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寶公司董事長陳茂榜,是自由中國企業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貧寒,所受教育不多,也無良好的家庭背景庇蔭,赤手空拳建立了聲寶企業集團。尤其難得的,是他雖然走過漫長、艱辛的路途,卻能保持開闊、和樂的心胸;並且始終用心汲取新知,不斷求事業的發展,也求個人的進步。
在國內工商領袖中,陳茂榜可謂一位「傳奇人物」。
他今年七十歲,本省人,身材不高,留著一撮十分有趣的山羊鬍。他的國語不太標準,頗喜歡在話中夾雜英文,卻能引用得十分恰當。
雖然他當年不過讀到小學畢業,但幾十年來奮鬥有成,已使他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與信心;加上又曾當過省議員,故他在公共場合每能侃侃而談,而且言之有物。有回他參加一個工商座談會,電視曾予轉播,他講著、講著,大約是情緒太激昂,假牙竟鬆動了,於是他毫不猶疑地摘下假牙,繼續慷慨陳辭,令眾多觀眾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這種毫不在乎己身形象的作風,反而造成一種特殊的形象。有人對此十分欣賞,以為這種作風親切、真誠、充滿鄉土氣息;有人不禁有點懷疑:這樣能夠服眾嗎?能夠吸引眾多人才為他的企業效命嗎?他的企業王國到底是怎樣建立的?……
右圖:聲寶公司的人事、生產、進貨、財務……等資料處理,已走上電腦化作業。(艾瑟)
沒有學歷,不靠庇蔭,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江山
陳茂榜出身貧寒,未曾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也沒有上一代的庇蔭,赤手空拳建立了聲寶企業集團,包括:聲寶電器、新力電器、新格電器、智寶電子、福泰貨櫃……等。
他以工作認真、苦幹實幹及博聞強記著稱。對外界的稱譽,陳茂榜總說:「沒有辦法啦!我沒有好的學歷,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不比別人多努力一點、多用心一點,怎能在企業界立足?」
「沒有辦法啦!」是陳茂榜的口頭禪。他將自己一生所做的種種選擇與奮鬥求進的歷程,都歸因於「後無退路,只有向前」。這種心態,或許正是他事業有成的主因。
陳茂榜於民國三年,生於臺北縣土城鄉,家中共有八個兄弟姊妹,而他是老大。他的父親是位木工,收入微薄,家中子女又多,生活相當清苦。
左圖:聲寶公司設有展示中心,陳列該公司產品。(艾瑟)
身為長子,任勞任怨、深具責任感
陳茂榜身為老大,自幼即負起為父母分憂解勞的責任——照顧弟妹、協助父母做家事、陪父親出去選購木料……。
小學四年級以後,他還利用課餘當小販,賣過許多東西——清早賣燒餅油條和豆漿,下午賣碗粿及李仔糖,晚上賣包子、饅頭,夏天則賣枝仔冰,賺取微薄的利潤以貼補家用。
或許老大多半天生被培養做為領導者,陳茂榜從小就有極強烈的責任感,不僅任勞任怨協助家計,對於學校功課也總是認真完成。他知道要多讀書才能有前途、有能力進一步改善家境,很盼望能繼續升學;但他心中也很明白,現實環境不可能允許他讀初中。校中一位老師認為他是可造之才,願意為他負擔學費,鼓勵他繼續讀書。但陳茂榜認為自己身為長子,理應為家裏盡力,還是黯然決定輟學。小學畢業後,他進入「文明堂」工作,擔任店員和送貨員。
文明堂是當時全臺第二大書店,除了賣書籍、文具外,還兼賣收音機、留聲機等電器,生意很好。陳茂榜每天騎腳踏車送貨,來來回回不知要跑多少地方,非常辛苦。
