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一直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香煙繚繞、光線幽杳的寺廟中,善男信女手持一把馨香,凝神專注地祈願或感恩,一番心意,隨著香端嬝嬝上升的輕煙,似乎就這樣聯繫起人神世界。
在許多中國傳統家庭裡,神案上燃著一爐經年不斷的馨香。舊香焚化寂滅了,新香星火又燃起來,一爐不滅的香火默默守護著這個家——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
香爐裡的香,象徵著家族中一代代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地承繼起家族的使命。於是,每當燒香祭拜之際,便憶起先人對子孫的期許,以及已身未竟的責任。遠方遊子,更常被那一縷輕煙牽動心靈深處,喚起對國、對家的懷思。
中國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對各種宗教皆能兼容並蓄,因此,信仰的神靈很多,祭祀活動也很頻繁。在眾多祭祀的禮儀中,「焚香迎神」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頂禮膜拜,或可無酒,或可無肉,但不可無香。
一爐馨香,火光搖曳,青煙裊繞,一根接著一根的香枝,在悠悠歲月中薪火相傳。
家中不滅的一爐香煙
國內許多比較傳統的家庭,尤其是本省人家,家中都設有一座神案,案上供奉著祖宗牌位,與這個人家所信奉的神祇。案上經常都有鮮花、素果,還有一爐香。
這家的主婦,每天早晨點燃一柱香,走到門外,先拜天公,再拜地神,然後回到屋裡,將這一柱香插入香爐中。
香爐中的香煙經年不斷,負責燃香的工作,由婆婆傳給媳婦,再傳給孫媳婦,就這樣代代相傳,成了敬天法祖、慎終追遠、代代相傳的精神象徵。
家中其他的人,看到神案上的一柱香火,知道有人為自己代求,祈求這一家的平安無事,心中自有一份安定感。
無論在佛寺神廟或家中廳堂,人們只要手持一柱馨香,似乎就能藉著煙霧,隔絕紅塵的喧譁,讓心靈慢慢淨化清明。
香尖的點點星火,更似一線光明,引導持香者反躬自省,並思索生命的玄奧。
氤氳香煙,繚繞不斷,裝點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持香者就此進入人神的有情世界。
為什麼燒香對中國人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員劉枝萬說:「這是因為香蘊含了煙、火、香味三種精神。」
一爐馨香,火光搖曳,青煙裊繞,一根接著一根的香枝,在悠悠歲月中薪火相傳。(鐘永和 楊永山)
煙、光與香味——燃香的三種作用
人類自懂得用火之後,得到了光與熱,並自此點燃文明的火苗。因此火被世人當做光明的象徵,用來趕鬼驅邪、潔室辟穢,使妖魔異端不能作怪。
中國人歷來對煙火都有一股崇敬的心理。古時候,人們看見縷縷香煙升往天空,相信燒香祈願者的心聲,能經由它傳給天上神明。因此,早在周朝時,人們在祭祀儀典中,就要焚燒木料或牛犢肉,希望靠煙來做為人神間溝通的橋樑。
而香味,據說是賢人、神明所鍾愛的,溢滿香氣的地方,才能恭請大駕光臨。
雖然煙、火及香味,素來深受國人喜愛和崇敬,但一般相信,燒香祭拜的習俗,是由佛教傳入我國的。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各地講解佛理時,由於天氣炎熱,許多前來聽道的信徒感到昏昏欲睡。信徒們對於這種失禮行為深覺不安,於是找來一種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條狀,放在容器中燃燒,藉它所散發的香味驅除睡意,振奮精神,這就是燒香的起源。而香也就這樣一路燒了下來。
