空間,才能容許氣流自由流動,進而風生水起,產生極大的能量。

別看太極拳慢悠悠、軟綿綿的,一旦對打,多重勁道從身體各處齊發,銳不可擋。圖為熊衛以「扣手」方式與弟子對招。

體弱小兵的奇緣

說起熊衛與太極的因緣,同樣驗證了「禍福相倚」的道家哲理。若不是早年體質極弱,一度在鬼門關前徘徊,也不會引發他如此堅定的練武之路(見〈熊衛的少年傳奇〉)。

熊衛記得,1960年他剛開始跟隨李壽籛老師修習楊家太極時,因為體力不好,常常覺得疲倦,而且「枯燥無味,幾欲輟學」,幸好當時已年過80的李老師一直鼓勵他,每天指點他拳經哲理,慢慢有了心得,體質也改善了,才懂得發憤去學。

學拳3年後,有次熊衛在散步途中被一輛超速的救護車撞倒,眼前一黑就昏迷了過去,送醫後認為是腦震盪,必須開刀,可是就在醫師第二次抽脊髓檢驗時,熊衛卻奇蹟般地清醒了,幾天後出院,讓醫師大感驚奇。

「應該是一個『鬆』字救了我,」熊衛分析,他被彈飛時本能地放鬆了,沒有用力抵抗,回彈的力量也就很小,雖然摔得很重,所幸還不會致命。

除了跟隨李壽籛老師外,他也到處訪師,又跟周增霖老師學郝派太極、跟王晉讓老師學陳家太極。當時各派別門戶之見仍深,「背叛師門」是很難被容許的,個性跳盪不羈的熊衛免不了要挨訓。

熊衛記得,有次周老師發脾氣說,「楊派慢吞吞的有什麼好?你要跟他學就不要跟我學!」還強調「信仰三民主義就必須反對共產主義」;熊衛只好拿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一套,表示「信仰三民主義更應該要『研究』共產主義啊」,但仍無法化解老師的怒氣,熊衛也就不去學了,沒想到3個月後周老師居然主動到高雄去找他,讓他又驚訝又感動。

為什麼老師會對他另眼對待?是他學武的「根骨」特別好嗎?熊衛直說不知道,只知道自己「人緣」好,同門間練「推手」時,他總是願意吃點虧,不怕被摔,也樂意指點別人。事實上,不僅老師看重他,願意不收錢白教他,連在部隊中也慢慢有了知名度,很多人都來跟他學。

別看太極拳慢悠悠、軟綿綿的,一旦對打,多重勁道從身體各處齊發,銳不可擋。圖為熊衛以「扣手」方式與弟子對招。

聖人以身為國

不過,拜師雖多,但隨著學習日久,熊衛的疑惑卻愈來愈多,例如拳經上說「筋骨要鬆,皮膚要攻」、「柔行氣,剛落點」、「一羽不能加,蟲蠅不能落」,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如何修練?他都找不到解答。另一方面,教拳的老師雖然功力湛深,但談到背後的哲理,卻往往說不出來。

為了解惑,熊衛幾乎無時無刻不把心力放在太極上,把拳架招式和典籍哲理放在一起,慢慢揣摩出了一些道理。

他舉老子的一句話為例:「聖人以身為國,以精氣為民,民散則國離。」──「想想看,你是國家的行政院長,五臟六腑不就是你的各部會嗎?你要把事情做好,總要先往內協調。」要想協調,就要先摒棄外面的喧囂干擾,所謂「眼不外視,魂歸肝;耳不外聞,精歸腎;鼻不外嗅,魄歸肺……」。一心向內修的結果,心能靜下來、能專一,對身上每一個部位都完全瞭解了,才能做到脫胎換骨。

「我的身體如果是一個國家,那作為領導人,總要四處走走吧。」熊衛把腳踝比喻為「偏遠的南投鄉下」,又把膝蓋比喻為台中;一般人可能和自己身體相處一輩子都不曾留意,但他卻體悟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光和問題,慢慢看、慢慢想,不要匆匆走過去。」

像是膝蓋周邊穴道很多,中間的膝眼是老大,「膝眼說,『我每天上高下低,動得很吃力,你們怎麼不來幫幫我?』」這個想像,後來成了他基礎功第一式「雙併旋轉」的發想:將雙膝併在一起,從直立、左旋蹲下再右上起立,讓膝蓋左中右所有穴道成螺旋狀一起轉動,慢慢增強膝蓋的韌性與彈性,突破了練武者的一大關卡。

熊衛舉手投足間,不拘章法又充滿行雲流水的動感,近來發表的「球體太極」,在嬉遊中探索自身,令人驚豔。

無心插柳,自創導引

類似的想像層出不窮,他說,「精氣神是我這個國家的寶貝,七情六欲則是土匪,它們動不動就來勢洶洶,要搶走我的精氣神。」他認為氣海所在的「丹田」是「兵源」、「重兵庫」,而雙手只是武器;功夫如果練成了,全身各處都能發勁攻敵,那就「一動而無不動」、「全身是手手非手」了。

至於「太極導引」的起源,也是一個無心插柳的過程。

熊衛記得,有次李壽籛老師示範了一個動作:雙手伸直「坐腕」、左右旋轉,說這樣能引氣到雙手,讓雙手痠麻,產生內部的震盪按摩。他回去後天天揣摩,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把這種旋轉帶到整個身體裡,造成立體旋轉,那不就全身都可以震盪按摩嗎?

