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董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報導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台北醫學院。
二年前的暑假,台北醫學院的學生照例組成數個團體,上山下海服務基層民眾,其中一支社會醫療服務隊開往南投縣仁愛鄉的山地小村落。
這群學生第一次來到偏遠山區,本以為「北醫」在此該是名不見經傳。不料,一位身穿汗衫、口嚼檳榔的菜販,見著運動衫上印著「北醫」兩字的社服隊長,直嚷:「我知道你們!報紙上常有你們學校的消息,爭來爭去的,教育部還要解散什麼『會』的,對不對?」一群人頓時目瞪口呆,心中則有無限委屈——原來知名度是這樣被打出來的!
(右)廿六年了,大操場依然沒有跑道,踢起球來更無拘束。(簡永彬)
我是北醫的,下次敢來嗎?
傳播媒體有關北醫的壞消息不斷,一般人於是只見董事會人事的風風雨雨,而忽略了北醫師生在困境中力爭上游的努力。
與北醫附設醫院仳鄰而居,現服務於某家晚報的李小姐就有這樣的經驗:
有次她趕上流行感冒的列車,卻捨棄隔門的北醫附設醫院,拖著羸弱的身子,換了兩趟公車到中山北路的馬偕醫院就醫。主治大夫瞥了一眼她病歷表上的地址,不解地問:「為什麼不到北醫附設醫院呢?」她毫不考慮地說:「我不敢相信北醫的醫術。」眼前這位頗具知名度的醫生苦笑說:「小姐,對不起!我也是北醫畢業的校友,你下次不敢再找我了吧!」
北醫的校友在工作上多有不錯的表現,對於外界以懷疑的態度看待他們,多數人泰然處之。「多辯無益,最重要的是以醫術服務病人。」第二屆畢業校友,目前為北醫附設醫院外科主任的陳守誠醫師認為,自重才是挽回大家對北醫人有信心的最好方法。
(左)在基礎醫學上耕耘多年的董大成院長,致力提高北醫的研究風氣。(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北醫不輸人
醫學系三年級劉永弘自信北醫人不比人差,對於來自周遭的誤解頗感委屈:「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他說。
其實,能夠順利考上北醫的學生,無一不是在大學聯考中過關斬將的風雲人物。這群令人豔羨的天之驕子,在滿受親朋好友祝福之後,不免有些兒忐忑不安——難道我未來的學校就如報上所言:「有財務糾紛、有遷校風波、教授學生士氣低落」嗎?
當然北醫還有其他。
廿六年前,台北醫學院在醫學界耆老徐千田、胡水旺、郭宗煥,與社會知名人士謝東閔、吳火獅等人籌畫下建校。雖然在時間上比高雄醫學院晚十年,但得地利(國內醫學重心一向在台北)、天時(那時教育部還允許專任教授兼課)之便,名師雲集、陣容堅強,在大專聯考的排名中很快地超越高醫,緊追台大醫學院。
第一任院長徐千田博士在基礎醫學研究和婦產科臨床經驗方面,深受醫界推崇,對學生更是傾囊相授。影響所及,北醫人在婦產科的成就一向傲人,曾經因試管嬰兒「張小弟」名噪全國的榮總實驗小組就有兩位北醫校友。
而病理學權威陳定堯教授,更為北醫人尊為國寶級的稀才。廿六年來,他一絲不苟的治學研究態度,最受學生敬重,也為北醫培養了不少「有一分證據,才願說一分話」的病理人才。
右)小蟲長樹?這是中醫研究委員會庫存的名貴中藥「冬蟲夏草」。(簡永彬)
「校醜」外揚,無辜是學生
北醫佔地緣優勢,集英才且有良師教之。但不可諱言,董事會的不健全,也造成院務停頓不前。
學校的二萬三千餘坪土地,只有七千坪是學校用地,其餘仍是住宅用地,私人有權利用這些黃金地段的土地。某些董事為了個人利益想賣地,遷校楊梅之說於是繪聲繪影,搞得人心惶惶;學校欠債,有錢的董事卻勒緊荷包不伸援手;教育部給各校的補助額,北醫因「素行不良」所得最少……。「校醜」外揚,最無辜的是學生;學校糾紛不斷,校內硬體設備自然不及他校,還要面臨社會上各種質疑的壓力。
