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年父親陪著女兒一道參觀漢朝美術館,然後去劇院看相聲表演,台上唱作俱佳,台下不時哄然,作父親的卻顯然「有聽沒有懂」,父女倆不時交頭接耳。
這是一則新加坡華語運動的宣導短片,生動傳達了兩種新加坡華人的寫照。影片中的父親是今年華語運動宣導的主要對象。只是,要怎麼把慣說英文的他們引進劇院看相聲,那才是真正的考驗。
十月的新加坡依然炎熱,儘管百貨櫥窗的秋冬裝已經上市。樹影婆娑的街道旁飄揚著「學習華語,認識文化」的布條和紅紙燈籠,一年一度的華語運動又告展開。
黃小姐,廿七歲,律師,一個周末的下午她在畫室媮{摹著老師的水墨畫。她有些羞澀地開口:「我的華語不好,沒機會練習。」她在家堜M工作場合都說英語,現在學了水墨畫,在課堂上老師用華語教學,她也連帶學起華語,會講一些簡單的對話。
張先生,四十開外,計程車司機,當台灣來的乘客向他問路,他頓了一下,一字一字地說:「我的華語不好,我是受英文教育的,請跟我說英語。」台灣乘客一臉錯愕。
同樣是一口不靈光的華語,卻是兩種心態。他們,正是今年華語運動的主角——受英語教育的新加坡華人。
(邱瑞金)
多給他們一把鑰匙
「多給他們一把鑰匙,去開啟祖先的寶藏,他們將會受用無窮」,新加坡推廣華語運動委員會主席何家良說。至於策略方面,他提到,除了如往年利用電話錄音教學、在報上開闢華語專欄宣導以外,還將以更輕鬆活潑的方式推廣華語,譬如華語卡拉OK比賽、以華語進行華埠小姐選拔競賽,及多口講故事比賽等。
「希望他們把握機會學華語,從而進入這個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境界」,何家良說。
熟悉新加坡華語運動的人,可能已從他的話中發現了不尋常的「新意」——這項推行已經有十二年歷史的運動,今年除了首度把推廣對象,聚焦在英校出身的社會人士身上之外,目標也有一點轉變:從往年取代華人紛雜的方言,以成為共同溝通語言的實用價值,進一步深入到文化層面。英語標語就寫明了「對新加坡華人來說,華語不只是語言」。
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華語運動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只是一種提醒,甚至已成為老調。但是見微知著,它可說是近幾年情勢改變的一個指標,而這項轉變,簡而言之,就是從「語言非文化」體認到「語言即文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原來以突破方言隔閡為目標的華語運動,今年的主題卻深入到文化的層面。(邱瑞金)
以華語取代方言
「十二年前推行華語運動是為了突破各種華人方言的隔閡。現在某些英文人士的心態卻成了運動推展的最大阻力」,新加坡聯合晚報副總編輯杜南發分析說。
原來新加坡早期以移民社會起家,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方言族群,溝通不易,因此政府推廣華語,用以取代紛雜的閩南、客家、潮州、海南話等,成為華族互相溝通的語言,至今已有相當成效。在巴剎(市場)、飲食中心、旅館等公共場合,講華語的人數都有增加。
然而華語並沒有因為取代方言而增加其社會地位,華語與英語的交鋒,早已是新加坡一道「歷史的傷口」。
近年來中國書畫古物的收藏在新加坡蔚然成風,帶起一股學畫的風潮。(邱瑞金)
英語與華語的交鋒
「新加坡還是英屬殖民地時,殖民政府對華人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形成了華校源流和英校源流」,新加坡國會議員,曾任推廣華語運動委員會主席的歐進福博士回顧歷史,「獨立後,以英校生為班底的政府大量引進外資、外來科技,明訂英語為境內華族、馬來及印度族的共同語言,形成英文在行政、科技、經濟上的支配性地位。在教育上則實行『雙語教學』,逐漸形成以英語為第一語文,母語為第二語文的局面。」
八○年代初期,這個境內華人佔四分之三的多元種族國家,已經自覺地把自己改造成一個「英語國家」。受英文教育者以其語言優勢成為社會中堅或政府官員,凌駕於他們受華文教育的同胞。
「那時候英文和華文的矛盾非常尖銳,講華文永遠矮一截,有很深的疏離惑」,晉江會館康樂股副主任杜國俊,自言是個不得志的小商人,笑起來有些蒼涼。
周日的午後,晉江會館內的華樂組絲竹悠揚。(邱瑞金)
東不成來西不就?
