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暑假的留學熱門季伊始,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在台北召開,「台灣學生不喜歡出國留學?」成了院士們討論的話題。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曾是六○年代到八○年代台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為什麼到了全球化腳步更加快速的九○年代,留學熱潮反而趨緩呢?留學風潮起了什麼變化?現在吹的又是什麼風?
趁著暑假回台北,周宗翰到泉州街的學術交流基金會尋找留美資料,目前是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三年級學生的他,希望當完兵後到美國專研醫學工程。雖然台灣的大學也有醫工所,但周宗翰希望日後能橫跨醫工和電機這兩個領域,而國內少有這方面師資,因此他決定出國念書。
「班上五十位同學幾乎每個人都有心再念研究所,但考慮金錢、環境等因素後,百分之八十五的同學傾向於留在國內念,」他說。
美國大學最寶貴的傳統之一為學風自由,圖為長春藤名校耶魯大學三百年校慶時,各國學生手持國旗在校園中繞行,難得的是政治不入校園,中華民國的國旗也得以飄揚。(耶魯大學台灣同學會提供•葉珍珍攝)
不再是第一志願
像周宗翰這樣選擇出國留學的大學生確實越來越少了。二十年前美國的外籍學生人數由台灣奪冠,十年前落居第三,如今降到第五。曾幾何時,留美不再是台灣學生畢業後的第一志向,自一九九二年起,台灣學生留美人數就呈現緩和下滑。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 (IIE) 的資料顯示,台灣在美國求學的留學生人數由一九九四年的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一人,逐漸降低,爾後一直維持在三萬人左右,二○○○年時跌破三萬人,去年更是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只有二萬八千五百多人。
學術交流基金會教育資訊中心主任胡梅裘迪表示,除了留美整體人數下降外,念研究所的學生更是大幅減少。「以往到美國念大學和研究所的比例約為二比八,念研究所的人遠遠超過念大學者,現在則降為一半一半,」她說,以二○○○年為例,其中百分之五十三念研究所、百分之三十七念大學、百分之十為遊學。
把優秀學生留下來
擔任留美諮詢顧問多年的胡梅裘迪說,以往大多數台灣學生都是直接進入美國大學攻讀學位,「但現在台灣學生普遍問的問題是,可不可以不要在台灣考托福?」她說,很多人都想先到美國學英文,再申請學校。但她並不鼓勵學生這麼做,因為等於要花更多時間、金錢才能正式入學。
分析留美人數減少的原因,胡梅裘迪認為,除了其他英語系國家也在積極推廣教育市場外,國內大學的數量在這十年內,幾乎增加了一倍,很多學生覺得留在國內發展,機會可能更好。
理論上來說,國內的大學數目逐年增加,大學畢業生人數也日益成長,如果以過去出國的比例來計算,每年的留學生理應增加,但事實卻不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留學生人數不增反減呢?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說,國內大環境鼓勵成立大學和研究所,老師也希望把優秀學生留下來。「以台灣的教育方式而言,大學生對老師來說只是一個學號,真正建立師生關係要到研究所。尤其是理工科系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實驗,從做實驗中建立家族情感,逐漸形成一個研究團隊,」他說,何況台灣家長一向支持孩子繼續念書,既然可以在國內念,就無須出國受苦。同時,過去台灣經濟落後,美國大學提供不少獎學金給台灣學生,但近年來多數獎學金都給了清寒苦讀的大陸孩子,台灣學生出國以自費居多,也使得很多家境小康者怯步。
此外,也有人認為,國內政治氛圍強調本土化,立足台灣、胸懷台灣的價值觀高漲,留學自然不受重視。
治安佳、環境優美的加拿大,華裔移民多,小留學生也特別多。
歐洲新勢力
留美人數下滑,其他國家的情形又如何?
