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以來,「背著書包上學去!」代表一個孩子進入另一個成長階段,可以走出家庭、步入學校。然而,如今「入學」不再是定律,強調多元、自由的台灣社會,已允許孩子在家自學,「家庭即學校」的時代已然來臨!
台北市溫州街巷弄中,全職媽媽呂基華正帶著孩子們朗誦莊子〈逍遙遊〉,小自兩三歲,大至十餘歲的十幾個孩子,看似「有口無心」地大聲唸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黑板上寫著他們今天的課程還有論語、唐詩、英文聖經。
苗栗頭份鄉下,陳謝祺的牙醫診所中偶有病人上門看診,但大部分時間裡,診所傳出的不是刺耳的機器鑽牙聲,而是八歲半女孩陳宥瑄的琅琅讀書聲,「現在我的收入減半,全心放在孩子身上,」陳謝祺說。
現在不是寒暑假,這些孩子卻不必像一般學齡兒童「背著書包上學去」,而是在家接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也就是俗稱的「在家自學」。
根據「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統計,目前全台在家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孩子將近有兩百人。他們之所以能在家自學,除了有「與眾不同」的父母外,還拜法令鬆綁之賜。
台灣的義務教育始於一九四三年,光復後,為了確保每個國民都能受國民教育,在民國三十六年頒訂「台灣省學齡兒童強迫入學辦法」,民國七十一年頒訂「強迫入學條例」。

小時不讀經,更待何時?師大附中國文老師高瑋謙為把握孩子語文智能發展的黃金時期,與妻子在家教孩子讀經。
不再強迫入學
隨著時代進步,教育多元化呼聲不斷,教育政策也逐漸鬆綁。民國八十八年修正的「國民教育法」第四條明定:「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同年六月公佈實施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條更明確指出:「國民教育階段內,父母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從此,在家自學正式合法化,選擇在家教育的人數也逐漸增加。以申請人數最多的台北市為例,今年申請案件就增至八十八件。
其實,早在「教育基本法」通過實施前,台北市已首開先例試辦「在家自行教育」。民國八十三年,在台北市政府舉辦市長「與民有約」時,幾位家長提出一份在家自學的請願書:「我們是一群為了親自教養下一代而放下工作的全職母親,即將面臨孩子入學年齡。但是目前社會風氣敗壞,連帶學校風氣敗壞,已經嚴重影響學齡兒童求學的環境。譬如,小學裡充斥著電動玩具、金錢交易、暴力、勒索、結黨、炫耀、色情漫畫,我們的子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受感染而潔身自愛,實在難上加難……」。在北市教育局邀請學者專家討論研究後,台北市在八十六學年度開始試辦「在家自行教育」。

牙醫師陳謝祺自己按部就班教導女兒,他對在家教育極有信心。
我的孩子不上學!
事實上,在家教育在美、英、紐西蘭、澳洲等國已行之有年。十八、九世紀,西方國家為了厚植國力,開始實施義務教育,但學校教育卻出現許多弊病。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鄭玉卿指出,一九六○年代西方盛行主智主義,學校為提升學術水準,重視學習效率,反倒造成戕害學生自發性、好奇心、創造力,與壓抑學生學習興趣、貶抑兒童自尊及人格發展的不良後果,於是許多父母拒絕讓孩子上學。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授林天佑指出,美國最早提出在家教育的主要理由是基於宗教因素,家長對公立學校無法提供適當的宗教及心靈教育感到不滿。後來,越來越多人因為校園暴力事件、教育品質低落、學生學習壓力等因素,決定讓孩子在家教育。經過爭取,在家教育在美國各州紛紛合法化,並已成為眾所周知的另類教育模式。
根據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楊巧玲的研究顯示,在家自行教育已成了美國近年快速成長的改革運動。一九九三年,在家教育在美國五十州都已合法,人數也與日俱增,從一九九○年的三十萬人,增加到一九九九年的一百五十萬人,約佔學齡人口的百分之二。
我國自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到學校受教育是每個孩子應享的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台灣的爸爸媽媽為什麼又要放棄孩子的權利義務,選擇讓孩子在家念「私塾」呢?