事隔廿年,鴻溝造成的重創隨著時間逐漸撫平,或至少不再激越。
而在雙語政策下長成的廿來歲新生代,學校堛熊堣敶狴u是聊備一格,表面上華語越來越普及,但程度卻日趨低落。中學畢業生能看懂華文報紙就很不錯,連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是以英文來讀中文。他們早已習慣用英語思考、拿英語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在家媮翮^語的也愈來愈多,從一九八○年的百分之十增加到一九九○年的百分之廿一。
問題是,「我們究竟吸收了多少西方文化的精華?」歐進福問道。他觀察許多人吸收西方文化只停留在膚淺的「好萊塢——漢堡——牛仔褲」層面,能掌握深層精神價值的人有限。
「我們就像沒有祖父也沒有地窖,只管老老實實的活在現在和這堙v,一位藝文工作者說。
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根源,口不會說,手不能寫,「許多人到了海外,外國人看他是黑頭髮、黃皮膚,仍然認定他是華人,甚至要跟他說華語,這時才有切身的感受」,何家良說。
「不中不西」、「東不成、西不就」的「偽西方社會」成為新加坡有識之士的隱憂。而在一九八○年代末期,領導階層終於意識到早年「拿著英語教儒家」、「提高華語,打壓華文」的政策失常,體認語言不可能只是一套中性的符號,而是與文化密不可分,又重新肯定華文的價值。
往昔方言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如今卻也成為一些戲迷認識華文的引門磚。(邱瑞金)
華語重新抬頭
「新加坡的歷史很短,但是如果我們會說華語,我們就可以跟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認同」,吳作棟總理在今年華語運動的開幕式上如是說。
第二副總理王鼎昌也重申,「英語是多元種族方便溝通的語言,也帶來發展和進步;母語則是建立自尊和認同感的語文。」這些主張在三、五年前還是禁忌,不能公開討論,如今卻是那麼合理,大家在檯面上談。
華語華文的經濟價值也逐漸被肯定。亞太經濟圈是當今最有活力的經濟地區之一,而海峽兩岸兩個主要經濟市場都是講華語為主。近年來中國古董字畫在國際間的拍賣行情持續看漲,「想要收藏字畫,至少也要看得懂題款寫什麼吧?」教畫廿載的文瀾畫廊主人賴瑞龍說。而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旅客已經取代日本成為新加坡境內最大的觀光客來源,台灣人的「國語」或多或少衝擊著新加坡人。而一九九○年的華語運動,華語成為政府公務員、高級商社和國際往來的語言。
華語地位的抬頭卻引起部分英文人士的恐慌和反彈,擔心既有利益會受到影響。
對新加坡華人來說,華語不僅是溝通的用語,也是開啟祖先寶藏的鑰匙。(邱瑞金)
英語人士的心結
有人一聽到要在地鐵或機場使用英、華、馬來、淡米爾語四種語文指示牌的建議,就丟出「語文沙文主義」、「第三中國」的帽子。
據當地報載,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學習母語只會增加負擔,阻礙孩子學英語;如果孩子也把華語視為苦差事,興味索然,家長甚至為此舉家移民海外。也有人更振振有詞,說新加坡的根不在過去,在未來,應該以英文來塑造一個全新的「新加坡文化」。英文人士與華文人士的緊張關係仍然不減。
而今年九月甫結束的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破天荒失去四個國會議席,劉程強以華校生的身分異軍突起。這是不是表示華語與方言的訴求更能得到大多數人支持?行動黨在華人選區失利,是不是因為向來作為「沉默大多數」的華語與方言人士,第一次用選票表達了他們鬱積的不滿?
第二副總理王鼎昌首先公開表示,政府以後對於因語言弱勢而造成經濟劣勢的沉默華人,應該多加關注。
「他們的苦痛第一次如此明確尖銳地被搬上檯面……」,海峽時報社評說,「英文源流人士要體認華文人士的心聲……他們不希望再被淘汰出局或被拋在身後,但也不是希望獲得偏愛,他們只希望能在陽光下有一席之地。」
身為一個多元種族國家,以英語作為共同語言有其實際的考量,然而各族母語的價值卻相對被貶低了。(邱瑞金)
華文重要,英文更重要?
