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火力,復育海洋生態系
其實,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為了復育珊瑚礁生態系,2008年起,每年都會例行性地投放50塊珊瑚磚到海裡造礁。但到底投到那裡去了?成效如何?2016年縣府所屬的水產種苗繁殖場調查發現,許多石磚早已被海流沖走,或僅留下殘磚,唯有風櫃蛇頭山不受西南季風吹動海流的影響,珊瑚磚有形成珊瑚礁,但沒有魚群聚集。
前場長陳銓汶因此指示當時負責行政業務、還是辦事員的柯志鴻規畫相應策略,承辦棲地復育的宣導活動。
個頭不高的柯志鴻,沒有認為自己官小而推卸,也沒有因為不熟悉此項業務就和稀泥。他反而想:「我是養殖科畢業,能好好接觸保育類的珊瑚是難得機會。」因此接下這項任務。
為了解決移植磚被海流沖走的問題,他將三角形移植磚改組合成梯形的基座磚,增加投置在海床的穩定度。再從風櫃蛇頭山、鎖港南堤與杭灣,篩選出珊瑚存活率最高的杭灣,自2018年起集中火力投磚,鎖定336平方公尺、大約一個籃球場面積,總計四年多來,共投入約566塊三角磚,進行造礁,這是人造珊瑚海洋花園成功的關鍵。
然而,培育珊瑚苗並非易事。「一開始,珊瑚死給你看。調整溫度、光照度,怎麼試,怎麼死!」柯志鴻說,他翻書、上網找資料,發現原來桶內水溫過高,還有珊瑚會分泌黏液,除非每天人工來幫它們「擦藻」──去掉雜藻,否則維生系統出了問題,珊瑚在密閉的桶內很容易被自己與雜藻「窒息」而死。
花了二、三年,累積無數「失敗」經驗,2019年,柯志鴻設計了珊瑚培育桶,從桶子底部直接排汙,並且模擬海洋生態系,利用吃微細藻類的馬糞海膽、馬蹄鐘螺,以及硓 石協助淨化水質。一個成本不到一萬元的珊瑚培育桶,成功復育了桌形軸孔、鹿角珊瑚,宛若一個美麗的海洋生態系,生意盎然。
柯志鴻突破技術瓶頸,養出的海葡萄,成串的果粒,晶瑩剔透。(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