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探親開放以前,許多老兵穿著有「想家」字樣的衣服參加「老兵自救」運動。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大陸探親以來,每年赴大陸人數及信件、匯款的驚人數字也具體說明了這些少小離家的老兵對家的思念。
民國八十二年政府再開放老兵回鄉定居,然而根據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最新統計,合法申請回鄉定居的老兵不過兩千六百多人。「以當初老兵落葉歸根的強烈反應,原本以為一開放定居就會有上萬老兵擠著要回鄉,結果真是出乎意料」,輔導老兵辦理返鄉定居手續的板橋榮家輔導員陳曙明表示。
回家的路通了,為何多數的老兵只是探親而不是回家?而真正回鄉定居的,又是哪一些老兵?
除夕夜的板橋榮家,老兵們自寢室端著自己的碗、筷和杯子走向餐廳,今天加菜還加酒哪!圍著桌吃完了飯,紛紛動手整理桌子,按照慣例,今天可以公開地小賭一番。
一位喝醉了的老兵,逢人就問「你要不要到我家玩啊?我家啊,我家就在榮家呀!」事實上,要是真能把榮家當成家,他或許也就不會喝得這麼醉了。
穿過應景的拜年音樂和春聯裝飾,山東籍的邱如華一人靜靜地走回房間,因為他怕看見又有人哭著想家,挑得自己內心也要不平靜起來。原本想睡覺的他,卻對著窗口,拿了個牛奶罐做的菸灰缸一根又一根地抽起菸來。
從退輔會申請定居的案件中,可以發現這種「在榮家安養、單身未成家或早年退伍自謀生活,因此未領有終身俸的低階士官兵」,正是回鄉定居的主要對象。而官階高、已成家或領有終身俸的,大多是來來去去,採半定居方式回鄉。
寂寞太久了,眼前這滿堂兒孫和高燃的紅燭,幸福得像是一場經不得試探的美夢。(薛繼光)
榮民中的老芋仔
回家不回家定居,得先問在台灣有沒有個家?民國四十八年以前,在「五年反攻大陸」的目標下,軍中規定士兵不准結婚,然而四十八年以後,這些士兵大多過了適婚年齡。加上經年隨部隊移防,融入常民生活不易,且薪資微薄,尋找結婚對象更加不易,大多數的老兵便孑然一身在台灣。
這些在台灣無親無戚、沒田沒地的老兵,早年退伍時,一人只領到三個月的薪俸、四五百塊的食物代金,另外發給蚊帳一頂,席子一條、衣服兩件,就是全部家產。接下來的生活就得靠自己想辦法,然而身無一技之長,退伍後轉業不易,他們也只能在餐館當清潔工或當大廈管理員,從事低階的工作。
當年隨政府來台的軍人,在一般人印象中,可說是「少數的優勢」,然而這些多年軍旅、認同國家的老兵,卻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成為「少數的弱勢」。關心老兵問題的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指出,這群不同於轉業較容易的官階高榮民,最應該被關心。
你來自東北,我來自西南。在這個叫榮家的「家」裡,你端著你的碗,我喝著我的酒,咱們誰也別提「想家」那回事。(薛繼光)
有辦法的兩個家
「我呢是這麼主意,回去定居要辦手續,領了大陸身分證再要回台灣就不容易。我嘛來來去去,向榮家請假,一年可以在老家待上十個月,等到大冬天冰塊結得厚厚的就回台灣。到將來走不動了,真正要回『老家』的時候,再回去『定居』」,八十五歲浙江省籍的樂阿堂表示。
另一位住上海的錢伯伯前後回鄉探親二十多回,在老家並無妻小,但是房子、家具、廚具樣樣都有。台灣的子女忙,他就到上海住,四處逛逛和親戚聊天,想孫子時應回台灣含飴弄孫。「一邊是老家,一邊有孫子,兩邊都是家」,錢伯伯說。他在上海的鄉下買了八棟房子,「買房子是我的榮耀,這純粹是心理想法,不是投資的實際想法」,錢伯伯說。
對這樣台灣有妻小、生活條件佳的老兵而言,半定居的方式最有彈性。然而對於生活條件較差的老兵而言,一個月近八千元的榮民給與,扣去伙食費,實領五千六百元。得省吃省用,才能購買機票,還有老老小小的打點,他們可經不起這麼隨心的來來去去。
「除了吃草(抽菸),我什麼也不買,哪兒也不去。住在板橋榮家裡,一年也難得上台北三趟,連朋友、老鄉也不敢碰,這一碰帶份禮、吃頓飯,錢就省不下來了」,每隔一年半存錢回山東老家一次的邱如華表示。他嘆道,要不是年輕時對歸鄉夢死了心,也不至於老來身邊只存了棺材本。
將台北的車水馬龍放在一邊,我正回到老家門前的小路上。在我開門前,請別叫醒我。(薛繼光)
一個房間大江南北
除現實的經濟考量,親情的召喚更是千山萬水難阻隔。「人總是渴求一個家,單身在台四十年,他們寂寞太久了」,胡台麗說。