基於這個體悟,他在原有的太極拳架上,一點點加入了旋轉的動作,在手臂上是「旋腕轉臂」,在身軀上是「旋腰轉脊」,在腳上則成了「旋踝轉胯」,加上和入室弟子們不斷地切磋改進,太極導引於是慢慢成形,最後自成一家。

「我不是否認太極拳,而是不想被拳架困住,」熊衛認為,學過這套拳那套拳之後,自己才慢慢了悟,「有形的東西不厲害」,「就像水被困在木桶裡,即使身邊有浩瀚的大海也沒用;除非你能脫出木桶,和大海合而為一,才會知道海闊天空是什麼意思!」之後,不管木桶的大小、形狀如何,你都可以出入無礙,再也不被拘束了。

正如熊衛所說,太極導引的原意,本來是作為弟子習拳之前的基礎功,但本身又可以自成體系。對武者來說,太極導引是一種上乘的練氣法門;對無意學武的上班族來說,太極導引是很好的養生運動;又因為太極導引圓中帶圓、旋轉不盡的動作美感,成了優劇場和雲門舞集舞者必練的功法,雲門的《水月》就是奠基在太極導引上的。

別看太極拳慢悠悠、軟綿綿的,一旦對打,多重勁道從身體各處齊發,銳不可擋。圖為熊衛以「扣手」方式與弟子對招。

苦功夫與新創意

當然,太極是一套功法,在抽象的理解之外,「苦練」永遠是最重要的,而熊衛近乎自虐式的苦練,曾讓門下弟子吃盡苦頭,至今記憶猶深。

「我們那時一天練3回,每天練上十幾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光是蹲馬步,一蹲就是一、二個小時,」紀連成回憶,無論徒弟再怎麼苦練,老師仍然督促不輟,「有次一位師兄陪老師去高雄講學,講學回到旅館已經晚上9點了,老師叫這位師兄陪著一起練功,沒想到一練就練到了天亮!」

隨著功夫不斷精進,熊衛的名號愈來愈響亮、門徒越來越多,道場也遍及各地。儘管如此,熊衛的功夫還是一點都沒放下,最讓弟子佩服的,就是他每年都會有新的招數變化和新的理念;尊熊衛為師的林懷民也說,熊老師每打一回導引都會有新的變化,簡直就像是一種藝術創作。

今年初的會員大會上,熊衛拿出一顆躲避球大小的球,請弟子躺臥在地,演練他的最新發明「球體太極」,當球在身上週身遊走,和人身渾然成為一體時,會場響起陣陣驚嘆聲,也只有練過的人,才知道以人身重量壓在球體上、以球體嚴絲合縫地按摩全身每一個部位,那種對韌性與鬆柔的高難度考驗。

對熊衛來說,不斷求新求變,也是一種師法自然。

他表示,《易經》〈繫辭〉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為變所適。」也因為敢變、能變、順著自然而變,讓太極導引一直有著活潑潑的特性,各道場的教練也都能順應學生的需要隨機調整,讓學員們都能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慢慢進入。

老子的守柔、不爭、「無為而無不為」,是太極武學的根本,但在表面的柔軟謙退中,必須有智慧與實力為憑藉,才能出入自如。圖為頗富道家意境的馬遠《山徑春行圖》。

朝內心深處打去!

作為一門練氣與養生的功法,少了虎虎生風的拳架,很多人不免暗問,練太極導引到底能不能「打」?看似瘦弱的熊衛,又到底功力如何?

對於這個問題,熊衛的一貫回答總是,「何必向外打?要打,就把目標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朝自己的身心深處打吧!」不過弟子們對老師的功力卻始終信服。

「單純以內勁來說,老師在台灣應該是無人能比的。」熊衛弟子之一、中研院文史所研究員李豐楙透露,幾年前有一次在軍校表演,熊衛內勁一發,就把幾名軍官推得老遠,「場面就跟李安《推手》中,郎雄大戰老美警察一模一樣。」

事實上,源出3家的太極導引,本身就是攻敵利器。以「通臂雙旋」來說,原本是郝派手法,同樣的動作,只要扣住對手的手腕,再順勢一旋轉,對手手臂馬上應聲折斷;「旋腕轉臂」同樣攻擊性十足,「而且是打關節,出其不意攻人要害,」李豐楙說。

因此,「師父在傳功的時候,特別重視品格,」紀連成說。二十多年前為了「尋仇」而拜師的紀連成,受到熊衛的潛移默化,如今成為推廣太極導引的招牌名師,他自認「脾氣越練越好,心情越來越開朗,一方面是因為老師的提醒,一方面也是這門功夫本來就有修為心性的功效。」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熊衛心裡,鬆柔、不爭,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但也最難的」,尤其心理的鬆又比身體的鬆更難,他感嘆,「貪念榮華誰肯休?要放棄、放下,談何容易?」

採訪最後,總是笑容可掬好似頑童的熊衛,出人意外地表示,人生總的說來是「悲哀」的,「但我認為這就是人生最好的價值,就像是火生木變成了炭,才可以千年不壞。」

強調「人生會改變,心態要放鬆」的熊衛,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作為一生追求的寫照,去人欲、存道心,藉著太極武學驗證天人合一之道,果能如此,才算是得到了太極導引的箇中三味吧。

80歲仍神采奕奕,還不時露出頑皮慧黠笑容的熊衛,希望能以自己的身體來應證老子《道德經》的義理,其所開創的「太極導引」,已成功吸引眾多上班族進入武學養生之門。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

太極拳據傳為元朝時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所創,傳衍至今門派眾多,而太極導引取其精華,可視為初學者入門奠基的功法。圖為熊衛演練「單鞭」、「雲手」及「六封四閉」等各式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