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環境中,學生們因此練就一身自求多福的功夫。北醫人一向自傲活動力比別人強,他們說:「走出校門之後,別人不會同情你是北醫人,而對你特別優待。」
北醫的學術演講特別頻繁,學生積極邀請專家介紹頂尖的醫學資訊,以充實所學。醫學系學生還曾組成數個研究社,訂定各種研究專題,分頭收集資料,撰寫成一疊疊的講義,大家一起討論,再由教授指導、釋疑,這些講義甚至被出版商看上,購買版權出書,成為各醫學系學生的參考書之一。
北醫不是綜合性大學,學生除了醫學知識外,少有機會接觸其它學科的陶冶。意識到這一點,不少有心的學生也設法自我充實。今年剛從醫學系畢業的柯毓賢醉心甲骨文的研究,常有文章在刊物上發表;文壇新秀陳克華也是北醫人,他的新詩曾多次獲獎,散文亦有可觀;北醫管弦樂團,在大專杯比賽裏一向是優等;……當然,也有少數人抱著「由你玩四年」的心態,資質高人一等,玩的花樣亦自有段數,這些人也為北醫贏得「花」名。
北醫附設醫院牙科已非吳下阿蒙,目前有卅座診療台。(簡永彬)
提高學術研究急起直追
台大醫學院有深遠的歷史背景;陽明醫學院有榮總支援設備、師資;高醫逐漸成為南部醫療體系的中心;中國醫藥學院獲教育部鉅額補助,又和北港媽祖廟合作籌建北港中正紀念醫院,勢力範圍從中部延伸到嘉、雲兩縣市;財大勢大的台塑集團,可能在明年建立長庚醫學院——眼見各路人馬摩拳擦掌,北醫人如何不急呢?
不僅在校師生憂心忡忡,校友也不忍見母校「江河日下」、差人一等。
比較之下,北醫的校友會顯得特別團結,他們常為母校事務集會討論,作成提案與董事會溝通。「我們期望學校、醫院、校友三方面都能同時為校譽盡力」,現任校友會會長范進表示,在校友會結合學生的激烈反應之下,遷校楊梅之議暫緩,使北醫保有「地利」的條件。傑出校友也紛紛返回母校任教,例如專攻胃腸科的潘憲、外科的陳守誠、公衛博士藍忠孚等。
三年前,整頓後的董事會聘任台大醫學院董大成教授擔任院長。為基礎醫學研究放棄開業行醫賺錢的董院長,決心提高教師士氣,推動學術研究風氣,建立北醫在中藥研究方面的特色。
兩位見習醫學生正在看脊椎長瘤的X光片。(簡永彬)
靈芝能抗癌?
首先他成立學術研究委員會,由基礎及臨床學科十四位教授聯合主持,製定並監督有關政策和研究計畫。
七十三年五月,由生藥學科、基礎學科和臨床醫師組合的中藥研究中心隨之成立。由於董院長在台大生化研究所時,即以研究可增加免疫力的雞母珠蛋白聞名。他嘗試將中藥納入抗癌研究,二年前國科會因此補助北醫進行有關「加強免疫系統中藥研究」。
「中藥的功效一直有廣大信任者,而西醫多以懷疑態度待之」,致力中藥研究而獲今年十大傑出女青年的北醫教授楊玲玲說:「主要癥結是中藥研究者,未能提出科學的數據,自然不能取信於人」,她表示,北醫的中藥免疫增強方劑抗癌研究的目的,就是以科學方法研究分析,來確定臨床上的功效。
以靈芝來說,在武俠小說中,練武者得之,內力能激增百倍;現在又傳它可以抗癌,究竟藥效如何?
「靈芝能使人體內的抗體增加,雖然對癌細胞沒有作用,卻能增強免疫能力」,楊玲玲說。北醫中藥研究員以自行栽培的靈芝作實驗,平常老鼠的癌細胞只要達到一百萬個,身上就會激發腫瘤,但經餵養半個月靈芝汁後,癌細胞到一千萬個才會有腫瘤症狀。
為了提高可信度,他們進一步徵求十名志願學生,十八天連續服用靈芝液,再抽血分析淋血球和天然殺傷細胞的數目,發現增至數倍左右。
中藥研究的成員大半來自藥學系,也使得北醫藥學系頗具特色。
「怎麼會有這種事?」樓上的諸位男子對樓下那位仁兄的豔福,頗為憤慨。(簡永彬)
藥事人力供過於求?