「西哲湯恩比直言,唯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在科學的時代,以人倫教育施於少年,養蒙以正,養正以德,似為當務……。中土教育理論之正確性、易行性,古典教材之優越性、包容性,深度廣度兼具……。請成全後學『拾古傳家』之志……」以上洋洋灑灑、言之成理的內容,出現在牙醫師陳謝祺為女兒提出的在家自學申請書中。

「在家自學」也是在生活中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可以透過日常操作體現其中精神。(蔡智本攝)
救救學校教育
陳謝祺曾經上書教育局長、立法委員,希望推動在小學成立「國學實驗班」,但都未能如願。
「窮則獨善其身,無法改變學校體制,只能在家自己教育孩子,」他強調,「糊里糊塗也就罷了,但既已知道了它的好處,就非走這條路不可!」他說。
「為了圓一個教育的夢,」師大附中國文教師高瑋謙讓小學四年級的兒子高存誠在家自學。他說,希望孩子能在一個沒有壓力的情境下,自主而快樂的學習,成為品格端正而富有文化教養,懂得尊重、感恩與回饋,並且熱愛鄉土、關懷世界的人。
就像在家教育孩子的母親曾意婷形容的:「孩子就像一棵樹,需要父母的幫助,自小教導他順服,天天開啟他領悟,實在是含辛茹苦,有時也愁雲密佈,為要奠定他基礎,在家自學是我路……」儘管每位父母的動機不盡相同,但希望孩子好的心意,卻是有志一同。
孩子自己的意願呢?「上學很無聊!」一開始被學校要求每週上半天學的陳宥瑄說。小四開始在家自學的高存誠,每星期有半天回學校上自然和數學,被問起上學好?還是在家好?總是回答:「都很好!」
對在家自學的家長來說,學校教育難道一無可取?
高瑋謙引述五十年前教育家葉聖陶所言,認為學校教育是「以智毀德、以智毀體、以試毀智」。高瑋謙說,如今社會的亂象皆因缺乏文化教養而起,而新式教育卻越來越遠離文化教養。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夏成則形容現在的學校教育是「缺德教育」。他認為,國民教育階段是孩童知識的啟蒙期,也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期,符合時代需要的知識與觀念,以及正面積極的教導方式,對孩童的身心健康極為重要。
除了對學校道德教育不足感到憂心外,對於學校的教育形式、內容,部分家長也有不同的看法。
「現今教育沒有在適當時機教孩子適當的東西,」高瑋謙認為,這種教育體制下教出來的孩子,「小時候好像贏了全世界,實際上卻輸了一輩子。」
黃夏成則主張多元、均衡的身心靈全人教育。然而,大班制、統一教材、進度一致,以及分數評量為主的學校教育體制,造成學習效益普遍低落,更遑論全人教育。因此,他認為家庭才是全人教育最基本、關鍵的基地,「唯有在生活中教導,才是最接近真實的教育方式,才能恢復教育與生活、生命的關係。」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各學習小組,利用每週一次的聚會安排戶外教學,今天他們來到水博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認識水資源。
拾古傳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在家教育者都選擇讓孩子讀經。
民國元年,公立小學與中學廢除讀經課程,自此,閱讀古代經典成了大學中文系的專科,一般人少有機會和意願接觸。如今多位在家教育的家長要孩子放棄主流教育,「走回頭路」勤讀經典,讓許多人感到匪夷所思。兒童讀經的用意究竟何在?
「不讀經典的後果,便少了孔子與老子的『觀』,去看到人生的真情與世界的真相;也定不住每一個人可以認同與歸屬的『道』,一生價值美好的『名』也因而失落,」中央大學中文所及哲學研究所教授王邦雄呼籲現代人要找回經典的智慧。
推廣讀經不遺餘力的台中師院語文教育系副教授王財貴,不僅成立「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在「教育基本法」通過實施後,更積極鼓勵讀經兒童在家自學。王財貴認為,語文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本,其他如數理、空間、人際、內省等智慧都可以由語文能力帶動起來。而十三歲之前是語文智能發展的關鍵期,時機錯過,將永不再現。
部分認同此一教育理念的家長,唯恐孩子錯過了黃金時期,毅然決然為孩子申請在家自學,高瑋謙、呂基華夫妻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們不願意孩子到學校去「浪費時間」,趕緊幫小四的兒子申請在家自學。
「父母這樣辛辛苦苦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望子成龍?」任教於師大附中的高瑋謙說,現在讓孩子讀經是希望他不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國中、高中會越來越輕鬆。
推己及人,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讀經的好處,也為了讓兒子有共讀的友伴,呂基華在溫州街主持了一個讀經班,課程安排以經典教育為主,才藝教育和學校課程為輔。經典教育的教材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詩經》、《禮記》、《唐詩三百首》、《聖經》、《莎士比亞》,與柏拉圖《對話錄》等中西經典名著。

多元化的時代,學習不限於校園,為人父母者在忙碌之餘,別忽略了自己該扮演的身教角色。
也是生活態度
