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
本期要報導的是,雖屬私立,卻擁有一級教學醫院的高雄醫學院。
冬季的南台灣,豔陽照得人渾身暖洋洋。
高雄醫學院的校園裡,大王椰子樹迎風款款輕擺,聖誕紅開得正嬌豔,草坪一片油綠,網球場上正你來我往地廝殺……。
這片承平景象,叫初抵高醫的外來客不禁嘆道:「這那是醫學院?簡直像一座公園嘛!」
再耐下性子觀察一回合,就稍能窺出醫學院的影子了:穿白衣的準醫生神色匆匆行過,全副武裝的準護士準備到醫院實習……。
「唉,心事誰人知!」一位醫學系四年級的同學露出「你有所不知」的複雜表情:「醫學院功課壓力太大了,如果學校又小又醜,那日子可怎麼過喲?」
言下,迂迴地肯定了他們棲身的環境。
而高醫畢業的校友,如發明鳳凰人工心臟而馳名世界的鄭國材、國內第一個發展試管嬰兒成功的張升平、實踐家專校長謝孟雄、旅美醫師高資敏、甫當選連任立委的洪文棟……,也為母校帶來不少光采。
從「勵學大樓」的會議堂眺望高醫校園,景緻頗佳。(鐘永和)
發配邊疆下南台灣?
「雖然位於南台灣,學術風氣卻不會打折扣」,這是高醫人頗為自豪的一件事。
許多新生考上高醫,本來以為被「發配邊疆」,註冊時內心「淒風苦雨」,等到入學後慢慢認清了環境,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才倏然落下。
想證明高醫的研究環境,不妨看看這些紀錄:
以七十二年為例,所發表的研究論文有一百七十一篇、著作十二冊、學術演講三百七十題,這些都由校方匯編研究報告摘要,無形中也刺激了老師間的良性競爭。
七十四學年,高醫獲得國科會與衛生署及其他機構研究補助,經費高達二千二百萬。
七十五年,藥學系教授盧盛德以生物鹼的研究,獲得國科會生物學科的傑出研究獎助金,是私立學校中唯一得獎者。
此外,高醫與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科學中心亦從事學術交流,互派醫生或教授講學,高醫亦派員前往考察和進修。
圖書館堿糷@千三百種的醫學期刊,是目前國內圖書館中最多的;「國際百科」的設立,使師生能透過電腦連線系統,在短時間內得到國際的新資訊。
看來,無論在資訊的獲得或學術交流上,高醫並不因地處南部而受太多影響。看來嚴肅的謝獻臣院長談到這點,幽默地笑道:「不能算是『土包子』啦!」
高醫視廳中心攝影棚的設備可不是蓋的;將特別學科上課情形錄製下來,日後可供作教材。
南部醫療重鎮
而細數高醫成立的淵源,也正是因為昔日南部缺少健全的醫療系統。民國四十三年,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長的杜聰明博士,有鑒於南部地區缺乏醫師,倡議在高雄創辦一所醫學院,在當地望族陳啟川的慷慨捐地下,高屏地區第一所最高學府終於成立。
十月,第一屆六十一名醫學系的學生,參加了在愛國國小禮堂舉行的開學典禮。沒有一本圖書和任何儀器,就這樣開始上課。
當時,台灣全省僅有台大醫學院和遷台不久的國防醫學院,高醫這支生力軍的加入,是南台灣十分轟動的一件盛事。
但是,私人興學,又何嘗是件易事?