十餘年前,藥學系在醫學院的排行榜中,僅次於醫學系,成為其他科系學生轉系的熱門對象,如今似乎好景不再。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擬定的台灣地區醫事人力發展長程計畫中,民國八十五年時,每一千人口須有一名醫師、每二名醫師有一名藥事人員,也就是每二千人中須有一名藥事人員。
依經建會將台灣地區人口以中度成長計算,至民國九十五年為二千三百九十二萬人,那時藥事人員的需求為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人。但是目前執業藥事人員已高達一萬三千餘人,遠超過廿年後所需。
如此看來,藥學系的學生可要「王老五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真是這樣嗎?目前大型私立醫院每五位醫師平均約有○.七六位藥師,公立醫院更低於此數;在醫藥未分業的情形下,許多藥學生取得開業執照之後,卻束諸高閣或轉租他人。如果守法只賣成藥可能不得溫飽,但是違規賣處方,又昧於職業道德,於是就造成不少藥局或藥房租用他人執照開業。藥學生學用不能一致,常有所聞,就業市場的「僧多粥少」,也成為各藥學系的困擾。
藥學系陳朝洋主任對學生前途保持樂觀的看法,他說:「國內藥學教育該走向重質不重量的途徑,學校教育應與實際執業環境配合,主動出擊、製造就業市場,才是解決之道。」
除了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程外,北醫藥學系還開了工業學、化妝品學、食品安全衛生管理、儀器分析檢驗能力、公共衛生專題探討等課程,使學生畢業後有更廣的出路。
衣履光鮮的老教授,應同學之邀客串當壘球投手,師生「打」成一片。(簡永彬)
天下第一大系——醫學系
藥學系今非昔比,醫學系則一直是人人想進的「龍門」。
醫學系被稱為「天下第一大系」,一班有一百五十人,有時同窗擦身而過,似曾相識卻不知來者貴姓大名。除了人多的因素外,功課繁重也耽誤不少人熟識朋友的機會。
「除了念書還是念書,準備功課的緊急情況更甚於聯考前」,醫五陳聰林回憶起大三和大四上學期的魔鬼歲月。他日日挑燈夜戰,在生理、神經解剖、微生物、寄生蟲和病理等的夾攻中,借來學長的畢業服、方帽,提早在校園中留影,免得不小心被「三二」(三分之二學科不及格而退學),落得連張學士照都沒有。
醫學生最特別的課程莫過於大二的「大體解剖」,年輕輕的天之驕子,面對生命終結的軀體,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呢?
「比較敏感的人,可能害怕得不能自己,或者有人會花上一段時間思考生、死的問題。」醫六秦公焯同學表示,多數人第一次面臨大體解剖,除了感謝死者外,多忙於求證書中繁冗的人體結構名稱,根本來不及想到其他。
事實上,他認為面對活著而苦痛的病人,以無奈的眼神求助時,心裡所受的震撼,更強於需幾度猶豫,才能狠心拿起解剖刀切開第一具屍體的時候。
他記得去年在仁愛醫院見習,一位浪蕩一生的末期肝癌病人,心知自己已無望在世,老淚縱橫地拉著秦公焯的手,只求再見曾被自己背棄的妻兒一面,這,已經不是藥物醫術所能治療的疼痛了。
自從北醫網球隊在大專杯「八連霸」後,帶動了整個學校打網球的風氣。(簡永彬)
不要作「看病的機器」
「病人的身體不是一部損壞的機器,醫師接觸的是人,不是病,不要做『看病的機器』;」醫學系系主任李宏生經常這樣告訴學生,醫學不應像物理、化學是純粹的科學,醫學的本體是「人」,醫生不止看「病」而已。他鼓勵學生參加暑假的服務隊,學習與人相處、認識人生的種種面貌。
北醫去年有七支服務隊在偏遠地區服務的紀錄,他們穿梭在各地推展衛生教育、調查流行疾病、治療疾病等。下鄉服務讓許多同學知道,世界還有另一個角落。
曾參加台南縣北門鄉烏腳病調查的醫六林宏榮,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在北門鄉的家庭訪視中,有的病人因貧窮而放棄就醫診療,他深深體會個中無奈的滋味。對於某些一直在富裕環境中長大同學,卻有極大的衝擊,他們這才知道將來自己可能接觸的病人,也有像:「阮沒錢,不必醫我」的景況。
這群醫學生看到、想過,回到學校對於自己又是另一番態度、另一種評估。
牙醫科學學問大
有一位從小就立下宏願當醫師的女孩,考上牙醫系時痛哭流涕,她以為牙醫只醫嘴巴裏的廿、卅顆牙齒,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牙醫系的學生除了必須修完普通牙醫系該修的課程,連醫學系的大部分課程,例如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實驗以及內外科概論都列為必修課程。