這一群身處動亂時代的老兵,大半生與家庭隔離,在沒有地緣、血緣的台灣,他們只得把家的定義擴大,以黨國為家,以領袖為大家長,到了老年進入榮「家」安養。然而這些畢竟都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家。
「我到他們山東五千里,到他們四川有七千里,我們這一屋子可是大江南北湊齊了」,河南省的王伯伯指著同寢室的室友笑著說。在榮家裡,一個房間四張床,來自東南西北,進入榮家之前又各自隨部隊四處移防,到了年老才住在一起,聲音一大往往就起衝突。
「一個人年紀大了,又沒一個女人在身旁,心境自然不順,是非很多。曾經就有兩個老兵為了搶衛生紙,動手殺對方」,王房長搖頭說道。
下午四點,老兵們拿著碗筷蹣跚地走進餐廳,吃過了晚飯,有的在空地餵鴿子,有的推著輪椅在走廊上望著雨絲發呆。「想回鄉定居,就是怕年老病痛時,沒人遞杯水;子女再怎麼不孝,總會問一聲吃飯了沒,人活著就這麼一點開心吧!」打算回鄉定居的邱如華表示。「我在台灣這四十年沒開過一次伙」,另一位已經回舟山老家定居,並與兒子同住的王文慶補充說明老兵在台灣的生活寫照。
回到老家,我把自己的墳都造好了。這一生,我已習慣一切都靠自己來。(薛繼光)
回家的第一關
一旦決定回鄉了,首先面對是一連串的手續。「我們歡迎台胞來探親、旅遊、投資,但是定居就要有一定的條件了」,浙江省舟山市台辦主任余長峰表示。根據大陸當局公佈的「台胞定居須知」規定,要到大陸定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首先須在大陸有直系親屬,且在台孤身一人,無人贍養。其次本人在大陸須有房子及足夠生活費,並有大陸親屬願意保證贍養。符合資格者,趁著探親之便或委託大陸親友向大陸公安部門申請取得定居證、身分證,以及最重要的「大陸地區同意定居公證書」是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帶著公證書向國內的榮民之家、訓練中心或榮胞中心申請定居名冊,並將台灣的財產到法院切結公證。傷殘者必須有親人陪同,如果在台灣有子女及配偶,則必須附配偶的同意書,及子女監護權的轉讓證明,最後等待審核無誤,即可踏上歸鄉定居之路。
到大陸居住後,在台灣榮家所享有的各種給付,依榮民寄回的指紋印模,在每年七月一次匯寄到他們在大陸的銀行戶頭。每年這時候,靠著這筆金錢過活的老兵,就會心急地相互打聽,晚個一兩天就要擔心害怕。不安全的感覺不僅是生活所需,還有來自對不同政權的疑慮。
我回來了,這一條歸鄉路可走了快要四十年。(薛繼光)
山河都變了
「有一回他們的公安對我說,你在那邊常看戲哦,我心裡直發毛」,一位定居後不適應又返鄉的老兵說。他在大陸總是穿著列寧裝深居簡出,一來是覺得大陸方面對他的身家摸得一清二楚,二來是怕被搶。「在大陸,人家總愛和你聊台灣,這說好說壞都有顧忌,真是彆扭極了。另外好的衣服、飾品也不能穿、不能戴,還是在台灣輕鬆多了」,這位家住鄉下的老兵說。
睽違故鄉四十年,除了人事已非,生活也得重新來過。雖說回的是「老」家,然而這裡多出了一座水庫,那裡少了一座山,老房子不在了,路也改了。
就算老家沒變,但是自己也不再是那個青壯的小伙子。大陸的天氣、生活水平不一定是老年人能夠住得慣的。「你要是在臘月去舟山,那風像刀子一樣割人。有一次我在舟山過冬,天氣凍得我小便小不出來,差點在茅廁倒下」,採半定居方式的樂阿堂說。尤其是鄉下地方,有的吃水得用挑的,對於習慣了要有抽水馬桶的「台胞」,家鄉的老屋子再有感情,現實生活的差異卻不容忽視。
更何況人老了今天有病,明天也有病,在大陸看病不像在台灣可以到榮民醫院,一切得自費,這也是所有回鄉定居的老兵最吃不消的花費。
叫一聲,我的兒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何況是四十年來不能相見。因此早在開放探親以前,就已經有許多老兵偷偷返鄉定居。以浙江省舟山市台辦統計數字,返鄉定居老兵共九百八十八人,在開放前回去定居約有三百人,佔所有回去人數的三分之一。這與退輔會所統計全浙江省才三百零二人的數字相差甚遠。
「頭一、二次回鄉見到了親人,真的是恨不得就立刻住下來」,曾經在大陸定居過的老兵表示。有些在台灣有家眷的,為了想返鄉定居,甚至與妻子爭吵、離婚。以過來人的經驗,這位老兵勸在台灣的家人不要一味阻止,老兵會有這樣的想法一定是對大陸的親人有很深的虧欠,不妨先陪他回去試住看看。他同樣要勸不計一切想要回去定居的老兵,千萬要對故鄉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與大陸親人的相處多些認識以後,再下決定。
