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山福壽山農場,有位辛勤的耕耘者,已為果樹奉獻了半輩子的生命和心血。
他早在橫貫公路通車前,就到草莽未開的犁山山區,帶領榮民弟兄胼手胝足地開墾,悉心栽種蘋果、梨子等果樹,使身處亞熱帶地區的本地民眾,也能吃到溫帶水果。
由於他對栽種果樹有經驗、有心得,曾應邀前往泰北指導當地居民種果樹,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泰國上下對他的悉心教導和幫助十分感謝,乃尊稱他為「爸爸宋」。
他就是現年六十一歲的福壽山農場場長宋慶雲。
宋慶雲生於民國十二年,老家在山東省蓬萊縣,家中世代務農,有片三、四十公頃的果園,栽種蘋果、桃、梨等溫帶水果,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富農。
宋慶雲在家中排行第三,從小在果園中長大,對土地、植物格外有份親切感。當兄長表露他們在法、商方面的志趣時,宋慶雲立志承繼祖業,往農業發展。
圖2:梨山福壽山農場本部外觀。(鄭元慶)
奠定紮實的理論與實務基礎
民國卅一年,宋慶雲考上遼北省的公主嶺農業專科學校。他把平時在家中果園所得的栽種知識與經驗,和書本上的理論相印證,並不時向老師請教,使他對果樹栽培更具心得。
民國卅四年畢業後,宋慶雲回到家中,將所學充分施展出來,進行果樹的品種改良,果實結得又大又好。
不久,中共作亂,宋家是地主,遭到清算、鬥爭,家產被掠奪一空,宋慶雲逃離家鄉,參加了青年軍。
圖1:農場的實驗區試栽多種溫帶果樹,選擇最適合者予以推廣。(鄭元慶)
參加轉業特考,居農藝科榜首
民國卅八年,宋慶雲隨軍隊播遷來臺。他在高雄港下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香蕉吃。因為香蕉在北方是稀罕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這下到了香蕉產地,怎能不先「食」為快呢?
當時他用一塊錢買了一簍香蕉,吃得十分過癮。但他同時也發現,家鄉盛產的蘋果,因此地不產,全賴進口,所以價錢甚貴,當時他心中有個念頭一閃:「不知在這堹鄐ㄞ鉭堨X蘋果來?」
民國四十六年,宋慶雲以少尉軍階自軍中退役,到彰化鄉下經營養雞場。在當時一般人的觀念中,養雞是婦道人家的事,他做了不久即想改行。一年後,他參加輔導會首度舉辦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轉業特考」,考上乙等特考農藝科第一名。
這項特考舉辦的目的,是因退除役官兵中不乏學有專長者,但由於未具備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不能擔任公職。因此輔導會乃與考試院舉辦這項考試,協助退除役官兵轉業。這項辦法也一直施行到今天。
宋慶雲拿著特考及格證書和一張剪報,滿懷感激地說:「要不是當時的輔導會主任委員、現在的總統經國先生,排除萬難,促成此項特考,我也沒有今天。」
圖2:碩大的梨山水梨,汁多且味甜。(鄭元慶)
經國先生照顧榮民生活無微不至
剪報上是經國先生在考試當天(四十七年九月六日),對與試者的談話,宋慶雲用紅筆圈了一段:「政府在財政困難時期,為使榮民生活安定,積極地安排就業、就醫、就養、就學;今天又為你們舉辦特考,以取得轉任公務員的合法資格,並給予種種優待。這項殊榮,不是一般人所能得到的,唯有你們這些曾參與北伐、剿共、抗戰和反共抗俄的革命鬥士,才能享受。」
當時經國先生並帶領榮民弟兄開闢中部橫貫公路,除瞭解決上萬榮民的就業問題外,還考慮到他們的民生問題。因為越往深山闢路,補給越困難;食米固可久存,但很難吃到新鮮果蔬。因此計畫在橫貫公路中點的梨山附近,開闢農場栽植蔬菜水果。由於宋慶雲是農藝特考的榜首,就交由他負責這項計畫。