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家庭中,基督教家庭的比例甚高。對「慕真在家教育協會」中六十個在家教育的家庭而言,在家自學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他們相信,教養子女是神託付給父母的天職,不應由政府或學校擔負所有的責任。因此,慕真在家教育協會鼓勵父母在不違背政府法令的原則下,全職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黃夏成指出,傳統制式的「生產線教育工廠」,無法滿足個別生命成長的需要,二十一世紀的孩子,需要「量身定做」的教育。
民國八十九年,慕真正式由在家教育團契登記為協會,理事長范壽康、馬卓群夫婦表示,在家教育不光是「留孩子在家裡念書」,而是「全家人一起活出主耶穌的樣式」。他們視在家教育為一種生活革新運動,希望能為國家社會注入正面積極的影響力。
「我們一家人已經有四、五年不曾買過一件新衣服,」黃夏成說,因為在家教育的家庭只有一份薪水,因此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非必要絕不浪費。
在教育理念上,慕真講求「身教」與「學習型家庭」。黃夏成指出,「父母是第一對學生,子女是學弟妹,」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將各地的在家教育家庭組成「學習小組」,提供教材,並舉行定期聚會,教導家長們用「統整」的概念,以一個主題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起來教導孩子。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根據西門國小校長方慧琴的調查研究指出,「在家教育的確具備了教育即生活、學習型家庭、親子關係親密、個別化、適性化教育等等學校教育所缺乏的優點,」但在家教育與主流價值不同,也引發不少疑慮和討論。
一位小學老師說:「學校教育在功能上是積極正向的,我無法接受有人認為他們的孩子進到學校一定會受到傷害與凌虐。」
對於外界質疑在家教育有如將孩子保護在「無菌室」中,可能導致孩子缺乏社會適應能力,在家教育者另有一套看法。
「兒童在人格形塑的階段當然應該要保護,」高瑋謙說,等到孩子信心和抵抗力足夠了,才能反過來善化社會,而不是被社會同化。
「所謂的群育只是一種模糊的想法,」黃夏成認為,在台灣高密度的生活環境下,人不可能與群體隔離。更何況學校中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是一種和社會現實脫節的狀況,「學校的學生才需要適應社會,」他說。
此外,「非專業」的父母是否有足夠能力教導自己的孩子?更是一般人對在家教育最大的疑惑。
「不是先具備什麼,而是帶著孩子走,碰到任何困難與孩子一起面對,」呂基華認為,只要有正確的心態,在家教育人人可為。「其實,父母只要引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成功了,」她說。
也有人懷疑家長們的動機,認為他們有某種宗教或意識型態上的「偏執」與「狂熱」。
教女兒讀佛經、四書五經的陳謝祺,遭遇的阻力就不小,家人、親友、學校、輿論似乎都對他質疑,「讓孩子學佛就已經很奇怪了,更何況沒有去學校上學,」他說。面對外界的質疑,陳謝祺的信心絲毫不曾動搖,他堅定的認為,自己帶孩子走的是一條正確的路。
不過他坦承,同時扮演父親和老師的角色,確實不易,「古代易子而教,唯恐自己過於嚴厲,難免『傷恩』,」陳謝祺說,扮演雙重角色只是暫時階段,最終他要為女兒找到一位高明的老師。
根據方慧琴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家自行教育的主要教學者是母親,每天正式上課的時間大部分為四到五小時。母親要同時扮演教師、家長,身兼數職的情況下,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黃夏成綜合各家的經驗,歸納出些警訊,包括:父母累垮了、忽略全人發展的均衡性、缺乏自律造成拖延、難以在「有彈性」和「持之以恆」間取得平衡,以及無法在「過多支援」和「過於孤單」間取得平衡等等,提醒在家教育者小心防範。
不瞭解、預設立場,是一般人面對「與眾不同」者容易產生的偏見,抱著好奇與不解的心情參與在家自學訪視工作的方慧琴,經過到府深入瞭解後,不禁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有緣與他們認識,瞭解很不一樣的『老師』和很不一樣的『父母』,心中有很大的感動,」方慧琴說。
夢裡也會笑
雖然在家教育漸被肯定,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仍有許多盲點待克服。
「教育基本法」公佈實施後,目前已有十五個縣市擬有「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相關辦法,只要家長研擬教育計畫書,依法向學校提出申請,通過審核即可。但黃夏成指出,許多縣市至今空有辦法,行政體系仍未建立,甚至還有學校未曾聽聞,或認為此辦法不可行。
負責台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業務的教育局第三科股長湯雪娥指出,現行辦法仍不夠周延,對於在家教育沒有提供指導、支援、檢視等應有的協助和規範。她指出,雖然家長非常用心想完成某種教育目標,但仍須要專業介入。
方慧琴也指出,現行法規並無一套適用於在家自行教育的基本學力測驗辦法,做為供自學兒童隨時回歸校園的依據。
不過在家教育的家長們並不期待來自體制教育的「指導」,對將來回學校課程的銜接,也多半不擔心。
陳謝祺坦言,女兒很可能永遠都上不了學,但他不以為意,「與其在別人掌控下,不如回家自己煩惱,」他認為只要培養孩子基礎的能力,女兒將來有能力作學問就行了。
「想到都會笑!」陳謝祺如此形容他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女兒的心情。「孩子將來的心胸、視野絕對超過我,」陳謝祺說,自己家中有個「績優股」,怎能賤賣?「我願意做墊腳石,把自己奉獻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