觀察其他英語系國家的台灣留學生人數,都有成長,其中位於歐洲的英國明顯成為台灣學生的新歡。
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統計近幾年核發的台灣留學生簽證人數顯示,一九八九年赴英國念書的台灣學生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到了一九九五年一舉突破五千人,二○○○年更是大幅增加到八千五百六十七人。
新經濟時代講究知識,更講究經濟效益、投資報酬率。比起美國平均得花兩年才能拿到碩士,英國的學制只須花一年,光憑這一點,就足以吸引許多台灣學生。
工作十年的吳信君說,自己離開學校太久,不想念書念得太辛苦,英國的碩士學位平均只要一年,公司願意讓她辦理留職停薪,所以選擇到英國念國際行銷。
英國文化協會教育顧問主任鮑慧文分析,就高等教育來說,英國學制除了具有節省時間、金錢的優勢外,我國教育部完全承認英國的大學,而英國除了白金漢大學,其他大學都是公立,具有一定水準。此外,一九九九年後英國開始提供留學生一些開放的優惠政策。例如,過去留學生不准打工,但現在只要是持六個月以上簽證的全職學生,一周即可打工二十小時,不須向任何單位報備。
「台灣學生喜歡按照排名和知名度來挑選學校,英國很多學校的學術研究就都在世界排名內,譬如華威克大學、史特司克萊大學等。」鮑慧文很推薦台灣學生去英國念生化科技,因為複製羊的誕生地就在英國。
不過,單從英國文化協會統計的學生簽證人數,並無法看出台灣學生赴英是為留學或遊學。
去年英國文化協會曾做過簡單調查,以去年核發七千五百八十三張學生簽證來說,百分之七十五是去念英語;百分之二十五才為拿學位,其中念大學者佔百分之二•四、碩士佔百分之二十、博士佔百分之一•五,主要攻讀四大領域,分別為商科、資訊科技、藝術設計和教育。
英國的碩士學位平均一年可取得,符合經濟效益,成為台灣學生的新歡。圖為英國學術重鎮牛津大學。(張良綱攝)
遊學不等於留學
台灣學生赴英以遊學者居多的現象,也發生在加拿大、澳洲身上。
趁著秋季開學前,位於台北復興北路的加拿大教育中心在八月九日舉辦今夏最後一場留學說明會,為赴加學生解說在加拿大生活的種種資訊,會場上出現不少十幾歲的稚氣面孔。
加拿大教育中心副主任鄭佳力指出,一九九六年中共試射飛彈,赴加的學生一舉突破三千人,詢問電話幾乎天天爆滿。去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攻擊事件,美國簽證審核趨向嚴格,也吸引不少學生轉往加拿大。此外,加拿大的治安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因此成為熱門的遊學勝地。她估計,大部分學生都是赴加念英語,階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到加拿大讀中學的人越來越多。
澳洲的情況也很類似,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教育處副處長連瓊文表示,澳洲官方真正來台推廣澳洲教育也是這十年的事,前幾年以遊學居多,大約四年前開始有人去念大學、研究所,主要是聽到親戚或朋友的口碑,其中以商科、英語教學、觀光旅館管理和護理為主。
同樣是英語系國家的加、澳,雖然也努力吸引台灣學生,但成效不如英國。近五年來,赴加、澳的台灣學生一直維持在二千多人。
至於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歐洲共同市場的興起,引發許多人對歐洲的嚮往與好奇,但由於語文限制、加上學制複雜,與台灣差異頗大,碩博士修業年限往往較英美長,很難吸引大批台灣留學生。留法、留德人數大多維持在三百到五百多人之間。
台灣學生主要留學國家人數統計表(1992-2001)
強化未來競爭力
台灣的留學人口不再一窩蜂的擠向美國,但遊學畢竟不等於留學。值得討論的是,前往其他國家深造的人才能否彌補去美國留學的缺口?而留美人數下降,對台灣的學術研究、科技產業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父親徐賢修曾是清華大學校長,去年自美回國接任清大校長、同時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中研院院士的徐遐生說,他父親任校長的一九七○年代,台灣人才外流嚴重,當時政府致力為台灣打造一個適合建立高科技產業的良好環境,好讓留學生回國服務。如今情況已不同,由於國內機會多,使得優秀人才選擇留在國內,不再打算攻讀更高學位。「但在今天國家界線逐漸消失的時代,我們必須特別培養有國際水準的知識競爭力,」他指出,若論科學成就,歐洲不像美國那麼整齊。
徐遐生形容美國「就像一道色彩繽紛的彩虹」,每個領域都有人才,想在每個領域發展也都有出頭機會;至於加拿大、紐澳,一時還比不上美國。「台灣的幅員小,不可能什麼技術都自己做,需要有一些人去國外學習最新發展再帶回來。」
留學的收穫之一是有機會體驗他國文化與風情。台灣留學生最愛的加州柏克萊大學,曾是反越戰的自由主義重心,至今依舊傾向支持民主黨。
異質文化刺激創意
「知識經濟時代強調創意、團隊,創意的產生很需要靠異質文化刺激,出國留學就是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最好機會,」吳靜吉說,全球化浪潮下,英文還是最重要的國際語言,近幾年,紐西蘭政府就聘請美國人來教美式英語,因為他們認為「美式英語」才是主流。而韓國也透過美國傅爾布萊特協會引進美國師資前去協助英語教學。
