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是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正統的宗教在我國受到絕對的尊重,宗教事業亦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無論是本地或外來的宗教,在自由中國台灣都擁有相當數目的信徒,他們各自組成宗教團體,聚在一起研究和宣揚教義,或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所發揮的功能是積極而有益的。本刊從二月號「基督教在台灣」開始,要一系列報導台灣的各種宗教活動。本期的「道教在台灣」,向您介紹道教傳入台灣的經過,以及這些年來道教事業在台灣發展的情況。從中您或可看出,國內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進步之外,宗教活動在觀念和作法上,亦能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作風。
木柵指南宮的凌霄寶殿,是依道觀格局所建造的。
道家思想衍成道教
道教,是一種多神教,也是中國固有宗教之一。古聖先哲承繼黃老「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等學說,先創立道家學術思想,其後,加入神仙思想,慢慢才演變成道教。
談道教,首先需瞭解「道」是什麼?「道」的原本意義,只是道路,亦即人所走的道路。到春秋以後,「道」字才被附上玄學的意味。
莊子漁夫篇裡說:「道者,萬物之所由也。蔗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亦即萬物生滅有一定的次序,而此次序就是「道」。如果順應著經歷的途徑,該生的時候生,該老的時候老,該滅的時候滅,這就是「順道」。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初為道家,始源於黃帝。根據莊子一書的記載:中華民國共同祖先黃帝,於四千六百多年前,至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替中華民族立下治世之道。後來,黃帝修道功成,在鼎湖乘龍升天。以後唐、虞、夏、商、周之祀祭典,亦都本於「道」。至周時,老子作「道德經」,闡釋道教的精義,「道」的精神得以發揚。
至後漢時,張道陵在四川青城山得黃帝九鼎丹書,他努力精研秘笈後,創立了道教的儀式,定道教的規律。除原先道家的哲學思想體系外,加入宗教神秘色彩,如天庭、驅邪、降神、長生、成仙等,道家才正式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宗教。
道教居士做護國法會的情形。
道教諸神各有職掌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樣,有一主宰萬物的元始天尊,依道經記載:其有一天庭,神明各有職掌、各有所司。最高的神明,為無極界元始天主所化的三清——至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以道教徒習自稱為三清弟子。次高神明為太極界之斗姥天尊、玉皇上帝,然後是四極大帝、三宮大帝,以及南辰、北斗及諸星宿之星君等。由於這些神都出於天地未分之前,所以被稱為先天真聖。
而凡是在天地開關以後,在塵世得道的神仙,如軒轅黃帝、太上老君、鬼谷仙師、張天師、呂洞賓、關帝、岳飛、天上聖母等等,都稱為後天仙真或地方神靈。這些多半是歷代的忠臣孝子或地方英雄,他們有功於社稷,佑國救民,而其貞節義烈,更足為後世效法,死後便得道昇天,而變為神明。
道教派系繁多,綜有「積善」(以布善行仁、安己利人為目的)、「經典」(以研考經籍,推究哲理、玄學為目的)、「丹鼎」(以修性取生、出神入化為目的)、「符籙」(以齋醮祈禳,濟人渡鬼為目的)、「占驗」(以推研五行術數,占卜星相纖緯,趨吉避凶為目的)共五大派。每一大派中又有若干支派,名稱各不相同,極為錯綜複雜。
台灣各地,到處可見祀奉道神的廟宇。
教義的根本是相同的