民國四十八年四月廿日,宋慶雲將養雞場交給友人經營,帶著簡單的行囊上山了。當時,中部橫貫公路還在修築,車輛所過之處,塵土漫天飛揚,但掩不住來客心頭的興奮。加上沿途的美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根本忘了石頭路的顛簸之苦。
下午四點多到達梨山,只看到一片蒼茫,也不知農場在那裡。後來在山胞的協助下,冒雨摸黑走了兩個小時才到達,找到了農場中的一間鐵皮房子。
宋慶雲由黑冷的屋外踏入屋內,受到工作人員熱烈的歡迎。他們正在吃晚餐,也喝了點酒,微紅的臉頰映著燭光(當時還沒有電),顯得熱情、豪氣。宋慶雲也坐下來喝了幾杯,大夥就像久別重逢的家人般,他心頭頓時覺得暖洋洋的。
3:蔣總統經國先生(中)在輔導會主任委員任內,常至福壽山農場探視榮民弟兄,最右者為宋慶雲。(鄭元慶)
種溫帶果樹,得到經國先生充分的支持
第二天清晨,宋慶雲就加入了工作行列。
他憶及當時的工作情況說:「早上六點起床後先上工,八點時回來早餐,然後再扛起鋤頭出門,午餐後休息半小時,繼續工作到天黑。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時以上。補給順利的話,還有點肉可吃,否則只有糙米飯泡鹽水。」
雖然日子這麼苦,每天都得耗費許多體力,但大家的興致都很高,也沒有人怨累、怨苦。因為大家都能體認自己是開發橫貫公路農業資源的先鋒,並且有無數的弟兄,等著這裏種出蔬果補給營養,如果能做出成績,自是另一種報國的方式。
梨山種出的菜開始收成了,打過霜的大白菜、四季豆、胡蘿蔔、芹菜……格外甜美,收穫的喜悅讓大家心滿意足。宋慶雲卻不,他還想種果樹——那可是他最拿手的。
經過一個冬天,宋慶雲每天觀察天候,記錄氣溫、雨量,並作好統計,他相信當地可種溫帶果樹。他於是擬了一份詳細的計畫,希望政府撥款二千美元,向日本購買果苗。
這項計畫轉送到當時經建會副主委李國鼎先生手中,由於彼時政府的政策是以農業培養工業,希望農業能多角化經營,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因此立即獲准。
然而,當「用二千美元購果苗」這則新聞在報端披露後,竟引起各方的責難。許多人認為,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為何要動用外匯去購買樹苗,實在是種浪費!而某些園藝界老前輩則以為,在亞熱帶地區種溫帶水果,簡直是癡人說夢嘛。
經國先生面對這種情況,找來宋慶雲,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說道:「老宋,別洩氣!有關種植溫帶果樹的事,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行,其實都不明白我們的用心。你別管那麼多,還是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去做吧!成功了固然可喜,不成也得個經驗。如果我們不實際去試試,又怎麼確知此事真個成或不成呢?一切後果我會負責,今後無論有什麼困難,儘管來找我。」
圖1:「泰王山地計畫」進行時,我方農技人員與泰國有關人士至泰北山地視察。(鄭元慶)
窮則變,變則通
宋慶雲得到這樣的支持和指示後,回到山上繼續開墾,等待果苗運到。後因感覺開墾進度落後,便向輔導會請求支援。輔導會乃徵召一百名年齡在四、五十之間,在醫療大隊療養的待退官兵前往。宋慶雲看到這批「生力軍」後,真有點啼笑皆非。
由於「新血」無力砍伐二、三公尺高的茅草和原始林,而輔導會又頻頻來電詢問進度,並提及購自日本的果苗即將運到,宋慶雲真是心急如焚。
最後他想到以「火墾」來增加墾植進度。「火墾」是指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於欲開墾的土地四周先闢出一條「火巷」(以免火勢蔓延至區域外),再以火將範圍內的雜草、林木燒光,而灰燼即是最佳肥料。
