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超過37萬名外籍勞工及將近13萬名東南亞籍的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我們同在一塊土地上生產、勞動與貢獻。但相對優勢的台灣社會,卻鮮少主動理解他她們的家鄉背景和語言文化。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網路崛起、平面媒體快速凋零的年代,幾份為移民、移工而辦的刊物不但獨立發行,且持續增版、增量,承接住源源不絕的鄉愁,也為台灣啟動了多元文化的活水能量。
「今天,朋友給我一份『四方報』,我高興得無法形容。我仔細看每一頁,那些親切的字跡,那些真誠的心事情感,讓我好感動。我克制著自己不哭,但眼淚一直掉。我真的哭了,哭是因為太幸福。從今往後,我將多一個同伴、一份力量協助我越過所有艱辛與挫折,也支持我繼續走完剩下的路,邁向光明的前景……」──刊於2006年12月創刊號「四方報」,署名阮氏鶯的讀者投書。
鄉愁的厚度
2006年,隸屬世新大學、標舉「引爆多元對話,共營新新教育」的「台灣立報」,開辦了免費的越南文月報「四方報」。每個月,編輯部都會收到如「雪崩」般的讀者來函;有的寫在學校作業紙,有的寫在撕下來的月曆紙、包裝紙上。許多人把紙張正反兩面都寫得密密麻麻,思緒像要滿溢出來。展信細讀,一個個獨特卻又典型的生命肖像即躍然紙上。
身材纖瘦而挺直、來自越南偏鄉和平省的阮氏穿,4年前還在家鄉與先生並肩下田勞動,收入卻連銀行借款的利息錢都繳不起。直到有一天,村裡來了一位仲介,告訴村民「去台灣擔任看護,兩年可以賺1億2,000萬越盾(約24萬台幣)」。聽到消息的阮氏穿腦海立刻浮現一幅美景,與先生商量後決定一試,兩人向親戚籌到折合台幣約十多萬的仲介費(通常以移工第一年的勞動所得攤還),離夢想跨近一步,內心焦慮卻不斷:她39公斤的體重,會不會被仲介公司直接刷下來?
臨到參加徵選的那天,阮氏穿的先生拿出一件寬大的衣服要她穿上,然後又拿了一塊重達3.5公斤的鐵塊,叮嚀她用繩子綁在腰上。就這樣,阮氏穿全身沉甸甸地來到徵選現場,又去到河內受訓一週,最後順利入選。
雖然始終沒被要求「秤重」,提筆寫下這段往事時,阮氏穿仍記得當時藏東藏西、深怕「露餡」的心情:「以前不說這段往事,是怕別人笑我們想盡辦法來台灣工作。然而如果問我,人生中什麼事情印象最深刻?我會回答:是當時掛在身上、帶來勇氣的那塊鐵,還有來台灣工作的際遇,它們是改變我人生的關鍵。」
說故事的人
同樣跨海來台工作,阮氏海印象最深的卻是另一位同鄉姐妹「紅錦」的故事:紅錦照顧的老太太脾氣剛強、很難伺候,先前兩位看護都被「趕」走,紅錦能夠熬下來全憑毅力與耐心,卻也更加深入家庭內部的糾葛;原來,老太太有3個兒子,最孝順的老三長年承擔奉養責任,最近卻因生意失敗、房屋被查封,與二哥多次激烈爭執後,決定由二哥接手奉養。紅錦即將約滿,見此情勢,也想趁機轉職、遠離風暴。
按捺許久,紅錦終於向老人家表明辭意,不料對方卻緊緊握住她的手說:「求求妳別走,等我死了,妳再找其他工作好嗎?」兩人當場相擁而泣。
紅錦告訴阮氏海,她想起了離鄉時,「媽媽也是這樣抱著我大哭的,」她決定隨老人家赴新老闆鄉下的家。記述下這段告白的阮氏海,為朋友獻上祝福:「勇敢而善良的越南女孩,妳一定能夠戰勝逆境,獲得成功的!」
不同於移工,一心嫁雞隨雞的越南配偶來稿時,則往往透露出努力融入台灣社會的甘苦;外配秋草說:「嫁給外國人,語言、文化、習慣都不同,委屈很多,下輩子還是嫁給越南人就好!」Thuy Linh則說:「我們越南女性一旦決定當台灣媳婦,就會努力學習,用心建立家庭。可是,即使我有護士證書與3年的工作資歷,對方一聽我是『外籍新娘』,只願意付我跟外勞一樣低的基本工資。我們又不是殘疾,為什麼社會不肯公平對待我們?」
展讀「四方報」,一半的版面都是讀者投稿,部份文章或標題會譯成中文,以利有興趣了解的外勞雇主或外配親屬閱讀。
