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最好的老師
創辦了全台第一間全阿美語的共學園,林淑照其實是漢人,也是名紀錄片工作者。1998年受朋友邀請來到港口部落,為高齡90歲的頭目拍攝紀錄片。一句阿美語也不會的她,向朋友學了三句,「這是什麼?」、「你要去哪裡?」、「你現在要做什麼?」就開始跟著頭目上山下海。林淑照用注音符號記下頭目說的話,不懂的就向朋友請教,頭目成了她的第一位阿美語老師。
近身觀察頭目的生活,越能感受部落的文化內涵,她說,城市令她窒息,林淑照渴望了解更多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於是她留下來,並有了阿美語的名字「Nakaw」。這一待就是20多年,認識了阿美族的先生,成為阿美媳婦,也成為一名部落媽媽。
「我的小孩有阿美族血統,有阿美族名字,理所當然要認識自己的語言。」Nakaw說。大女兒出生後,她便有意識地跟孩子說母語。即使說得不好,但為母則強,她帶著孩子看繪本,從顏色、動物等簡單的單字學起。原本習慣跟她說漢語的先生與婆婆,也受到感動,一起給了孩子母語的環境。
但光有個人意識不夠,在港口國小教書的Nakaw,全校學生幾乎都是原住民。在以漢文化為主的學習系統,母語教育被限縮在少少的節數裡,部落的孩子漸漸缺少對母體文化的認同,甚至感到自卑,「他們根本不認識自己,要如何愛自己,進而去愛這個世界呢?」Nakaw心疼地說。
在教學現場,Nakaw看到有孩子到五年級時,注音符號還是學不會,可是他在部落裡很會潛水、釣魚,有其它擅長,但多數老師只看到學科進度跟不上,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到了國中可能就是自我放棄。「不管漢人還是原住民,他這個學不會,是不是應該去挖掘孩子其他的長處?」Nakaw認為,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母語即是生活,TAMORAK的孩子用阿美語寫下耕種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