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目前台灣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流有平地原住民平埔族的血液。然而,什麼是平埔?
自一九八○年代,有關平埔的各種訊息,逐漸透過田野工作者及大眾媒體傳送出來。前年,平埔噶瑪蘭族從「後山」回到蘭陽平原尋根,並要求列為原住民的第十族。大家才知道,這個原先被認為已經消失的族群,其實一直存在於你我的身邊。
對平埔已投入近十年熱愛的田野調查工作者劉還月,最近舉辦為期六天的「西拉雅移動營」,帶領十多位對平埔有興趣、甚至懷疑自己有平埔血液的學員,到台南、高雄、屏東實地體會。我們也跟隨同往,踏入這個隱藏在尋常鄉村外衣下的西拉雅故鄉。
八月八日,星期二,天氣晴。
從永康交流道離開高速公路,沿著台二十線往「內山」方向的菜寮挺進。在這一片高山和平地的過渡地帶,夾道盡是蓊鬱的熱帶、亞熱帶樹林,結實累累的龍眼、芒果樹,令人開懷地踩足油門馳騁,一個個典型的台灣小鎮,轉瞬間就被拋在車後。
拉「鋸琴」的萬正雄。九層嶺的萬家,把牽曲改編為耶誕聖歌,以延續西拉雅文化。(卜華志)
崇拜性器?
如果不是一時不小心被標示不清的路標誤導而迷路,大概不會那麼快有機會和當地人攀談吧!騎著腳踏車的老人雖然硬生生被攔下,卻仍熱心地用閩南語指點去向。望著他黝黑的皮膚、嵌在深陷眼框中大而圓的眼、瘦長而骨節嶙峋的手,才驀然發現,在不經意間,我們已經置身西拉雅的故鄉。
在行前說明中,這次的總領隊,台灣常民文化學會理事長劉還月鄭重其事地拿出四、五個棉布包裹的石頭,圓形的刻有女性的陰部,棒形的則類似男性的陽具。這些是民間較早投入平埔研究的陳春木,於七○年代在左鎮鄉菜寮村附近「牛食水」田間挖出。原本據此推斷平埔可能有性器崇拜,但由於後來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類似的器物,因此這種說法目前仍然存疑。
過去,西拉雅是平埔九族位於南部的霸主,包含新港、蕭壟、麻豆及大目降四大社,和馬卡道、大滿兩個亞族。根據荷屬東印度公司所做的《台灣番社戶口表》,截至一六五五年,西拉雅族共有近一萬五千人,足足佔平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強。
然而十七世紀以降,一波波外來移民由台南港湧入這片安樂土,西拉雅人的生活空間受到擠壓,不是節節朝南或山區方向敗退,就是接受外來政權的統治進而被同化。
隨著劉還月三千兩百CC吉普車狂飆,我們踏上西拉雅的移墾路線,尋訪他們過去的政治、宗教中心——公廨,預計終點站是高雄縣內門鄉的紫竹寺。
在揚起的滾滾沙塵中,竟無端升起一種時空的錯置感。當一個多達千人的部落移動的時候,黃沙是否也同樣為他們沸騰?
離台二十線和縣道一七八交接處不遠的隙仔口太祖老君廟到了。
鋼筋水泥的黃色瓷磚牆和鋁製紗門,若不是門口金銀生輝的香爐,或許會將它誤認成民宅。大理石神案上分祀道教的天公爐、福德正神,及化身為祀壺(大肚小口的瓶甕)的西拉雅守護神太祖、老君;供桌上是一副木筊和一缸太祖老君符水,顯然西拉雅的神祇已和漢人神明「同居」。
(上)吉貝耍除了公有的「大公界」,還有五個私人小公廨,此為位於村落中心的中公廨。(卜華志)
「有應公」竟是「番仔佛」
有人提出疑問,「西拉雅奉祀的祖靈不是『阿立祖』嗎?為什麼這裡卻叫做太祖老君?聽起來好像道教的李老君(李耳)!」
其實,阿立祖只是泛稱。不同的社群,對阿立祖有不同的稱呼,通常也伴隨著地方獨特發展的傳說。當地耆老說,老君和太祖成神前是公公和媳婦的關係,公公去世後,媳婦不久也悲傷而死。村人認為他們之間有不倫,便將兩人同棺而葬。後來發生天災,大家才知道誤會了他們的清白。
本應放在地上低台祭拜的太祖老君,在「大家樂」風行的時候,還被當作「有應公」(漢人稱無主的孤魂野鬼)請上神壇,用香煙祭祀,並有沙盤以求「明牌」。殊不知這個當地人口中靈驗異常的「有應公」,竟是「番仔佛」!
