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歸國,像個燙手山芋?求職碰壁、到處甩來甩去。」這是前年二月,刊登在中國時報的一則新聞標題。
新聞內容是說,有一名台大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稻米育種博士,在學業完成後束裝返國,沒想到卻到處找不到工作。
青輔會大門,永遠為留學生開。
學人不幹了!
報導說,這位學人畢業時,巴西政府曾以年薪五萬美金和住宿等優惠的條件「下聘」,但他因為急於返國,而放棄了這個機會。
回國後,他請求青輔會推薦到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屏東農專等學校任職,不幸三個機構都以「教職無缺」回覆,後來他聽說當時的農復會有個「稻米研究所」,正好「技正」職出缺,趕緊跑去應徵,沒想到卻以任用資格不符被拒絕了,最後他在台南的亞洲蔬菜中心找到工作,但得食宿自理,算算收支,覺得很不划算,一氣之下,再度赴美。
據報導,這位學人的「玉米稻米育種研究報告」,在國際間相當受重視,名列「一九七九年美國科學名人錄」,他的太太是伊利諾州立大學的農業化學博士,已經在威州政府農業部門工作,當他偕同丈夫返國時,也同樣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
國建會使學人與國內各界「面對面」接觸。(唐根禮攝)(唐根禮攝)
留學生就業型態改變
留學生在我們的社會裡,一向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政界及企業界裏就有很多耀眼的人物,像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台北市議長張建邦、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裕隆工程中心主任朱信及水產食品研究所所長孫寶年等,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罷了。
近年來,留學生的就業型態似乎正在默默地改變當中。改變的因素之一,是留學生的人數多了。
根據青輔會統計,民國六十年以前,我國留學生回國總數,僅有二千三百多人;六十年之後,人數大增;到去年六月止,已有一萬多人回來,十年來共成長了四倍。
但這卻不表示,國內的「人力市場」也隨留學生增加而擴大、調整。據青輔會第四處的統計資料顯示,人力的供需間有明顯的脫節現象。(表一、表二)
近幾年來,留學生的就業市場究竟改變多少?
青輔會表示,十年來回國留學生的流向,約可分為幾個部分:以就職的單位來說,大專院校遠遠拋開其他機構,吸收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留學生;其次是自行創業或就業,然後是民營機構、政府機關、公營事業和研究單位。
依照青輔會從六十七年開始做的人力調查及留學生實際任職情況的統計顯示,政府機關(含公營事業)的需求量,這十年一直在穩定地成長,民國六十八、六十九年間尤「旺」,需要量遠高於供給量三倍以上;大專院校則一直在鬧師資荒,每年的供給量,總短少兩百人左右,這其中的缺額又多在私立學校。
民營企業的供需,顯示了相當有趣的對比,每年調查中所需的人數均遠比實際用的人要少,最高差距達廿一倍,證明民間吸收人才的潛力。
由此看來,留學生的就業市場好像頗為樂觀,但實際上卻又不是如此單純。
政界、企業界裡頭有很多耀眼的「留學生」。(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想搭就業班車?請早!
青輔會三處三科科長陳聰憲,根據他經辦業務的經驗指出,留學生的第一志願,通常是學校,但學校缺額,則多半在電子、電機、機械、資訊等科系,並要求具有博士學位者。而這樣的人才在國外也很熱門,「需求的人回不來,回來的人排不上班」,教育部高教司一名官員指出,這就是想進學校的人多,實際上又一職難求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青輔會表示,為爭取最好的人才,大專院校不大透過青輔會,而喜歡自己延攬,通常多由校長率訪才團,到海外去「搭線」,要不就經國外校友推薦,「往往『缺』一出來,人就有了」,陳聰憲說。因此,「圈外」的留學生比較難打入,使得供需更不平衡。
但這也有例外,中山大學剛復校時,一下子就延攬了一、二十位老師,還湊不足數;清華大學最近將成立語言學院,文科方面的老師,可以預料會大量需要。
私立學校的職缺,通常是比較多也較不易滿額,像淡江大學去年想用三位商學博士,就找了一學期,還沒有適當人選。
政府機關每年有一定的編制可容納留學生,這是它年年需求穩定的原因,但因為「留學生編制」有升遷及任用的管道的問題,如今各機關的名額都已十分膨脹,加上這兩年人事凍結,後來的留學生要進入政府機構,可能會愈來愈難。
國營事業因為經濟不景氣,在大量裁員的政策下,想容納留學生是十足的「心有餘而力未逮」。
剩下的就是研究機構了。因為資料的侷限,我們很難確知研究單位吸收留學生的數字。但據青輔會的報告,任職研究機構的人數,這五年來皆穩定地成長,每年要短缺兩百人左右;但國科會最高階的「特約講座」研究人才,近四年延攬的人數則明顯的下降,從廿五人減到十人。
大專院校教職是留學生最想去的地方。(鄭元慶)
民營列車開不動?
青輔會第三處處長蔣家興指出,觀諸先進國家的經驗,公營機構吸收留學生的名額,將一年比一年飽和。「這是很可預料的,當社會經濟情況改變,人才不可能全待在政府,流向民間,是必然的趨勢」,蔣家興說。
問題是,民間企業是不是已準備好了?