由於一般人認為「牙痛不是病」,一旦痛得難忍,又常病急亂投醫,牙醫系主任林哲堂表示,這是一般人還不明瞭牙醫科學的重要。
「牙齒位於頭部這個重要的部位,身體上許多器官都和它有關係」,林哲堂主任舉例,假如牙齒的咀嚼功能不好,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的疾病;牙齒咬合不正會造成顏面的不平衡;門牙脫落,對幼童的發音學習影響更大。
二年前,美國馬利蘭大學牙醫學院理斯院長,到北醫牙醫系參觀訪問,對該系的教學設備和師資環境評價很低。消息在報端披露後,引起董事會和學校的重視,撥款大力整頓。系裏除聘請傑出系友回校教書,提昇學生的士氣,還增加附設醫院牙醫師、及卅座診療椅來穩定牙科的收入。
牙醫系和牙科配合發展之後,學生可以到醫院實習,氣象大不同於從前。牙醫人都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醫技人才好比參謀
如果醫師是和病魔對抗的戰將,醫技系養成的醫檢師就是參謀。
早期醫院裏的診斷工作全由醫師包辦,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各種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學檢查方法不斷應世,就產生了醫事技術的專業人才。有了幕後實驗室提供的資料,醫師對病情的根源真正瞭解,才能對症下藥。
目前醫技學的範圍和醫技人員所從事的臨床工作包括:尿分析、臨床寄生蟲、常見的細菌培養、普通臨床生物化學、血清、免疫、毒物化學、細胞遺傳等檢驗。
由於實驗診斷愈來愈重要,所以醫技系可說是醫學院中最有潛力的一個系。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醫技的範圍不只是技術性的檢驗工作,並且擴大到生物、輻射、核子醫學的領域。
北醫醫技系由於經費、設備以及師資等因素,目前尚無法觸及輻射、核子醫學的範疇,不過為了建立醫技系的特色,系主任陳增福特別開電腦、醫用電子和儀器分析等課程。他說:「醫檢師的市場漸趨飽和,醫、工整合是可行的途徑。」
男護士不是做粗工
醫師必須接受七年的醫學教育,每個人都認為理所當然,因為他們的工作關係生死。但是卻有不少人懷疑護理人員是否要念大學?如果說現在也有男孩子加入護理行列,更有人不理解了。
去年,北醫護理系打破慣例,招收四名男生入學,萬紅叢中幾點綠,備受矚目,大家關注過多,反而帶給他們許多的困擾。「許多人以為要男護士,是因為粗重工作女護士無法做」,以第一志願考進護理系的鄭為光說:「護理工作只強調溫柔是不夠的,病人需要的是專業知識和技巧。」
目前歐美各國,男護士已是必然的趨勢,早在民國卅七年,台大護理系也曾招收過一屆男生。根據統計,國內女性護理人員平均只在護理崗位七年,很多人婚後就走入家庭,這也使得政府有關護理機構中,負責製定政策的行政人員,很少是出自護理系的專業人才。
系主任盧秀美說:「男護士不是做粗活來的,而是要和女護士一樣,以專業能力護理病人,甚至更要負起行政和研究的重責。」她希望社會各界以「平常心」看待他們,讓他們能接受正常的護理教育。
營養比美味更重要
保健營養學系,是北醫最「年輕」的一系,但它卻比老大哥們多一項紀錄——全國醫學院中最早設立的營養學系。
台灣十大死亡病因: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與日常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對吃已不再只是「飽食」、「美味」,也逐漸重視營養、衛生,因為一般人意識到營養對於健康就如同醫師對於病患一般重要。而保健營養系的設立也表示在醫學領域中,食物營養對人體建康日漸重要。
「除了傳授人類營養和飲食方面的知識,學生還必須修一些醫學系的課程,例如解剖學、實驗,生理學、應用藥學等」,系主任謝明哲指出,由於修習有醫學知識,學生畢業後在醫院從事營養工作,更能與醫師、護士配合,往往比一般學校營養系學生更能勝任。
保健營養系「國小民寡」,全系人口不及醫學系的一班,師生相處融洽,處處顯得朝氣蓬勃。
發展醫院支持學校
在師生的盡力、校友的支持下,北醫負債累累,卻也支撐了下來,對於目前將近五千萬新台幣的債務,董大成院長倒不怕償還無日。
一般私立大學經費多靠學生繳交的學雜費為主,最多辦些推廣教育增加「外快」,不過台北醫學院卻有個可以輔助院務發展的附設醫院。董院長以為,如果醫院經營得當,不但債務清償有望,還能號召更多優秀的師資。
北醫附設醫院現在已被教育部評鑑為二級的教學醫院,不少傑出校友回來主持醫務,而且也決定再增加三百張病床。董大成院長表示,醫院應該朝企業管理的途徑邁進,以醫院的盈餘支持學校的發展,是北醫目前最可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