學員們的鎂光燈,不停地對準牆上的紙條閃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也上前觀看。上頭寫著:
「各位信徒大德:一,參拜太祖老君,是用心手拜就可;香是拜天公爐和福德正神。二,香煙,酒,檳榔,是拜太祖老君;壽金,是燒給福(德)正神,保佑合(盍)家平安。太祖管理委員會」。
幸好有這個管理委員會,告訴大家拜太祖的正確方法,為祂稍稍出了一口氣。然而,這不也更顯示太祖老君在漢文化信仰中的弱勢?
有「化石爺爺」之稱的陳春木,就住在縣道一七八往山上方向的平陽村。他對我們的造訪顯得相當愉快,一面招呼大家吃新熟的龍眼,一面拿出自己蒐集的剪報。學員們一個個問題紛紛出籠。
「請問彼什麼時間開始研究平埔?做囡仔時是不是有和平埔仔同一班?有看過他們拜矸仔(瓶子)嗎?有沒有什麼故事?……」
「阮自小就聽老人家說有平埔番,也和伊們一起讀冊,伊們很會唱歌,但算術不好。……今日伊們攏末宰羊(不知道)自己是平埔仔了啦。(他取出一張泛黃的黑白相片)像這個包頭的就是番婆,伊前幾年過身了,伊兒子現在搬到永康,什麼也不知道。……阮老人家還說,在日本時代,伊們把阿立祖放在土腳(地上)拜,初一、十五換水,阿立祖生日時,伊們還分三組去挑海水咧。」
春木伯卻也沒有留下故人之子的新址,一個西拉雅人又消失在漢人社會中。
(下)中公廨的內部陳設。牆上竹枝綁著兩個豬頭骨,稱為將軍柱。(卜華志)
「辦桌」的村長
八月九日,星期三,天氣晴。
一大清早,我們便從內門出發,沿台三線到學子李轉進一條叉路,抵達內門鄉三平村村長機正義的家。
「機」是平埔特有的姓氏,所以問題的焦點也放在「彼什麼時候知曉自己是平埔人?」但是被我們吵醒的村長似乎顯得不悅,「阮自小就與漢人無差,是後來那些學者說的。」簡短的回答,嗅不出任何情感,不知他知道的那一刻究竟心情如何?
村長只有在發名片時,才顯得比較起勁。上面寫著,他做的是宴席包辦。不管是不是平埔人,生意還是要照做的。
離開內門,我們朝著名的草山月世界前進,只見大片光禿禿的灰色砂壁,與隔山的蓊鬱相映照,更顯奇詭。當年以游耕、游獵為生式的西拉雅人來到這裡,看到此情此景,想必是毫不猶豫離開的。
接著,在尋訪草山檳榔腳公廨途中,我們發現兩座陵墓,靜靜地躺在高及人肩的芒草叢中。這對林姓夫婦的墓碑乍看之下,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立碑人的名字「孝女烏耳」卻引人注意。
這時劉還月加入解答,「烏耳是『美麗』的意思,在西拉雅女子中是很普遍的名字,因此,一看就可以推斷死者應是平埔人。」
平埔原屬於母系社會,由於明、清兩代有許多漢人的「羅漢腳」(單身漢)渡海來台,他們娶平埔女子為妻,也帶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然而,雖然平埔在姓氏上已經和漢人一樣從父姓,但有些家庭在家產繼承上,仍維持母系社會的傳統。此行在滴水仔碰到買振良夫婦,是最明顯的例子。
在漢人社會中,習慣問已婚女子娘家是哪裡,但在這裡卻「踢到鐵板」。穆女士(買太太)深陷在眼眶中的眼睛閃著笑意,「阮自小就住這,厝裡面的東西都是我的啊。」
西拉雅的故鄉資料來源: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卜華志)
「香蕉伯仔話」
下午,我們約了住在新化鎮九層嶺的萬正雄一家要去拜訪。途中在新化鎮加苓坎停留時,第一次聽到「香蕉伯仔話」。不是出自香蕉伯,而是條伯。
聽到七十多歲條伯說他還會講平埔話時,著實叫人又驚又喜。學術界已經斷定平埔話為死語,縱使在荷據時期,有傳教士以羅馬拼音記錄西拉雅語的「新港文書」;或是W姨(傳達阿立祖旨意的巫女)那裡保留的用漢字記錄的牽曲(祭歌)歌詞,現在卻幾乎沒人能解讀其中的意義,更不用說更複雜的會話了。
