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談戀愛ㄌ!這是第一次,我怕被teacher知道後阻止我,家裡的人也不知道……,」國一女孩苦於無法專心課業,寫信向「得勝課程」的老師求助。
在升學主義仍然嚴密籠罩的國中校園裡,每年有10萬名、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國一學子,每星期可以上到一節輕鬆而沒有壓力的另類課程。這堂由社區義工擔任老師、教導「問題處理」和「情緒管理」的課程,就是許多學生口中最期待的「得勝課」。
10年來,這個由一對擔任神職的美國夫婦發起的「得勝課程」,在台灣各地的校園中默默耕耘,並逐漸產生迴響。他們教導孩子的觀念和方法,很值得每位父母老師參考。
位於台北民生社區、升學率極高的介壽國中,星期三下午3點正是自習時間,7年級二十幾間教室中,學生們不是靜悄悄地埋首書堆,便是振筆考試,其中卻有五、六個氣氛迥異的班級,不但桌椅挪開,學生還幾個人圍一個圈,每個人左手掌朝下、右手掌朝上,聽老師讀一篇短文,只要一聽到「七」這個字,就必須一手抓人、一手迅速逃走。
做完遊戲,老師問同學剛才有何感覺?「緊張」、「生氣」、「好爽」,重回座位的同學紛紛脫口叫嚷。
義工老師劉憶雯解釋,「這些就是『情緒』,雖然摸不到、看不到,卻隨時和你在一起。任何外在人事物的刺激,都會讓你的身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
得勝課程以「紙筆輔導」為特色,幕後義工老師與學生作一個學期的筆友,筆談中常流露著對學生的讚美和肯定。
四千義工
這堂「得勝課程──情緒管理」共有10次,目標在教導學生「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自己。第一節是「認識情緒」,依序還有「分辨情緒對我的影響」、「正向表達和抒發情緒」、「改變想法和心情」、「調適壓力」等。
情緒管理(EQ),近年雖然在台灣社會成為顯學,但是向下扎根到青少年,還正式在學校開課、出版系統教材和作業的並不多見,得勝課程因此更顯得特殊而重要。
外型秀麗的劉憶雯,是民生社區「新希望浸信會」關懷中心的年輕傳道人,教得勝課程已經4年,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仍努力記熟每位學生的名字,設法在學期上課初期就喊出孩子的姓名,學生們無不驚訝,「老師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她表示,得勝課教的是正規課堂上沒辦法學到、卻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知識,也的確給孩子很多幫助,所以多年來她樂此不疲。
像劉憶雯一樣,每星期願意花時間投入這項校園輔導的義工,全台灣有四千多位。幕後的推手「得勝者教育協會」從民國83年台中的一所國中開始推動,十多年來,已擴及25縣市、四百多所國中。
「得勝者教育協會」的創辦人榮司提反夫婦是美國神職人員,十多年前懷著使命感來到台灣,先在各地校園播放宣導影片,引導青少年遠離菸酒毒害,由於回應熱烈,2年後逐漸擴大到校園內的團體輔導,並成立協會,透過各地的教會網絡來招募義工老師,編製教材,實施「得勝課程」。目前協會一年預算約2千萬元,7成來自小額捐款,其他為機構捐款和政府補助。
「『情緒』,雖然摸不著、看不到,卻隨時和你在一起,」老師溫柔的話語,飄蕩在以知識傳授為主、分數決定一切的校園中,尤顯可貴。
命只有一條
何謂「得勝者」?「問題處理」課程第一課就指出,得勝者並非指比賽中奪得冠軍的人,而是能面對問題和挑戰,努力去解決,不怕失敗與挫折的人。從鼓勵孩子不要輕易向逆境投降開始,更一步步教孩子「面對問題找出原因」、「拒絕誘惑」、「集中力量在能改變的事情上」,按部就班地為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能夠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
被學生暱稱為「光偉哥」、頂著一頭短直湯姆漢克頭的台北縣文山國中義工老師張光偉表示,這是一種生命教育課程,所以老師的身教更重於言教,需要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孩子互動。