宗派雖多,但其修持全程卻是相同的,由人道、聖道而終至神道。道教以「敬神拜祖」為教條。任何宗教,大致都有拜神的儀式,但無拜祖先的儀式。拜神也拜祖,講慎終追遠,是道教的特質,也可說是我中華民族的特質。
道教徒奉行「忠、孝、仁、信、和、順」六字真德,以「存好心、讀好書、學好樣、說好話、作好事」修行五箴為修持起點,以「愛國家、保民族、禮神明、敬祖宗」合「遵天法祖、利物濟世」為入聖之階梯,再進而及於神道。
道家修養功夫,分「出世」與「入世」兩門,出世的功夫,旨在超凡入聖,入世的功夫則在修己利人。凡修入世之功,有功德於民者,後世都奉為神。而修出世之功,積善累行者,功成亦得為仙。出世可兼修入世,入世亦可兼修出世,並無畛域界限。
道教且講民主、講自由、講平等,同時亦重人倫、重科學。漢朝道教第二代天師張衡所發明的渾天儀,比西方早期的天文儀器都要來得早,來得精確。
道教的經典符咒方法,都收在「道藏」內,凡三洞四輔十二類,廣如浩瀚,深不可側,未窺門徑實難鑽研。
台北行天宮圖書館的外觀和其內部情形。
極具神秘色彩
道教的儀典、法令,更是比其他宗教來的複雜和神秘。這些儀式,因時、地、事以及祭拜的神明而有不同,各有職掌不可隨便,是集文學、音樂、舞蹈、藝術於一爐的集體表演。
道教信者概分兩類,一種是教徒,另一種則為信徒。教徒必須經過皈依儀式,才能取得教徒身份。教徒可經由授職、奉職及授籙的過程,取得道職或法職的資格。凡是屬於教徒,即必須奉行道教的規戒,掮負傳教的職務,終身不得叛教。
具有道職者,大多為道教居士,其中又有講經師、正箕生,點傅師、法師等區分。其中點傅師及法師即是一般神職人員,大多為道士,其中資深者,就稱為道長。
信徒就是一般的善男信女,信徒有拜神敬祖的信仰,但不一定能瞭解教義,更不一定要研究道典。雖然如此,但道教信仰還是憑著信徒虔誠「敬天法祖」的唯一信念下,在中國生根、發展。
在中國大陸淪陷前,道教廟、府、宮、觀大小總計三十一萬八千餘間,正式接受「傳度」及「受籙」的道教徒,已達五千五百餘萬人。其中住廟出家之全真道士,亦有六百餘萬人,信徒則多至無法統計。
台北行天宮圖書館的外觀和其內部情形。
佛道不分其來有自
在中國,佛道極難劃分。一般人常見道教廟裡有佛,但佛教廟裡卻沒有神,這是有原因的。
考據宋史,宋太祖得國前,在華山認識道士陳搏,並向其學道。及其得國即位,多採用陳搏之策略,力持寬大柔靖之政策,並且將道家思想載於典章中,無形中以道教為國教。
傳至宋徽宗,國家屢受外族的壓迫,民族意識高漲,此時,屬於中國固有之宗教——道教,便被廣為傳揚,同時,凡非民族文化所蔚成的宗教,一律要被請出國門。但是當時,佛教在中國已經很久,且有眾多信徒,突然廢止,實屬不宜,於是宋徽宗便允佛教徒之請,詔佛歸道。當時,詔封釋迦佛為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羅漢為尊者,和尚改為德士,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宣和詔」。從此道佛之神便混在一起了。
宋朝末年,兵燹四起,許多人移民至台灣以避亂。台灣從前雖然是福建省的一府,但是遠隔海洋,交通不便。大部份移民心裡都明白,要回家鄉,恐非易事,於是只好藉著道教的信仰,安慰他們思國懷鄉的心情,並開始在台灣披荊斬棘,生根發展起來。在當時,土地神和祖先的牌位是出國時不可或缺的兩樣東西。
台北行天宮圖書館的外觀和其內部情形。
道教傳入台灣
來台的先民,除了信仰道教以寄託情懷外,更在台灣修建道教廟,教導後輩子孫遵循道教的儀節、思想,道教於是由中國大陸,伸足至台灣來。
至明末清初,明遺臣鄭成功以滅清復明的民族思想為號召,退守台灣。當時在大陸,許多有志之士,承襲了道教的政治改革思想,用道教組織方式,創立若干教派,企圖伺機推翻清廷。當時無為教盛行於長江一帶,天理、八卦、白蓮則盛行於北方各地。鄭成功用陳永華當香長,奉祀關公(台灣人稱恩主公),創立洪門會來組織民眾,以和大陸幫派遙相應和。
後來,由於清廷的嚴厲偵辦,這些幫派在大陸無法容身,鄭成功便一概歡迎來台。在大批幫會移台後,台灣的道教思想,頓時興盛起來。遍台灣的廟宇,幾乎全都是道廟,尤其是以南部地區最為顯著。拿中國各省道廟的密度來看,沒有一省比得過台灣。
其後,雖鄭克塽降清,清廷收回台灣,但萃聚在此的反清力量卻仍存在。清廷治台的二百多年間,武裝反清的行動有一百餘次之多。