面對錄音機,條伯顯得有些不自在,旁邊忙進忙出的條嫂不時給他「漏漏氣」,「久沒用,沒法度,不會講了啦!」
「阮不是叫伊平埔話,阮叫香蕉伯仔話,我來說你們身軀的衫仔。……啊,(突然冒出一句),衫仔是那輕仔;褲呼做露去,勒一就是鞋……拈七累唧是請你那兒坐,開水是掄金蕊水。」
傍晚從萬正雄那裡得知,香蕉伯仔話不是平埔話,而應該是日據時在內山平埔族間流行的一種切語,將台語一拆為二或倒著說是規則之一,但誰也無法解釋香蕉話形成的原因。也許是工作術語、也許是怕亂說話惹禍上身,但又想消遣當權者以一紓高壓統治的苦悶吧。
這些狀似男女生殖器的石頭,曾被當作平埔有性器崇拜的證據,現已遭到質疑。(卜華志)
把牽曲改為聖歌
九層嶺是基督教長老會的教區,受到教會的鼓舞,萬正雄一家反而以身為西拉雅人為榮。
「阮和阮查某囡仔(女兒)差不多同一時候知曉自己是平埔人,那也是因為近幾年平埔受到注意,看了些資料才確定的。不過阮自小時候就有聽過老一輩人說阮們是平埔族,但當時根本不識這三個字的意義。」
我們關切的是,認同了西拉雅以後,對生活是否造成影響?答案是肯定的。萬家父女主動到目前西拉雅祭典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大內鄉頭社觀摩。同時由於兩人對音樂都相當有天份,所以他們尋訪還記得牽曲的老人,將曲調記錄下來(歌詞已失傳),填詞改編為聖誕節的聖歌,在下一代身上播下希望的種子。
八月十日,星期四,陰轉晴(中元節)。
這幾天來,我們並沒有碰上阿立祖的生日,也就看不到祭典。然而,由於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在中元節的這一天,我們有幸參與祭拜阿立祖的儀式,體會公廨與信徒的關係。
清早約七點半左右,我們抵達內門鄉長寮埔高家,正好碰到準備出門拜阿立祖的高先生。高先生的兒子媳婦正在把米糕、油飯、牲禮、紅龜、茶葉、龍眼乾及檳榔、香煙、米酒等祭品,放入摩托車後座的塑膠籃內。
西拉雅族的老人買振良夫婦。(卜華志)
買地「送」阿立祖
通往公廨的小徑,同時也是放山雞的活動範圍。我們踏著雞糞前進,不久就看到這座被蔓草圍繞、狀似土地公廟的公廨,顯然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人來過了。
高先生向阿立祖告知來意後,取出一顆檳榔哈氣後咬開,而後含一口米酒對空噴灑,重複三次,再做一段祝禱。接著口中同時含兩根香煙,點燃後供在阿立祖前(意義類似燃香)。
接著他又燒一把香插在門口牆下的小洞,然而那裡明明什麼都沒有啊。「那是壁腳佛,也就是依附阿立祖的孤魂野鬼,所以也要給伊拜一下。」
有趣的是,高先生說他不是平埔人。「那為什麼要拜阿立祖?」一位學員問道。「因為這塊地跟人買,以前伊在拜,阮就跟著拜了。」原來,阿立祖是跟地不跟人的,買地還要附帶照顧祂。「那你怎麼知道要怎樣拜?」「就看伊們怎麼拜,阮就怎麼拜。」不過本來應該初一、十五為阿立祖換水,現在卻簡化成一年兩次(生日和中元)啦!
回首來時路,我們所看到的公廨,不是隱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就是與漢人神明合祀。究竟哪裡是阿立祖最後的堡壘?
八月十一日,星期五,天氣晴。
懷著希望,我們來到東河村(舊名吉貝耍),因為他們到現在都還保存極完整的夜祭及嚎海儀式。或許在這裡,可以尋到西拉雅人對自己族群的認同。
但第一位碰到的段老先生,就推翻了我們原先的設定。九十幾歲患有重聽的他,費力地扯著嗓子重複訴說,「阮們祖先從大陸來,中途遇見風浪,還好太祖老君保佑,才平安從台南佳里登陸。」然而他的長相,明明就具備西拉雅的特徵。究竟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刻意迴避與平埔的關係?