學校剛創設,由於校舍尚未完成,只好寄人籬下,借用愛國國小的禮堂。第一屆校友,也是現任教務長陳瑩霖回憶:「禮堂的二分之一上課用,四分之一是餐廳,四分之一是寢室,各間以木板簡陋地隔閡。記得當時有位膽小的同學,半夜起床上廁所,正巧遇到小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拿起腳上的木屐猛敲木板求救……。那時沒有運動場,體育課就由杜院長帶隊,搭公共汽車到西子灣游泳……」
當年家徒四壁的克難環境,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已入佳境。
而今,樓房一幢幢落成,附設醫院開幕,核子醫學大樓竣工,設有攝影棚、控制室等設備的視聽教學中心也開始提供服務……。
高醫附設醫院是一級教學醫院,能提供高醫人良好的學習環境。圖為斷層掃描室。
上課是享受
而學生上課的全部大小講堂,也都裝設了中央冷氣系統,堪稱「大手筆」。
吹冷氣,成為高醫令人羨煞的一大享受。
「恐怕會寵壞學生吧?」有人不以為然。謝獻臣院長提出解釋,由於醫學教學經常使用幻燈機,放映時必須拉窗簾、關大門,加上高雄熱情的天氣,室內燠熱且空氣不暢,因此校方才決定安裝冷氣「配合」教學,提昇師生的教、學效果。
「以前中午上課還會打瞌睡,現在被『凍』醒了,只好用心聽講」,一位頑皮的高醫人說,而且,再也不怕蚊子叮了。
醫學系的一位女同學表示,由於教室冷氣強,男生不復從前穿短褲、趿拖鞋的邋遢相,「為了保暖,男士們的服裝儀容整齊多了。」
高醫附設醫院擴建完成,光鮮明亮的環境令病人耳目一新。這是婦產科病房的長廊,像不像畫廊?(鐘永和)
有力的靠山
私立學校在經費上,較難獲得政府的大力補助,而地方團體的捐獻亦十分有限,一切只能自求多福。以「院」(醫院)養「院」(學院),是高醫目前的經營之道。
高醫附設的中和紀念醫院,素有「南部的台大醫院」之稱。它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私立一級教學醫院,與台北的台大、榮總、三總齊名。
由於醫療品質好,即使收費略高,求診病患仍然很多。尤其在去年十月,擴建的新院廈三、四期工程完成後,病患得到更好的服務,一位隨著舊病房遷到新大廈的病友形容:「好像從公寓搬到觀光大飯店。」
蒸蒸日上的業務,不但使醫院得以擴大設備,增添人手,也是高雄醫學院得以繼續發展的活水源頭。
「老實說,醫學院設備、儀器的擴充,和教授的薪水,多半是由醫院的盈餘支付的」,醫學院謝獻臣院長並不諱言。
與高醫附設醫院被稱為「南部的台大醫院」相應,高醫人也有「台大醫院的嫡傳子孫」之稱。
原來,當年創校的杜聰明院長除自己出身台大外,南下時也號召了不少台大的醫師、教授到高雄「打天下」,教出許多「徒子徒孫」,醫學系主任黃德揚就是「長老」之一。
在學校通往醫院的迴廊上,剛考完期中考的高醫人互相交換心得,大念苦經。
有獨特的「個性」
「雖然如此,高醫仍然有自己的特色」,他認為,高醫「短小精悍」、衝勁十足。
高醫設有醫學(分七年制及學士後醫學系)、牙醫、藥學、護理、醫學技術等科系,及醫學、藥學、牙醫系研究所。
其中,牙醫研究所碩士班於民國七十四年設立,是國內第一所牙醫學的研究所,除了更上層樓鑽研牙醫學外,也為國內培養這方面的師資。
設立醫技系則是為了要促進醫學相關技術學的發展,並培植醫院、公共衛生機關或工廠衛生檢驗室所需的人才,包括醫事技術、放射線診療、核子醫學技術人員。
在醫學系的教學上,高醫特別注重「倫理醫學」課程,過去是選修,現已改為必修。
「每種職業都有它應守的倫理,對醫護工作人員而言,更是重要」,醫學系主任黃德揚說,身為醫師,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須以病人的健康為第一優先,這就是醫學倫理和道德。
比如說,須開刀治療的病,醫生用其他方法來治,致使療效不佳、又增加病人痛苦;或是正在成長發育的小孩生病,醫生為了加快療效,使用妨礙病患正常生長發育的藥物,都違反了醫學倫理。
下課後,同學一把攔住教授,請教「疑難雜症」。(鐘永和)
比技術更重要
「醫療和一般商業不同」,黃主任指出,一般交易給錢拿東西是理所當然,醫療卻不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要放進去很多愛心!」
由於這是一門較抽象的課,教授們必須費心設計考題,測驗同學瞭解的程度。一般都以申論題方式讓學生自由發揮,像醫療法立案通過與醫療倫理的關係、試管嬰兒與醫療倫理……等。
除了系所外,高醫還有三個極富特色的研究中心。
「熱帶醫學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且和世界上熱帶地區的國家維持技術合作、經濟關係和文化交流;高醫位處台灣熱帶地區,研究熱帶醫學,可說是「當仁不讓」。
什麼是熱帶醫學呢?
