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教育部公布民國九十三學年度大學學雜費審查結果,全國一五八所大專校院中,有五十三所獲准調漲,平均漲幅為4.51%。其中台大醫學系的學雜費近四萬元,高醫、中醫、輔大等私校醫學系學雜費將超過七萬元,較上學年高出三千多元,創下大學學雜費新高紀錄。
過去幾年,國內大學學費政策始終在管制與鬆綁之間擺盪,每逢暑假,就有社運團體為了大學醞釀調漲學費而走上街頭。
七月二日,反高學費行動聯盟、新世代青年團等團體,到教育部抗議,他們演出諷刺行動劇,並提出反對高學費,反對教育商品化;推動世界反高學費日;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等訴求。
由於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卸任前曾承諾,九十三學年度的大學學費將朝不調漲的方向努力,不過卻因原本計畫向行政院爭取的二十多億元補助款落空,使得新任部長杜正勝陷入巧婦難為的困境,不得不宣布實施「學雜費彈性方案」。
綜觀國內大學收費標準,在八十七學年前由教育部統一訂定,爾後,為了給予各校自主發展空間,開放由各校依據辦學理念、教學成本等,可自行決定調漲幅度,教育部同時成立學雜費諮詢小組,規劃「大學學雜費彈性方案」,該方案明定學校總收入扣除經常門支出(人事費、業務費)及資本門中的圖書儀器設備費用後,若現金結餘率超過15%,就不得調漲學雜費。過去三年各校因考量經濟景氣低迷,大多未調漲學雜費。
台大學務長溫振源表示,今年台大原本計畫調漲13%,但鑑於社會反對聲浪,所以決定調漲5%。溫振源指出,即使公教人員不調薪,台大教職員一年升等晉級就要增加六千多萬元支出,調高5%學雜費,約增加七千萬元,恰可彌補這個財務缺口。
不可諱言,高等教育是突破社會階級藩籬、實現社會公平的最佳機會,但台灣的難題在於,學費相對低廉的公立大學只能容納三成的高中畢業生,多數受薪階級、勞工、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就讀的是學費較高、資源較少、受教品質不盡理想的私立院校。受雇階級者家中若有一個孩子唸大學,一年十多萬元的學費猶如千斤重擔,壓得窮爸爸們喘不過氣來。據統計,目前累計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人數已增加至三十五萬人。
另一方面,辦大學與經營任何事業單位一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論禮聘優秀師資、購置圖書設備、建設教室館舍,在在需要昂貴費用。事實上,十年來,台灣高等學校教育經費增加了167%,只是大學院校卻也同時從五十所大幅增加至一百五十多所,政府預算編列遠不及大學院校的擴張速度,各大學經費自然出現短絀,學雜費的調高,也就勢在必行。
大學學費是一套需要仔細精算的帳冊,涉及政府的資源、學校的經營、學生的經濟背景等層面,為了不讓學費調漲年年成為社會各界討價還價的議題,成大教育所副教授湯堯建議教育當局拿出道德勇氣,提出完整的學費白皮書,將學費所牽涉的問題全盤托出,同時明白要求大學提報並確認「絕不讓學生因為繳不出學費而無法受教」等配套措施,徹底釐清社會因學費產生的疑慮。同時透過更合理的學費計算機制,遏止少數學校只知聚斂的歪風,將資源轉給用心辦學的大學,以促成良性循環。