右圖:陳茂榜經營企業最重視信譽,因為唯有著重信譽,才能提高市場佔有率,企業也才有長遠的前途。最近聲寶公司內到處張貼「商標就是責任」海報,這也是該公司目前積極提倡的工作重點。(艾瑟)
把所有的付出都視為當然
「文明堂」的老闆和老闆娘是日本人。老闆娘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早晚都燒香、誦經,也要求員工一起念經禮佛。「老闆娘念的是日本經,當時我並不懂經文的意思,但卻充分感受到宗教虔敬、肅穆的氣氛。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之下,對我一生都有影響。」陳茂榜說:「做為一個兒子,我孝順父母;做為一個兄長,我愛護弟妹;爾後做為一個老闆,我關心員工……這些都成為我生活的習慣,生命中的要素,毫無勉強與造作。我以為,這都是宗教信仰促成的。」
虔誠的宗教信仰使他不辭辛勞,不逃避工作,把為家人吃苦受累視為理所當然。他努力工作,爭取較多的收入,並把辛苦掙來的錢,絕大部份寄回家裡,只留下一點零用。
當時,文明堂的老闆為鼓勵員工多賣收音機及留聲機,規定凡能介紹賣出一臺收音機或留聲機者,可抽一元佣金。(當時物價便宜,一毛錢能買四個雞蛋,陳茂榜的月薪不過十二元。)陳茂榜因常出去送貨,結識許多有錢的顧客,加上他又勤勉、老實,因此客戶對他印象很好,凡要買留聲機或收音機的都會找他,所以他每個月都能賺不少佣金,月入可有廿多元。
近水樓臺先「讀書」
陳茂榜在書店工作,晚上又住在店裡,「近水樓臺」,很自然地養成看書的習慣。當時,文明堂的工作時間是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長達十二小時,但無論白天工作如何勞累,他每天都要取些店中所售書刊閱讀,由淺漸深,愈看愈有興趣,一看就是二、三小時。「若不是怕第二天上班沒有精神,真恨不得一夜看到天亮。」陳茂榜回憶道。
他在一篇自述中說到:「剛開始時只能看些大眾化的讀物,例如小說、傳記等;逐漸地,這些通俗讀物已不能滿足我,於是我就讀較深一點的書,其中以經濟和文學方面的居多。這種主動吸收、興之所至的讀書方式,對增進知識很有助益。……當年我把讀書當成一種享受、一種嗜好,所以凡看過的書,我都能記得其中大要。」
「我敢大膽地說,初進文明堂時,我只有小學畢業程度;八年後離開時,我的知識水準已不亞於大學生了。」陳茂榜自豪地說。
辛勤工作、用心讀書,是陳茂榜汲取經驗與知識的方法。「我所受的教育有限,也沒有什麼背景,要想出人頭地,只有比別人加倍努力工作和學習。」他說:「此外,還得靠朋友的幫助與扶持。」
把朋友「交在頭腦裏」
陳茂榜很重視友誼。這或許與他自幼離家、單獨在外謀生有關,在孤獨、寂寞時,極需友情的慰藉,他也因此很早就瞭解朋友的重要。
幾十年來,他始終推崇交朋友、交好朋友,對於交友之道,也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他說:「我都『把朋友交在頭腦裡』(意思是真心對待,坦誠相交)。我喜歡結交比我能幹、聰明的朋友(這點頗符合孔夫子說的『勿友不如己者』!),然後由每個朋友身上,學到他們不同的長處,同時也警惕自己、鞭策自己,要多讀書,多求進步,好讓朋友也能從我身上得到些什麼。」朋友相交,付出與回報為正比,陳茂榜以誠摯的態度,結交了許多朋友,對他日後事業幫助很大。