宋慶雲知道當地山胞有火墾的經驗,就請他們幫忙。但在「火巷」闢成後,卻接連數天不見山胞的影子,宋慶雲十分納悶。有天半夜,山胞跑來敲門,告訴宋慶雲說,明天可以燒火了。他問明緣由後才知道,「火墾」時不能有風,否則易波及「火巷」外的林木,而一發不可收拾。山胞們經驗豐富,幾天「按兵不動」,就是為了等候無風天。
「火墾」後不久,整地完畢,二千株果苗也運到了,共有蘋果、梨、桃三種。宋慶雲就在民國五十年的夏天,種下梨山山區的第一批溫帶果樹。
在二千株果苗中,宋慶雲分了一千株蘋果苗給當地的榮民栽種。多數榮民聽從他的方法悉心栽植,少數則心存觀望,覺得前途未卜,懶得付出。
圖2:除溫帶水果外,福壽山農場也栽植高冷蔬菜。(鄭元慶)
要怎麼收成,先怎麼栽
當年比宋慶雲晚廿天上山的秦良說道:「等到果樹長大、果子賣錢之後,那些當初袖手旁觀的人都後悔萬分。因為結實的蘋果樹,每株都有新臺幣萬餘元的收入,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呢。」
種下去的果苗逐漸長大,宋慶雲考慮到颱風可能帶來的災害,就開始種防風林。他還清楚記得,在五十一年春節當天,他仍一如往常地在五點半起床,利用團拜前二個小時,扛著鋤頭去種防風林。當時同事笑他「大年初一不可工作,否則整年都得忙碌。」宋慶雲笑答道:「要想怎麼收,就得怎麼栽。」如今,農場的防風林已有四層樓高,確實擔負了防風重任。
緊接著,宋慶雲考慮到水源可能不足,在山上,沒有水不能活命,種果樹更需要水。他就帶了二位弟兄深入山中,第二天傍晚,在離農場八公里處,找到一處大水源,於是引水至農場灌溉。
在有水、有了防風措施之後,果樹正待好好育長;一年之後,卻發生了病蟲害,大家束手無策,宋慶雲對這些日本樹的毛病亦不甚了然,只有遠赴日本請教防治辦法,並帶回最新藥物,終於把病害撲滅了。
用心血灌溉,化草萊為良園
宋慶雲整天就在果樹林間徘徊不去,一會弄弄這個,一會做做那個,把那些果樹看成自己的孩子似的,一心期待幼苗能長成大樹,並早日開花、結果。三年後,水蜜桃終於成熟了,他形容那時的心情是:「大概像人初當爸爸時那麼興奮和得意吧!」
又過了一、兩年,梨、蘋果也相繼成熟。
首批水蜜桃成熟後,宋慶雲便摘了兩袋,花了八、九個鐘頭車程趕到臺北,獻給先總統蔣公。由於先總統蔣公的老家浙江奉化是東南水蜜桃系統的發源地,對水蜜桃品質的鑑賞力極佳。當他拿起外表不起眼的梨山水蜜桃,咬了一口之後,不禁連聲稱讚:「真好!真好!那堥茠滿H」侍從人員告知是梨山產的,蔣公立即表示要上山看看。
先總統蔣公上梨山,一方面要看溫帶果樹種植的情形,一方面要探訪老戰友。宋慶雲形容當時的情況:「榮民夾道歡迎,激動、興奮地掉下眼淚,場面十分感人。」
嘉惠山胞,改善他們的生活
蔣公同時也探望山胞生活,發現他們的居住環境還相當落後,就指示:「榮民、農場有的,山胞們也該有。」
中橫開闢前,政府已為山胞劃出保留地,以保障他們的生活,且不需交稅。這些保留地海拔較低,很適合種梨、桃,宋慶雲就開始教導山胞種植這兩種果樹。
起初山胞覺得種果樹太辛苦了,栽種意願不高;就是種了也不好好照顧,所以存活率極低。宋慶雲發現這種情形,只有帶領場員幫山胞栽種、照顧。等果實成熟,賣了不少錢之後,山胞們才體會到「果樹就是財富」,變得勤奮起來,遇有疑難雜症,也會趕快跑去向宋慶雲請教,他都一一前往探視,並教給山胞解決的方法。
逐漸地,梨山山胞把種果樹很當回事,栽種的人也愈來愈多,他們的生活遂快速改善——住屋一一翻建,屋內鋪著漂亮的地磚或地毯,起居設備亦全是最現代化的,有大沙發、彩色電視、音響、錄影機、電冰箱、洗衣機……,甚至以汽車代步。山胞生活能有這樣顯著的提昇,宋慶雲自然功不可沒。
民國五十九年八月起,宋慶雲的果樹生涯又步入另一個里程碑——奉派至泰北,負責協助泰國的「泰王山地開發計畫」。
泰國北部山地居民一向以種鴉片維生,有名的「金三角」就在此地。聯合國要求泰國政府下令禁種鴉片,而泰國政府也深知其弊害,而決心執行。但泰北人民如不種鴉片,生活必發生困難,就請求聯合國協助泰北五十萬山地居民的營生。
在聯合國的協調下,日、韓在民國五十七年時,將他們國內最好的蘋果、梨二種果苗送到泰國試種,若能成功,就打算推廣到山區。這批果樹第一年長得很好,但第二年就差了,不開花結果,而且找不出原因。