後來香的形式逐漸演變成將香料粘在竹枝上,插在香爐中焚燒。燒香也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佛門子弟在進香時,凝神注視由香所生的煙,因而警惕自己,向佛的心也要像香煙般,繼續不斷上升,不能中途退縮。因此,燒香就成了佛門子弟抗拒塵俗誘惑、堅定信念的方法之一。
圖4:盤香因燃點的時間較長,通常供在廟中或佛堂裏,使終日瀰漫檀香氣。(鐘永和 楊永山)
除了祭祀崇拜,另有多種用途
香具精神意義,慢慢又以此演化出香的更多象徵用途。兄弟分家,祖宗牌位一定要留在祖屋裡,但仍可藉著祭祀儀式,將祭拜過的香枝或香灰,轉移到分開的族人家裏去。人們相信這樣就可以將祖先的神靈也引到那兒去,於是又可以立起新的牌位,在祖屋以外敬拜先人了。這種具有特殊象徵意義而引伸的民俗,叫做「分香」。
同樣的,寺廟中的神佛,要遷移到其他寺廟供人奉祀,或者主廟的神明要引到分廟去,也是藉著香。它代表了超自然的存在,使原來沒有生命的泥雕木塑,注入神明的靈氣、精神。這個過程,稱為「割香」。大甲媽祖便是從北港「割香」出去的,也因此大甲媽祖每年都要回北港一次,以追本溯源。
起初,香只是用在敬拜上,後來有人用燃香來計時。又因為它的含意十分合乎中國民情,而且別具一種神秘、朦朧的姿態,逐漸也被廣泛應用在生活中。古人把沉香、檀香的木片放在金雕玉琢的香爐裏慢慢焚燒,用它的煙氣燻屋子與衣物,因為他們深信它有驅魔治邪的功能,認為這樣可確保起居的平安。而且芳香盈室、衣袂飄香,是何等高雅的生活情調。無論煮茶烹茗,撥弄絲竹,或低吟淺酌,若有一爐馨香為伴,又能幻化出如夢如詩的氣氛,產生寧靜離塵的心境。
燒香不再只是寺廟為敬神的禮器,有人也在庭院裡、廳堂中、或閨房私宅,燃起香煙,光影點點,青煙飄揚,靈感就隨之飄飛而來。許多美麗的詩歌辭句,也是描寫此情此景的:就如李商隱的「臘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汪元量的「銀鴨香烘雲母屏,綺窗繡閣流芳馨」;還有李清照的名句:「瑞腦消金獸」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等,原來一爐馨香,竟能這般撩人思緒,惹人惆悵哩。
製香多為家庭式傳統行業,小孩也幫忙包裝。
香自西域傳來
香從印度傳來,中國人原先只知燒香,不會做香,所以要千里迢迢,冒著危險到西域去購買。傳說曾經有人在購香途中遇到強盜,但惡徒聞到香氣後,竟回頭逃跑了。從此人們燒香更頻繁,有助佛教的推廣。信徒日多,香的需求大增,靠進口已不能供應市場需要,有人就去學做香。學會了回來,再傳學徒,漸漸做香的人就愈來愈多了。
在自由中國臺灣,民間信仰非常興盛,用香量大,製香、賣香的業者也不少。尤其寺廟附近,更是三步一家,五步一店,其中有些老店,店號古雅。
在臺北縣汐止鎮一條深幽的古巷中,就有家三代相傳的老香鋪——明德堂。擔任主事的店東是六十四歲的王水錦和四十九歲的王水欽兄弟倆,承自父業,不久也將退休,讓他們的下一代接棒。王水欽說:「做香已經成為我們家族的傳統行業了。」
臺灣的製香行業大部份像明德堂一般,是家庭式的小規模經營,幾乎都是人工製造。王水欽認為製香也會逐漸走向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產量將是人工的好幾倍。
香的種類繁多、琳琅滿目。(鐘永和 楊永山)
製香配方,秘而不傳
製香的材料只有香料和竹枝,僅香料一項就很考究,是將沉木、檀木、楠木及檜木等,磨成細末,再混合麝香、靈貓香、海貍香、龍涎香及化學物質等各類香料而成。一種香的製成,常是好幾類香料混合而成,至於選取的種類與分量,則是各家「秘方」。