主編張正認為,東南亞移工、移民們身處異鄉卻仍渴望停留在原生文化場域──包括熟悉的食物、面孔、氣味、語言、音樂、空間物件等,這是人之常情,未必是受了什麼欺負,而是為了抓到一點無以名之的「安全感」。但若真受到委屈,這點安全感就變得非常重要:「經由同一社群者的你一言、我一語,出主意、想辦法,不僅能給他們在惡劣環境中堅持下去的慰藉,甚至可以發展出反撲的勇氣與策略。」
資深媒體工作者張正,把「四方報」的型態比喻為「web2.0」:讀者不僅是主角,也同時身兼作者與記者。他甘於作為墊腳石,讓他她們的聲音能傳播四方。
缺稀的媒體資源
依據內政部統計,過去16年,台灣的東南亞籍移工與婚姻移民人數快速增加了30倍以上,因而讓台灣的人口結構、社會環境產生重大變化。然而,有別於歐美等歷史悠久的移入國,我國政府對於外籍勞工的管理與人權維護、移民的生活適應與就業服務等,卻迄今遲遲未能研擬出完善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以新移民為服務對象的平面或電子媒體,亦是屈指可數、不成比例。
平面媒體方面,過去,除了通曉英語的菲律賓籍移工、移民可以透過台灣的幾份英文報紙,包括「China Post」、「Taiwan News」的「外勞版」獲得切身資訊,其餘外勞與外配想閱讀母語資訊,只能透過母國進口的過期報紙和雜誌。
此外,各縣市政府中,目前只有北、高兩市及高雄縣政府有發行以東南亞語編寫的外勞或外配通訊,但都採取「多語合一」、不定期發行,且內容偏重在勞工管理、衛生保健等政令宣導,感覺上像是主管單位的公文通告,而不是屬於自己的發聲園地。
廣播方面,2000年「中央廣播電台」率先開辦印尼、越南、泰國語節目,每天一小時,內容從勞工法令宣導、母國新聞、台灣資訊、歌曲點播,到外籍配偶關心的居留權、教育問題、婆媳關係等。
2005年8月,高雄爆發了震驚各界的捷運泰勞集體抗爭事件,經媒體走訪發現,罷工抗爭乃肇因於1,700多名泰勞居住在通風不佳的鐵皮屋裡,打電話、洗澡、購物等都受到嚴格管制,薪資亦遭苛扣,處境形同「奴工」,新聞披露後,不僅輿論撻伐,也引發政府查辦檢討。
節目入圍2006年廣播金鐘獎「社會服務貢獻獎」的央廣泰語召集人陶雲升記得,事件發生當時,電台發揮了很大的安撫情緒功能,很多泰勞打電話來訴苦,他們也努力提供各種法律諮詢和協助管道。他也提到,台灣的泰勞多來自泰國東北地區的貧窮鄉村,由於不諳中英文、資訊封閉加上個性壓抑,剛來台灣多半極度思鄉、鬱鬱寡歡,許多雇主了解後,刻意把節目錄起來在午餐或休息時間播放。也有不少泰勞回國、甚至去其他國家工作後,仍繼續當央廣的忠實聽眾。
企劃過「簡單風水學」、「女人私房話」、「生活國台語」等活潑單元的印尼語召集人譚雲福則說,許多台灣人以為東南亞女性嫁到台灣來就如「麻雀變鳳凰」,只想把錢寄回家鄉、接濟娘家,其實大部分的外配是身兼3職──看護公婆、生養小孩外加打工貼補家用,操勞到連學中文的時間都沒有,而每天的「倒垃圾時間」,與同鄉簡短地會面、交談,竟成了許多外配與外傭最期待的「十分鐘的戀愛」(流行歌曲名)。
台灣現有東南亞籍外籍配偶人數分佈資料來源:內政部(97年11月底統計)
自己人幫自己人
真正有傳播、溝通功能的東南亞語平面刊物,則遲至近二、三年才出現。除了前述由立報創辦的「四方報」,其他還有3份菲律賓報、4份印尼刊物,泰文報紙則直到2008年才出現「四方報」泰文版。每種印量都在3,000份甚至萬份以上,且多是免費提供。
然而,不像央廣有政府資源挹注,私人辦報,創辦者本身具備的熱忱與「本領」更顯重要。
2005年底,來自菲律賓、嫁給台灣人的家庭主婦Ne Ne Ho(何太太),靠著一台電腦和一個傳真機,就在家中客廳開始辦報。每月發行一次16大版的「The Migrants」,使用英語及菲律賓語,集編、寫、譯於一身的何太太,利用英語教師的資歷,以及來台30年所累積的豐厚人脈,為在台同胞傳遞鄉情、提供諮詢。受惠於網路,她還邀請到遠在菲律賓的一位媒體記者及一位律師擔任專欄作者。