手握一柱香,信徒們喃喃向神明祈福。
日人處心積慮要除道教
這些反清行動的領導團體,都是以道教為團結的核心。清廷應付這不絕如縷的反清民變,採取了抑道揚佛的措施,轉移信仰中心,以消極的「修來世,生淨土」來消除鬥志,並且將鄭氏鎮神玄天上帝,貶為屠宰業專祀的神。
清高宗乾隆時,道教的一支天地會從福建漳州傳來台灣,成為反清武裝行動的領導核心。天地會的教長認為,如果公開以道教面目出現,必引起清廷的注意,但天地會還是必須發展,於是決定藉佛教為掩護,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的身份都成了少林寺的「僧」。後來,天地會林爽文之役失敗後,清廷才明白天地會旨在反清復明,而下令嚴搜天地會分子。
由上可知,為了適應現實環境,清朝時期,台灣的道教,以佛、道雜揉的形式出現,是經過安排,而不是自然演變成的。
全台香火最旺的北港媽祖廟廟會一景。
抑道揚佛無所不用其極
日本佔據台灣後,看到道教最富民族思想,認為如果不加以摧殘,台灣將水遠是中國的台灣,不會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因為佛教來自印度,雖然流傳到中國很久,但民族意識不深,而且日本人信佛的也很多,日本人認為,用佛教作工具,來打擊道教,是最高明的政策。於是開始一連串的抑道揚佛政策。
日本人在台的抑道揚佛主要有兩個運動,一個是送神升天運動,另一則是皇民化運動。依台灣通誌記載,第一個送神升天運動是從北部的新竹、苗栗開始的,這是因為這兩縣客家人多,信神心理特別濃厚,神明會、祖宗會等組織也特多。第一步,是先將廟宇裡面的神像,集合起來,雕塑較優的,送入台大土俗館陳列(光復後都已紛紛遷回了);其餘的,擇一日,由日本天皇派一大臣致祭,大意說,神本在天上,台灣百姓將神請到地上,對神是一種大不敬,故特別派大臣致祭,送神上天,然後用一把火,將所有神像燒掉。
神像燒了,廟還存在,第二步,便是將廟送給管理員,管理員聽話的,就將廟保留下來;不聽話的,就當作私產賣了。
神、廟都沒有了,但還有財產。第三步便是將廟產捐予濟美會、農事組合、工商組合,做為基金。但民間還有信徒、道士。第四步是將於戶口冊上宗教信仰欄,一律加蓋「佛教」二字,道士則降低其身份地位,不許有抬頭的機會。這樣一來,整個道教就連根拔除了。
全台香火最旺的北港媽祖廟廟會一景。
主要是為拔除民族思想
後來中南部的信徒,群起反抗,日本政府看抗議勢力太大,無法鎮壓,做了一次送神升天以後,就沒有再積極進行,但其宗教政策依舊未變。
日本抑道揚佛的另一個運動是皇民化運動,也就是獎勵人民不拜祖先,而成日本天皇之民。凡是將祖先牌位送給政府的,每一座賞白米三斗。但是台灣同胞沒有一家肯送,他們聽說家裡不准供祖先牌位,就將牌位藏起來。另外,就是要求人民改姓,日本人列了一張表——原來某姓人改為日本某姓,交給戶籍人員,改了姓的,每月配給加發兩成。
道教是以拜神敬祖為主要思想,而送神升天運動,就是摧殘拜神思想;皇民化運動,就是摧殘拜祖思想。這兩個運動,從表面看,就內在想,都可知道是日本想致道教於絕境。
那時,台灣同胞見到被摧殘的,都是道廟內的道教神,佛寺佛像,都受重視與保護,又想到千年前詔佛歸道的意旨,於是將金仙、大士、尊者諸法像,分別供奉於道教神的一邊,並將道廟改稱為寺。有的則為存實而易其名,將道德二字分開,改稱德教,以惑日人的耳目。這樣一來,確收到相當的效果,但弄不清當時這段淵源的,反以為台灣沒有道教。
全台香火最旺的北港媽祖廟廟會一景。
台灣光復,束縛盡除
台灣光復以後,除去了種種束縛,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定人民有信仰的自由,但過去為掩護所造成的道、佛不分現象,卻已積重難返了。
後來,從大陸來的道教徒,發現台灣這種道佛不分的情況相當嚴重,就出來為弘揚真正道教而努力。
經過多年的籌備,中華民國道教會於民國五十七年成立,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成立後,一面輔導在台各道派整理經典科儀,建立業務秩序;另一方面,更籌組訪問團從事海外道教宣揚工作。
雖然道教講求「道本無言」,即是不用言語傳道,但鑑於道教在台灣的混亂,台灣省道教會理事長立法委員趙家焯,於民國五十八年開始率團環島佈道,講述道家「妙有」「變動」「中一」「公正」「博大」之精義及道教史實,努力將台灣道教納入正軌。