在泰北重溫梨山開墾的生活
當時泰王蒲美蓬聽說我國有個農藝專家,在山區種植同類果樹極為成功,就請求我國派宋慶雲前去協助。
宋慶雲接到這個使命後,即前往泰北,發現日、韓果苗栽種的地方,氣候並不適宜種溫帶果樹。他花了半個月,搭乘泰北皇室御用直升機,在山區尋找適合栽種的地點。結果選定了安康、美斯樂和清邁三處,這三處的地理條件,有點類似臺灣山區,若能將谷關、霧社等地的果樹移植過來,或許可以適應。
宋慶雲自此常往泰北山區「重溫」以前在梨山開墾的生活。他與二位夥伴及泰國十多位農藝人員,在清邁開墾了三個月,靠著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將陡峭的山坡「削」成梯狀園地。那段期間的糧食全賴直升機運補,有時補給不上,就以白飯泡鹽水解決三餐。三個月下來,他體重減了九公斤。
送「果」到泰北,贏得「爸爸宋」的美稱
整地之後,宋慶雲自谷關、霧社、苗栗等地,將鶯歌桃、橫山梨、牛心柿、四周柿、梅子、枇杷、李子等七種水果共一千株,分別試種於泰北山區。
一年半後,鶯歌桃成熟了,宋慶雲再度嘗到如第一次收成梨山水蜜桃時的喜悅。
後來其他水果也陸續豐收,泰北山區居民,也如梨山山胞一樣,逐漸對果樹的種植產生興趣。
由於宋慶雲的努力,使得泰北的產物由鴉片轉換成水果,並使泰北山區居民能正正當當地營生,生活亦慢慢改善。當地人民對宋慶雲的辛勞與愛心十分感謝,就異口同聲喊他「爸爸宋」,以示敬愛之意。泰皇曾數次召見宋慶雲,也以「爸爸宋」來稱呼他。
民國六十四年,中泰斷交。我國政府本諸愛心,仍繼續派員協助泰北發展農業。十四年來,宋慶雲梨山、泰北兩地奔波,一方面牽掛泰北的果園,一方面操心福壽山農場的發展。
引進蘋果品種,增闢茶園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政府開放蘋果進口,蘋果價格大跌,使福壽山農場的收益銳減,榮民種植蘋果的意願低落。
面對這種情況,宋慶雲自是憂心忡忡。他認為,國產蘋果若要與進口蘋果抗衡,唯有從改善品質及降低成本著手。本來他想自行改良品種,但在稼接時,果苗常會感染銀葉病菌,一直無法成功。最後,決定自日本引進最新的矮型蘋果樹「福吉」。
種植蘋果最大的投資是人工,以前的品種如金冠、銀冠、國光等,樹型高大,工作時得爬上爬下,套袋、剪枝、摘花、採收皆十分不便,很費時間;而且「樹大招風」,也易受到風害。「福吉」屬矮型果樹,照顧、採收方便,且樹型小,較不易受到風襲,總產量也不輸大型樹種。更重要的是,果實的品質好,價格為老品種的四倍。
此外,為了替農場尋找多角化經營的途徑,以免單項產物受市場影響太大,宋慶雲自前年起,在多霧山區開闢了廿公頃大的茶園,引進烏龍茶苗,今年已有收成。但因灌溉水源不足,茶葉品質還不夠好,現正在另尋水源。如此一來,該地將成為我國第一個高冷地帶產茶區,福壽山將更具經濟與觀光價值。
以農場為家,以果樹為子女
把半輩子奉獻給梨山的宋慶雲,在九年前接任福壽山農場場長。
在農場辦公室內,清晨的陽光斜照在兩鬢斑白、神色堅毅的宋慶雲臉上。才六點不到,他已在桌前批閱好一會公文了。
吃過早餐,他隨車出發,到果園巡察,一一檢視果樹生長的情形,並對農場內同仁給予種種指點。
有時他還「出診」,到附近山胞的果園為他們的果樹「治病」。
一天很快過去,到了晚上,宋場長還常「挑燈夜戰」——點著燈到處走走、看看,如果看到白天同仁所做的措施,有不對或不足之處,他就親自動手做好。廿五年來,工作一直都是宋慶雲生活的全部。
到現在為止,宋慶雲還是單身。他說:「廿幾歲離家逃難,當兵時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也沒有積蓄,怎好隨便結婚,拖累人家?!上山後,專心照顧果樹,工作是全天候的,也沒有交遊機會,所以成不了家。」
但是宋慶雲並不寂寞,他說:「福壽山農場就是我的家,場內同仁都是我的好弟兄,泰北五十萬山區居民都是我的好朋友,而那麼多的果樹,則都是我心愛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