吳靜吉說,現在大家擔心學生不去留學,主要憂慮台灣在全球化時代失去競爭力,因為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而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種種談判事宜,都需要用到英文。「台灣未來的菁英想瞭解各國未來菁英的想法,進入美國大學就是最好的方式。」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則提出警訊。他說,台灣學生報名托福測驗人數居世界第五,平均分數卻低於各國總平均,和亞洲二十三國相較,我國托福電腦測驗分數為倒數第四名,紙筆測驗則排名第十四,遠遠落後排名第四的大陸。「大家不想出國,自然不想下功夫學英文。」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近年來也極力爭取台灣學生,提供不少獎學金名額。圖為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生宿舍。(張良綱攝)
彼長我消
清大校長徐遐生對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一代不如一代也有深切感受。他記得,十二年前回國時曾以英文演講天文學的最新發展,台下學生大都能聽得懂,但上學期他在清大演講,看看學生的表情他就知道很多人聽不懂,第二次演講不得不改用中文。
台灣留美人數減少的隱憂,若和其他亞洲國家相比,更為凸顯。
以一九九九年來說,亞洲的韓國、印尼、泰國等國的留美人數都是成長,韓國的成長幅度更高達百分之十,但台灣卻緩和下滑百分之二•三。
觀察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赴美的全球留學生人數,最為狂熱的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學生,人數都從三萬多人攀升至五萬人以上。大陸留美學生,彷彿依循著台灣曾經走過的留美風潮,已經連續三年蟬聯美國外籍學生的冠軍寶座。
自美中(共)建交後,大陸開始准許學生出國留學,形成第一波留學熱;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開始第二波留學熱,現在則是第三波留學熱。
彼長我消、菁英輩出的結果,台灣學生要拿到獎學金也越來越困難。「美國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好多年沒有收台大經濟系的學生,」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台灣學生的托福、GRE考不過大陸學生,而大陸學生經濟條件普遍不如我們,美國學校也傾向於把獎學金給大陸學生。然而,對台灣學生來說,美國大學一年上百萬元的學費負擔,還是很吃力。
留學前的準備工作繁多,其中最要加強的就是語文,少不了走一趟南陽街補習托福、GRE和GMAT。
一冷一熱
中國大陸的「留學熱」和台灣的「留學冷」,造成強烈對比。一熱一冷,對海峽兩岸的學術、科技、經濟、文化等層面,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成功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吳京說,二年前他回美國母校愛俄華大學領獎,校長對他說,美國學界最近有個現象對台灣很不利,「過去兩年愛俄華大學一共聘請了二十四位華裔教授,結果清一色來自中國大陸。」
「美國大學教授常常參與政府政策、提供參考意見,如果美國學界中來自台灣的教授、瞭解台灣事務的菁英越來越少,那麼台灣的建議權、發言權也會越來越少,」吳京憂心的說。
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曾為文指出,雖然台灣的留美人數並未急劇滑落,但進入美國學術界的人才已顯露青黃不接的現象。我們學生的物質條件優渥,但追求學問的拚勁不復當年;反觀中國大陸學生,勤奮用功的程度絕非今日台灣大學生可比,出國留學者更是百中選一,機會難得,因此非常認真努力,現在美國很多重要大學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大陸籍。
越來越少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獲得社會、人文學科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大學教書的現象,對美國的中國研究現狀與未來,可能都將發生深遠影響。
最近,一個美國學術界的獎學金更突顯了留學美國彼長我消的現象。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設立了「嚴家淦講座」,以紀念這位在兩岸軍事對峙時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的政治家,結果獲聘的第一位講座教授竟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
台灣留美學生統計表(1990-2001)
積極趕上