2006年底創刊、在印尼移工圈廣受好評的月刊「INTAI」,創辦者曾國榮是來台8年的印尼華僑,原就喜愛閱讀、寫文章,來台從事進口雜貨、匯款業務兼開小雜貨店,長期接觸外勞顧客,讓他更能理解在台移工的處境與需要。幸運的是,透過介紹,原先在央廣工作的譚雲福也自第3期起義務投入編務,另有一位任職於台灣報社的美編私下拔刀相助。
至於以立報為後盾的「四方報」,雖由台灣人擔任主編,3名越南籍員工及義工群才是不可或缺的台柱。例如因投稿而和編輯群結識的越南外配「珊珊老師」,擁有胡志明市師範大學中文系學歷,除了開闢中越雙語對照的語文學習專欄,2008年還出版了語言書《越文─中文輕鬆學》,方便中、越人士雙向學習。
台灣現有東南亞籍外籍勞工人數分佈資料來源:勞委會(97年11月底統計)
社群媒體,媒體社群
綜觀幾份本地東南亞媒體的外部條件,共通點都是:與移工婚姻移民社群緊密相依,充分發揮互助、互惠的精神。
發行方面,除了靠讀者間的口耳相傳,派報據點往往在新移民開的餐飲店、雜貨店,或是他們經常走動的教會、客運站、移民署服務站、外勞諮詢中心等。免費報紙像是「來店禮」,炒熱人情氣氛的同時,也為店主與顧客製造了共同話題。「每逢發報日,整個週末人潮都絡繹不絕,店裡分配到100份,三、兩天內就送完了,很搶手喔!」對「四方報」大表歡迎的「新皇穗超商」老闆娘阮氏紅鳳說。
廣告收入是這些刊物最主要的經費來源,從商店、貨運業、匯款公司、旅行社、電信業者到政府部門都有。「INTAI」曾國榮表示,早期他還要「厚著臉皮拉廣告」,現在發行量穩定成長,況且「一份刊物經常有二十多人傳閱」,曝光率很高,現在每期廣告客戶至少在40家以上。
內容方面則以活化社群為要務,除了傳遞台灣媒體不重視、卻與東南亞移民切身相關的新聞(例如2009年印尼將面臨總統及國會改選,海外移工也有投票權),也主動挖掘移民社群的大事或「風雲人物」;像是去(2008)年12月上旬,讓全球菲人團結齊心的「夢幻拳賽」──拳王巴喬對戰美國金童戴拉荷雅,「The Migrants」就絕不錯過;或者如4位工廠印勞組成的合唱團「Peace Band」,在台演出邀約不斷,「INTAI」的主動發掘功不可沒。
只要有發表園地,就能誘發出外勞與外配源源不絕、令人驚豔的創作能量,「四方報」收到的讀者投稿常是以圖佐文,四大節慶主題由左而右依序是:新年(阮氏蓉作)、婦女節(陳維興作)、勞動節(作者同前)、中秋節(陳氏雪蓉作)。
辦報作為社會運動
在台灣,移工移民刊物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代表民間的自發活力,卻也突顯出本地社會長期對近50萬東南亞族群的隔閡與忽視。
秉持立報「為弱勢發聲」的一貫信念,出刊8個月後,「四方報」開始動員讀者關注公共議題。2007年6月號以「17,280的騙局!基本工資調漲,獨漏34萬外勞」為頭題,一面徵文一面鼓勵越勞讀者打電話四處抗議。
許多讀者打電話後不忘向編輯部「回報」,讀者陳氏榴就說:「雖然總統府的服務人員只回應我︰『你的意見我們會參考』,但我們已經跨出第一步,說不定哪天政策會因為一人一通電話而修改!」此外,他們還陸續聲援「取消外籍配偶入籍財力證明」、「保障移工休假權」,並邀請讀者與越南駐台辦事處新主任「聊天」等,在在實驗草根民主。
特別觸動爭議的是,2007年10月號以「你在哪裡?為什麼非逃不可?」為專題,以7頁篇幅披露逃跑外勞的無奈心聲,並附上各協助單位的電話。沒想到出刊後,卻有幾位原先替外勞訂報的雇主和仲介要求退報,另一位越南「前鋒日報」駐台記者文馨則批評「四方報」:「逃跑永遠是犯法的,如果同情他們,無異變相鼓勵逃跑,也損及越南勞工的聲譽。」
然而,細看逃跑者的遭遇,常是由於被苛扣薪資、被長時間剝削勞力,或遭人身拘禁或暴力侵犯,實在忍無可忍,又因為法令規定,外勞約滿前「轉職」須經原雇主同意,一旦被迫解雇遣返,則意味仲介費及每月最高收取薪資30%的「強迫儲蓄」皆血本無歸;為了不要負債歸國、愧見家人,只好轉入地下工作。
「所謂逃跑,不過是換工作而已!」主編張正不平的說:「政府設立獎金追緝他們,只會讓他們陷入絕境,為何不把力氣拿來查辦黑心仲介或輔導轉職?」
