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來攘往的台北復興北路金融商圈,巷弄裡的中山國中兩年來正進行一場創新教學的寧靜改革,他們是台灣諾基亞創造力工程的實驗夥伴。
來自北歐芬蘭的科技大廠諾基亞,很早就意識到創造力與人才培育是未來致勝關鍵,多年來在全球積極推動創造力教學。兩年前,台灣諾基亞開始推動《諾基亞CQ工程──創新教學實驗計畫》,計畫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主持,以教師創造力成長、研發創新教學實驗模組,以及創新教學實驗為重點,希望為台灣校園注入一股創造動力。吳武典找到他的學生──中山國中校長曾美蕙參與這項實驗計劃。
為了打破數十年來國內中小學「分科教學」的窠臼,四年前上路的「九年一貫課程」,已將國中小十幾種科目濃縮在七大領域內,但教育現場的實況是,數學、國文、英文等核心科目的界線依然分明。曾美蕙認為,知識應是一盅色彩艷麗的臘八粥,雖由各種不同食材組合,但烹調後應調出濃郁獨特的滋味,很希望打破各科老師固守的疆域。
「很多老師會說,課都教不完,哪有時間做其他東西?」教務主任郭怡立於是親自「下海」研究領域統整,原是化學老師、得過科展獎的他,研發出「火箭人」教案。這個教案以理化為主軸,納入英文、數學教材。他的做法是,請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色筆做出不同造型的火箭,實驗時瓶中裝入碳酸鈉,依照水量、角度的不同,讓學生了解幾個變項對火箭射程的影響,學習控制變因;再適時導入數學的「次方」概念,因為地球到月球、火星的距離,都是用十次方的光速為計算單位。最後,英文老師可以加入美國精神號降落火星的新聞資訊,讓學生學習相關字彙。
「過去的知識往往流於片斷的學習,現在統整起來,變成塊狀,學生心裡的『常模』就有意義,」郭怡立說,當他上課時看到學生如癡如醉的表情,深覺原本只想當「小菜」的實驗計畫,似乎已有喧賓奪主的效果。
兩年來,中山的老師陸續構思出「校園走透透」、「生活中的對稱」、「中外寓言逍遙遊」等三十六個教案,都強調活潑、寓教於樂,但校方深知,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老師「不務正業」,或帶頭和學生一起玩耍,因此首先就得說服家長支持;幸好實驗計畫針對的是九十一年入學、還沒有學測壓力的國一生,阻力並不大。
說是「實驗」,也許誇大了些,當時這群國一生的核心課程一點也沒少上,實驗教學都是利用每週的一節自習課及六節彈性課程,不給予任何壓力,讓老師自行安排。「自習課讓學生自己看書,或者大眼瞪小眼,不如大家玩一玩,」郭怡立開玩笑說。
更重要的是,創意教案多以核心科目為主。「國英數當主菜,其他科目當調味料,讓整盤菜吃起來色香味俱全,更能觸動味蕾,」郭怡立說。
根據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所作的「國中創造力教育調查」顯示,六成學生認為,老師很重視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但只有三成八同意老師的教學活動有創意;有五成八的學生認為,在目前的升學壓力下,難以發揮創造思考能力。此外,也有高達七成七的教師認為,目前中學階段缺乏足夠的創造思考教材。
教育環境的改善也許是緩慢、漸進的,但若從這兩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朝生活化、知識統整方向出題的趨勢看來,即使是為了學生前途著想,創意教學也一定有立足空間;中山國中的「創意包裝」策略,成功突破老師和家長的心防,朝著「學生是最大贏家」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