有人說,成功需要智慧、努力,加上點機運。結交好朋友,通常能「製造」出「機運」。他因工作關係而結識的客人,都是來買書或買收音機、留聲機的,是社會上有知識、有地位,也較富裕的人;他們對陳茂榜很不錯,見他苦幹、實幹,都說他將來一定會有前途。這些話雖然可能只是泛泛之言,可是對一個出身貧困、又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少年人來說,鼓勵作用非常大。
結識這些人,對他日後的事業發展也有幫助。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給陳茂榜經濟上的支援,但往往只要他們一句話,就能為陳茂榜解決很大的困難。故他在文明堂工作多年,已為未來的事業建立了良好的公共關係。
自立自強,自助人助
在文明堂工作了八年,陳茂榜廿四歲時,他覺得在那兒能學的都學得差不多了,未來再怎麼努力,也難看到什麼前途,因此想「自立門戶」。
他在文明堂接觸的是書與電器,他自忖自己的知識境界尚不足以開書店;加上他當年常送收音機、留聲機去客戶家,有時客戶的電器發生故障,便要求他修理,於是他也漸漸摸索會了,並因此有了興趣,便以多年來積存下來的一百多元為資本,在延平北路開設了一家「東正堂」電器行。
他付給兩家電器批發商各五十元,做為保證金,向他們批貨來賣。這兩家電器公司的老闆以前與文明堂有業務往來,知道他勤奮、實在,因此對他特別優待,五十元保證金只是一個形式,他每天提的貨都在五百元以上。
陳茂榜明白人家待他優厚,因此生意往來格外弄得清清楚楚,沒有一筆糊塗帳;電器只要賣出,也趕快向批發商結清貨款。如此經過一段時間,信用更是穩固,不論他提多少貨都不受限制。
這件事給陳茂榜的感觸和啟示很多。他說:「所謂『自助人助』,就是自己先要能站得起來——工作勤勞、力求上進、為人正直……,然後才會有『貴人相助』。投機取巧、不顧信譽,或許一時能得到些許不正當的利益,但必定沒有長遠的前途。」
與古典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當年延平北路和迪化街一帶,住的都是有錢商人,由於生意上的需要,陳茂榜和他們有了往來,並因此學到不少做生意的方法。
這些有錢的老闆很喜歡古典音樂,每週都要舉行一次音樂欣賞會,並且每回有不同的主題,譬如專門欣賞貝多芬、莫札特或蕭邦……。由於陳茂榜的電器行也賣唱片,平時彼此亦有往來,因此陳茂榜也參加了這些活動。但他對古典音樂原是門外漢,不僅不能欣賞音樂的境界與美感,連音樂家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和他們在一起,陳茂榜不禁有一種自卑感。
為了加強自己對音樂的知識與領悟,他強迫自己再三聽原本無啥興趣的古典音樂唱片,並讀音樂家傳記、音樂評論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修後,他對古典音樂漸有認識,也培養出濃厚的興趣。
戰時以賣收音機起家
除了參加別人舉辦的音樂欣賞會,為了促銷唱片,後來他也自行舉辦唱片欣賞會,並親自撰寫說明書。開始時,參加者都是醫學院學生,後來逐漸吸引了社會人士加入。音樂會的規模愈來愈大,東正堂的業務也愈來愈興旺。
在東正堂的業務中,收音機是生意最好的一項。因為那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一般人都很關心時事;而且隨著戰況高升,民間生活物資日益缺乏,使得人們對戰事更加留意,收音機也為之暢銷。
東正堂的業務蒸蒸日上,規模也擴大了,陳茂榜和弟弟陳阿海二人忙不過來,又請了三個店員加入工作陣營。