高醫有「高雄體專」的別名,不會打網球?——那真是落伍了!(鐘永和)
為熱帶地區「看病」
「它並不是研究熱帶病,而是研究熱帶地區的疾病」,研究中心教授陳瑩霖指出,除了霍亂、鼠疫、天花等熱帶地區容易發生的急性傳染病外,像高血壓、糖尿病這些不分地域的病也是研究項目。
例如:一般來說,同樣是高血壓病人,熱帶地區由於天氣熱、人們發汗機會多,因此鹽分的攝取量可以比寒帶高,對食物的控制就有不同。
此外,寄生蟲疾病在熱帶地區也較受重視。高醫附設醫院就設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寄生蟲特別門診」。
研究中心和門診的「聯手出擊」,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台灣南部有許多「中華肝吸蟲病」患者。
這種寄生蟲寄生在人體的膽管。由於膽管很小,蟲把膽管塞住,使膽汁無法發揮幫助消化的功能;而且膽汁滯留在膽管內,被吸收到血液,流至全身,病患便會有黃膽的現象。
經過診療和調查研究,發現病患集中在美濃地區;深入探究,才知道一般人多吃海水魚類生魚片,而美濃多為客家人,每逢喜慶宴會,卻嗜吃淡水魚類的生魚片;這些美味的淡水生魚片體內,就藏著致病的「罪魁禍首」。
棒球場後的建築:正是素有「南部台大醫院」之稱的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鐘永和)
「啄木鳥」找「麻煩」
不久後,研究中心又注意到,屏東地區的客家人,罹患這種病比率頗高。於是調度大批相關「人馬」,開始「辦案」:流行病學者研究中華肝吸蟲病在台灣蔓延的範圍,找出病患,並予其衛生教育;內外科一同觀察患者是否引起膽結石;生化組研究如何以最容易的方法檢驗,藥理學組負責找到最有療效的藥物治療……。
高雄是個工業城市,工廠林立,難免帶來汙染和職業病。高醫「工業衛生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就是對工業中毒、意外災害、空氣汙染、噪音……等問題加以研究,尋求公害的預防措施。
有人說,工衛中心就像是工業界的一隻「啄木鳥」,啄出隱藏在樹中的「問題」。
「鉛中毒」研究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鉛的毒性大,也是工業上汙染較嚴重的化學物質之一,先進國家對它做了很多研究,在國內卻很少見。
於是自民國六十八年起,研究中心針對高危險群,逐年展開調查研究。高危險群包括鉛蓄電池工廠工人、油漆工人(紅丹漆中含高量鉛)、舊船解體工人(切割船體時與含有鉛的船底漆接觸)、交通警察(高量吸入汽車排氣)……等。經過檢查,這些人體內的鉛含量都比一般人來得高。
在政府每年舉辦的工業衛生研討會上,學術機構、政府行政單位、工廠業者共聚一堂,對「鉛中毒」的研究結果提出因應之道。例如,責成勞工體檢切實施行、予勞工衛生教育(如吃東西前必洗手、工作服別穿回家……)、改善工作環境……等。
此外,中心已發表的論文還包括:「背部疼痛與職業關係」、「粉塵作業員工,塵肺症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等。
趁著行人稀少的時候,在此處歇歇腳、KK書。
天然物是重要的醫藥資源
植物、動物、礦物等天然物具有醫療疾病的藥效,自古至今皆有所聞,但是那些有效?為什麼有效?如何使用?……卻沒有定論。「因此,高醫成立天然藥物研究中心,希望能開發天然藥物資源,並研究天然物的活性成分化學結構及生物活性,進一步探討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懸案』」,藥學系主任曾誠齊說。
高醫還辦理醫師、牙醫、藥師及專門科醫師的繼續教育,供專業人員在職進修。
其中,在藥師繼續教育中,還設補修生藥課程,先後已辦了二期。
藥學系副教授林俊清強調,補修的中藥概論、本草學、方劑學、炮製學,均是「古方新解」,教材也重新編過。
他指出,古代方劑學只講藥方和劑量,現代的解釋卻不止於此。以十全大補湯為例,就要分析它在免疫學方面的功效、治療癌症的效果。所謂「陰陽學」,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細胞學。
沒修過這些科目的藥師,如今補修這方面的課程,日後就可在藥局販賣、調配生藥。
校友會,不是蓋的!