就在大前年,青輔會、國科會、教育部組成了一個訪才團,聯袂開到美國,希望能更直接地與留學生搭上線。
訪才團在行前作了一個人才需求的調查表,發給民間企業填寫,回收時,民間企業竟然只需要十四人。
「也許民間企業用人自己會延攬,但更大的可能,則是民間企業根本沒有具體的研究計畫與方針,自然談不上人才需求了」,一名記者事後這樣報導。
這名記者的看法,顯然是比較悲觀的,但實際上,這也可能與企業界的用人哲學有關。一名學者指出,國內企業多半看得很短,有了空缺才去找人,在沒有缺額的時候,通常不大能想像「非用留學生不可」的理由,對於特意去延攬,也就興趣缺缺了。這可能也可以部分解釋,青輔會的調查中,民營企業需要留學生人數如此少、實際用的又如此多的理由。
國內中、上游的研究發展人才不夠,亟待留學生投入。(鄭元慶)
民間企業也喜歡留學生
本刊委託中國民意測驗協會所做的問卷調查,也得到類似的結果。
針對「是否會優先聘用留學生?」的問題,民營企業答「否」的佔百分之卅六,「不一定」的,佔百分之五十七,但從調查的結果上看,企業界對留學生的評價,在專業技術、發展潛力、工作表現上都有十足信心,(平均百分之五十以上答比非留學生「好一些」),顯示企業界並不排斥留學生,這也可以從近年的一些發展得到佐證。
民國七十二年,行政院通過「加強培育及延攬科技人才」法案,決定以國防及策略性工業相關科技為重點,參考未來兩年國內碩士以上科技人才供需情形,來培育及延攬人才。
當時的預估是:國內在未來兩年內,需要一千三百個左右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八百卅二人,碩士四百五十四人。
人,得從兩個閘門入口:一個是立即培育國內人才,一是加強延攬海外人才。元月初才訂草案,四月間就有了迴響:一個包括獎助五百名重點科技碩士及博士班研究生的草案,在八個部會首長的催促下,就這樣誕生了。一些工商團體並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們願意捐更多錢,來鼓勵教授們做研究。
博士、有工作經驗、工科
國內企業界,向來少在培育人才方面做投資,「這已是一個開始了」,研考會一位官員說,在「腦力升級」、「技術升級」的道路上,民間團體將會愈來愈體會高級人才的重要。陳聰憲說,近年來青輔會所做的人力調查中,民間要求博、碩士的名額年年增加,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在全力加強產業升級的道路上,民間團體吸收人才的能力是可以預期的,問題是,國內到底需要何種人才?
據青輔會在六十八年所做「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服務狀況之調查分析」顯示,各單位需要的人才,以「具博士學位、有工作經驗」的最多,佔全體樣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顯示了此種人才的缺乏。去年青輔會三處所作的人力調查,也反映了相同的結果。
去年各機構(政府機關、民營企業、大專院校)共需博士四百六十一、碩士三百九十二人。實際回國的博士(向青輔會登記的)求過於供,只有二百一十一人;碩士卻供遠過於求,共有一千零八十一人回國。
專長方面,需求最多的是工科,共需六百四十六人,卻只回來一半(三百零五人),文科只需五十九人,卻回來了四倍(二百四十一人),其它如商科、農科,也有供過於求的情形。這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小組大前年的估計——未來十年內我將短缺機械、電機、資訊等工程人才,農科供應過剩,理科趨近飽和的預估結果相合。
讓留學生化洋為土
陳聰憲指出,目前國內最需要的,是平均年齡卅歲左右,有幾年做事經驗,「學已成而業尚未立」的年輕人才。「這些人回來後,可將國外所受的學術訓練『化洋為土』,轉為國內所需的技術與知識」,陳聰憲說。
清大理工學院院長沈君山在一篇文章也有同樣的看法。沈君山指出,目前國內科技發展需要一般科技、科技管理、市場、評估、前瞻等五種層次的人才,又可以年齡分為老、中、壯、青四代;青,即指上面所說的卅歲左右的人才。
「這類人才最看重的,不是待遇,而是前途」,沈教授指出,用人單位要懂得用他們的哲學,一方面用其才,另一方面要讓他們有機會常吸收新知,「不要讓他們積聚得不很深厚的『知識油膏』很快燃完」,沈教授說。
為拉回這批人才,政府歷年來在待遇的改進、人事制度的調整、研究發展工作的加強方面不遺餘力;以科技人員來說,行政院前年通過「科技人員管理條例」草案,明定科技人員任用得以文件審查及實地考試或口試方式進用,稀少性科技人員更可以不受雙重國籍,及公務員服務兼職的限制,方便了國際級科技人才的聘用。
其它零星條例如准許學人在海外出生之未成年子女持用外國護照、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以解決學人子女教育問題等,也都是此一政策的延伸。
今年留學生會失業?
在本刊抽樣調查一百廿一家公民營機構中,問及半年內對留學生的需要情形?答「是」的只有十五家,其中有六家填寫了用人的資料,有兩家用的人比較多,在十人以上;其餘為二到五人,對學經歷的要求,四家要碩士,兩家要博士;要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有三家;主修科目企管、經濟方面的佔了三家,工科有兩家;至於國別、性別、理想畢業學校則多半無限制。
在人數方面,青輔會對明年度的估計可能更為精確:政府機構(含公營事業)三百人、大專院校七百卅人、民營企業八十七人,總數為一千一百一十七人。與去、前年相較,增加約一百人。
如果依照前、去年留學生歸國人數來推算(分別為一千三百廿九、一千三百五十人),今年歸國留學生的供需,恐怕仍是不平衡的狀況。
面對這樣的現實,煩惱的可不僅是留學生,未出國門的畢業生、想要踏出國門的「準留學生」們,似乎更有一條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