後來戰事激烈,美國飛機幾乎天天轟炸臺北,為了避免損失,陳茂榜將大部分存貨疏散到故鄉土城,只餘少數在店堨X售。那段時間,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來回臺北、土城之間,一趟路得騎一個半到二個小時,夏天時又熱、又累,他的臀部常磨破發炎,但他從不叫苦。他在自述中說道:「儘管當年做的是小買賣,但在我心裡,始終把它當作大事般在經營,絲毫不敢放鬆或懈怠。……我的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把吃苦視作一件應當的事……。」
在兢兢業地經營下,以一百多元資本創業的「小生意」,抗戰勝利時已增加到十幾萬元了。
商而優則仕
抗戰勝利後,臺灣回到祖國懷抱,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與公平發展的機會,產業界也日漸復甦。陳茂榜預期未來一定會走向百業欣欣向榮的局面,自己的事業一定也會展開嶄新的一頁,於是擴大經營規模。
他把店鋪遷往長安西路,不再做出售唱片與收音機的生意,改營電器工程,並出售無線電和電料等。在經營方式上,則改零售為批發。當時他把店務交給三弟陳阿海,自己則在外從事業務推廣與採購工作。
日本投降後,經濟衰敝,陳茂榜遂把進貨地改為上海、廣州和香港。在這些地方,他結交了不少好朋友。
他在香港交了一個好朋友叫李達三,李先生也是做電器生意的,待人忠厚、誠懇,做生意也很有一套。後來他們倆合作開了家「臺北東大行」,專做電器零件進口生意。一年多以後,他經過仔細的籌畫,又成立「東興電器公司」,由純銷售走向兼營製造,這也就是聲寶公司的前身。
工廠成立後,陳茂榜經營的事業也向前跨進一步——以前賣東西,東西賣掉了,工作就算完成了;現在有了工廠,要想產品品質高、銷路好,其間過程複雜得多。如管理問題就牽涉很廣,包括:品質管理、物料管理、進度管理、銷售管理、人事管理……等,都得用心去學。陳茂榜說:「還好我的事業一步步由小而大,慢慢擴充,讓我有時間一步步做、一步步學、一步步累積經驗、並一步步改進。」
陳茂榜曾當選為同業公會的常務理事,生意做開以後,在家人、親友的鼓動下,加上他自己也很有興趣一嘗問政的滋味,因此參加市議員、省議員競選,並獲當選。這一段問政的經驗,他如今想來仍覺彌足珍貴,因為那使他得以進一步拓展生活層面,瞭解國家許多整體事務,這對他日後經營企業,及建立企業責任與企業使命感,均有相當的影響。
擔任公職收穫雖多,但也佔去陳茂榜不少時間、精力,影響他電器事業的發展。省議員任期屆滿後,陳茂榜幾經衡量,認為自己不宜「腳跨二條船」,因為分了心就很難把事做好,違反他求全、求精的一貫心態。他深覺還是對企業經營較有興趣、也較擅長,遂於民國四十九年結束政治活動,專心經營東興電器公司。
與佳寶、新力技術合作
他開始與日本的新力、佳寶兩家大公司合作,製造真空管收音機;接著又代理經銷日本電器和東芝公司的產品,生意規模愈來愈大。
隨著營業額增加,公司資本充裕,陳茂榜已不甘於生產零組件及代理銷售電器用品。民國五十一年,他開始和佳寶技術合作,也加強與新力的關係,引進他們的技術,在國內生產高級電化製品。後來陳茂榜的主要事業遂分成二條線,一是聲寶,一是新力與新格,各自代理銷售並自行生產電器用品。
現代化的生產工廠,需要不斷投資,以更新設備;而且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加,也要添置機器設備。為使聲寶能有更多的資金、更大的發展,陳茂榜遂決定將股票上市。民國五十九年,聲寶正式成為大眾公司。
目前聲寶有員工五千餘人,資本額約新臺幣十五億元,陳茂榜個人擁有一半以上的股權。