三百個金戒子
不論是探親或是定居,對於父母未能承歡膝下,對於兒女不曾撫育,老兵們總想透過具體的經濟資助來表達他們的虧欠。相對的,不少大陸的親人想到多年來的吃苦,難免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打過仗的,什麼苦沒吃過,生活再苦也能適應,就怕子女圍著要錢,那再多錢也餵不飽,這回去過的人都體會得到」,一位返鄉多次的老兵嘆氣地說。
「我離開家的時候,我那丫頭才剛生下來,抱也沒抱過。她現在五十歲了,身體有病,想起來就睡不著」,邱如華嘆道。他的想法是,不管有感情也好,沒感情也罷,能有錢還是給。
「戰士授田證」折價收回時,令許多老兵風光漂亮地衣錦還鄉,「來來去去,別的不說,光金戒子我就發出去了三百多個」,錢伯伯說。然而下一趟旅程還能這樣嗎?何況要天天相見、回鄉定居的。
探親是去作客,禮物送完了就回台灣,定居就不同了。許多老兵心想回家就是靠孩子,就把積蓄都給孩子們買了房,「回過頭來,要吃菸、買水果都得向子女伸手,這下爭執就來了,這一吵,唉!不是傷感情,而是沒感情呢!」很多老鄉這錢給光了,情也沒了,只好任憑孩子擺臉色;更糟的是許多開放前偷偷回去、沒有退路老頭子,一想不開就病死啦。這位傷心的老兵勸其他要回去的人,千萬得給自己留一條後路,生活費一定要守好。
「我連自己的墳都造好了,就在我阿爹的附近。你看這個墳地的草也沒人來砍,這一輩子只有靠自己了」,返鄉定居三年的陳仁赦表示。他在家鄉蓋了棟大房子,和兒子左右並居,卻各自開伙。
花錢買,人到情不到
「前幾次去探親時,我那姪女很親切,哪知道回去定居後,發現我也沒什麼錢,反而怕我以後老了、病了要靠倒她,就不怎麼歡迎我這個舅舅了。」定居後才與大陸親人關係破裂的一位老兵表示,所以他乾脆把帶去的錢都花掉,搏了個好名聲後又申請回台。
在又申請回台定居的近卅位老兵中,返台原因大多填寫是氣候不適應,但是以榮家輔導員們的了解,真正原因則是他們不願啟齒的遭親人棄養。去年也曾有一位米姓的老榮民,變賣一切與妻小在香港會合,要回江蘇省的老家定居。沒想到妻小在香港取走他所有的行李、現金、黃金,將下身癱瘓的他丟在香港,逕自回大陸去了。「在老家的確很熱鬧,但是那熱鬧是用錢換來的,維持不了五分鐘的」,老兵們其實也心知肚明,知道單靠金錢,很難維繫感情的穩固;只是除了金錢,他們又不知道如何去彌補這四十年的缺席。
和孫子交朋友
然而即使是那位散盡錢財傷透心回台的老榮民,有生之年他還是要再去探親,「我常告訴自己,那個地方又有什麼好留戀的,然而家鄉這個『結』是永遠丟不掉、解不開的。百年以後,我要托朋友將我帶回去葬,即使沒人掃墳也罷,我終於還是回家了,和我的父母在一起。」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觀念,深深牢植在這一代人的身上。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第一回回老家,我那孫女兒問著她媽媽『哪兒來的老頭啊?』這也難怪,連她媽媽我都沒抱過,何況這小孫女。沒有抱過、養過,哪來的感情。我現在回去,就是同我的孩子、孫子,重新交個朋友。我去年中秋回去過,在那裡也過了兩個年,我急著過完年再去看他們,就是怕久了感情就又生疏了。只是,朋友就是朋友,就是一句話也會翻臉的。朋友處得來,就多交一會兒,要交不來,也只能散夥了」,邱如華在除夕當天,一個人在榮家宿舍裡娓娓述道,近黃昏的天色中,只看得他嘴上的香菸一明一暗,臉色漸漸模糊。
根據退輔會的統計,回鄉定居的老榮民平均年齡七十歲以上,不論在大陸、在台灣,老榮民都一年一年在減少……,這樣令人不忍再聽的故事,終將結束。
〔圖片說明〕
P.74
「這位阿姊啊,我來請問儂,這個芝麻山怎麼走啊?」離鄉四十年,故鄉不再如故,回家的路也和夢中大不相似了。
P.77
寂寞太久了,眼前這滿堂兒孫和高燃的紅燭,幸福得像是一場經不得試探的美夢。
P.78
你來自東北,我來自西南。在這個叫榮家的「家」裡,你端著你的碗,我喝著我的酒,咱們誰也別提「想家」那回事。
P.80
將台北的車水馬龍放在一邊,我正回到老家門前的小路上。在我開門前,請別叫醒我。
P.81
回到老家,我把自己的墳都造好了。這一生,我已習慣一切都靠自己來。
P.83
我回來了,這一條歸鄉路可走了快要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