高醫約有七千名的校友,人數雖不是最多,但組織嚴密,且十分活躍,國內有許多據點,國外的分會也頗具規模,用「陣容堅強」來形容,應不為過。
「小國寡民的學校,容易培養出休戚與共的情感」,附設醫院副院長劉宏文也是校友,他指出,過去由學校拉拔長大,等畢業後羽翼漸豐,自然願意回頭來「反哺」母校。
目前,高醫的「三長」都是校友,專任的三百多位老師中,也有極大部分是自家人。
除了人力,在物力或精神上的回饋亦十分可觀。
像校園媞}亮的校友會館、圖書儀器、獎學金……,都是校友送的禮物。校內的刊物如南杏、坩堝、高青、思潮……,亦闢有相當篇幅的校友專欄,許多熱心校友從世界各地捎來訊息進行「通訊指導」,提供出國進修的經驗、申請學校的秘訣,儼然「留學信箱」;這番苦口婆心,高醫人「聲聲入耳」。然而,也有不少過來人勸告同學們,功課雖然重要,但也不能變成唸書的機器,適度地運動、參加社團活動、談戀愛……,仍屬必須。
不勞前輩費心,為了紓緩緊張的情緒,高醫人課餘最熱中的活動正是運動。走在校園,常可看到高醫人拎著網球拍,優雅地展現身手。
「高雄體專」
網球,可算是高醫最風行的運動了。當初為什麼盛行,如今已不可考,但目前最現實的理由是:「考試規定要考嘛!」因此,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得上場。
「這好啊」,醫學系三年級的洪泰和反問:「你不覺得打網球看來很有君子的風度,縱橫全場的樣子很神氣嗎?」
醫學系系會長張朝凱在旁補充:「有人封高醫為『高雄體專』,恐怕就是打網球打出來的名號!」
在課外活動方面,三千多名學生,七十四個社團,算是蓬勃。
雖然有人認為,大致說來,南部學生的個性作風較樸實、保守,但比較起來,高醫人屬於活潑、開朗型。「辦社團活動,都是同學自己去接洽、探路,訓導人員很放心『放牛吃草』」,訓導長蔡義弘舉例,像土風舞比賽連續獲得南區冠軍,或是幼幼社、國醫社每年寒暑假到偏遠地區從事醫療、衛教服務,都得到不錯的口碑。
若有機會參加校際活動,高醫人也力求表現。醫學系系會長張朝凱去年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第八屆亞洲區醫學生會議,除了大作國民外交外,他還得到院方的支持,爭取下屆會議在高醫舉辦。
智慧型女生令人敬畏
過去,高醫陽盛陰衰,若要舉辦大型的聯誼活動,必須向高師、文藻等學校「調兵遣將」;如今,護理系皆是女將,「紓解」了許多不方便。有人打趣,龍配鳳、醫生配護士,倒是很理想。
有些男士對高醫的女生卻另有看法。一位醫學系的男生覺得醫學院女生頭腦好、功課棒,屬智慧型的女子,「可惜」個個看來就像女醫師、女牙醫,「凜然不可侵犯」。
「我們班男生覺得我缺乏文學院女生的『味道』,還募捐籌錢為我買裙子,真是太過分了!」牙醫系二年級的王惠娟覺得好氣又好笑。
由於宿舍有限,大部分同學在學校四周租房子,附近的廟口、山東街,成了學生課外生活的集散地。「他們功課重,唸書經常熬夜,不管什麼時候都有人到街上吃宵夜點心」,一名店家說。
住在宿舍的人,也採輪班制作業,「我們班的女生好厲害,一個要睡時叫醒另一個,夜夜燈火不熄」,醫學系二年級的吳介山對系上女生充滿推崇之意。
「念到越高年級,越捨不得畢業」,一位醫技系同學說。另一個護理系的女同學應和著,神色認真地說:「你知道,我們學院不算最大、最好,但我們利用有限的資源,朝正確的方向,作快速的發展。」
有位醫學系高年級的同學在評估自己的學校時,中肯地說了一句:「很有『未來性』。」
如果,連學生都這麼胸有成竹,高醫想要走下坡都不太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