自幼受日本教育,在日本人開的書店工作過,後來又與日本企業合作,陳茂榜看過戰後日本經濟的凋敝,也看著它快速復興。集數十年與日本企業界接觸的經驗,陳茂榜認為,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企業照顧員工、員工對企業忠誠,雙方建立共存共榮的關係,共同努力為企業開拓前程……,實值得效法。但是日本人做生意也極精明,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對方「坑」了,所以與日人相處時,應用心吸收他們的優點,但也要做適度的保留,簡單地說,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骨氣,不要想一輩子仰仗他人,要從引進、模仿中,吸收融會、突破改進,設法自立自強。
現代社會年輕人不宜創業
「中國人是個勤勞的民族,可是喜歡『各自為政』,因此雖然有許多優秀人才,但都是細水,未能匯成巨流。如此非但容易被各個擊破,且無法發揮整體的智慧與力量,妨礙國家整體發展。」陳茂榜說:「現在是個需要團隊合作的時代,所以我不鼓勵年輕人自己創業。」
但當年他不也是自己創業嗎?他說:「不錯,但情勢變了。當時國際工商業沒有今天發達,我國也才正從農業走向工商社會,產品的加工層次不高,銷售競爭沒有現在激烈,也較不講究技術水準;所以只要勤勞、肯幹,即使設備、技術差些,也可以生存。但現在不同了,產品講究品質、聲譽與行銷,必須擁有大量資金及集合具備各項專門知識與技術的人才,才能與人競爭。」
「許多年輕人也懂這個道理,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總想自己試試。有幹勁固然很好,但在嘗試創業前,須先把資金是否寬裕?技術是否足夠?產品有無市場?……等問題考慮清楚。」陳茂榜說:「要面面兼顧,個人實在不可能辦到,所以我認為,創業至少得有一組人;更重要的是,得有一個周詳、審慎的計畫。否則,一旦垮臺,非但自己虧錢,也混亂市場、浪費資源,造成社會的損失。」
敬業樂群,自能產生價值感
他還常灌輸員工一個觀念:公司發展是每位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榮譽屬於每一個人;同樣地,失敗也是每一個人的恥辱,並非由老闆獨立承擔功過榮辱。工作努力、有績效、對團體有貢獻,而獲得加薪、升遷,乃是自己應得的報酬,並不是老闆賞的。事實上,如果公司沒賺錢或個人表現不好,老闆也不會給予加薪。所以,無論任何職位,只要工作被肯定,就有價值、有榮譽,並不一定要當老闆。
陳茂榜還以為,心中固應確定工作的價值感,以自己的工作成果為傲,並化這股榮譽感為不斷求進的動力,但與人相處則宜謙和。他說:「在注重整體力量的原則下,每個人都必須與他人合作;而人都喜歡和謙虛、溫和的人接觸,所以鋒芒太露、稜角尖銳的人,對自身的發展及團體的貢獻,都會有侷限。」因此,他選人用人,除注重工作能力與熱誠外,也喜用謙虛、和樂、容易相處的人。
滿招損,謙受益
時至今日,陳茂榜已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手下有數千名員工,但仍保持謙和的態度。他很能接納別人的意見,即使是批評,也很願意聽。他說:「意見的好壞,我自有判斷。好的就採用,不好的就左耳進、右耳出,多聽絕對有好處。」
然而,在人類諸美德、懿行中,「驕傲」雖算不得大罪,「謙和」卻似乎挺難做到。尤其以一個出身清貧,全憑自己進修、奮鬥,而能成就一番可觀局面的人,難免有時會躊躇自滿吧?看著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沒多少真本事,卻猶自大放厥辭,對公司所求甚多,恐怕也有看不順眼的時候吧?
