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打前鋒
「李仙得成了台灣通,派人繪製不少台灣輿圖和照片,其中這張地圖看起來不起眼,卻攸關台灣未來的命運,」魏德文指出,地圖清楚地在台灣中央山脈以東畫了一條番界線,表示那裡是非清朝統治的土地,李仙得曾建議美國攻打台灣,但未被接受,後來他請辭領事職位準備回國,回程經過日本,被日本外務大臣聘為顧問,並替日方策劃日後的侵台行動。
李仙得認為,清廷每逢原住民殺害船隻遇難漂流的外國人時,都以「政教不及蕃地」為推諉藉口。日本正可以此大作文章,主張台灣原住民所在地是「無主地」而入侵。
1871年琉球船員遇難漂到恆春八瑤灣,被原住民殺了54人;1874年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台灣,用上李仙得的地圖,派了3000大軍進攻屏東四重溪,3個月還攻不下來,死了50多人,另有500人因熱病病死,即為台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外務大臣請李仙得與李鴻章協調,無心顧及海外台灣的清廷,竟然賠了40萬銀兩給日本。
「日本打輸反而成了凱旋而歸的勝利軍,關鍵就在李仙得;因此要了解台灣命運,先要了解李仙得繪製的地圖和他扮演的角色,」魏德文說,地圖經緯度是否精確還在其次,背後透露出的訊息非常豐富,影響力可見一斑。
「我常想,外國人畫台灣地圖一定是先畫海洋,包括海水的深度、船可以停靠在哪、軍艦怎麼開過來?這些訊息都要靠實際測量,日本既然有意攻打台灣,一定有這種地圖,」這是魏德文多年鑽研台灣古地圖,存放於心的疑問。
他拿出一張1895年日人翻譯的台灣全圖解釋,當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此之前,日本人就費心蒐集西方人繪製的台灣地圖,這張英國海軍大尉繪製的「實地踏測台灣詳密地圖」,清楚標示台灣東西部基隆、淡水、安平、打狗(高雄)等台灣天然海港,「當時連清廷都沒有這種圖,日人為何印製這一張台灣各港口的細緻圖?可見日人居心叵測很久了。」
從想像到精確
往前推,若由地圖的歷史看中國與台灣的關係,中國繪製的台灣地圖最早出現在1592年明朝萬曆年的一幅海防圖,圖上清楚描繪出基隆外海的數個小島和淡水河,當時台灣被明朝稱為「小琉球國」。
1624年荷蘭殖民台灣,長達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南安平設置商館,雇用不少繪圖師,對台灣全島的地理環境與礦產有精確的描繪。由於東印度公司將地圖視為商業與殖民機密,存放在檔案室,一直到1724年才刻印出版。
1662年,鄭成功駐軍守在廈門、金門,荷蘭曾聯合清廷攻打鄭氏,就是參考這幅「中華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也將鄭成功逼退撤守於台灣。
這幅重要地圖就印在《經緯福爾摩沙》的封面上,如今在古地圖拍賣市場上售價可達百萬元,可能是行情最高的一張台灣古地圖。
地圖除了作為戰爭攻防的情報資料,工業革命後,由於測繪的儀器更為精確,加上領事、商人、傳教士、科學人員相繼來台,測得的台灣形狀與經緯度已經非常接近目前面貌。
1854年美國培利准將叩關日本,造成日本開放橫濱港,培利艦隊回程航行香港時,途經台灣,繪製了一張「福爾摩沙雞籠東方煤礦分佈圖」。魏德文說,「工業革命前,西方船隻靠風帆推動;蒸氣機發明後,改用蒸氣發動,動力來源就是煤礦。為了預防船行途中煤料燒完,英、法、美船隻每到海外一地,一定會探測當地礦源並繪成地圖,這張煤礦分佈圖是美國人有關台灣的第一張地圖。」
多年專研地圖,讓魏德文習慣從圖像資訊來觀看外人如何理解台灣,他手上甚至有一張大陸解放軍於1962年印製的台灣形勢圖,圖上標明台灣由南而北各地駐軍、港口、油田等資訊,可以印證當時兩岸箭拔弩張的氣氛。
魏德文收藏的上千張古地圖,有歷史書上說不盡、講不完的故事。這些經歷4世紀之久手工紙印製的古地圖,平時平躺在辦公室與家中的木製圖櫃中,並用中性卡紙配框夾好,以防酸化泛黃,整理起來費時費工,但堅守「一定不會讓古地圖再流散」的原則,只為建構另一頁教科書上少有記載的台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