有鑑於留美人數減少,教育部的公費留學措施也有重大改變。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說,知識就是力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的都是知己知彼。連美國這個移民國家都鼓勵學生出國遊歷,一九八六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就告訴學生,不要四年都待在哈佛廣場上,看看外面世界,回來後才能體會美國的特點。哈佛大學這項傳統不是沒道理的,李振清說,為因應產業快速變遷需要,教育部決定今年開始設立專案培育重點科技短期研究人員,將移撥三十五個公費留學名額,由大學推薦博士生出國專研奈米、生命科學、資訊科學、微機電等十二項重點科技一年,只要申請獲准,不用參加公費考試。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吳茂昆也在院士會議上提議,中研院的每個研究所一年挪出一百萬元,贊助一位博士生出國進修,長期下來就可以培育出不少人才。
但吳京認為,「缺哪方面人才再派公費生出去念的方法太緩不濟急了。」曾任公費制度執行委員的吳京問,今天台灣迫切需要的人才,還要等四年才用嗎?何況,我們真能看清楚四年後需要什麼人才?他認為,台灣所需的人才可以往華人圈和全世界尋找,只要條件好自然可以吸引他們來。
清大資訊工程系主任唐傳義說,現在很多學校都有鼓勵措施,譬如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一年就贊助系上二十個名額到國外著名實驗室學習;而系上老師只要知道那位學生有出國的打算,都很願意幫他們寫推薦信,讓出國留學更為順利。
有意留學的學生,不妨多留意各國駐台文化處提供的獎學金資訊。
譬如澳洲就在台灣等十個亞洲國家地區,設立「澳洲高科技獎學金」,主要針對到澳洲攻讀碩士、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的學生,研究領域以生物科技、奈米科技、資訊科技及軟體發展、環境技術、微電子、機械系統為優先,台灣地區每年二到三名,獎學金得主依修業年限最多可獲得三年獎助學金,每年最高可達一百萬新台幣,另加來回機票一張。而英國的貿易文化辦事處、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的學術交流基金會每年也都有獎學金名額。
打開世界的窗
放眼國內產官學界檯面上的人物,逾半是過去一、二十年間從美國回流的。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大量流向美國的留學生,為台灣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而這批回流的菁英也創造出台灣經濟的榮景。
今日,出國留學已不像從前那般稀奇,多元的價值觀也早已顛覆「去去去,去美國」的留洋傳統;加上觀光旅遊的開放也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有機會體驗異文化。
對台灣學子來說,要不要出國留洋一趟,要念什麼,永遠是個不嫌舊的話題。出國留學也許無法保證一個光明燦爛的前景,但藉此觀察不同社會、學習他國文化、精熟語言能力,打開視野與心胸等,絕對是值回票價的留學附加收穫。
林顯達
(滕淑芬採訪整理)
二十八歲的林顯達畢業自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他因攻讀教育科技領域而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七月已赴美國密西根大學。
一九九六年我從台大機械系畢業,隨即進入機械研究所,當完兵後,進入永豐餘企業負責創投業務,工作兩年。
我這一屆機械系有一百五十人畢業,目前約有二十位同學在國外念書,比起六、七前畢業的學長約有一半人出國留學,留學熱度差很多。大多數理工學生的想法是,要往業界發展,根本不需念博士;如果只是念碩士,台大的資源充沛,在國內念就好了。
我的興趣好像一路在變,原來想念企管,後來覺得念企管最好先有工作經驗,想不到後來因為工作時接觸到語音辨識軟體和系統,而公司內也有讓各分公司員工可以透過網路學習的線上學習系統,因此對教育科技產生興趣。仔細想想,從小學二年級我就參加童子軍,幾年前也曾參加過探索教育活動,這是一種透過戶外硬體設計,譬如用鋼索連結柱子、繩索,設計遊戲,讓參與團隊合力度過難關、解決問題,以訓練溝通、領導能力。探索教育在美國已經有三十年歷史,而這也屬於教育科技的領域。
我的碩士論文寫的是機械設計方法,由於涉及心理學和創意思考,所以旁聽了其他系的很多課程,如認知心理學、資訊系的類神經網路、電機系的創意工程等等。碩士階段我探討機械如何與資訊結合,博士階段我準備研究教育如何與科技結合,算是漸進式地轉換跑道。
我希望能以四年時間取得博士學位,將來希望能進入學術界研究或教書。其實到業界工作應該也有機會,因為近來很多企業進行購併,如何讓來自不同企業文化的員工融入同一團隊,就成為重要課題,探索教育正有這方面功能,所以我並不擔心未來的發展。目前我知道中國大陸在廈門已有一個探索教育的訓練中心,國內宏硒鰼瘨敿洃漯滷敞螫虼|基地也已在六月落成。
到美國念書所費不貲,好在我申請到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他們將贊助我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這個獎學金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據我所知,因為我在口試時表現不錯,加上念的領域很新,委員們很肯定一位理工學生願意轉念教育,因此願意給我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