頭社的公廨,除了供奉自己的阿立祖,還「收容」鄰近各社的祀壺。(卜華志)
W姨的對策
或許W姨比較清楚自己族群的來龍去脈。當曾經參加過馬卡道夜祭、跟外界比較有接觸的W姨李仁記聽到「平埔仔」三個字時,她搖搖手,「番就番,管別人怎麼看!」以前老人家要他們做漢人,現在別人又要他們承認是平埔,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她十八歲時阿立母就透過上任W姨,指定她做接班人,算來也走過一甲子的春冬。她的對策就是照著傳統去生活。在阿立母生日時,李仁記是掌控祭典的關鍵;在平常的日子,就是為人「收驚」。
只見她口中唸唸有詞,含一口米酒對空噴出,在「案祖阿立母」(吉貝耍對阿立祖的稱呼)左側淺盤中舀出一杯米,以衣物包裹,用聖樹「澤蘭」輕拍杯口,並同時唱著平埔歌謠。施法完畢,揭開衣物以酒噴撒,並看米粒的紋路向問卜者解釋,「彼這囡仔晚上睡不好,給壞東西煞到了,阮來給伊收收就好。」說著從缸中盛一碗水,以澤蘭沾水甩灑,一邊歌唱一邊走向門口,然後重複動作走回案前。整個收驚儀式就此完成。問卜者硬塞了紅包給她,她笑著說了一句順口溜,「紅包給我來,我給你大發財。」
其實,時值七月鬼門關開,為體諒好兄弟一年只有一個月的「假期」,按理是不收驚的,但因為阿立母法力無邊,李仁記和她溝通後獲得擔保,才敢進行「出米」的卜運儀式,對於阿立母的神威,她是從不懷疑的。
八月十二日,星期六,晴時多雲偶陣雨。屏東萬巒鄉萬金村是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那裡有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又由於在歷史上,它的外患不斷,所以以村內通婚為多,也因此可能是保留西拉雅的亞族之一——馬卡道族族裔最多的地方。
買振良家中祭拜的阿立祖。(卜華志)
潘家莊
但結果仍令人失望。天主堂前廣場樹蔭下高齡八十多的潘老爺爺,用流利的閩南語說,「阮是河洛人,平埔仔是那些住在山上的山地人啦!」(他用手指了指在教堂背後的大武山)可是「潘」明明是清朝賜給平埔的姓,大武山附近住的是排灣和魯凱族啊。
根據《重修台灣省通志》的記載,漢人來台後,令平埔人雉髮結辮並賜姓以表歸化,當時所定的姓氏不下十個,但實際上卻以潘姓居多數。因此「潘」是平埔的大姓。當地的居民如果姓潘,八九不離十是平埔人。甚至在萬金,大家都說他們是姓「三點水的」。此外,像「機」、「穆」、「蠻」、「斛」、「車」等,則是平埔姓氏中較特別的。
平埔人接受潘姓,是受到漢人的影響,《一肚皮集》提供一種說法:「漢人給之曰:……,唯潘字有水有米有田,姓莫如潘宜。」但另一種拆法「水邊的番人」,或許才是漢人藉潘姓區隔「漢番之別」的用意吧。
這麼多天下來我們發現,似乎血統和體型等先天條件,不再能定義族群,最重要的是當事人的心理認同。
我們本來寄望能在萬金村找到原來住村裡的潘謙銘,他曾公開承認自己是馬卡道人,並因此受到村人的質疑。究竟他經過怎樣的心路歷程?為此,我們追到潘謙銘現在的居住地——墾丁。
恆春地區的馬卡道族人選擇海芙蓉為他們的聖樹。(卜華志)
剝掉一層皮
八月十三日,星期日,時晴時雨。
潘謙銘打從訪談開始,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從他知道自己可能是馬卡道族人,到認識而最後認同,是一段極痛苦的歷程。這令人想起劉還月的形容,「從頭到尾、裡裡外外徹底剝掉一層皮。」
從小爸爸就告訴他祖籍是河南省榮陽縣人,哪一個學校升學率高,就將他往哪裡送。他雖然歷經一段年少輕狂,但最後還是拿到輔大神學碩士。他們家在萬金位處「精華」地帶,而他工作的地方也是在台北的精華區,因此心中隱隱有瞧不起自己故鄉的念頭。
直到四年前,他為萬金天主堂為期七個月的聖母出巡寫簡介時,才發現在文獻中,萬金竟是馬卡道族的聚居地。這怎麼可能?
之後的兩年,他開始大量閱讀相關資料,並從生活經驗反省,偶爾和別人聊天打屁時,別人問起他的籍貫,他表面上滿不在乎地避開問題,「噢!我混種,我是新加坡人。」然而回到家攬鏡自照,深深的三眼皮,輪廓分明的臉龐……以前人家說馬卡道族是紅毛族,對啊,我七歲以前頭髮是紅的,後來轉成黑金,現在過卅五歲,又長出了銀毛,難道,我真的不是漢人嗎?