只要有發表園地,就能誘發出外勞與外配源源不絕、令人驚豔的創作能量,「四方報」收到的讀者投稿常是以圖佐文,四大節慶主題由左而右依序是:新年(阮氏蓉作)、婦女節(陳維興作)、勞動節(作者同前)、中秋節(陳氏雪蓉作)。
迎向多元文化
為了跨越社會藩籬,也為了讀者方便著想,半年前,發行量已突破3萬份的「四方報」,積極地與各家便利商店洽談進入店內報架的可能,但最後除了和OK便利商店簽定今年元月10日起正式上架(每份20元,含國際電話卡合售49元)外,其他業者都予以拒絕。
張正坦言,這是他「文化鬥爭策略」的一環:讓弱勢移民凝聚壯大,形成可以自我維持的媒體平台後,再「現身」主流場域,讓台灣人見識到這群人的「厲害」,從而激發了解的興趣──原來,這群新移民不僅有情感,更有才華與憧憬,他們渴望閱讀、書寫,只是長久被剝奪了使用媒體、在媒體上發聲的權利,才使他們淪為驛鄉中的隱形人。
具有跨媒體服務經驗的譚雲福則認為,小眾移民媒體主要還是「面向自己人」,「自救都來不及了!」他也批評主流媒體,習於將移民族群呈現為犯罪、逃跑、降低台灣人口素質等「社會問題製造者」,不然就是嘉年華式的活動報導,造成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省思:在人口遷徙頻繁的全球化社會,有遠見的國家都會主動且積極地為外籍移工或移民提供特殊的媒體服務,並視之為「打造多元文化的基礎設施」。
他舉例,澳洲政府為了服務境內來自歐、亞、非的多元族群,其公共電視台按族群人口比例,全天候播放來自移民母國的電影或影集,並有該母語及英語的雙語配音。如此則不論何種族群,都能透過電視節目,快速了解「他者」的生活經驗和深層的人文價值,不僅有助於社會的包容與和諧,更是培養世界觀和世界公民氣度的有力管道。
反觀台灣,對於外籍配偶的文化政策,仍以鼓勵她們學習中文、強制參加「歸化考試」為主要方針;對於外勞則採取人身依附於雇主的「短期客工制」,不僅形同社會隔離,人權、集會結社權的保障亦付之闕如。
曾任台北市外勞文化政策推手、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顧問及「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的龔尤倩認為,不當的政策往往會帶頭製造歧視,儘管外勞與外配的社會位置有別,法令制度上也被區隔對待,其實他她們都是政策思維內含的「種族歧視」下的受害者。
在如今約每10名台灣新生兒就有一名是新移民之子、移工人數亦逼近全國原住民族群總數之際,許多學者與民間團體不約而同建議,政府實應及早正視台灣已是多元族群社會的事實,釋出更多的資源,例如,將東南亞語言列入「母語課程」選項(僅有高雄市教育局於2007年試辦),在教科書內增加東南亞文化教材,提供新移民的專屬電視頻道,明確保障外勞的休假權等,藉著「善待」新移民、讓他她們有所發揮,受益最多的反倒會是台灣社會。
回到每個人的生活層次,放下成見,或許你將發現,此波源源不絕的驛鄉書寫,不僅是鄉愁的寄託,也是一部攸關人性、充滿創意與勇氣的生命之書,值得我們凝視、咀嚼與借鏡。
代表性刊物 | The Migrants :The Monthly News for Overseas Filipinos in Taiwan | INTAI:Indonesia-Taiwan | 四方報 |
使用語言 | 菲律賓文、英文 | 印尼文 | 越南文、中文 |
出版頻率 | 每月上旬 | 每月1~5日 | 每月農曆15 |
創刊日期 | 2005年12月 | 2006年10月 | 2006年12月 |
發行量 | 17,000份 | 9,100份 | 30,000份 |
發行方式 | 定點免費取閱,訂閱每份20元(含郵資) | 定點零售或訂閱每份50元(含郵資) | 抽印版定點免費取閱,完整版零售或訂閱每份20元 |
聯絡電話 | 02-25573242 | 02-23935992 | 02-86676655#261或283 |