在一些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台灣又開始有純粹道教廟宇的出現,如宜蘭三清宮、花蓮明山道堂,台中慈聖宮……等。很多廟宇亦組成誦經團,誦讀道經,有的還請道行高深的法師,講授全套道藏寶鑑,道教因此慢慢返回正途。
媽祖出巡,她的兩員大將,千里眼、順風耳在前引導,他們都是神話中的人物。
道教廟宇多,祀神種類亦多
由於宗教自由,台灣的廟宇增加極速,而其中大半以上,均為道教廟。這些廟宇所祭拜的神明,除了全國性普遍祭拜的:關帝、玉皇、真武、土地公以外,其中比較特殊的大約有如下幾類:一、來自移民祖籍地的鄉土神,如漳州人的開漳聖王,粵東人的三山國王,福州人的臨水夫人之類。二、台灣特有的神,開台聖王、義民廟、紅旗公等。三、航海人的守護神,如天后(即天上聖母)等。
據統計,台灣登記有案的道廟有四千一百三十所,主祀的神有二百四十七種,平均一神約有十六所廟奉祀,而信奉道教的人口約佔全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只是因為前述有道、佛不分的現象,以致許多信徒不太弄得清楚自己究竟是佛教徒還是道教徒?
在台灣,人民日常民間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道教,例如:平時不大見面的親友,常常藉著盛大奉祀神明的祭典來歡聚。所以每逢「大拜拜」情況之熱烈,無與倫比。又如舊式的商家,每個月陰曆初二和十六兩天,飯菜必定較平日豐盛,原因為這兩天是祭土地公的日子,稱之為「衙」(民間稱「牙」);農曆二月初二的頭衙和臘月十六的尾衙,酒菜更為豐富,而且尾衙那天,是決定明年店中人事去留的一天。現在許多公司行號沿用此習,在尾衙宴請所有的職員,以慰勞其一年之辛勞,同時發表人事的變動。
媽祖出巡,她的兩員大將,千里眼、順風耳在前引導,他們都是神話中的人物。
「拜拜」型態逐年改變
過去,台灣的大拜拜常屠豬宰羊,準備極為豐富的牲品以為貢祭,然後以其祭品大加宴客,而且延續好幾天。近年來,由於社會型態改變,由農業社會步入工商社會,生活步調加速,人民觀念改變,祭拜時,一改過去鋪張、浪費的情形,而換以香燭、鮮花、水果、糕餅等作為祭品,而廟宇本身亦一再強調,心誠才是最重要。
除了拜祭,有心之士開始注意以文字展開教義宣揚的工作,除了中華民國道教會出有道學雜誌,以為道學學術研究園地外,民間各廟宇及私人團體亦出有許多宣揚道義的刊物,如道教文化、聖賢、道慈研究、道德……等雜誌,大都以贈閱的方式送給信徒。
道教廟宇,不論大小,大都設有錢箱以供香客奉獻香油錢,以為維護廟宇的經費。香火鼎盛的廟宇,收入就非常可觀。這些收入,除了維護之用外,剩下的盈餘,廟宇常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態度,有計畫的用在社會福利事業上。
一般廟宇都設有救急基金會,和附近的醫院訂定合同,當醫院遇到緊急情況的病人,無法繳付保證金時,就通知此基金代付或給予幫助。另外則常施行冬令救濟,幫助貧民渡過寒冬。
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較大的廟宇,則有更進一步服務社會的事業。例如北港的媽祖廟,這是全台香火最鼎盛的廟宇,除了添油香錢極為豐裕外,更有許多信徒,打大塊金牌獻給媽祖,表示他們對媽祖庇祐的感謝。媽祖廟朝天宮委員會便將一部份金牌賣掉,在北港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醫院,以服務大眾。又如台北市行天宮(俗稱恩主公廟)亦以信徒所捐,蓋了二座大型圖書館,供民眾使用。
道教在台灣,雖然歷經了清朝和日據時代的迫害,但道教維繫民族思想的力量,卻不曾絲毫減弱。道教為中華文化的產物,為儒家傳統思想的融鑄,在倫理道德上是「敬天法祖」,在社會關係上是「兼容並蓄」(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因而也重倫理,且不排斥其他宗教,這是近年來它得以充分發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