陳茂榜說:「人生有很多事,我們肯定是對的、好的,也有心去做,但面臨難以克服的人性,有時也會背道而馳。我雖然相當強調『謙和』,但自己也不見得時時都做得很好,有時自我抬頭了,也不免流露出自信、甚至驕傲的態度。但是,如以這種態度待人,對方的反應,往往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他也會表現出桀傲、不服來,彼此間的氣氛會弄得緊張、不愉快,無法達到協調、溝通、和衷共濟的效果。『鏡子』的反映,往往提醒我改變態度,這樣才能贏得友誼與合作。」
他又指出,「除了勤奮努力、有團隊精神外,重視研究發展,也是日本企業日有精進的原因。」
他說,研究發展是企業的「營養劑」。這個工作沒做好,企業就會「貧血」,則不論它的現況多好,必定體質衰弱,經不起考驗。研究發展工作在國內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非常令人憂慮。
學習、模仿後,自己一定要能創新
陳茂榜認為這種現象的形成,與我國企業經營規模普遍過小有關。經營規模過小,只能追求眼前之利,無力投注資金、設備、人力,研究如何提高品質、開發新產品,則企業必難有長遠的發展。因此,規模過小是國內企業發展的致命傷。要改善這個現象,唯有設法走上合併經營。
他強調,合併經營不僅是資本的合併,也是技術、經驗與智慧的合併,所以,合併能使企業發展加速。而企業有發展,國家經濟才會成長。
除呼籲企業重視研究發展外,陳茂榜也建議政府多加輔導。他認為日本的做法值得參考:日本政府常撥款協助企業設立研究發展中心,在開發成功並穫利後,再分期償還;如果研究未成功,則免於追繳(但通常各企業還是設法分期償還借款,因為不還者,被銀行視作信用不佳的拒絕往來戶,以後就借不到錢了)。這種獎勵措施,對研究發展有振奮和催生的作用。
聲寶公司雖與日本廠商有技術合作關係,但依合約規定,自己開發的產品才可外銷;因此聲寶素來重視研究工作,一方面引進、模仿日本人進步的製作技術,一方面設法研究、瞭解、創新,逐步自行開發新產品。目前聲寶公司每年外銷金額佔總營業額三分之一以上,全是自己開發的產品。他們每年在研究人員訓練與設備方面的花費,達新臺幣四億元,約佔總營業額的5%。
陳茂榜說:「提高產品品質,是我無時無刻不敢鬆懈的一件事。現在無論國內或國外市場都競爭激烈,我們若不能時刻求進步,很容易就會被淘汰。『優勝劣敗』這句話,在企業競爭中尤其靈驗。」
知識非智慧,能活用才是智慧
雖已進入耄耋之齡,陳茂榜仍把時刻求進視作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他喜歡和朋友交往,彼此討論對國事、時勢、經營管理的看法;並一直保持年輕時養成的閱讀習慣。除了國內大小報紙外,陳茂榜看得最多的,是日文的經濟專業書刊。這一來因他幼時受日文教育、精通日文,又與日本工商界有業務來往,所以對日本的情形非常注意;再來則因日本刊物蒐集資料很有一套,豐富、齊全、迅速。
幾十年來不斷自修的結果,陳茂榜做到了博聞強記,累積了極為豐富的知識。他的記憶力非常好,尤其具數字觀念,談起我國或其他許多國家的面積、人口、人口密度、貿易額……等,真是如數家珍,有的長達五、六位數,他亦能順口道來,精確無誤。這個本事常令與他接觸的人嘆服不已,他又說:「沒有辦法啦,我沒有什麼長處,不多努力一點,憑什麼去和別人比呢?」
他把觀察、閱讀心得,思考消化後,應用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他認為,知識原是死的,要懂得活用才有價值。他說:「各種經濟理論、經營方法,固是學者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用心讀,好好思考、比較,但也不能照單全收、抓來就用,總要衡量自己企業的各種情況,再引用一種適合的方法;或許還得多種方法參照、混合著使用。在實地運用中,並應不斷觀察、修正,如此知識理論能真正為人所用,才有價值。」