同類刊物 | 「Chika月刊」、「Pinoy」(停刊) | 「INDO SUARA」(印尼之聲) | 「越南好姐妹季刊」(高雄市政府) |
語言別 | 廣播公司 | 節目名稱 | 網址 |
菲律賓語 英語 |
台灣廣播公司 中央廣播電台 台北廣播電台 |
開心假日菲律賓 Hello, Formosa Hello Taipei |
http://www.taiwanradio.com.tw http://www.rti.org.tw/default.htm http://www.radio.taipei.gov.tw/ |
越南語 | 台灣廣播公司 中央廣播電台 台北勞工教育廣播電台 台北廣播電台 |
客自越南來 越南朋友在台灣 寶島湄江情 Hello Taipei |
http://www.taiwanradio.com.tw http://www.rti.org.tw/default.htm http://www.workfm.org.tw http://www.radio.taipei.gov.tw/ |
印尼語 | 台灣廣播公司 中央廣播電台 台北廣播電台 |
台北直飛雅加達 印尼人在台灣 Hello Taipei |
http://www.taiwanradio.com.tw http://www.rti.org.tw/default.htm http://www.radio.taipei.gov.tw/ |
泰語 | 台灣廣播公司 中央廣播電台 台北廣播電台 |
湄南河畔 你好,沙哇迪咖 Hello Taipei |
http://www.taiwanradio.com.tw http://www.rti.org.tw/default.htm http://www.radio.taipei.gov.tw/ |
底圖作者為越南移工陳氏桃,畫作主題《英雄》意指飄洋過海打拚的移工、移民們。
自1989年以來,數百萬人次的外勞來去台灣,撐住最底層的勞動,對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然而他們的聲音與權益卻受到社會漠視;最近幾年內出現的東南亞語廣播節目與報紙,踏出了試圖改變的第一步。
只要有發表園地,就能誘發出外勞與外配源源不絕、令人驚豔的創作能量,「四方報」收到的讀者投稿常是以圖佐文,四大節慶主題由左而右依序是:新年(阮氏蓉作)、婦女節(陳維興作)、勞動節(作者同前)、中秋節(陳氏雪蓉作)。
來自菲律賓的Ne Ne Ho(何太太),就在自己家的客廳辦報。她鼓勵在台同胞們寫東西,「短短幾行詩也行」、「人再累也要讓腦筋轉一轉,不然會發瘋!」在她懷中的是1歲10個月大、已會指認照片的外孫女。
資深媒體工作者張正,把「四方報」的型態比喻為「web2.0」:讀者不僅是主角,也同時身兼作者與記者。他甘於作為墊腳石,讓他她們的聲音能傳播四方。
自1989年以來,數百萬人次的外勞來去台灣,撐住最底層的勞動,對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然而他們的聲音與權益卻受到社會漠視;最近幾年內出現的東南亞語廣播節目與報紙,踏出了試圖改變的第一步。
台灣現有東南亞籍外籍配偶人數分佈資料來源:內政部(97年11月底統計)
自1989年以來,數百萬人次的外勞來去台灣,撐住最底層的勞動,對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然而他們的聲音與權益卻受到社會漠視;最近幾年內出現的東南亞語廣播節目與報紙,踏出了試圖改變的第一步。
台灣現有東南亞籍外籍勞工人數分佈資料來源:勞委會(97年11月底統計)
只要有發表園地,就能誘發出外勞與外配源源不絕、令人驚豔的創作能量,「四方報」收到的讀者投稿常是以圖佐文,四大節慶主題由左而右依序是:新年(阮氏蓉作)、婦女節(陳維興作)、勞動節(作者同前)、中秋節(陳氏雪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