有了好的竹枝、香料,是否能製出好香,就看師傅的製香技巧。萬華志馨堂香鋪的師傅洪堯雄有七年的製香經驗,他解說製香過程:先將一捆捆的竹枝前端約三分之二處浸水,然後攤開成扇形,在已放置粘粉的竹籬內上下左右不停翻動,讓粘粉粘在潮濕的竹枝上。這稱為「掄紙扇」。然後將香料混入粘粉內攪勻,再「掄紙扇」兩次,讓和著香料的粘粉一層一層包住竹枝,然後拿到戶外曝曬。曬好將香腳染色,等染色部份也晾乾後,香便做成了。
這個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必需緊密扣合,連成一氣,製出來的香燃起來才會香氣四溢,持久不散。尤其掄紙扇的力度要拿捏得準確,香料才能均勻分佈 ,否則香料會粘成扁平狀,甚或部分剝落。
香料名貴,竹枝良好,手工考究的香,自是品質極佳,但成本昂貴,售價高,通常並不太受消費者歡迎。一般來說,一斤一百元以上、二百五十元以下的香銷路最好。
「焚香迎神」是祭祀崇拜必要的一個項目。(鐘永和 楊永山)
香有多種形式
隨著香業發展,香的花樣漸漸增加,除了最普遍的線香外,又有製成圓圈狀的香環及寶塔形的香塔。香環又叫盤香,是順著迴旋形燃燒,象徵「生生不滅,循環不息」;塔有驅邪治病的涵意,所以把香做成塔形。這兩種香燃燒的時間較長,有十二個小時到個把月不等,都用在寺廟或佛堂裡。
此外,近年來還有人制五彩香、香水香和涼香。五彩香是在最後一次掄紙扇時,在香料內加入了五彩繽紛的碎紙,粘在香的最外面一層,看起來燦爛奪目。
香水香是用化學香料製成,香氣就像擦抹在女仕身上的濃烈香水味。涼香是用薄荷研製而成,聞起來清新涼快,通體舒暢,是夏天燒香的佳品。這些都是做香者為了拓展市場所開發的新產品,已漸為年輕一代的香客所接受。
圖1.~5: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手持一把馨香,心境便會趨於寧靜。他們虔誠禮佛,向神明祈願求福,希望嬝嬝輕煙,能上達神明,代傳心意。
歷久不衰,綿延不斷
在時代的巨輪下,許多古老的行業部已漸漸被淘汰,但製香這行業的香火卻能傳接下來,因為它蘊含了我們對神明尊敬、對祖先懷念的傳統美德。尤其現代生活的繁忙和壓力,使更多人往宗教裏去尋求精神的寄託,正如洪師傅說:「廟宇愈建愈多,進香客也不斷增加,香鋪那愁沒生意呢?」香業因此得天獨厚,能超越時空,而歷久不衰、綿延不斷。
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手持一把馨香,心境便會趨於寧靜。他們虔誠禮佛,向神明祈願求福,希望嬝嬝輕煙,能上達神明,代傳心意。(鐘永和 楊永山)
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手持一把馨香,心境便會趨於寧靜。他們虔誠禮佛,向神明祈願求福,希望嬝嬝輕煙,能上達神明,代傳心意。(鐘永和 楊永山)
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手持一把馨香,心境便會趨於寧靜。他們虔誠禮佛,向神明祈願求福,希望嬝嬝輕煙,能上達神明,代傳心意。
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手持一把馨香,心境便會趨於寧靜。他們虔誠禮佛,向神明祈願求福,希望嬝嬝輕煙,能上達神明,代傳心意。(鐘永和 楊永山)
這是製香的香料,由多種香粉混合而成。(鐘永和 楊永山)
圖2:香枝浸水後,才能粘得住香粉。
「掄紙扇」的力度要拿捏得準確。(鐘永和 楊永山)
圖4:一捆一捆的香在陽光下曝曬。(鐘永和 楊永山)
師傅將香枝攤開曝曬,動作俐落純熟。
師傅將香枝攤開曝曬,動作俐落純熟。(鐘永和 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