關鍵的一刻,是在祖母去世時。潘謙銘是長孫,但卻沒有分到任何家產。到那時他才完全確定自己就是馬卡道族,因為在母系社會中,是由女性承產的。後來他到萬金村祖先最早的居住地老埤尋找公廨,那種感覺,「就像看到親人!」
認同自己是馬卡道人後,潘謙銘對過去自己嫌惡的平埔習俗,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例如被漢人廣泛引用的「牽手」一詞,原本是平埔男女定情的習俗。平埔女子成年後,就自己住在外頭,而未婚的平埔少年,會帶著鮮花和鼻簫(原住民樂器,以鼻吸、吹氣發聲)、口琴等樂器到心上人屋外求愛。如果兩人情投意合,就會邀男子進屋纏綿,互許終身。這就叫牽手。
潘謙銘以前認為,平埔女子一生中,可能擁有過好幾個男子,「像動物一樣沒有貞操觀念」;但他現在卻有另一種解讀:「自然界不就是用這種方式增加基因的變化,以維持種族的綿延不絕?」
在高雄縣日前舉辦文藝季「馬卡道夜祭」時,潘謙銘站出來說自己是馬卡道人。回到萬金村,劈頭就被一個村人罵,「我們是漢人耶,你怎麼在報上胡說整村都是『番仔』?」母親也說,跟「番」劃清界線都來不及,怎麼還那麼傻去承認?潘謙銘無言以對,他完全能體會大家的心情,但也覺得自己只不過做了該做的事而已。為了研究恆春半島的平埔舊跡,最近他索性舉家搬到墾丁。
澤蘭則是吉貝耍社人的聖樹。(卜華志)
我究竟是誰?
潘謙銘的遭遇,令我想起日前和一位同車學員的閒聊。她說,五歲和家人掃墓時,在墓碑上看到「隴西」,就一直以為自己是甘肅人;後來大一點翻族譜,查到最後卻變成山東。就這樣,她開始追尋任何可能的線索。現在,她正在翻閱文獻,因為她覺得自己很可能是平埔的凱達格蘭人。「知道自己是誰,有那麼重要嗎?」我不解。「如果連自己是誰都覺得不重要,那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是重要的了。」
或許,社會在致力於尋找血液中的另一個母親時,也不能漠視平埔已經「漢化」的事實,多留給他們一些尊重和選擇的空間,畢竟,你我也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圖片說明〕
P.116
(劉還月提供courtesy of Liu Huan-yue)
P.117
拉「鋸琴」的萬正雄。九層嶺的萬家,把牽曲改編為耶誕聖歌,以延續西拉雅文化。
P.118
(上)吉貝耍除了公有的「大公界」,還有五個私人小公廨,此為位於村落中心的中公廨。
P.118
(下)中公廨的內部陳設。牆上竹枝綁著兩個豬頭骨,稱為將軍柱。
P.119
這些狀似男女生殖器的石頭,曾被當作平埔有性器崇拜的證據,現已遭到質疑。
P.120
西拉雅族的老人買振良夫婦。
P.121
頭社的公廨,除了供奉自己的阿立祖,還「收容」鄰近各社的祀壺。
P.121
買振良家中祭拜的阿立祖。
P.122
恆春地區的馬卡道族人選擇海芙蓉為他們的聖樹。
P.122
澤蘭則是吉貝耍社人的聖樹。
P.122
太祖管理委員會教您如何拜太祖
P.122
阿立祖的化身——祀壺的材質不限,只要形狀屬大肚小口即可。
P.122
經過W姨作法的「向水」,喝了可保平安。
P.123
內門鄉長寮埔的高先生,倒酒準備祭拜阿立祖。
P.124
吉貝耍W姨李仁記正在為人「收驚」。
P.125
「烏耳」(墓碑上的孝女之名)是西拉雅女子常見的名字,據此可以推斷,此為西拉雅族人之墓。
P.126
瞧!萬金村的孩子們笑得多開心。是漢人還是馬卡道人,將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西拉雅的故鄉
資料來源: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
太祖管理委員會教您如何拜太祖。(卜華志)
阿立祖的化身——祀壺的材質不限,只要形狀屬大肚小口即可。(卜華志)
經過姨作法的「向水」,喝了可保平安。(卜華志)
內門鄉長寮埔的高先生,倒酒準備祭拜阿立祖。(卜華志)
吉貝耍姨李仁記正在為人「收驚」。(卜華志)
「烏耳」(墓碑上的孝女之名)是西拉雅女子常見的名字,據此可以推斷,此為西拉雅族人之墓。
瞧!萬金村的孩子們笑得多開心。是漢人還是馬卡道人,將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