了解,或許是化解彼此敵意的最好辦法。今年的華語運動就為英語人士提供了一條實際管道。
然而,對於這些當年的純種英校生,或是在校時華文學而不用,在家又講英語的新生代,要他們開口說華語,進而和一個看似陌生的文化認同,並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局勢仍然很明顯」,一位不願具名的觀察者說:「吳作棟總理在開幕式用華語發表演說,鼓勵大家說華語,和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認同,很好。可是整篇內容的訊息仍然是,華文重要,英文更重要,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可見的將來,英語仍然是最強勢的語言,它是境內各族的共通語言,也仍然是社會運作、國際往來的主要語言。
因此當這群人士在英語世界應付自如,長久以來「在工作和社交場合不會講華語也活得很好」時,學起華語就缺了一股實際的動力。
廿六歲的吳姓公務員說:「我的朋友中,一半不是華人;另一半,則是不會說華語的華人。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學華語。」
即使有心要學,也有許多實際障礙。根據海峽時報非正式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苦於缺少機會練習;有人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上華文課;有人上課後,因為沒時間複習,跟不上進度而放棄。
當然,也有人找到了有效的學習動機。一名軍官坦率地表示,他自己常講英文,可是女朋友講華語,他也就陪著一起勤講華語。「說華語當然是有好處的,想想看,如果我不會說華語,我可能就不會碰上她了!」
承載豐富意涵的書法,對大多數的新加坡人來說,怕是越來越陌生了。(邱瑞金)
學華語,跟著興趣走
從興趣入手似乎也是捷徑。有人愛唱卡拉OK,從歌詞中一字一句地學起咬字發音,進一步去認識歌譜上的文字。有人因為從小愛看戲而加入地方戲曲社,在唱唸之中入了迷,捧著劇本學華文,熟習民間故事。也有像當律師的黃小姐一樣,從學水墨畫、練書法之中開始學習華語華文。
在種種學習的例子中,陳天賜的轉變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他今年卅三歲,是800輔導中心主席,華語講得一口溜,善用典故成語。可知他小學到中學都在傳統英校度過?
「那真是一個英文世界」,他回憶,全校幾乎沒有人講華語,也沒有人認為華人應該學華文。華文課是虛應故事,有人考試華文及格,竟然被同學臭罵浪費時間,他自己便也在這種鄙視華文的心態下畢了業。
直到一九八二年他進了神學院,而後從事社會工作,開始跑咖啡屋、組屋和小販中心時,才發現竟然還有一個華語和方言的世界。他因為工作需要開始勤練華語,但是當他走進文化的廣闊天地時,他驚訝了!原來從文、哲、史到書畫古物,都有涵蘊不盡的哲理和奧妙。
「光會說華語不夠,還要學會華文才能認識文化。」他從感興趣的武俠小說開始「練功」,然後進展到成語故事。「我這才從文化上了解自己,才開始用一個真正華人的眼光來看世界。」
陳天賜感覺他那些只懂英語的朋友好像失落了自己,然而在現實無虞的情況下又提不起勁來學華語,讀華文。
在語言政策的區隔下,華語與方言人士一直是「沈默的大多數」,發展受到限制。(邱瑞金)
感慨與悲哀之餘
華文人士對於今年運動目標的轉向,感想又是如何?
有人忘不了當年在語言弱勢下嘗盡的辛酸,滿臉寒霜地說:「都是騙人的,說什麼要在社會上多講華語,可是事實上講華語就是沒有水準,地位比人低。」
也有人不屑地表示,他們還不是因為要和台灣、大陸做生意,才肯開始學華語的!
