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塊煎板起家
熟悉萬華舊時風情的柯得隆,常為萬華社區大學刊物撰文,介紹經歷清末貨物吞吐渡頭、日治遊廓藝旦文化、國府播遷多元族群聚落的艋舺興衰,也常應邀為學員做導覽解說。興致來時,客人或許也會聽到老闆講古,而母親阿猜嬤的擺攤歲月,正是艋舺的歷史故事之一。
二次大戰後,花樣的阿猜丫嫁入柯家,除了侍奉長輩、養育子女與操持家務外,也要協助婆婆的米漿攤生意,雖然辛苦,卻也練出一身好廚藝。
隨著6名子女相繼出生,婆婆年趨老邁,家中經濟負荷更重。1965年,阿猜嬤買下一塊2尺見方的鐵煎板,兼營油煎芋粿早餐,之後又增加米苔目、鰻魚酥,流動餐車由雙輪單爐擴張為四輪三爐,「芋粿嫂」的名號不逕而走。柯得隆小時常在天色微明時,被父母叫起幫忙引柴火、燒木炭、燃煤球。
1976年柯得隆退伍後,他建議母親終止早餐生意,投入人潮較多的午、晚餐與消夜市場。當時爸爸退休,兄弟姊妹們也大多完成學業,幫忙人手多,店內招牌食品水餃、牛肉麵,配上各式小菜與酒類,創造出生意高峰。
不過連續3年的晝夜顛倒生活與體力透支,雖然改善了家境,卻也賠上多位家人的健康,不得不放棄薄利多銷的大眾化路線,改由小弟披掛掌杓,與母親二人經營起海產攤生意,其他兄弟則各自出外謀職營生。萬萬想不到留守家門、照顧雙親的小弟卻因酗酒導致肝硬化,37歲就過世。新店面牆旁貼著一張柯家小弟6歲時與攤車合影的放大照片,默默述說著家人的思念。
爾後父母斟酌健康與體力,重起爐灶,並轉戰產品單純、流程簡易、節奏步調較緩和的各式甜湯與鹹圓湯。1982年店面招牌改換成「阿猜嬤」,二十多年時間,阿猜嬤的甜湯已樹立好口碑。
華西街社區改造的工作未竟全功,但老店翻新後,生意漸有起色,因為燦亮的街燈會吸引觀光客走進來。40年的歲月,阿猜嬤見證了華西街幾番浮沉,現在她的兒子柯得隆接手後,希望遊客品嚐香甜花生湯時,也能回味華西街特有的風華。
「阿猜嬤」的紅豆湯圓、花生湯、鹹湯圓,溫暖了逛夜市遊客的胃。
柯得隆將英年早逝的小弟童年時與媽媽攤車的合影照,放大懸掛在店面牆邊,表達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