陳茂榜因此常說:「學歷無用,有用的是學問。有些人具備皇皇學歷,但做起事來卻一點也不行。學歷的作用,本是用來做為學問的證明,如果沒有學問,學歷又有什麼用?我並不否定學校教育的意義,因為按步就班的讀書,絕對是追求學問的最佳方法;只是做為一個主管,不可只憑學歷去衡量部屬的才能。」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陳茂榜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唱高調,常直接、實在地說:「企業存在的目的與責任就是賺錢。賺了錢,才能提供投資人利潤,供給員工良好的待遇與工作環境,並促進社會的繁榮;有了豐富的盈餘,也才能多繳稅金,充實國庫收入。」
「但企業家固然希望多賺錢,還是得『賺之有道』。所謂利潤,應當把它看成報酬企業員工付出智慧、勞力,及企業主投資、經營的代價;而不是以產品作餌,誘騙顧客。企業付出多少努力,就可得多少報酬,超過了標準,就是欺騙顧客。這也是一種企業良心。」陳茂榜說。
多年來,陳茂榜力主產品外銷,不僅自己的企業努力向外開拓市場,也不斷鼓吹其他工商業者發展外銷。然國際市場開拓不易,競爭激烈,又往往變化莫測,外銷不見得能追求到很高的利潤,但他堅持以為非走這條路不可。他說:「臺灣是海島型經濟,以外貿為主導,外貿依存度高達95%以上,沒有外銷,國家的經濟就沒有前途,其他各方面也難發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與很多國家已無正式外交關係,透過雙方都有利的貿易活動,可與更多國家維持實質的交流關係,才能改善國家的處境。所以說,企業界必須有企業的責任感,不能只顧著自己賺錢。我們一定要知道,沒有強盛的國家,企業那裡能有發展?個人又怎麼能創造和累積財富?幾十年來經營企業的經驗,使我深刻體認到『國強企業盛』的道理。」
但求心安,不求回報
有了這種體認,陳茂榜因此對政府有關經濟、外貿上的措施,全力配合與支持,還經常捐款勞軍,他說:「我把這也當做『投資』,簡單地說,就是希望為促使國家強盛盡一分力。唯有國軍強大,國家才能穩定、強固,社會才會安定,企業才有前途。」
此外,他還熱心社會公益。民國五十八年,他出資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成立「聲寶電器公司文教基金會」,設置獎學金,資助家境清寒、成績優良的青年子弟向學。他還常捐款給省社會處、市社會局等單位,交由他們統籌分配、運用善款,幫助各地遭逢貧困、急難的同胞。
他對自己所做的各種善事,從不張揚,他說:「所謂『善事』,就是默默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如果期望別人回報什麼,那怕只是口頭上的謝謝,就不能算善行了。」
這種「為善不欲人知、不求回報」的想法及做法,與他虔誠的宗教信仰有關。他常說:「我做這些事,只是求自己心安。將來我過世後,除少部份財產留給太太當生活費外,其餘的將捐做慈善事業。」
陳茂榜沒有將事業傳續子孫的想法。他有四女二子,都受過很高的教育,他認為這就是傳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他說:「聲寶的接班人,將是整個團體的接班人,不是我個人的接班人;因此決定權並非在我,而在於這個團體。大家推舉出來,能得到大多數同意與支持的,就可以接任此事。我以為他除了要有能力及熱誠外,還須有責任感,能負起推動企業成長的使命。」
不斷超越別人,也要勝過自己
陳茂榜自奉甚儉,食、衣、住、行均不講究,最主要的花費就是買書。有人稱讚他到今天還能保持節儉的美德,很不容易。他又說起口頭禪:「沒辦法啦!我太忙了,沒有時間消費。」
他生活非常規律,工作之暇,不喜歡參加酬酢宴飲,只喜歡回家聽音樂、看書,每週並抽出一段時間打高爾夫球。
事業有成,年事已高,陳茂榜仍將全副精神擺在事業上,甚至讓自己忙得沒時間享受辛勤賺來的財富。他說明自己的心境:「過去努力工作,是想賺錢養家;但隨著見聞增加,知識充實後,我逐漸有更深的體認——企業經營是一種戰鬥,和別人戰鬥,也和自己戰鬥。和別人戰鬥,是要求自己的成就超越別人;和自己戰鬥,則是要求不斷超越自己。幾十年來,我已充分能體會不斷成長、進步的快樂。對我來說,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