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的心電台「心情列車」主持人彭秀梅對此頗有感慨:「在一個華人社會堭嬰瘚婸y,有點可笑,也有點悲哀。過去英文與華文的區分是不必要的,但是現在也不必質問英校生學華文是為了利益,能有心想學、不抗拒就不錯了。」
最近她欣喜地發現,身邊許多英語朋友開了口說華語,儘管句法支離破碎,還摻雜了英語和方言,「這都沒有關係,只要鼓勵他們,因為他們最需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礙。」
在新加坡新聞與藝術部寬敞的辦公室裡,副處長楊雲英正帶領一群華人同事玩成語配對比賽。猜一張對著鏡子擺出怪臉的照片,謎底是「搔首弄姿」。為了配合這次華語運動,她還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帶領英校生「輕鬆學華語」。
近年風靡新加坡的卡拉OK,無形中扮演著推廣華語的角色。(邱瑞金)
不能只是三分鐘熱度
長遠來看,華語運動畢竟是個從語言下手的定期活動,如何不讓它流於「三分鐘熱度」,又能進一步深化,民間力量的參與非常重要。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華人社會本身的覺醒。當年的確有許多華校生自我放逐,我的當選也許可以給他們一些鼓勵」,國會議員劉程強說。
華文報紙向來是推動華文的大將之一。「基於市場考慮,華文報社當然全力支持華文囉!」聯合晚報副總編輯杜南發哈哈笑起來,「我們報社所能做的,是發揮教育功能,引導群眾。好比是武俠小說一樣,透過精彩生動的情節傳達觀念。」
但他認為如果要爭取英校生來學華文,作為國家報的海峽時報就更為重要。「因為他們的主要發行對象是英校生,可以負起傳播訊息,導正觀念的功能。」
宗鄉會館,更是不容輕忽的一股力量。政府最近鼓勵會館突破格局,從往昔聯誼宗親的功能,擴展到反映華社心聲及保存和推廣傳統文化。
星期日的下午,位於牛車水附近的晉江會館依然弦歌不輟,華樂組、民族舞蹈組、書法組都正在上課。康樂股副主任杜國俊指出,在華文沈寂,華校廢除的年代裡,他們這群中生代仍然不死心,十年間花了七十幾萬新加坡幣(約新台幣一千二百萬元)辦活動、搞文化。最近還剛剛把二樓整修成卡拉OK聯誼廳,為的是吸引年輕人常來。
「文化的原動力本來就是在民間」,他說,「可是民俗文化可以說只是表面而已,年輕人要向誰認同?——這才是關鍵所在。」
這次的華語運動要寓教於樂,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鼓勵英校生開口學華語,從而進入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境界。 (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華文報集團提供)(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華文報集團提供)
一步一腳印
維繫一國根本的教育政策,最近剛剛透露一些可喜的訊息。
在連日來不斷的討論和請願之後,最近教育部接受了以王鼎昌為首的華文教學檢討會的提議,把預訂即將實施的教育改革方案又作了一次「大改革」,使英語與母語之間的比重漸趨平衡,不再唯英文是瞻,以其及格與否作為小四分流(小學四年級結束時的能力分班)的標準;對於一些吃虧在英語不好的學生,母語甚至可以躍為第一語文,總好過兩種語言都不精。
從早期英校、華校勢不兩立,到融成雙語政策、中英並治,語言之間的消長不斷。華語在經過長久壓抑之後,如今終有機會重新站在陽光下,取得與英文之間一個平衡的地位,不能不說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往後呢?其實誰也不敢預測,在現代的康莊大道振步疾飛許久時日之後,新加坡回首來時路,發現了路旁祖先留下的腳印,是以前刻意遺忘或不小心漏看的。一步一腳印穩穩地走吧,新加坡人。
〔圖片說明〕
P.104
原來以突破方言隔閡為目標的華語運動,今年的主題卻深入到文化的層面。
P.106
近年來中國書畫古物的收藏在新加坡蔚然成風,帶起一股學畫的風潮。
P.107
周日的午後,晉江會館內的華樂組絲竹悠揚。
P.108
往昔方言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如今卻也成為一些戲迷認識華文的引門磚。
P.109
對新加坡華人來說,華語不僅是溝通的用語,也是開啟祖先寶藏的鑰匙。
P.110
身為一個多元種族國家,以英語作為共同語言有其實際的考量,然而各族母語的價值卻相對被貶低了。
P.111
承載豐富意涵的書法,對大多數的新加坡人來說,怕是越來越陌生了。
P.112
在語言政策的區隔下,華語與方言人士一直是「沈默的大多數」,發展受到限制。
P.113
近年風靡新加坡的卡拉OK,無形中扮演著推廣華語的角色。
P.113
這次的華語運動要寓教於樂,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鼓勵英校生開口學華語,從而進入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境界。
(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華文報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