以「我能勇敢拒絕誘惑」來說,課程討論為什麼有人會去抽煙、喝酒、吃搖頭丸、吸毒,以及應該如何拒絕這種致命的誘惑。
「這些事看起來很酷,做了也不會讓你變成壞人,但會造成很多傷害,像抽煙會弄壞你的肺,還會讓你跑步沒力!」「光偉哥」不用道德說教,反倒常以自己以前在美國念大學時和混幫派朋友交往的經歷為例,讓孩子了解,逞一時之快固然很爽,但有些後果卻是無法挽回的。
「有一次我們被另一幫派埋伏圍毆,他們帶了武器要置我們於死地,我差點送命,」他告訴血氣方剛的孩子,這種事可不像電影裡演的,主角永遠打不死。「人只有一條命,可別跟我一樣傻。」而孩子們也在「原來老師比我們還『了』!」的驚嘆聲中,把這番話聽進去了。
即便不是驚悚傳奇的情節,日常生活上,孩子們也總有大小不斷的困擾,偏偏很多父母不把孩子的心事當心事,也不肯替孩子設身處地著想,卻習慣用「不要再囉嗦了!」、「再不聽話就扁一頓!」來打發,讓孩子怨怒無處訴,親子衝突也一觸即發。
還在大學唸書的義工老師連羽鈞就有過這種經驗。有一次她約好和同學前往墾丁,行前突然豪雨不斷,媽媽下令取消行程,她當然抗議反彈,但是轉念一想就坐了下來,先聽媽媽說完話,然後和媽媽商量:「我知道妳很擔心,但是約好了臨時取消,我豈不是變成沒有信用的人?」最後她允諾會特別注意安全並且隨時和家裡聯絡,終於取得媽媽的諒解而成行。
連羽鈞向學生解釋,這件事運用了「同理心接納他人情緒」、「適切表達自己的情緒」、「控制情緒」等原則。當時如果她大吵大鬧,很可能就模糊了問題焦點,最後母女感情破裂,她也去不成墾丁了。
青春期是人生的情緒風暴期,需要大人刻意的呵護才能安然度過。得勝者以民間之力默默耕耘這個領域已歷10年。
天使老師
不少義工老師表示,現代孩子聽夠了「你應該怎麼樣」、「不准怎麼樣」之類的說教,他們缺乏的反倒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智慧。
而且用心接觸過孩子後,會發現孩子並沒有大人想像中的叛逆,他們的暴怒陰沈,很多時候只是想掩飾內心的掙扎──掙扎在做個「乖學生」、「乖孩子」和「做自己」之間。如果父母和老師願意讓他們講出心裡的話,幫助他們找出可行的解決之道,通常他們也願意退後一步,和大人「妥協」的。
曾經擔任過得勝老師的東海大學教育所主任陳世佳表示,得勝課程採取的「紙筆輔導」,是成功的關鍵之一。為了照顧一個班級三十幾位學生,除了上課老師外,還會結合幾位專門負責批改作業的老師,每位批改老師又各有固定的對象,等於是和學生作一個學期的「筆友」。
「這是一般學校老師沒辦法做到的,」她表示,雖然他們怕引起誤會而刻意淡化宗教色彩,但因投入的義工多半是基督徒,具有相當的熱誠和愛心,很容易讓學生感染到一種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
陳世佳表示,輔導原則首重「客觀」,由於批改老師不會替孩子打分數,也不會把孩子的心事「洩露」給師長,因此可以和孩子建立安全信任的關係,讓處在尷尬年齡的孩子樂於吐露心事。比如談戀愛了,滿腦子都是小情人的影子,根本唸不下書,不知道怎麼辦?又比如網友約去見面,到底該不該去?這些怕被老師、父母阻止的事,孩子反而會找得勝的老師幫忙出主意。
以那位很想去跟網友見面又怕上當受害的女孩為例,她和得勝老師討論的結果是,一定要約在公共場合碰面,並且找了2位同學佯裝路人在附近活動,以策安全。
最重要的第三人
「得勝老師希望扮演『除了父母之外,學生最重要的第三人』,」劉憶雯說。因為青少年碰到棘手問題,不管是被同學「嗆」還是被勒索,多半只會尋求同學幫忙,而半大不小的孩子往往基於義氣、或是怕被同儕嘲笑自己軟弱等,結果小事變大事,無端惹出一堆麻煩,因此他們一直以大朋友的角色與孩子相處,希望孩子遇到問題,會先來尋求他們的意見。
今年得勝者教育協會的10週年感恩茶會中,國二的鄒惠喬在老師陪伴下,上台表達他的感謝。靦腆斯文的惠喬鼓起勇氣說,從小爸爸就不見蹤影,也很少關心他們,後來爸媽離婚了,起初他心想,「反正單親家庭很多,也不差我一個。」但他漸漸發現媽媽因為忙著外出賺錢養家,也開始不關心他了,「我恨爸爸,都是他才把我們家搞成這樣!」
