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新時代」的來臨既不是指未來台灣地區的政治變遷,也不是將來的經濟發展,雖然兩者在一九八○年代的後半期均已蓄積相當大的變化能量,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這一篇文章所要討論的是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結果,指出日據時期以來的人口轉型不但是由死亡與生育率之先後大幅下跌所構成,而且涵蘊著人口年齡結構的劇烈變動。由於台灣地區的死亡與生育率均已迫近低限,未來影響人口成長的主要因素要為周期性的變動,而人口變遷能對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或國民福利水準產生重大影響者,主要為未來的人口年齡結構。簡言之,台灣地區在一九二○年至一九八○年間,由於人口轉型的過渡現象而經歷快速的人口成長,嬰幼兒及未成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逐年上漲,一九八○年以後則因生育率長期降低至替換水準以下,老年人口比重開始快速上漲,預估於公元二○二四年前後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台灣地區總人口百分之十六(約四百萬人),合每四個廿至六十四歲的生產力人口負擔一個老年退休人口的生活所需。如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均由社會來負擔,而且假定每個老年人的生活水準等於生產力人口(包含勞動與非勞動人口)的平均水準,則養老單項支出就換算為生產力人口平均所得百分之廿五的稅率。如果每位老年人每月領取六千元的養老給付(當然遠不足於生活所需),則於公元二○二四年時此項支出總額為二千四百億元,約為今年政府總預算二分之一。
這個「新時代」是低死亡率與低生育率的時代,也是人口老化成為主要經社問題的時代。台灣地區的壽命水準已經迫近已開發國家的水平而趨向於停滯發展,生育水準方面於一九八六年時淨繁殖率為0.7841,表示如果為每個女人都依據當年的生育率分佈來從事生育,平均一生只產生0.7841個女兒,已經是遠低於使人口自行替換的生育水準,而生育率仍然持續迅速下跌中。用一些「江湖預言」來描述這種生育行為,「長此以往,台灣不但要面臨人口衰退,而且將要滅種。」人口成長(或衰退)雖然不是特別複雜的現象,卻顯然不是一般江湖術士所能瞭解的現象。我們當然不能(也不願)預期台灣地區的生育率能夠維持「長此以往」或甚至於繼續下跌,雖然政府的人口政策公開宣稱要讓生育率「更加速下跌」。由於自年齡底層加入人口的嬰幼兒數量自一九八○年以後已有明顯遞減的趨向,而過去數十年中出生的大量尖峰期人口將於未來數十年內陸續步入老年,可以合理預期老年人口比重將於未來加速成長,而且生育率下跌的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則人口老化速度愈快,最終水準愈高(也就是老年退休問題愈大)。雖然這不是一個複雜的算術問題,而且計算時必需使用的重要數據已經存在,也就是說到公元二○五○年為止的老年人口都已經出生了,政府各部門與一般人卻均執著於所謂的「人口壓力」,或者沒有人願意考慮四十年後的問題,以至於學者一再呼籲而此項發展卻未受到應有的注意。
有人(大部份是經濟事務官員)認為人口老化不是問題,因為到時國民所得遞升,養老支出當可降低為所得中不重要的一部份。這種意見中比較愚蠢的版本是以為公元二○二五年的老年人可以生活在一九八五年,而所得者夫妻子女則能獨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比較聰明的說法則假定政府與民間都能及時調整投資,累積足夠的資金與技術,發展適當的人力組織以應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對於後面這種見解,鑑於歐美國家已經遭遇的問題,以及台灣地區人口老化速度大於而且最終水準高於歐美地區的「事實」,我們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也有人認為適時調整生育水準即可緩和人口老化的速度與幅度。姑不論人口生育的行為是否能像汽車油門一樣快慢隨意自如,適當的時機似乎已經在迅速消逝中。一九八○年以後快速遞減的新生嬰兒數量(減幅達百分之廿以上)將於公元二○○○年以後進入生產力年齡,屆時及齡退休的老年人則均出生一九三五年以後,當嬰幼兒數量因死亡率大幅下跌而劇烈增加的尖峰人口。正由於政府及民間都無能對人口的長期變遷做充分瞭解,而至少於人口政策與生育行為上「及時因應」,筆者雖很願意卻不容易相信政府與民間能及時調整投資發展適當的技術與組織。
人口老化不只帶來退休養老問題而已。戰後台灣地區生育率之大幅快速下跌也涵蘊著子女人數減少的趨勢,上述的淨繁殖率換算為每對夫妻擁有不到一個兒子。(或是不到一對子女),明顯不同於目前「有幸」能與成年子女同居者的家庭狀況。目前有成年子女的父母多不是目前生育子女的父母,都擁有二個以上的兒子,則於老年退休時對子女家庭所帶來的「壓力」就少於只有一個或甚至沒有兒子的父母,尤其是在政府拒絕所得移轉(由稅收等公共收入補貼老年支出)的條件下。當然家庭問題不止於財政一端,但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飲食衣著醫藥無力支付時,也有可能併發其他情緒性或道德性的問題。隨著人口快速老化,有理由預期國人一向引以為傲的「家庭倫理」之崩解。但是人口老化還涵蘊著更多的問題,比退休養老問題更早發生而影響更容易看到的是勞動力老化及衰退所帶來的問題。其實目前台灣地區已經歷著年輕勞動力之欠缺,尤其是在對年齡較敏感的產業中,例如建築業及成衣加工業。勞動力短缺及老化勢將擴及各個產業,而解決之道當然不外乎增加技術與設備之投資,同時則工資上漲也不容易避免。換句話說,廉價的服務與產品已隨著新時代之來臨而成為歷史,如果經濟轉型成功(非成功不行),則一般人所多賺的錢當中,將有很大的一部份要拿來支付水漲船高的勞務與產品價格。
(本文作者現任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