當時才小四的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心裡很想抓住一些東西,可是又不知道那是什麼。國一上了得勝課程,老師的關心和鼓勵讓他快樂起來,下學期參加老師的教會活動,而且受了洗,他開始找回失落已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慢慢懂得原諒爸爸,體貼媽媽……。
「得勝者教育協會」每年提供10萬名7年級(國一)學子每週一堂、以「問題處理」和「情緒管理」為主軸的另類課程。圖為台北市介壽國中課堂一隅,孩子們手上拿的,就是表示獎勵的「得勝卡」。
愛的吸引
在家庭崩解,單親、隔代教養持續增加的現代社會,許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就如鄒惠喬般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裡。他們或許成績不錯,行為正常,然而心中充滿負面情緒,鬱鬱寡歡;一旦碰到課業壓力或同儕關係適應不良,或許就走上了憂鬱、輟學、混幫派、沈迷菸酒毒品等歧路。而得勝者的義工老師以「真心的關愛」填補學校和父母的空缺,常挽回了許多迷惘的青春。
桃園縣泰山鄉義學國中的義工老師游淑敏舉例,班上一個女孩始終包著頭巾,上課很安靜,也沒什麼朋友。游淑敏從作業本中看到她說自己「活著沒有意義」,就嘗試和她親近,和她交換日記,從中得知她由單親爸爸和奶奶撫養,而且因為憂鬱症不斷拔扯頭髮正在吃藥中。游淑敏後來約她出去玩,講腦性麻痺畫家黃美廉的故事,告訴她生命是有價值的,人生的困難要勇敢面對。「一年來她改變很多,變得有盼望了!」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得勝者常務理事的黃台珠指出,得勝課程最大特色在幫助青少年從內在建立起面對生命的信心及能力,因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一頭金髮、不太像「老師」的得勝老師張光偉,常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與青少年互動,希望扮演「除了父母外,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三人」。
面對問題VS.逃之夭夭
黃台珠表示,青少年在面對生活困擾時,有二種不同對策,一種是願意面對問題、處理問題,一種是逃避問題,並轉而用情緒去發洩。至於青少年會採取哪種應對方式?主要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挑戰時對自己能力評估所產生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高,就會採取面對問題的策略,反之則會棄甲逃避,並藉情緒來發洩和掩飾。
再往前推,「影響一個人自我效能感的背後因素是自尊,也就是自我評價,」黃台珠解釋,當孩子面對的是支持、愛與關懷,通常就會有較高的自尊和高自我效能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義工老師表示,可惜現在國中普遍施行的監視、體罰和羞辱方式,卻恰好是最打擊孩子自尊、製造師生對立的惡質方式。每次看到孩子又被抓包修理而對師長心生恨意,這位老師心裡就有說不出的難過。
另一方面,正因為得勝者老師願意提供無條件支持,因此那些較少享受愛與關懷,也通常是學業成績低落、家庭社經地位較低或是家庭破碎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得勝課程影響,而悄悄做出轉變。
「我以前總是逃避不想做的事,常常為自己的懶惰隨便找個藉口來掩飾。現在呢,我學會針對這些事,想出一些辦法,也能衡量自己的能力,盡心做一點事。」
「我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優點,甚至跟別人說我沒有優點,現在不一樣了……。」
一篇篇孩子們的真情告白,訴說著他們青澀的成長路上大大小小的突破與感謝,也反映了得勝者10年來的努力與成就。
近年來,「投資孩子就是投資未來」,已成為國家青少年政策的主軸。與其等青少年步入歧途甚至觸法,再投入大量資源加以勒戒輔導,不如事先作全面預防。得勝者以民間力量投入這個隱形而重要的預防領域,值得社會付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